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证悟初果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9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Dhammavaro Bhikkhu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陀的人要知道,佛陀说我们就像病人,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医师有很多,佛陀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好的医师诊断病人,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马虎不得,要找到正确的病因,是季节变化?是风寒?是吃错食物?是疲劳损身?或外因伤害等等。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给病人服用;是要针炙?要发汗?要泻?要吐?或服药?或动手术等等。当医师作了正确的诊断,才采取正确的医疗方法,开正确的药给病人,并要确定病人的病不再复发。而病人一定要服药,才可能会复元,若是不按照医师的吩咐订时服用,或根本不服用的话,那病人是不会痊愈的。同样的道理,修行要能够成功,要有成果,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果,头脑绝对不能胡涂。许多人学了很多年,还在那团团转,有些贪瞋痴比以前还严重,根本找不到正道,也不能证果,就是因为没有正见正思惟法义,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修行所致。
    在[杂阿含271经]里佛陀说;「善哉! 低舍(Tissa),今当说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语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诣某城,某村,某聚落,当示我路。时,知路者即示彼路,语言:士夫,从此道去,前见二道,舍左从右前行;复有坑涧渠流,复当舍左从右;复有丛林,复当舍左从右;汝当如是渐渐前行,得至某城。
    佛陀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痴凡夫。其知路者,譬如来,应(供),等正觉!前二路者,谓众生狐疑。左路者,三不善法。贪,恚,害觉。其右路者,谓三善觉;出要离欲觉.不瞋觉.不害觉。前行左路者;谓邪见,邪志(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涧渠流者;谓瞋恚,覆障,忧,悲。丛林者;谓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也。城者;谓般涅盘。(离狐疑不善法八邪道)
    佛陀告低舍:佛陀为大师!为诸声闻所作已作,如今当作哀愍悲念,以义安乐,皆悉已作。汝等今日,当作所作。当于树下,或空露地,山岩窟宅,敷草为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后,心有悔恨,我今教汝。」
    世上有些修行人,虽然遇到善知识和听闻正法,但是因为狐疑和邪见,起不正思惟,产生邪执,执取戒禁和仪式;或追逐五欲,行放逸事,以邪欲修行,而走上八邪道。有些则因为善根(宿世波罗蜜)不足,遇到邪师,听了邪法,而走上八邪道,比如阿阇世(Ajantasattu)王就是一例,因此遇到坑涧、渠流及丛林,到不了涅盘城!死后下了地狱。
    道谛里的八支圣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戒、定、慧三学,与三十七菩提分法1是密切联系着的。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呢?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八种理由:

(一)为了远离贪欲;
(二)为了断诸结;
(三)为了永断随眠;
(四)为了遍知行路(指修道);
(五)为了灭尽诸漏;
(六)为了现证明解脱果;
(七)为了智见;
(八)为了无取般涅盘。

     要修习八支圣道,每一位行者要具足什么条件呢?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七个有利的条件:
(一)善友(善知识引导);
(二)戒具足(持戒圆满);
(三)志欲具足(愿证果);
(四)我具足(正命,正念);
(五)见具足(正见);
(六)不放逸具足(精勤);
(七)如理作意具足(正思惟,正观察)。
     这些是修习圣道的先要条件。

邪见行邪道

    在[南传法句经] 70偈里有一个故事:阎浮车因为邪见邪思惟的缘故,而采取修苦行,他白天一脚独立,张开大口,并骗人说他永远不用睡觉,和以空气为食。晚上他则躺在地上睡,他的邪思惟使他以为吃粪可以清净自己,因此每夜他以粪为食。
    佛陀以天眼观察知道他的波罗蜜成熟,能够证果,就去找他,阎浮车对来访的世尊,把他住的山洞让给佛陀过夜。当夜诸天神来向佛陀顶礼问讯,阎浮车看了很惊讶,次日向世尊问明真相,他很是钦佩佛陀,并向佛陀说他苦行了五十五年都没天神找过他,佛陀于是就指出他修行的错误,并向他开示佛陀法,阎浮车听完后就证了阿罗汉果,并加入僧团。
    迦叶三兄弟带领了一千个徒众拜火修行,修到皮肤焦黑,面色枯黄,结果长期修行,一事无成,只是三盲领导着一千个盲愚的人,以邪精进盲目不知所向。佛陀来到他们修行处,降伏了喷火的毒龙后向他们开示[一切都在燃烧经aditta Pariyaya Sutta];在经中佛陀说:「梵行者啊!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梵行者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故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世上的人们身受了这么多苦,但到修行时还没学乖,遇到恶知识,听到邪法,起邪思惟,结果因为邪见邪思惟的缘故,以邪法邪精进去修,执着六根门及六根所触的境界不舍,耗尽精力与时间,毫无成果!
    在众多的善法里,唯有一法能使人迅速到达解脱境,这就是精勤不放逸,未生的恶法不令生起,已生的恶法迅速灭除,未生的善法能令生起,已生的善法速令增长。世间凡夫俗子,整天为俗务所累,心系于众多人事应酬,及维生之计,以及浪费时日于电视娱乐,寻找美食,饮酒赌博,听歌跳午,一天天的过去,人渐渐的老去,不知死之将至。实在是可悲!
    世上的人们都在日夜祭祀各种的天神,为了祭祀供奉,甚至造了众多杀业。他们不论顺境或逆境,都在向神明祷告,祈求平安吉祥,但几乎没人会想,这些天神也是贪瞋痴跟人一样的严重,他们一样会死。佛陀在未涅盘前,有善根的众天神尚且从天上下来向佛陀求教,因为他们知道佛陀的伟大,是大智大觉者。天神们虽然寿命极长,在死的时候,会出现五衰耗之相:头上花萎,衣裳垢秽,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众天女远离)。我们在这里生死了好多世,天神看我们的生命就像我们看昆虫一般,朝生暮死,实在可怜!
    修行最重要的条件是应亲近智者,诣沙门僧伽,适时听闻法,请教于佛陀法,和易受教这几项,这在[吉祥经]里佛陀曾经开示过。佛陀说的入道修行次序是:

(一) 亲近善士,
(二) 听闻佛陀法,
(三) 如理思惟,
(四) 法次法向(依循正确的修道次第)。

    这是极罗辑性的指示。因此汉译的[吉祥经]里指出: 「欲求吉祥福,当信敬于佛陀!欲求吉祥福,当闻法句义!欲求吉祥福,当供养众僧,戒具清净者。是为最吉祥!」 这就是皈依三宝的意思,这是世上最吉祥的事!

初果成就四不坏净

    在[杂阿含844经]里舍利弗问尊者阿难,一个修行人要断除几法,才能得须陀洹果7(Sotapanna),不堕恶趣,决定向正觉,七有天上人间往生8,达到究竟苦边。阿难答说:圣弟子;

(一)于佛陀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佛陀不坏净。
(二)于法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法不坏净。
(三)于僧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僧不坏净。
(四)于恶戒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圣戒。

    若是修行人能断四不信住:也就是对不信佛陀、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完全断除。成就四不坏净:也就是成就信佛陀、信法、信僧、佛陀所制订圣戒。那么这个人,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佛陀记说这个人得须陀洹果,不堕三恶趣,决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间往生,达到究竟苦边。这在[杂阿含851经]里也称为“法镜9”,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见自己,自己印证自己。
    这也叫做“入流分”或入于八圣道流,即是从亲近善士、听闻佛陀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而能成就上述的四不坏净([杂阿含843经])。
    在[长阿含经]仞利天品里佛陀指出: 「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比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正)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比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
    世人皆欲天神保佑,只要天天皈依,就有数十天神守护;若再守五戒行十善业,就能得百千天神护佑;这不是最吉祥的事吗?若成就四不坏净,证得初果,就连人间的转轮圣王乃至众天神都望尘莫及!这是因为他们都还有很严重的贪瞋痴,还不能断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的苦难,还不能在七世以内解决生老病死苦!

初果断三结

    一个修行人若是明白了八难八非时10,决定修行达到解脱的话,应该如何修呢? [中阿含.食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明解脱展转具成。
    因此四不坏净与入流分是每一修行人的先进阶。
    解脱道里的四双八辈行者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些是从果位上来看行者所分的。须陀洹至阿那含的行者必须断五下分结(疑、戒禁取、身见、贪、瞋),阿罗汉必须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悔、我慢、无明)。
    我们的苦乃是因为不能如实明了世间的真相,被色相所迷惑,执着于身体是我,再延伸到其它一切与我的身体有关的事物上,当接触到可爱或不可爱的境界时,执着感受是我,想念是我(我的想法,我的意见),而数起贪瞋痴等恶念。这种种我欲、我想、我慢、我见。使我们从无始以来被系缚住,产生种种的烦恼,有漏,障碍,炽燃,忧,悲,恼,苦,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若是一个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话,那么佛法对他来说将如隔靴抓痒一般,不能相应。
    在[杂阿含6经]中佛陀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
    所以一个行者必须静心去观察周围世间人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观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里肯定这些苦是存在之后,再返回头肯定自己也会得病苦,死苦。
    我们观察一下自已,是不是对这色、受、想、行、识五蕴爱喜呢?因为爱喜的缘故,我们才于苦不得解脱。所以对苦,自己的、他人的,必须要能知道,见得到,明白它。我们因为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颠倒心去做,所以佛陀才说我们喜爱苦。若能修到知苦,还要进一步离于苦的根源,心中对色相不起欲贪,要离于对色相的欲贪,这即是所谓离于色执取蕴(心中生起对色相的种种爱恋执取) ,心才能解脱于对色相贪爱所起的苦。
    在[入阿毗达磨论]里提到我们的烦恼有七随眠:即是欲贪、瞋、有贪(执取生存的贪)、无明、慢、疑、见。欲贪与有贪可归纳为贪,而成六随眠。[俱舍论]把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而成十随眠。
    须陀洹道须断五下分结的疑、戒禁取、身见三结或三随眠,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随信行与随法行的行者11)。他们的修行着重于戒学,定、慧学次之。若是僧尼,于细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则随悔,如此随顺于梵行而学戒。须陀洹道要断的三结都是与邪见有关,我们必须看清楚修道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抓准主要的来对治,才能见效。

断第一个烦恼:疑结

    疑(vicikiccha)是指对三宝的疑惑,即不信佛陀、法、僧三宝,不受三学,不信过去与未来世,不信因果业报的道理,对缘起法有疑心。它的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要对治疑惑的三步骤是:一,是要知心生疑惑;二,是以法治疑惑;三,是要确实知道疑惑解除后于将来不再生起。

1. 知疑

    修学的人应思惟所遇到的善知识,行为端正吗?戒定慧学如何?言行一致吗?等方面,然后听他讲的道理,再比较观察,对善知识的疑是有必要的,这对接下来的修行关系重大。
    对佛陀法的疑惑主要是怀疑三宝、过未现三世、业报、能否证果等。在[杂阿含715经]中世尊说:é何等为疑盖食(原因)?有三世,何等为三?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于过去世犹豫,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盖令起,已起疑盖能令增广,是名疑盖食。?
    这是针对三世的疑惑。它是很严重的,因为它是邪见的关系。可惜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却对指正他的人起排斥的念头,浪费口舌于无利益的辩论。
    在往后的修行路上,心中所生的疑惑会是很多的,有时能够问人或自己解除,有些就连善知识都解决不了,要自己慢慢修,过一段日子,慢慢解开疑结。我们要知道,证阿罗汉果的人是很少的,若他/她是僧尼,因为出家戒的关系,是不会对人宣布的。若他/她是在家众,他/她看到出家众都默而不宣,他/她会向人宣布吗?宣布了又有谁会相信呢?

2. 破疑

    依[相应部.觉支相应]所举的有四种破疑法:即是疑时思惟对证(1) 依善不善法,(2) 呵责无呵责法,(3) 劣胜法,(4) 黑白法等;来如理思惟佛陀法,以防止新的疑惑生起,并灭除现有的疑惑。
    此外,用以下六种方法也能消除疑惑:(1) 精通佛陀法;(2) 向有修学者询问有关佛陀、法、僧的问题;(3) 透澈了解戒律;(4) 对佛陀、法、僧的真实性建立信心;(5) 结交善知识;(6) 讨论有助于灭除疑惑的适当言论。   
    根据[杂阿含715经]里佛陀说:é何等为疑盖不食 (不生起)?彼缘起法思惟,未生疑盖不起,已生疑盖令灭,是名疑盖不食。
    初修行者若不能修定也无妨,虽然禅定时纯净的心对观禅有帮助。观照因果的法则是要明白造业与果报的关系,这样能对缘起法有些认识,当一个人对缘起法了解后,就能对三宝,缘起法与生死轮回的疑惑消除掉。这是须陀洹道要断的三结之一。当一个人澈底断除了疑惑,他会知道涅盘是有的,佛陀是证悟的圣者,也知道佛陀所宣示的法是真实的,戒的确有必要也必须持守,八圣道是去向涅盘之道,也相信世上有修行人,以及有证悟的贤圣僧。

3. 无疑

    依上述的十种方法消除了疑惑,一个行者心里不生疑惑,并于未来永不生起。就算会生起,行者也能依正确的方法消除疑惑。
    断第二个烦恼:戒禁取结(Silabbataparamasa)
    戒禁取结是一种恶见,邪见心所,它可与恶见合为一。它也是四取之一,十结之一,属于见随眠。行者的恶见使它从想执取蕴延伸为色执取蕴。若人相信并执着于宗教的仪式,或某种形式的修行法,认为这样做有能力排除障碍并净化自己,戒禁取结就生起。印度教徒在这方面尤为显着。在[经集]小品第二章[荤腥经]中佛陀说:é鱼、肉(指以鱼肉祭拜),斋戒、裸体、削发、束发、身上涂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许多不朽的苦行、颂诗、供奉、祭祀、顺应节气。所有这些都不能净化一个没有摆脱疑惑的人。?
    戒禁取是修道的人最常犯的法执。他们誓愿执取于某些戒法(指非佛陀所订立的),如牛戒、牛禁戒、素食戒、蓄长发戒、蹲踞戒、四肢爬行戒、执着于诵梵文咒语或巴利文的经文、修行的祭典与仪式如拜火、火供、杀牲畜来祭祀、或砍人的手指作指鬘如鸯鸠摩罗(Angulimala)的邪修行等。衣着的禁戒,由誓愿执取于某些邪戒而得清净,由誓愿执取于某些禁例而得清净,由誓愿执取某些禁戒而得清净的种种颠倒执着。
    邪见是许多学佛陀者的要害,因为当他们的心转向修道时,他们依世俗的想法来行道,而不是依圣道的正见与正思惟配合来修行。因此生起诸多邪见邪思惟,以邪精进执取某种外表形式的邪道法来修行。上面所提的阎浮车与迦叶三兄弟就是戒禁取。这些修行人以杂香涂身,作咒说,作鬼神事,预卜吉凶,不离五盖12尘劳,为恶不善法扰乱心志,少知,不多闻,诽谤如来,执持邪道。就像鱼在少水小泉中,被捕鱼人以罗网捕捉不得出于生死。

    佛陀对向他询问的迦罗摩(卡拉玛)人说([增支部卷一.迦罗摩经]):
(1) 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2) 不要盲从传统。
(3) 不要妄听谣言。
(4) 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5) 不可相信符合罗辑的。
(6) 不要依赖哲理。
(7) 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8) 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9)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10) 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戒禁取者就犯了上述的(2), (4), (5), (6), (7), (8),  (10)的七条。
    戒禁取结的对治主要是靠正思惟,依正思惟生起正见。依下面五种方法能消除戒禁取:(1) 精通佛陀法;(2) 向有修学者询问;(3) 透澈了解戒律;(4) 结交善知识;(5) 讨论有助于灭除戒禁取的适当言论。
    断第三个烦恼:身见结:

    身见结可依下列几种方法破除

观察身的生灭
    身见是色执取蕴,为何称为取蕴呢?因众生起了邪见,执取五蕴是我。这“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取蕴”是对五蕴作有漏的执取。执取(upadana)有四种:‘欲取’是对欲乐的渴爱;‘邪见取’是执取邪恶之见;‘戒禁取’是认为实行宗教仪式或苦行能导致清净和解脱;和‘我论取’是执着身见(sakkaya-ditthi)。

    向初果圣者要解决的是对身体的执取

    对治色蕴的邪执,在[大念处经]中记载佛陀言:「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 (智慧) 及忆念所成 (正念),皆会“有身”( 只是身而己,不是我自身)之思念现前(建立正念)。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观照内身,自己这身体,它由父母精血合成,在母胎九月成熟后才生出来,这色法是会生灭的色相;自己的受、想、行、识是心,它叫名法,它们也是因缘组合而生的,也是会生灭的。
    观照外身是对于自己的亲人家眷,朋友仇人等进行观照。凡夫因为缺乏智慧,对亲眷等人会生起十四种不善心所13如贪爱,瞋恨,妒嫉,骄慢,邪见等烦恼。但圣者观照彼等之名色,明白他们是由因缘而生,因此会得到同样的结论,那即是无常(变异,组合,坏灭之法),苦和无我。向初果圣者只要先把身体是我的错误观念改正过来,知道它们只是名色法而已,自心才能净化。
    凡夫执着于生存及生存的因素,为脆弱的东西所摆布,对于一切色、声、香、味、触等迷人可爱的东西,他们生起欲望,把变幻无常的事物当成真实,当这些事物变化或消失时,他们陷入痛苦。因此这些人一再受生。
    在[杂阿含109经]里,舍利弗依二十种情况来探究五蕴。凡夫对色蕴的执取有四:
(一)‘色是我’;是把内色身和外色身当做我。
(二)‘异我’;是把受、想、行、识当做我,色身是我所有。
(三)‘我在色’;是把受、想、行、识当做我,色在受、想、行、识之中。
(四)‘色在我’;是把受、想、行、识当做我,受、想、行、识在色中住。
    其它十六种情况是依受执取蕴、想执取蕴、行执取蕴、识执取蕴各四种;以观照‘是我’,‘异我’,‘我在’,‘在我’来探究。每一种情况探究的结论必须是否定的。
    此外,舍利弗教诫说,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对色执取蕴来作44种观察,知道一切无常,一切是苦,一切空,一切非我。
    我们常遇到周围的人死去,但我们从不用这机会来观察,也从来不去想将来我也会死去。因为不能如实观照色法,我们久远以来一直执取自己的身体为我,我所有,如是由内而向外执取。就产生贪欲,瞋恚,痴与邪见等烦恼而造种种恶业,结果为业所驱使在六道轮回不已。依上述舍利弗所教的有系统的去观察,起邪思惟时马上就对付它。

认识身是四大种的组合

    根据[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分析,色法有二十八种。分为“四界”或“四大种色”,即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以及二十四种“所造色”,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女根、男根、命根、心所依处、身表、语表、虚空界、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和食色。

    四大种色也叫元素色(mahabhuta),因它是色法不可分离的主要元素,小到微尘,大至山岳等的所造色 (upadaya rupa)都来自于四大元素。色法为四大所造的说法原是佛陀说的。本意是指具有坚、湿、暖、动的性质的色法。

(1) 地界(pathavi)
    地界巴利文有扩展意,它的特相是硬,作用(味)是其它元素与所造色立足处,现起是接受,近因(足处)是其它三大元素。
    身体里地界较多的有二十个部分。佛陀在[大罗睺罗经]中对罗睺罗说:「(何为地界? 罗睺罗!)任何属于个人的物体,可捉摸者,是执取的对象,如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膈膜、脾、肺、胃、小肠、大肠、粪、脑及任何外边的地界,坚固的,是执取的对象,这些是个人的地界,及任何外边的地界,只是地界而已。依现观与正智慧,非我所、非我、无灵魂。若见到真相,智者厌离它们, 厌离地界。」

(2) 水界(apodhatu)
    水界令其它色法黏在一起,以免分散,特相是流动或溢出。作用是增长其它俱生色法,现起是把同一色聚里的诸色法黏在一起,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
    身体里水界较多的有十二个部分。佛陀在[大罗睺罗经]中对罗睺罗说: 「何为水界? 罗睺罗!它有内水界,及外水界。内水界,流动的,是执取的对象,胆汁、痰、脓、血、汗、淋巴、泪、肠液、口唾、鼻涕、胃酸、尿、及任何外水界,流动的,是执取的对象,这些是个人的水界,及任何外边的水界,只是水界而已。依现观与正智慧,非我所、非我、无灵魂。若见到真相,智者厌离它们,厌离水界。」

(3) 火界(tejodhatu)
    火界的特相是热或冷,作用是使同一色聚里的其它色法成熟,现起是不断提供柔软,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
    身体里火界较盛的有四部分:老化之火、发烧之火、消化之火、体内的火。佛陀在[大罗睺罗经]中对罗睺罗说: 「何为火界? 罗睺罗!它有内火界,及外火界。内火界,热的、温暖的、是执取的对象,老化的火、炽热的火(发高烧)、吃喝嚼尝消化的火、以及任何个人体内的火,热的、温暖的、是执取的对象, 这些是个人的火界,及任何外边的火界,只是火界而已。依现观与正智慧,非我所、非我、无灵魂。若见到真相,智者厌离它们,厌离火界。」

(4) 风界 (vayodhatu)
    风界是移动及压力的元素,特相是支持,作用是导致其它色法移动,现起是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至另一处,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
    身体里风界较盛的有六部分:上行风、下行风、出入息、肚风、肠风、体内风。佛陀在[大罗睺罗经]中对罗睺罗说: 「何为风界? 罗睺罗!它有内风界,及外风界。内风界,推动的、鼓胀的、是执取的对象,上行风、下行风、肚肠风、出入息、以及任何个人体内的风,推动的、鼓胀的、是执取的对象,这些是个人的风界,及任何外边的风界,只是风界而已。依现观与正智慧,非我所、非我、无灵魂。若见到真相,智者厌离它们,厌离风界。”
    佛陀教罗睺罗的方法是依照下列的次第观修:

(1) 观照五蕴依十一种情况(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美、丑、远、近)皆是无常和无我;
(2) 观照色蕴是五界(地、水、火、风、空),三十二身分或四十二身分皆无我;并以此修定及不为苦乐受所动。

    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是用来对治贪欲的最主要法门,它能起大悚惧,培养起正念与正智,获得如实知见,调服心中的欲火、我慢等烦恼,而使心获得清凉与安乐,并能使心进入禅定境界,于现法乐住,最后证得圣果。
    四界的十二相;那即是地界有硬、粗、重、软、滑、轻相,水界有流动与黏结相,火界有热与冷相,风界有支持与推动相。每一特相都可从头到脚观察到,观照时在身中找到这四界,以及无论身体在任何的姿态中找到这四界。比如用手按头颅知道它是硬的,用舌头在口腔内左右伸吐时知道它是滑的等,小便时知道尿水流出,发烧的时候知道身体会发热,肠胃里有风的时候知道风的推动或挤压。这些都是身体里物质界的纯物理现象。
    在禅坐观照时应该掌握观察四界的方法,静静观察身体的四界,看到只有四界,找不到身体,有情,有生命的,或有我。比如观察发时,知道发生于头上,它就好像一个蚁丘上生了草,蚁丘不知草生在我上边,草也不知我生在蚁丘上,同样的头也不知发生在我上边,发也不知我生在头上。观察骨和肉时,就好像路旁凉亭横梁上的尘土,横梁不知我被尘土黏着,尘土也不知我黏在横梁上,同样的,骨骼不知被肉黏着,肉也不知它黏在骨骼上。
    因此这样观照身体,分析身体而能得到结论,这些地界的毛、发、骨、肉等只是身体的某些部分,它无思念,无记,空,非有情,而只是观察它是坚硬的地界。
    身体的水、火、风界也如是观照。

思惟出离以破欲贪
    欲是三毒之首,四漏之首,七随眠中的两个,十结中的三个,不可以轻待。贪欲久习的结果就形成习气,比如贪色,贪淫,贪吃,贪玩乐,贪饮酒,贪钱财,贪利得,贪名,贪赞许等等;它加强我慢之心。这些贪欲以许多不同的形态和方式生起,众人往往不能察觉,而不知不觉地落入贪欲的魔爪中。我们已经习久为常,丝毫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修行者要学会观照,凡是我们眼所看到而喜爱的事物,那即是眼得到甘味;在那个时候就要观照这些事物的无常、苦、会变坏的道理,因为这些是眼的患难;一个修行人要能够制止自己不起欲贪,欲贪起时要以正法对治,使我们的心能舍去欲贪,这即是眼的出离;其它根门也如是修。
    在[中阿含. 漏尽经]中佛陀教我们七种断漏、断烦恼、和止忧戚的方法:
(1)有漏从见断;依正见而断除烦恼。
(2)有漏从护断;依守护六根门而断除烦恼。
(3)有漏从离断;依离于恶知识、恶处所而断除烦恼。
(4)有漏从用断;依看待事物的正当用途而断除烦恼。
(5)有漏从忍断;依忍耐苦而断除烦恼。
(6)有漏从除断;依除去贪瞋痴之念而断除烦恼。
(7)有漏从思惟断;依正思惟而断除烦恼。
    贪欲还得用无常观,不净观,缘起法等来断除,要用许多信、勤、念、定、慧的力,来作有效的对治,但是向须陀洹圣者是办不到的。

以三法印观照:

(1)无常观破邪见
    每一根门以五法(根、境、识、触、受) ,依正知正见它们是‘无常’,共三十法以破‘邪见’。我们的邪见,乃根源于不能知道无常的真理。因此才会执取六根门是我,六境为我所享受之境;眼,色相;耳,音声;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触觉;意,想法;及缘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识、六触、六受等等;都是无常。
    对治方法是常静下心来观照它们。

(2)苦观破身见
    每一根门以五法(根、境、识、触、受) ,依正知正见它们是‘苦’,共三十法以破‘身见’。我们的身见,乃根源于不能知道苦的真理。眼、色相;耳﹐音声;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触觉;意,想法;及缘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识、六触、六受等等;都是苦。
    对治方法是常静下心来观照它们。

(3)无我观灭我随见
    每一根门以五法(根、境、识、触、受) ,依正知正见它们是‘无我’,共三十法以破‘我随见’。我们的我随见,乃根源于不能知道无我的真理。眼、色相;耳,音声;鼻,香臭;舌,酸甜味;身,触觉;意,想法;及缘此等根境所生之六识、六触、六受等等;都是缘生缘灭法,无有我。
    对治方法是常静下心来观照它们。

其它方法:
(1)把从小到大的相片依时间排在地面上,观察身体是不是一直在变化,它是不是每一年在变,每一个月在变?实际上它是天天时时刻刻在变,观照这一直在变易的身体,它是谁呢? 观察每一张相片,凝视每一张相片,并问自己那个人去了那里?必须直接得到答案,心中要能明白那个人已变了,它不是我!然后用镜子看自己,思惟这个人,将来又会变成另一个样子,现在它是谁?心中要能知道它不是我。若是当作是我的话,从头开始再观照。     
(2) 观照若身体是我的,为什么它却从妈妈的肚子生下来呢?若是生出来的,怎会是我呢?妈妈未生我之前,我是什么模样?我在那里呢?佛陀也从他的妈妈的肚子生下来,佛陀已灭了。佛陀去了那儿呢?每一个人都不想死,为什么他们不能继续活着?这会死的身体是我吗?这般反复的观照。
(3)观照身体的毛发有它的细胞组织,皮也是,肉也是,骨也是,内脏也是;这些细胞组织都是自生自灭,自己做不了主,天天饮食,给这些细胞组织带来营养,这个身体才能生存,要是缺少了一种元素,它就出问题了。观照这身体会是我或我的吗﹖若身体是我,我应该能够令它永远健康、生存,能吗?
(4)观照若我是名+色的组合,名法有八十九种,色法有地+水+火+风的四大组合,共有二十八种色法,是三十二身分的组合,是四十二身分的组合,那我在那一个部分呢?身体各个身分都互不知道,我会在那互不知道的部分吗?我会在心中吗?我会在脑里吗?
(5)在修四威仪的行、住、坐、卧时,观照走时是脚自己要走,还是另有一个人叫它走?为什么右脚要先走?为什么左脚不能先走?然后观照自己的色法与名法,观照到底色法是我,或名法是我?若色法是我,名法就不是我。若名法是我,色法就不是我。怎么会有两个呢?走时为什么一定要去心中要去的地方?为什么不能走向心中不想要去的地方?观照为何走累了要坐下来休息?晚上为何要睡觉呢?如此在任何场所任何威仪中观照身体。
(6)上厕所时看见臭秽不堪的粪便排出时,观照这会是我的吗?若身体是我的,粪便也应是我的,那我应该能够忍住,让它留在体内,这能吗?那为什么会有粪便呢?为什么要吃饭呢?若它是我的身体,应该不须饮食,不须睡觉,不须穿衣来御寒,不须房舍,不须去上班赚钱维生等等。
(7)若能修习安般念到三禅,修完后,依上述的方法观照身体。若修到四禅更容易,因为四禅时对身体的感觉已消失,心很纯净,更适于观照。
(8)观照身体的呼吸,它是依赖呼吸才能生存,既然它要依赖呼吸才能生存,它根本不能自立存在,它怎会是我的呢?此外它还要依赖食物和水才能生存,要维持它生存的条件太多了。若身体是我或我所有,它怎么须要依赖这么多的条件才能生存呢?
(9) 常守护六根门。在[杂阿含255经]中摩诃迦旃延对婆罗门说:「善哉,婆罗门!问不守护门,是如法问,今当为汝说不守护门。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缘着,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处,故于心解脱14、慧解脱15无如实知,于彼起种种恶不善法,不得无余灭尽。于心解脱、慧解脱妨碍,不得满足。心解脱、慧解脱不满故,身满恶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静,以不寂静故,于其根门则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如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10) 正确明白五蕴真相。佛陀在[杂阿含265经]中将五蕴比喻为:「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为什么这样比喻呢?佛陀说:「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我怎么没想过它竟然是这样的呢?唉!苦啊!我应怎么做才能快点开悟呢?佛陀教的方法是很多,不需个个都用,但结合不同方法来尽快证悟是绝对没错的。   

验证
    行者应能自己验证是否证了初果。这里提供几点作为参考;
(1)佛陀说:「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所以我们应信佛陀说的话,并亲自以实修来证明不谬。
(2)初果的圣者是法眼净者,因此对三宝深信不疑,相信因果,谨慎言行,戒行严密,少欲知足,能常向内观照诸名色法,以正法断除烦恼。
(3)能遍观察名色法生起之缘,即懂得观察四食16和四识住17。
(4)当行者证得初果,就会自动转去断除五下分结的其余两个烦恼,即贪和瞋。

结语
    我们应知人生极短暂,几十年一下子就完了,我们绝对不能浪费时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知几时会死,而我们的善业极少,平常都在造贪瞋痴的恶业,这一世只是侥幸让我得到人身,若不珍惜这难逢的机会修行,我要更待何时呢?下一世若去到恶道,而这种机会很大,在那里无法修行,只有受苦而已。因此我应珍惜今生的机缘,在修行路上尽快找到正确的方法,不能胡里胡涂的盲修,毫无成果,或事倍功半。
    从前许多出家与在家众在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就证取须陀洹果,由此可知证初果并非难事。疑惑、戒禁取、身见这三结都与错误的见解有关,要是心中明白佛陀所解释的真理,就可以入正法流。
    若不能修止禅而入禅定境界,那也无妨,只要学会常常向内观照,证果只是时间问题。[杂阿含464经]里尊者阿难问上座:「修习于止18,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修习于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因此要多修习观照,散乱心终有一日会定下来的。
    最后,在[杂阿含284经]中佛陀言﹕「若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心不顾念,无所缚着,识则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因此追随大觉者所教导的正确方法去观照,将我们久远以来所遭受之苦难,用厌离观、无欲观、生灭观、无常观、苦观、无我观等方法来破除它!

祝大家安乐吉祥!

注:
1. 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三十七支。
2. 贪欲,它是十结的欲贪结,色贪结,无色贪结;七随眠的欲贪随眠,有贪随眠;四漏的欲漏;
3. 结(Samyojanani),指疑结、戒禁取结、邪见结、欲贪结、瞋恚结、色贪结、无色贪结、掉举结、我慢结、无明结。前五结也叫五下分结,后五结也叫五上分结;这些结把众有情结缚在生死轮回中。
4. 随眠(潜在倾向Anusaya)--- 疑随眠,邪见随眠,欲贪随眠,有贪随眠,瞋恚随眠,我慢随眠,和无明随眠。
5. 行路,指四向,四果的四双八辈圣者的修行道路。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
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6. 漏(asava),指欲漏,有漏,邪见漏和无明漏四种漏。漏是指脓疮所流出的脓。欲漏是对欲乐之贪,有漏是对存在或生命之贪,邪见漏属邪见,无明漏属痴。三漏:欲漏,有漏和无明漏;遍指烦恼和生忧戚之法。见[中阿含]﹐[漏尽经]。
7. Sotapanna,须陀洹果,或声闻道初果。Sota,指入流,意为入于圣道之流。
8. 须陀洹果圣人有选择天上或人间往生,不超过七次绝定涅盘。
9. 法镜,巴利文Dhammadasa。
10. 八难八非时;这在[中阿含.八难经]里提道:(1)生地狱中;(2)生畜生中;(3)生饿鬼中;(4)生长寿天中;(5)生在边国夷狄之中;(6)虽生中国,而聋哑如羊鸣;(7)虽生中国,然有邪见及颠倒见;(8)佛陀不出于世,亦不说法。
11. 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陀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这在[中阿含.阿湿贝经]中提到。
12. 五盖,五种障碍修行的烦恼;即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悔恶作、疑。
13. 十四不善心所: 心所属于行蕴。这些不善心所是无惭、无愧、掉举、恶作、昏沉、睡眠、疑、邪见、贪、瞋、慢、疾、嫉、悭。
14. 心解脱,指心依禅定离于贪欲、瞋恚。
15. 慧解脱,指心依观照离于贪欲、瞋恚、痴等众烦恼。
16. 四食:指粗搏食,即食物;细触食,即苦乐受;意思食,即思惟;识食,即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以四种食(执取,维持存在的因素)而长住于轮回。粗搏食是指食物,身体以食物而生存;触食,是根门对触受的染着;意思食,是意门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因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佛陀说贤圣弟子也以四食长养慧命,这四食即是:四念处或四念住。身、身观念住,受、受观念住,心、心观念住和法、法观念住。这是清净之法食。佛陀的圣弟子如此修习,将能获得四种乐;即是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和菩提乐。
17. 四识住: 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见[杂阿含64经],它解释凡夫的心(六识)向外寻找目标,攀缘,而生起贪瞋痴的过程。
18. 止,指定。通常是指色界四禅定。

法增比丘写于澳洲新南威尔斯州问哲楼定慧学舍
佛陀历二五四七年(阳历二零零三年) 结夏安居圆满日。二零零六年二月润饰于台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01:35 PM , Processed in 0.0317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