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1

民国大学生人数极少 为何也有“毕业即失业”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ppylux 于 2010-3-30 14:27 编辑

2010年03月30日 09:29 凤凰网专稿

核心提示:1931年的《教育杂志》披露,中大本届毕业生200余人,半数未获相当职业,截至1936年6月,全国108所高校中已向教育部报告学生失业的学校达到80多所。依据已报告结果,平均每百名大学毕业生中失业人数约为13人,以此比例计算,每年有1000多名大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大学生俨如折翼天使无所适从,当时的社会上还有一种舆论认为,社会上一向是看重大学生的,大学生毕业后一旦就了个小职业,往往便会为亲友们所不齿,同时社会上也会给他种种不良的议论,而这种社会期望与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值。

凤凰卫视3月29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民国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问题”,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前些时候,电视剧《蜗居》火了大江南北,这部片子里提到的很多现实问题,包括房子、就业、二奶现象等成为很多大学生和大学生父母唏嘘不已的话题,其中就业问题最为瞩目,因为就业是生存的前提,而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就业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也是社会大学给他们上的第一课。

都说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好,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就业情况,上世纪30年代,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毕业即失业”的感叹,不过当时大学毕业生发起了向政府要工作的请愿运动,南京国民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不过效果并不好。但是其尝试性的努力,还是值得重新审视的。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啊,1931年的《教育杂志》披露,中大本届毕业生200余人,半数未获相当职业,截至1936年6月,全国108所高校中已向教育部报告学生失业的学校达到80多所。依据已报告结果,平均每百名大学毕业生中失业人数约为13人,以此比例计算,每年有1000多名大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大学生俨如折翼天使无所适从,当时的社会上还有一种舆论认为,社会上一向是看重大学生的,大学生毕业后一旦就了个小职业,往往便会为亲友们所不齿,同时社会上也会给他种种不良的议论,而这种社会期望与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值。

1937年8月5日,《中央日报》刊登出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67位,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都有较高的要求,比如第43位的叶女士,北平国立师范大学毕业,文学学士,希望待遇140元,第45位黄君,国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希望待遇150元,第99位程君,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银行科毕业,要求100元,工作地点分别是在南京、上海、镇江,而当时城市里一个小康家庭的月收入,也就15元到30元,大学生对月薪的要求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1934年7月1日,北平各大学毕业生组织的职业运动大同盟正式成立了,同年8月,中央大学学生孙光裕等人组织的中央大学职业运动同盟会也宣告成立,两天后,国立暨南大学职运代表,携带着呈文由上海赴南京,向行政院和教育部请愿,行政院长汪精卫接见了职运大同盟,留驻南京的代表谭庶潜等人,并承诺为失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后来抗战爆发,这一承诺也就不了了之。
发表于 2010-3-30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眼高手低,谁也帮不了,不了了之是必然的结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10:53 AM , Processed in 0.02770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