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03月04日 10:35财新网
当前中国统计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关键数据不准确、重要数据不统计和报告数据不重要
【财新网】(专栏作家 黄益平)关于世界上有三种谎言即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数据的说法(”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据说最初出自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之口(Benjamin Disraeli),不过它的广泛流传却是因为马克·吐温的引用。将统计数据与谎言相提并论,显然有失公允。不过如果以此来比喻中国目前的统计数据与实际经济脱节的程度,可能还是比较贴切的。
中国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常性话题。国际投资专家在了解中国经济形势的时候,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国内老百姓也对统计数据存在普遍的怀疑,所谓的“被增长”和“被就业”等现象,正是反映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收入、价格等数据与实际生活感受之间的巨大差别。
客观地说,统计数据存在误差在所难免,这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比如说统计部门在报告了GDP增长的初步估计值之后,通常会在得到更全面的资料以后进行修正。再比如说,像收入和价格等数据,因为反映的是全国的状况,可能会与局部地区居民的感受有所不同。但我们的经济数据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已经不是简单的统计误差或局部现象所能够概括的了,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当前经济统计体系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键的数据不准确。比如GDP到底增长了多少?谁也说不准。(2)重要的数据不统计。比如环比数据更准确地反映近期经济的走势,对投资者和政府的决策都非常重要,但统计局就是不报告。(3)报告的数据没有用。比如说城镇登记的失业率,这个数据根本不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却常年统计,乐此不疲。
我们可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国内生产总值(GDP)大概是最重要的经济数据,起码对中国政府来说是这样的。因为没有更准确的关于消费、投资和利润等的数据,投资者也非常关注GDP的数据。但GDP也可能是中国统计体系中最不可靠的数据。有些数据比如说市场价格是通过调查得到的,但GDP是估计出来的,人为因素可能更多一些。而恰恰因为GDP数据事关社会稳定甚至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政治前途,GDP估计的过程就难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可以说,绝大多数国内外投资专家都认为中国GDP数据的可信度不高,尤其是当经济形势出现拐点的时候。比如说,国家统计局报告1998年真实GDP 增长7.8%,与政府8%目标的接近程度实在令人可疑。经济学家和投资专家不得不纷纷作出自己的判断,有些认为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不到2%。更糟糕的是,各省的GDP增长率一般都高于全国平均数据,几乎年年如此。一个以政府雷厉风行和行政效率著称的国家,居然拿不出一套上下一致的GDP数据,实在是匪夷所思。
不仅如此,统计部门还常年发布一些误导普通读者的数据,比如报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零售总额,但就是不统计投资与消费的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指的是在投资项目上到底花了多少钱,它包括许多来自土地和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与GDP里的投资不是一个概念。同样,社会零售总额仅仅是指社会大众在零售商店的花费,只是总消费的一个部分。我们知道投资与消费两块加在一起要占到GDP的90%以上。但是因为统计部门不及时报告投资与消费,很容易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投资(其实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消费(其实是社会零售总额)增长18%,GDP怎么可能只增长了9%?这样的疑问对于统计专家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但我们的统计数据仅仅是做给统计专家看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