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闲话“老板”一词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4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01月11日 16:48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老板”一词儿曾一度消失。一九七八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老板”一词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在我国内地社会生活的语境中,“老板”之称谓已成为如 “打的”、“手机”、“上网”等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笔者在饭店吃饭,曾被人称老板;上澡堂洗澡,曾被人称老板;上街买菜,曾被人称老板;一次在十字路口等人,半小时不到,前后三个问路的,称我老板者就有两人。而实际上,我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板,只不过是一个白胖老头罢了。

  那么,“老板”一词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人应称老板,什么样的人不应称老板呢?

  追根寻源,“老板”一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十七世纪初,荷兰商人到美国纽约建贸易站,他们用低廉的价钱,买了许多土地,后来又转手倒卖给拥有开采权的地主们。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他们在纽约定居下来后,开始建造房屋,经营农场,从事贸易。起初,他们将其中“管事”的人称作“户主”,后来改称“监工”,再后来有人提议改称“监督徒弟的工人师傅”。由于这个名称太长,叫起来也不方便,大家经过充分议论,最后达成了把管理者称作“老板”的共识,却令这个称谓很快流行起来。

  另一种说法,“老板”原是我国京剧界早期的一个名词。在京剧界,最初比较有名的演员是被人称为老板的,由于他们赚的钱多,便在外面开买卖(一般都是大买卖),渐渐地,人们便管那些做大买卖的商人叫做老板了。

  清张焘《津门杂记》有云:“……向居侯家后,其寓所曰‘下处’,主人曰‘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出身,积有余资,自立堂门。”这表明“老板”一词最初是用来称呼戏班班主的。如夏雨主演的《天下第一丑》,徽班领袖、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人称“大老板”,而刘赶三则被尊称为“三老板”。若再追根寻源,“老板”一词应是由唱曲中的“拍板”而来。唱戏讲究有板有眼,“板”即节奏,拍子;“拍板”即指打拍子的长条板子,由长形硬木板组成,或六或八或十不等,一端贯以牛皮细带。“打拍板”即指挥演唱,戏班班主无疑是“字正腔圆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所以被称作“老板” 是再形象、贴切不过了。

  上述两种说法,虽版本不同,说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老板者,一是自己有资金,二是自主经营,即我们常说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是也。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老板”应当是──用于生产经营的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和支配者。

  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内地人与人的称谓曾出现过数次大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前人人称“同志”,人人皆“同志”到如今“老板”一词的流行,其中折射出的文化变迁既令人新奇,又可看出如今市场经济繁衍的商业文化正在成为内地的主流文化,成为人们热衷谈论和追捧的文化。

  也许,正是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才使得“老板”一词在内地成为了流行语,以至“老板”的称谓被泛化。须知,“老板”的称谓是有特定对象所指的,除了它所对应的特定对象理应被称作“老板”外,其它对任何人称“老板”都是不妥当的,尤其是时下较为普遍的给单位党政领导冠之以“老板”称谓的,不仅是严重的称谓不当,同时也说明称谓者的幼稚和无知。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刘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0 11:09 AM , Processed in 0.0250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