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2月3~4日间,英国皇家海军的“前卫”号核潜艇和法国海军的“凯旋”号核潜艇在大西洋中部,以一个月内连中4次大奖的概率,将仅有的几百万分之一几率的厄运收入囊中,以排水量均超过万吨的庞大身躯,携带着英法两国海军自成军以来所有的不测、不意和所有阴邪之气,在大西洋底为天上的卫星撞击奏响了序曲。
撞击事件在全世界引发了对撞击原因的猜测,也引起了人们对两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巡航路线的种种猜测。从根本上说,“前卫”、“凯旋”作为英法两国战略核打击力量的中坚,凡涉及其巡航区域的任何情况均属国家核心机密。事件发生后,英国国防部明确表示:“国防部的一贯政策是对潜艇执行任务情况不予置评。”可以想像,任何一个装备有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国家,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所给出的回答都会大同小异,即使是在2002~2007年间大小核潜艇事故就发生了200多起的英国,宁可头上再增加一顶“不安全海军”的帽子,对此也会秘而不宣。
撞击事件发生后,两国媒体先后发布了多次声明,但均有意淡化了撞击地点、撞击海域、撞击前两艘潜艇的任务等事关两国潜艇巡航区域的敏感问题,因此,本文只能结合弹道导弹核潜艇导弹巡航区域和发射区的选择条件,从零星的词汇中去分析与思考,对其巡航路线提出自己的猜测。
巡航路线的选择条件
弹道导弹核潜艇无疑是有核国家军事领袖手中的一柄利剑。剑的锋利程度,关系到国家命运;剑的隐蔽程度,关系到敌对国家是否心怀忌惮。因此这柄利剑,从来就不像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的那把宝刀一样,可以插上草标亮出来示人。
基于这一重要意义,弹道导弹核潜艇巡航区域的首要指标就是隐蔽。隐蔽意味着核力量的安全与稳定,诡异就意味着对敌方的高度威慑。从这个意义上说,藏身茫茫大海而不为世人所知,既是对国家核打击力量的最基本要求,也能够对敌方产生足够的威慑作用。否则冷战期间两大阵营的海上力量,也不会把跟踪对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当成战略任务长年累月地连续实施,因此也上演了不少撞击事故。弹道导弹核潜艇巡航区域的选择条件可以理解为四条。
第一,水深足够。较大的海水深度能保障核潜艇在潜航过程中自由机动,既能够保障自由进入发射区域,又能够及时躲避敌攻击型核潜艇的跟踪与攻击。
第二,船只稀少。最好位于能够避开商船航线的海区,防止无意中暴露目标。
第三,远离海岸。能够避开航线繁忙的海域和远离绝大多数岸基反潜机的监视区域。
第四,距离适当。能够在巡航区域方便地选择数个能够直接攻击敌国战略目标的发射区域,即发射区域距离敌国战略目标的距离不超过艇载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最好位于最大射程的2/3处,以便取得最佳命中精度和对目标的毁伤效果。
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导弹时,发射区海域应满足以下条件:潜艇距水面25~30米,海域水深不小于80米,航速2~4节。从水深条件来看,大西洋平均深度为3 597米,最深的波多黎各海沟达9 218米。大西洋及其附属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内(不计岛屿),约9 165.5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满足发射条件的海域实在太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西洋是弹道导弹核潜艇天然的水下发射场。
按上述要求与条件,根据新闻媒体发布信息中的有用线索,我们来大致推测英法核潜艇可能的巡航路线。
关键词一:
“大西洋中部”、“三天”、“布雷斯特”
英国媒体称,事故发生在2009年2月3日深夜至4日凌晨时分,地点在大西洋中部的公海海域。当时两艘核潜艇都在执行任务,处于潜航状态。法国媒体报道,发生事故的核潜艇用了三天时间,才从事发地点返回法国西北的布雷斯特港。在这两则报道中,英国提到的“大西洋中部公海海域”和法国提到的“三天”时间,以及从事发地点返回法国“布雷斯特”港。通过“大西洋中部”、“三天”、“布雷斯特”这三个关词键可以概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撞击位置在大西洋中部公海海域。由于两国都宣称各自的核潜艇都处于执行弹道导弹值班任务时巡航状态,因此,这一撞击区域可以视为巡航区域的一部分,从大尺度上推测,“前卫”号和“凯旋”号的巡航区域包括大西洋中部海域。从大西洋海底地形来看,中部海域的海底地形基本上是以中大西洋海岭为界,从西班牙西部1 350千米的亚速尔岛为起点,向西南方向延伸圭亚那海盆,即在距离圭亚那1 300千米处折向东南,大致终止于巴西东部海域1 000多千米的圣佩得罗-圣保罗岩。由于这一海岭位于大西洋的中心线处,那么,两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撞击地点应当没有远离这一海岭。
二是法国“凯旋”号于撞击发生后,用时三天自行返回布雷斯特港,考虑到法国的“凯旋”号只是损伤了艇艏的声呐部分,动力系统基本没有损害,艇身也没有出现危及潜艇水下航行的损伤,出于保密,“凯旋”号可能会采取水下潜航状态回航,“前卫”号被拖带回港是出于无奈,保密与保艇、保弹相比,后二者更加重要。法国的“凯旋”号在水下最大航行速度为25节,考虑到撞击发生后损伤情况不明,“凯旋”号不可能以高速回航,但也不是法国方面宣称的“极低速”返航,为尽早查清状况,可能会以10~15节的保险速度返回。这样三天中持续航行72小时,“凯旋”号回程航行距离约为720~1 080海里,折合1 300~2 000千米,按远界计算,2 000千米与法国西北部港口布雷斯特到法国西南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距离相当,而亚速尔群岛正好位于大西洋中部中大西洋海岭的起点处。根据英国的“大西洋中部”和法国的“三天”和“布雷斯特”,可以推测撞击地点位于亚速群岛附近海域。
三是二战中潜艇战经验表明,法国西部的大西洋海域适合潜艇活动,法国附近的大西洋海域被称为“潜艇墓地”,二战期间,大量德国U型潜艇在这片海域频繁出没,在盟军强大的海空反潜力量打击下,不少U艇葬身海底。不过这至少说明,这一海域的天然条件十分适合潜艇活动,这也从另一方面支持了上面的“亚速尔撞击假说”。
关键词二:70天巡航
撞击事件发生后,法国防部透露:“发生事故的核潜艇当时正在开展例行巡逻”,“‘凯旋’号当时结束了一项为期70天的任务正在返航”。从这一说法上分析,“凯旋”号已经在水下航行了70天。
虽然按英法两国意在掩饰损伤程度的说法,两艇以“极低速”发生撞击,但从损伤情况判断,本次碰撞造成的损失“不特别严重”似乎不能成立。因为目击者发现“碰撞”给双方潜艇都造成了“大面积”损伤,在潜艇表面存在“遭受撞击和刮伤后产生的明显痕迹”,法国潜艇的“声呐罩部分”严重受损,“凯旋”号之所以能够靠自身动力回航,只是出于撞击部位碰巧没有在动力舱室。可以基本判定,两艘潜艇撞击造成的损害要比双方声称的严重,这也说明,这两艘艇在撞击时的速度绝不仅仅是低速,至少应当达到水下最大航速的1/4~1/3,即6~8节。
若以此速度计算,“凯旋”号在3个月内按最保守的计算方法估计,至少航行12 960~17 280海里,或是24 000~32 000千米,因为潜艇在未进入预定巡航海域航行速度可能要高于这一速度。通过这一航行距离至少可做两种假设。
一是从大西洋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大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长约1.6万千米”,按同一航线由北到南,再由南到北往返一次计算,航行距离3.2万千米。也许是个巧合,或许是个奇迹,“凯旋”号近3个月的海上航行距离,正好与沿大西洋南北往返一次的距离大致相同,可以有理由认为,“凯旋”号基本上是沿着中大西洋海岭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展开巡航的,这一海域位于大洋中部,符合船只少、航线稀疏的基本要求。
“前卫”号的巡航路线基本上也不脱离这一区域,两艇在巡航中可能会选择相近或者相似的航线。如果这一推断成立,两艇在水下的航线相交的机会就不止一次,只是由于两国一般只有一艘艇在航值班,因数量少才减少了实际撞击次数。
二是如果“凯旋”号没有前出到南大西洋,只在北大西洋海域活动,如果按距离海岸平均1 000千米航行,绕行北大西洋一周的距离在14 000~16 000千米,“凯旋”有可能在北大西洋海底航线巡航了两圈。如果采取折衷的计算方法,或许“凯旋”号真的以2~4节的低航速,在北大西洋绕行了一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卫”号在从亚速尔群岛进入巡航海域和从赤道进入南大西洋时,会与只在北大西洋巡航的“凯旋”号航线至少有两次交叉机会,也就是说,撞击即使不发生在亚速尔群岛,也会发生在赤道附近。
关键词三:射程与目标
两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唯一任务是在本土遭到核袭击时,发射艇载的M45和“三叉戟”2D5攻击敌方战略目标。按一般原则推断,发射区域地点主要取决于导弹的射程与攻击目标的位置。
英国“前卫”级的核武器为16枚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三叉戟”2D5潜射弹道导弹,能够对1.2万千米外的目标实施战略核打击,误差小于90米。法国的“凯旋”级的核武器为16枚M45/TN71导弹,射程7 000千米,精度不超过300米。
从目标情况分析,北约内的英国和准北约的法国,均会把俄罗斯作为战略核打击的主要目标。但从美、英、法三国潜射弹道导弹实际情况分析,英法的潜射导弹打击目标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俄全境目标实施打击,二是对莫斯科以西战略目标实施打击。从俄罗斯战略目标的颁布情况看,后一种情况可能性较大。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美国部署在太平洋的潜射导弹在负责突击俄全境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着重覆盖莫斯科以东目标。从大西洋与莫斯科的距离、位置关系上可以推测:以莫斯科为圆心,以7 000千米为半径,覆盖区域的远界到达莫斯科西南的佛得角海盆、西北的美国的新斯科舍半岛东南约600千米。在这一区域内,法国的M45均可以覆盖莫斯科以西所有战略目标。考虑到西北大西洋距离美国较近,可能被美国潜艇占据,法国的“凯旋”号主要发射海区应当在南美洲以北大西洋海域至非洲西部海域较合理。
以莫斯科为圆心,以12 000千米为半径,覆盖区域的远界到达莫斯科西南方向的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与非洲最南端好望角之间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以北海域,一直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西北的方向可以抵达大西洋任意海域。
再从弹道发射条件上判断,弹道导弹发射除了准确掌握目标位置外,发射区的重力场参数等基本数据,对于保证命中精度十分重要。由于法国在大西洋东海岸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设有航天发射中心,观察及测量条件得天独厚,对圭亚那东北海域的情况有条件做到详尽掌握,再加之圭亚那海盆正好位于中大西洋海岭的西南侧,这一发射位置满足法国潜射导弹打击俄罗斯西部目标的全部条件,可以有理由认为:南美洲的东北海域,特别是圭亚那海盆和距离非洲撒哈拉西岸约2 000千米的佛得角海盆,应当是法国“凯旋”号可能的发射海区。到法国新一代射程超过1万千米的M51潜射导弹服役时,“凯旋”号可能会在南大西洋选择发射位置。
“前卫”号的发射海域选择条件较宽裕,南北大西洋中部均符合发射条件。
综合上述条件分析,虽然3个月内“凯旋”号可以在大西洋南北海域航行。但考虑到导弹的射程与发射条件,可以推测,法国的“凯旋”号在作战值班状态一般不会超过赤道,进入南大西洋,因为一旦进入南大西洋,M45导弹对打击目标的距离而言就会力不从心。而英国凭借“三叉戟”2D5潜射弹道导弹1.2万千米的射程,可能会进入南大西洋,深入到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以北海域。这样,法国“凯旋”号航行3个月的3万千米的行程,可能是在进入北大西洋后,以亚速尔群岛为起点,向西南方向延伸圭亚那海盆,在距离圭亚那1 300千米处折向东南,大致终止于巴西东部海域1 000多千米的圣佩得罗-圣保罗岩这一绕行大西洋海岭的航线,至于绕行的方向,要取决于不同季节的不同洋流情况,通常。选择顺流航行,会节约能源。
如果法国人也认同此点,可以做如下设想:“凯旋”级出航,抵达亚速尔海域后,先沿中大西洋海岭东侧航行,到达赤道附近,借助暖流折向西北,绕到中大西洋海岭的西侧航行,再回到亚速尔群岛海域返回法国港口。
英国的“前卫”号凭借其射程更远的导弹和比“凯旋”号一点也不逊色的续航能力,从英国本土基地出发后,从亚速尔群岛进入巡航区域起点,沿大西洋中部的中大西洋海岭自然走向向南巡航,越过赤道后南下至莫斯科12 000千米距离,抵达射程远界后折返北上,沿原航线继续前进,抵达亚速尔后结束巡航返回基地。
它们巡航线路的交叉点就在亚速尔群岛与赤道附近,不止一次交叉。以上分析,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