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1|回复: 0

佛陀十大弟子传系列(6)─阿难尊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佛的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在空王佛那时候,本来他和释迦牟尼佛都是同时修道的,一起发愿出家,一起修道;释迦牟尼佛修六度万行,精进不退,阿难尊者就欢喜学多闻。所以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了,他还是做尊者,来护持佛法。

乘愿再来,助佛扬化

“阿难”是梵语,翻译为“庆喜”。为什么叫庆喜?因为阿难出世这一天,恰逢释迦牟尼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又是迦毗罗卫国和邻国作战得到胜利。因为这两种都是很吉庆的,那么他的出生也是值得庆贺,所以给他起了名字,叫“庆喜”。

阿难尊者,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父亲是白饭王。他的哥哥呢?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专门就和佛作对,来反对佛;那么阿难尊者呢,就是拥护佛。所以古人说:“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一个就是护持佛法的,一个就是毁谤佛法的。

这位尊者,他一来的时候,就是为了助佛扬化,来护持三宝的。

慕佛相好,剃发出家

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城说法教化,刚好是阿难尊者二十五岁那一年。阿难看见佛的妙相庄严,所以也就发心出家,当时很多王族的人也都随佛来出家修道。

佛问阿难说:“你我是堂兄弟,这种亲情就好像亲兄弟一样。你最初是在佛法的里边见到什么殊胜的境界,即刻就把这个世间的恩爱舍离了,发心出家呢?究竟你是为的什么呢?”

阿难回答佛说:“最初我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从来就没有看见这样胜妙殊绝的相好,这世间没有再能比佛的相好庄严了。佛的身体,光明皎洁,好像?璃体那么样美满妙好。所以我常常在想,佛这种相好庄严,不是由情欲和爱念所生出来的,因为男女这种淫欲的气氛,是很不洁净的。要是以这种爱欲、父精母血造成的身体,是不能发生这样的殊胜妙好和紫金光聚的清净光行。我因为仰慕佛的这种相好,所以就跟着佛剃发出家了。”

其实,阿难也就因为这个地方错了!为什么错了呢?他不是真正想要修道才出家的。所以他出家之后只注重多闻,也就是因为这一点错了。他欢喜佛的相好,也就是把他爱家庭的这种爱心,拿来爱佛的这个相好。这虽然不属于那种情欲,但是还有一种爱心。

那么要怎么样呢?你要真正实行去。念玆在玆、念念不忘地总要行持佛法,一时一刻也不要忘了它。阿难就是因为单知道爱佛,而不知道去修定,他以为如来能给他三昧、给他定力,殊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这身心谁也不能替代谁。所以他这是错误。

阿难很聪明的,比你我现在的人大约都聪明,但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就注重多闻了,不注重定力;不去实行去,单学口头禅。你看!说,他什么都会说的,佛所说的法他都记得,怎么样说,一字都不错的;但是可就没有定力,所以就受摩登伽女〈先梵天咒〉的这种束缚了。

阿难虽然把家庭之爱放下了,对佛又生出一种爱心,这还是和爱家庭那种爱心是一样的。他看见佛相好庄严出家了,却看不见佛的这种智慧、这种的觉悟、这种的道德;他不学佛道德和觉悟的这种智慧,就想学佛这个相好。为什么他想学佛这个相好呢?阿难大约在过去生中尽着相,所以专门在这个皮毛上用功夫。一看见佛,他不管佛的智慧──虽然说是记得佛所讲的经,但是他不太注意的。就这么看佛这个相好,认为一天能看见佛,就满足他这种欲望,满足他这种心了。所以,这种心和爱家庭那个爱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所以他没有定力。

为什么没有定力?就因为爱欲心太重了。你们谁若想得到真正的定,要把这个爱心先放下了。那么你讨厌人,也不能得定的。你要不憎人、也不爱人这样子,对人都是好像人和我是一样的,大家平等平等的。既然平等,人、我是一个了,你又爱谁啊?又憎谁啊?对谁会生出一个爱心?对哪一个又会生出一个讨厌的心呢?没有。也无憎,又无爱,这就是“平常心是道”──这个心就是合乎道了。

阿难请问,事佛吉凶

当阿难尊者出家的时候,他请问佛什么叫吉凶?这个“吉凶”,并不是帮人家算卦占相,说人的吉凶。这“事佛吉凶”,事是承事,是讲承事佛的教诫。

阿难尊者问事佛吉凶,佛当时也很简单地、很平实地答覆他,说:“你能持戒这就是吉,你不持戒、犯戒这就是凶。”因为佛在世的时候,比丘都要持戒。持戒就是吉祥如意,不持戒就是凶,就是会很不吉祥的。你要是持戒律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不持戒律就是吉也变成凶,祥也变成不祥了,所以这个持戒律是要紧的。由这两句就知道,我们人要“诸恶不作”就是个吉,“众善奉行”也是吉。总而言之,我们都应该量力而为去做种种的善事。

在《易经》上说:“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做好事就会得到好的果报,做不好的事情就会得到不好的果报,这就是吉凶生大业;做善就得到吉祥的大事业,做恶就得到凶的大事业,就有凶的事情发生。所以命运不是一定的,吉凶也不是一定的,只要你往好了做,你心一转变,什么都转变了!为什么不吉祥呢?因为心里不吉祥,所以就遇着不吉祥的事情。《易经》开章第一义,说:“趋吉避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假设命运逃不出去的话,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呢?那里有吉的事情,你就可以到那个吉的地方去;那个凶的地方,你就可以避开它。命运如果逃不出去,怎么可以趋吉避凶呢?

什么是“众善奉行”?就是做好事、做善事,所有的善事都要做。众善奉行又有什么好处?那好处就多了!能得到“一切种智”的智慧。“诸恶不作”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大了!可以证得大涅槃,得到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可是众生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坏脾气:教他做好事,偏不去做;教他做坏事,他很快就去做了。很奇怪的,众生的坏习气就这样,你教他不准做错事,他单要做去!不像做善事,你叫他做,他也不做。诸恶不作,你叫他不要做去,他偏偏要试一试,试试它到底有什么不好处,或者就变个方法去做那恶事。啊!试一试,将来就堕落了。唉!众生的习气太深,连佛也没有办法;佛一看,你这样不听话,我不教化众生了!

《易经》这种中国的学问,是妙到极端,深不可测。所有的天地五行、过去未来、人类的奥妙,这种种的变化都是深不可测。我们人可以知道《易经》的道理,但是不需要占卜,不要给人算卦、看相,尽给人说这些吉凶祸福的事情。为什么?所谓“君子问祸不问福”,君子不问福报,不问吉凶祸福的事情。因为君子不怕这个灾难,一切逆来顺受,所以不行占卜。“占”就是占卦,“卜”也是占卦的意思。我虽然爻卦,医、卜、星、相都涉猎过,可是我都不做。我也会批八字,但是我不批。为什么呢?这些不究竟。虽然也是真的,但是这是在路上走,绕弯子呢!

向佛请求,女子出家

佛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城,说法教化众生。于是跋提、阿那律、阿难、提婆达多等七位王子,一起随佛出家修道,罗?罗也做了沙弥。佛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看到这些情形,她的善根也发芽了。等佛成道后十四年,波阇波提夫人带着五百女子要求出家,佛不允许,叫她在家学佛、行五戒,也是可以修成圣果。因为在佛以前,是不收女出家弟子的。

摩诃波阇波提,摩诃是“大”,波阇是“爱”,波提是“道”,合起来就是“大爱道”的意思,她是佛的姨母。佛出世七天,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就生天了,于是由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也就是佛的姨母来把佛养大。她不但做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就是千佛出世,大爱道都做佛的姨母来把佛保养大。

波阇波提夫人大概一天到晚,去和阿难尊者讲讲讲,要求阿难尊者请佛答应她出家,于是阿难就向佛请求。说了一次,佛不答应;说了两次,佛还不答应;说了三次,佛一想就勉强答应了,说:“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则减五百。若行八敬法(注),正法还得千年。我可以许可她们出家,但她们必须要行持八敬法,才够资格做比丘尼的。”所以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成为佛陀僧团中第一个比丘尼,就是大爱道比丘尼,又名“憍昙弥”,那五百女人也跟随她出家。所以由此之后,就有比丘尼出家。

“憍昙弥”是什么意思?“憍昙”是个姓,又作“瞿昙”,就是“释迦”这个姓,翻译为“泥土”,又翻译“日炙甘蔗种”。“弥”是称呼女子。憍昙弥,这是对释种女子的尊称。憍昙弥在这些比丘尼众中,她是上首。

讲到这个“八敬法”,有一个比丘对比丘尼就骄傲的不得了,说:“你比丘尼要行八敬法,不行八敬法,我就对你不客气。”你看这不是个骄是什么?你是怎么样轻看比丘尼来着?你才出家作沙弥,怎么可以轻看比丘尼?你还没修行,就先要往地狱里头钻去!不可以看不起女人的,若看不起女人,那你根本就不能修道的。

比丘尼有八敬法来恭敬比丘,这也要比丘自己尊重自己,心里头清清净净的这种比丘,才可以恭敬他。如果这个比丘一天到晚尽打妄想,那根本就不能称为比丘,也就和普通人是一样的。不是说穿上比丘的衣服就是比丘了,要能实行比丘的法才能称为比丘。比丘法,就是要常常清净身口意三业,就是要破除一切不清净的念头;你有不清净的念头,就应该生大惭愧心。所以恭敬不是恭敬一个皮毛,要从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方面恭敬。

在我们道场,平常的时候比丘尼一定要对比丘行“八敬法”。但在事相上,因为做事要讲公道、讲真理,就不可以说比丘尼一定要恭敬、要听比丘的话。譬如开会,谁都有发言权,哪一个也不能压迫哪一个,这是很要紧的。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旧的思想应该都打破了它,要有佛的慈悲、菩萨的心肠,作起事来要大公无私,正大光明。比丘不可以压迫比丘尼,比丘尼也不可以压迫比丘,要互相尊重。尤其是比丘,不可以欺负比丘尼,不可以随随便便就骂比丘尼。比丘尼是不是可以骂比丘呢?更不可以,比丘尼自己应该遵守八敬法,恭敬比丘,不可以对比丘有一种轻慢的心,有一种不干净的思想。

无论是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都要身口意三业清净才算的。你三业不清净,自己要生大惭愧的。这也不是有没有学问的问题,你就是再有学问,若是身口意三业不清净,这也是不行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了,才能一点一点地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了四果,这才叫“离欲阿罗汉”,离欲就是断欲,断欲就是清净。要到断欲的程度,真能不被境界所转了,这才算呢!你若还被境界所转,那就要身口意三业清净。你若能不被境界转了,那时候你愿意说什么,都是佛法了;你若没有断欲,你说什么都是不究竟法,甚至于你讲经,讲来讲去也都是讲经的皮毛,讲不出来经中真正的骨髓、真正的道理来。

【注】八敬法:
第一,虽百腊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应请迎礼拜问讯,请令坐。
第二,不得骂谤比丘
第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
第四,于大僧中求受大戒。
第五,若犯僧残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第六,半月半月当从僧中求教授人。
第七,不得在无比丘处夏安居。
第八,安居竟,应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

面如满月,目似妙莲

阿难尊者为什么能“面如秋满月,目似净莲华”,这样相貌庄严?就因为他在往昔持戒精严,所以相貌那么像秋满月。什么叫秋满月?秋天的月特别圆满,也就表示阿难的相貌特别地圆满,令一切的女孩子见了都迈不动步,甚至死都愿意。难怪摩登伽女就发了狂似地,叫她妈妈一定要把阿难给弄来,如果不能和阿难结婚,她就要死。你看看,摩登伽女可以说阅人多矣,见过美丽的男人不知多少,可是都没被吸引住;见到阿难,就被他吸引得要死要活的。所以阿难也有他的麻烦。

他无量劫来持戒精严,所以戒法庄严──以戒法庄严自己,所以相貌那么圆满,清净无染,很清净的,一点染污也没有。他也精严毗尼,研究种种的戒律、种种的规矩、种种的善法,也就是种种不犯错的这种的法律。

多闻总持,慧性圆悟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怎么叫多闻呢?就是他看的书也多,读的书也多,记忆力也好,一听见什么就不忘了。所以结集经藏的时候,是阿难尊者和一些大阿罗汉在一起,将经藏结集出来的。

那么他这种的学问、这种的记忆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因为他生生世世都是持戒律,生生世世都是守规矩。有什么证明他持戒律、守规矩呢?就由他相貌圆满证明。佛有三十二相,阿难就有三十相,和佛差两种相好。因为他持戒精严,所以也就相好庄严。他绝对不加丝毫造作,保持本来面目,所以相貌就那么庄严。他出家之后,对佛法也非常清楚,佛所说的道理他都明白;佛所说的法,众生能得到什么利益,他也都知道。

阿难尊者虽然多闻第一,记忆力非常强,可是他只是学书,不用功修行;虽然他懂得那么多,都还是口头禅,没有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楞严经》里,阿难是个当机众,因为他一向就是注重多闻,没有修定力,所以遇到摩登伽女的时候,啊!就被这个〈梵天咒〉给迷住了。幸亏佛在祇园精舍那儿知道了,从佛顶放光说这个〈楞严咒〉,叫文殊菩萨将咒往护,用这个咒去把他救回来。〈楞严咒〉的这个力量,所有一切落杠头──就是放蛊这些个外道邪术,都可以给破了。所以当初阿难,就是佛用楞严咒把他救回来的。

阿难尊者修行得总持三昧;总持,就是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他有智慧之性,很圆融的,也悟道了。

八种境界,不可思议

阿难这一位尊者,他的记忆力是非常好;不单记忆力好,而且定力也不错。他有八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一、不受别请。《楞严经》里有一段叙述阿难受别请,而遇上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把他摄到淫室里。之后是佛说这个〈楞严咒〉,叫文殊师利菩萨用这个咒,把阿难又救回来。从此之后,他就再也不受别请了。因为以前他受别请,而发生这种危险。

怎么叫别请呢?就是在这一班僧人之中,单独受某一个护法、居士请去供养,单独地到外边去应供,这就叫“受别请”。在佛的制度里边,比丘不能受别请的。譬如,这儿有十个比丘,其中有一个人,有人欢喜他,对他很有缘,单单请他一个人去吃饭、应供,这不可以去的!必须要十个比丘一起都去,这才可以去;单单一个人不可以去的。那么阿难尊者因为以前受别请而发生危险,之后知道错误了,再永远也不受别请。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二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他不受佛的故衣。一般的比丘都欢喜穿佛穿旧了的这个衣服,最欢喜争着来求佛这个旧的衣服来穿,以为佛穿过的衣服,那么他们穿上就会增很多的智慧,灭了很多的罪业,其实这都是一种贪心。那么阿难尊者他不求受佛的故衣,这是第二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三、阿难尊者不见非时。怎么叫不见非时呢?就是不应该看的时候,他就不看;应该看的,他才看。那么也就是不合乎规矩的,他就不看;合乎规矩的,他才看。

第四、不生染心。染,就是染污的染。怎么叫不生染心呢?阿难尊者随着佛到天上去,或者到龙宫去,或者到阿修罗宫殿里去,见着那个天女,或者阿修罗女,或者龙女,生得非常美貌,但是他不生这个欲心,没有这种淫欲心生出来,所以这叫不生染心。

第五、阿难尊者知道佛入定的时候,入的是什么定,其余的比丘就不知道。所以这是第五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六种,阿难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所有的众生,一切众生得到哪一种的利益,阿难尊者都知道,知道众生所得的利益。

第七种,佛所说的法,阿难尊者完全都了解,都明白,这是第七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八种,阿难尊者他法不再问。他所听过的佛法就永远记得,不需要再向佛来请问。

所以阿难尊者有这八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么其余的尊者就没有他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结集经藏,万古流传

释迦牟尼佛还住世的时候,阿难尊者要求佛把以前他没听到的经典,再向他重复说一遍;佛答应了他。因为这样子,所以从佛一开始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的经典,他每一句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他记忆力特别好。那么等佛要入涅槃,阿难又以四事请问佛,问到结集经藏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文字来代表?佛就说,应该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在经首。

所以当阿难结集经藏、高登法座的时候,一般的人都顿起三疑,有的就怀疑阿难成佛了,有的又怀疑是他方佛来了,有的人又怀疑阿难本身成佛了。那么,等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大家就三疑顿息──才知道这是阿难亲自听见佛所说的这个法。于是所有佛说的经典,都是在耆阇堀山由阿难尊者忆诵出,经过所有在会的大阿罗汉印可,结集而成。所以佛法才能流传万古直到现在,永远永远在这儿没有断,使后贤得到醍醐的妙味──也就是佛法的滋味!那么得到这个三藏经典而出家修道的出家人,也有百亿川那么地多。

在结集经藏的时候,这种天地的正气、天地的光明,令天地间都不黑暗了,把一切世界的黑暗都给破除了。这光明是什么呢?就是戒律。所以阿难结集经藏,把佛所说的经典都流传给后世,这个功德是很大的,功劳广无边、说不能尽的。值得提的地方很多,你们各位要是愿意研究,可以自己再去往深的研究,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们不要单单听我的,自己要真正流入每个人的心那才算哪!

尊者转付,商那和修

有一天,阿难就问大迦叶尊者:“世尊传金襕袈裟之外,还另外有什么传给你吗?”迦叶就这么用手召一召阿难,阿难尊者就应诺一声。于是迦叶说:“你把门前那根旗杆,给我弄倒了它。”之后,迦叶尊者把衣钵传给阿难,并且对他说:“我现在很老了,不愿意留在这儿太久的时间,我现在把佛的正法眼藏传授给你!你好好地在这儿保护正法眼藏。”

阿阇世王对阿难尊者说:“仁者!如来、迦叶尊者都已经入涅槃了,我都没有亲见看见。尊者您要入涅槃时,希望能先告诉我。”阿难也答应了。后来阿难就想:“我的身是很危脆,犹如聚沫,何况衰老,岂能久长?”就到王宫,正巧阿阇世王在睡觉,尊者就对侍者说:“我要入涅槃,今来辞别。”阿阇世王在梦中看见一个宝盖,七宝严饰,有千万亿众围绕瞻仰;不久就来了暴风雨,把宝盖的柄给吹断了,七宝璎珞都散落在地上,他心里很惊讶。醒来后,侍者把阿难尊者交代的话跟国王说。阿阇世王听到阿难尊者要入涅槃了,失声痛哭,赶到毗舍离城。

阿阇世王和毗舍离王都劝请阿难尊者不要入灭,阿难就想:“我如果偏向一国,就会发生争执,这是无有是处的。我应该以平等心来度一切有情。”于是阿难尊者就在恒河的中流,跏趺而坐,准备入灭。

在这个时候,山河大地六种震动。雪山有五百仙人,目睹这种祥瑞,飞往恒河这个地方来,顶礼尊者,请求出家。阿难默然受请,即刻把恒河化为金色大地,并为这五百仙人说法。不久,又有五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授具;仙人须发自落,成阿罗汉。在这五百仙人中,有一位是商那和修尊者,阿难知道尊者是个法器,于是就把正法眼藏传给他,并说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释迦牟尼佛把正法眼藏交付给迦叶尊者,初祖就是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尊者,二祖就是阿难尊者了;阿难尊者转付法于商那和修,所以三祖就是商那和修尊者。

于恒河中,入灭如此

阿难尊者传法之后,就于恒河中流入灭,在那儿圆寂了。他入灭时,不是就那么死了,而是涌身到虚空,在空中现十八变。

证果的人,可以在虚空里现十八变。这十八变是什么?就是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者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在空中,又躺着,又坐着,又站着──就在虚空里边游行自在,现十八种的变化。这是罗汉的境界,差不多都有这样子。这时候,又刮大风,又打雷,阿难尊者就入“风奋迅三昧”这种定,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烧了。

他的舍利被分成四份,一份就奉在忉利天宫供养,一份奉存到娑竭罗龙宫供养,一份奉给毗舍离王供养,一份奉给阿阇世王来供养,他们各建造宝塔来供养尊者的舍利。

虽然是这样子,这一切法还是空的。所谓“绘事后素”,画完了画,那纸还是白的,就是一切都是空的。所以你们谁若学画画,就学这种画──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什么都没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4 11:33 AM , Processed in 0.03001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