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8|回复: 0

zt道霈禅师论人格修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1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霈禅师论人格修养

一钵云水

道霈禅师(1615—1688)是明代著名禅师,鼓山元贤禅师之法嗣,字为霖,号旅泊,亦称非家叟,俗姓丁,福建建安人。道霈禅师十四岁投本郡白云寺出家为 僧,学习经教。十八岁时,听说闻谷广印禅师居宝善寺,遂前往礼谒,请问出生死之要。广印禅师于是为他开示了念佛成佛的道理。道霈禅师一听,即深信不疑。广 印禅师知道霈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遂令他参礼永觉元贤禅师。道霈于是投元贤禅师座下,充当侍者,服勤左右,并依元贤禅师之教,专看赵州和尚“庭前柏树 子”之公案。崇祯七年(1634),元贤禅师应邀移居鼓山,道霈禅师亦随而前往。在那里;道霈精勤参修了四年,可是仍然一无所得。不得已,道霈便辞别元贤 禅师,离开福建,前往杭州,游历讲肆,学习经教,前后达五年之久。期间对《法华》、《楞严》、《维摩》、《圆觉》、《起信》、《唯识》,及台、贤、性相意 旨无不贯通。清/顷治七年(1650)归侍元贤于鼓山,任维那职务,并专事参究。后归建宁府广福庵,掩关三年,秘密锻炼』顷治十四年再上鼓山,是年,元贤 禅师圆寂。次年,道霈继主鼓山寺。从此弘传曹洞宗旨14年,座下常千人,使鼓山宗风兴盛一时,成为东南佛教胜地。
道霈禅师是曹洞宗的一代宗师,对禅法感悟颇深,在继主鼓山法席之后,经常以禅语公案教化弟子。他的这些法语被后人辑为《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和《为 霖道霈禅师秉拂录》传世。道霈禅师不仅对禅法造诣很深,而且他还十分注重弟子的人格修养。他经常在讲经说法之时,劝诫弟子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做一位德艺 双馨的修道人。道霈禅师对弟子人格修养方面主要提出了慎言、和气和忍辱三点主张。现分述如下:
一、慎言
道霈禅师经常教化弟子,在为人处世时应当慎言。禅师认为,言语是惹祸的根苗,人的很多祸患都是由于口无遮拦,言语不慎而造成的。道霈禅师在给弟子讲 解慎言的重要性时说:“易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经云:守口如瓶。盖凡夫三业中,唯口业为最重,兴邦丧邦,在乎一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可不 慎。故学道之士,凡有所欲言,当筹之于心,揆之于理。离诸谄曲,质直无伪,然后发之,无不合辙,是名慎言。”
道霈禅师为提醒弟子对慎言重要性的认识,引经据典来作说明。上面这几句话中,道霈分别引述了《易经》和佛经中的话语来作论证,说明慎言是全身远祸的 最好方法。禅师首先引述《易经》中的话,说明人生的各种灾难之所以生起,是以语言为阶梯的。然后,道霈禅师还以佛经语句为例子,告诫弟子,应当守口如瓶, 轻易不要发表言论。道霈认为,在人的身口意三业中,口业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可以使国家振兴,也可能使国家灭亡。道霈还引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俗语,说 明一个人一句话说出口之后,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所以,禅师劝人说话之时一定要谨慎,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世俗之人是这样,修道之人,更应当慎言,道霈禅 师接着说:“故学道之士,凡有所欲言,当筹之于心,揆之于理。离诸谄曲,质直无伪,然后发之,无不合辙,是名慎言。”意思就是警示学道的人,如果想要发表 言论,首先在心中筹划好,想想自己说出的话是否合乎常理,是否会伤害别人,是否有调拨离间之嫌,尽量使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心底的诚实之语。道霈 认为,一个人经过思考之后说出口的话,基本上就会合乎情理,也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慎言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古往今来圣哲,都将慎言作为对自身和他人的基本要求。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又能够做到做事敏捷,言语小心谨慎,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是好学的人。
在佛教界,有许多高僧大德也把慎言作为作为对自己和信徒的要求。唐代高僧百丈禅师在《百丈禅师警训》中说:“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人门。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也是让我们在平日生活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言语。即使要说话,也要谨慎言语。且不可不顾别人的感受胡言乱说。
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慈受禅师告诫初学修道的人,要想修 行,首先要学会不说是非,言语谨慎。因为说是非的人最终会因自己的是非之语而自食其果。俗话说“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许多时候,人我是非多是从口舌中引 发出来的。嘴巴两张皮,说好说坏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说话又没有节制,不仅不会讨人喜欢,有时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人们常说“言多必失”,当一个人说话过 多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而且话语过多,常常会说出失言的话,惹人生气,招致别人的厌恶。
二、和气
和气是一个人对待别人应具备的基本态度。所谓和气,就是态度温和、言语谦逊、关系融洽、待人宽厚,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自古迄今,人们对“和气”倍加推崇、竭力赞美,比如,“和气生财”、“和为贵”、“和气好比修条路、惹人等于筑堵墙”等等,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一个人对人和气,就会赢得好的人缘,与人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脸,对人爱理不理,态度十分生硬,是没有愿意与他来往的。针 对和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道霈禅师说:“语曰:色厉内荏,乃穿窬之小人。世尊以和言爱语,开谕众生,必含笑先言,盖和者元气也。天地万物之所由生 者也。一有不和,则乖戾不祥之气,萃之厥身。不可不诫。故学道之士。当平其心地,恬其辞色。使人人望见意消,是名和气。”
道霈禅师认为,一个人不管职位多高,学问多深,都应当对人和蔼可亲。和气的态度是一个人具有修养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不讲和气,即使你在其它方面都很 优秀,也难以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道霈禅师在其法语中说,“色厉内荏,乃穿窬之小人。”就是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外表严厉,而内在软弱,就像一个翻墙盗窃 的小人一样令人可恶。所以,一个人可以没有名位和财富,但不能没有和气的态度。在法语中,道霈禅师还指出,释迦牟尼佛在与弟子相处时,常常以和气、温暖的 言语来开示众生,并且在每次开示之前,总是没曾开口先笑脸相迎,以在师徒之间营造一种和气的气氛。佛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把爱语放在重要的位 置,就是要我们对待别人,态度要温顺和气。
道霈禅师还以世间的万物为例,说明万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旦事物之间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则会危及事物的成长与共存。事物之间需要一种和气 共存的关系,人类更不例外。而对于学道之人,则更应当做到心地平和,辞色和蔼恬淡,能让那些对你怀有成见的人,在见到你后,所怀成见自然消除,这才是一个 具有和气品格的人感化别人的魅力所在。
其实,一个人的修行,不只是为了将来成佛做祖,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论成佛作祖。所以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而完成人格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对人有和气的态度。
和气对一个为人处世具有很多好处。“和气”的长处是,谦逊和蔼、处事随和,给人以为人友善、受到尊敬的亲近感觉,是瓦解彼此心中防线的有力武器,是 沟通理解、互相支持的有效法宝。特别是遇到激烈的矛盾与纠葛,“和气”常能化干戈为玉帛,驱惊雷现彩虹,似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效果不凡。
三、忍辱
忍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所谓忍辱就是当自己遭受别人无故的侮辱和责难时,不与他人争论辩解,也不予以报复的一种忍让行为。忍辱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提升,也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式。
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对我们强加的误解和责难之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但是,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报复的时候,也许你当时发 泄了心头的怨气,但是你却与人结下了更大仇恨,导致他人采取更残忍的方式来加害于你,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你若能够忍辱,不只是可以使自己免受 更大的伤害,还会使那些刁难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动,从而放弃前嫌,主动向你认错,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质量高尚的人。
佛教的六度之一就是修忍辱。道霈禅师也主张一个人要学会忍辱,并将忍辱作为人格修养的三大内容之一。禅师在法语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法华曰:住 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盖世出世间之事,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彼果是而我非,则过在我矣,焉得不忍?彼果非而我是,则我心无愧矣,安用 较为?故学道之士,当达物我本空,安心如地,一任牛羊犬马践踏,不生一念嗔恨之心,是名忍辱。”
道霈认为忍辱是一个人内心涵养的外在表现。他认为一个人遇到一般受辱之事,应尽量忍耐。如果一遇到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就大发雷霆,不仅于事无补,反 而还会将事情弄得更糟糕。所以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道霈禅师还引用《法华经》中的语句来解释忍辱对人的益处。认为,一个人能够不轻易对人发怒示威,那么 他的心中也不会惊惶愤怒。道霈还认为,世出世间之事,无一不是因为忍辱而得成就,因为不能忍耐而失败。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就在于能不能忍耐到最后。越 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在成为亡国奴后,一举灭掉吴国,就是因为他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重振雄风。道霈主张一个学道的人,应当达到物我本空,安心如地的心灵 境界,任由牛羊犬马践踏,不生一念嗔恨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忍辱。
忍辱两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方便了。试想,无端地遭受别人谩骂殴打,即使最软弱的人也会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正因为一般人难于做到,所以,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劝人要学会忍辱。
在佛门中,弥勒菩萨是忍辱的典型代表。他经常手持一破布袋,到处游方化缘。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乐而受之,即使给他转头瓦块之类的东西,他也不会生 起嗔恨心。弥勒菩萨经常劝人要修忍辱之行。他曾作诗偈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 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首“忍辱偈”告诉我们,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做到万事随缘,宽容他人的过错。如果你对他人丑恶行径,不予辩驳、报复,很少有人会再与你过意不去。有时说不定还会使加害于你的人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呢。
古 往今来的大德高僧,有很多人是以忍辱之行赢得别人的赏识,最后取得大成就的。唐代高僧浮山法远禅师就是一位这样的高僧。浮山法远出家之后,与天衣义怀禅师 一起到汝州广教寺去向归省禅师求法。当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二人随同众僧一起拜见归省。归省禅师见后二话不说,抄起一盆水向他们泼去。众僧身上被泼 上水,棉衣结冰,苦不堪言,纷纷起身而去。惟有浮山法远和天衣义怀岿然不动,端跪如山。尽管归省再三呵斥,令其离去,二人终是不肯。归省禅师感其诚心,留 他们安住下来。广教寺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法远趁归省不在,偷偷做点油面粥充饥,不想被归省发现,按照清规,浮山法远被结结实实挨了三十杖。归省又令 其以衣钵折价赔偿油面,而后将其逐出。浮山法远被迫居于寺外廊下。归省发现后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远于是四处乞化,将房租如数奉还,但他仍不肯离寺。归省 禅师深为其求法精神所感动,终于传法给他。
道霈禅师所提出的人格修养三原则。不仅是一个修行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也是一般人必不可少的基本修养。如果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慎言、和气与忍辱,我们不仅能够成为品格比较完美的人,而且能够成为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9 12:26 PM , Processed in 0.0257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