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0|回复: 2

“先打黄维”决策过程考辨 作者:朱宗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0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 要: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先打黄维”,是军事决策成功的典型事例。黄维兵团虽然孤立地从河南确山向宿县前进,但刘伯承起初提出打黄维时条件并不成熟。解放军将帅之间,由于有一个合理的指挥关系,统帅部随时根据前线将领的意见和战场情况修正作战命令,又充分尊重前敌将领临机决断的权力。在关键时刻,刘伯承独断的战场处置,得到了统帅部和华野将领的支持,调整了作战部署,终于使全军得到了高效的配置,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在淮海战役进行过程中,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等较早提出“先打黄维”的作战指导思想,但起初并未为毛泽东所接受。几经周折,才完成了“先打黄维”的作战部署,扩大了淮海战役的战果。“先打黄维”并非一开始即具有实战的意义,不过是一种不成熟的设想。在战争发展过程中,随着形势变化,出现了有利的军事态势,才使这一设想具有了实际的意义,并被毛泽东和华东野战军将领所接受。关于淮海战役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大量著作出版,除《淮海战役史》和专题资料集《淮海战役》外,在其他各种解放军战史、战役史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粟裕等人物研究中也多有涉及,但深入的、动态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作为淮海战役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先打黄维”,在目前的研究中,仍然是一般性的叙述为多。本文将就这一作战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全面考察,这对于理解和认识解放战争时期统帅部与前线将领之间成功协调,制定最佳作战方案以取得最大战果的指挥关系,具有典型意义。?
  
  一 黄维兵团的军事地位
  
  黄维兵团由4个军11个师组成,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并配属第四快速纵队,其核心是第十八军。?
  第十八军的前身为整编十一师,系国民党政府军主力之一。该师原在山东战场作战,隶属陆军总司令徐州指挥所,在1947年夏的南麻一役中,抵抗住了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的攻击,师长胡琏以能战著名。解放军挺进中原以后,国民党政府军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所(白崇禧任主任,后演变为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原陆军总司令徐州指挥所的部队被分割,整十一师即划归白崇禧的九江指挥所,参加对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的围攻。?
  1947年底,在青岛会议后,国民党政府军为加强部队的作战能力,开始组织整编军(兵团),成立整十八军,由胡琏任军长(仍兼整十一师长)。1947年11月22日胡琏呈蒋介石函报告,第十八军“今日为军部一,师部二,旅部四,十二个团”*。1948年豫东战役后,参谋总长顾祝同于7月25日呈文蒋介石,认为“国军当前作战上之最大困难,为战力不齐,团结不固,情报不灵,补给欠周。每以优势兵力、良好态势,不能协同一致,以击灭匪军,反被匪各个击破。因之战力愈减,愈陷被动。且匪军之补充发展较我为速,如仍泄沓因循,不亟谋补救,则华中战场将无法继续作战”。建议“以三师九团制之军为战略单位,以三至五个军编成一个兵团,并授兵团司令官以人事赏罚情报补给及作战自由之全权。”*由此,国民党政府军正式开始调整编制组建兵团。1948年9月间,即淮海战役前夕,以整十八军为基础,组织第十二兵团,整编师改为军,3师9团制,每军3万多人。由于国民党政府军中复杂的派系人事关系,胡琏未能升任兵团司令,而以黄维任兵团司令,胡为副司令。此事引起胡及十八军干部的不满,胡在第十二兵团东进之前,请假离开军队。9月26日,第十二兵团组织完成后兵团部移驻确山,下辖第十八军(原整十一师)、第十军(原整三师)、第十四军(原整十师),并配属有第四快速纵队。据黄维于11月13日报告,“兵团所属各军共有战车、汽车五百辆,胶铁轮车三千多辆”*,但一时作战方向尚不明确。第十二兵团是白崇禧对付中原野战军的主力兵团之一。?
  济南战役后期,粟裕提出了攻击两淮、海州、连云港的淮海战役计划,但毛泽东随即指示华野,将淮海战役的目标定为歼灭黄百韬兵团。至10月15日,华野确定了战役部署,并定于11月5日开始攻击。这是一场必然会形成双方主力会战的严重战斗。为了争取淮海战役的胜利,毛泽东把中野和华野从原先疏松的战略配合,进一步发展为密切的战役配合作战。还在淮海战役作战计划未定之时,毛泽东就于10月11日指示说:“孙元良三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刘邓即准备集中主力一、三、四、九纵队攻击郑州。当时黄维兵团在确山一线,有增援郑州的可能。于是,中原野战军即兵分两路,由刘伯承率二、六、十纵队在豫西作战,陈毅、邓小平率4个纵队攻击郑州。当时,郑州由徐州“剿总”指挥。白崇禧为豫西自己作战地境的战斗所吸引,即令黄维、张淦两兵团向桐柏山方面进攻。21日夜,陈邓攻击郑州,吸引徐州“剿总”的注意力,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作准备。22日毛泽东兴奋地指出:“目前极好的形势是白部黄、张两兵团被我二、六、十纵吸引到桐柏山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回头进到黄泛区,威胁东北面我军之行动,有利于我陈邓在攻郑胜利后,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东行动,协同三广两纵,不但牵制孙刘全部,而且可能牵制邱李(邱清泉、李弥———引者)一部。”*24日,国民党政府军放弃郑州,随后放弃开封,陈邓部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即从西面威胁徐州,形成与华野呼应作战的局面。?
  国民党政府军于锦州失守之后,在讨论中原战场作战方针时,发现了中原野战军东进作战的意图,同时,也意识到军队建制分割的缺陷。10月22日,参谋部主张“以二军、十五军加入十二兵团随刘伯承主力北移,即进出周家口,随刘主力不舍”,并主张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战场。这一计划于23日得到蒋介石的批准。?*不过,此时黄维兵团刚刚西进豫西,而中原野战军主力已经开始投入徐州战线,国民党政府军的计划本身已经落后。不仅如此,计划的落实也是一个严重问题。10月30日,白崇禧到达南京,在统帅部研究作战计划时,表示接受统一指挥中原战场,“同意以十二兵团、三兵团转用于阜阳、太和、上蔡地区,以配合徐州之作战”*。第十二兵团为蒋介石的黄埔系部队,而三兵团为张淦兵团,系桂系的直属部队,如果这两个兵团投入徐州主战场作战,就会大大加强国民党政府军在徐州战线战略决战的力量。但是,31日白崇禧突然改变主意,拒绝统一指挥中原战场的建议,同时“主张以八十五军归黄维,由其指挥该兵团共四个军赴太和”*。原计划黄维兵团加入两个军,结果只增加一个。这就削弱了在徐州战线决战的力量,甚至削弱了黄维兵团增援徐州的力量。不仅如此,白崇禧在国民党政府军部署徐州会战时,一度主张“将十二兵团调返参加南阳战斗”,但遭到蒋介石的坚决拒绝*。这也影响了黄维兵团东进的行动,直到11月7日,淮海战役已经开始,黄维兵团还在确山。
  从装备和兵力来说,黄维兵团是国民党政府军中有很强战斗力的兵团。而中原野战军自挺进大别山以后,战斗力有所削弱。据刘伯承报告说,我们6个纵队,除四纵外均6个团,九纵只有5个团,平均每纵不到2万人,炮兵很弱*。所以,国民党政府军并不重视中原野战军的战斗力。黄维兵团东进时,自恃拥有重炮、坦克,认为“刘伯承部不能阻止其前进”*。中原野战军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从西面威胁徐州,配合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而不是独立构成一个战役。对付黄维兵团的主导思想,主要是牵制、阻击,以削弱国民党政府军在徐州战场会战的力量。10月26日,毛泽东指示说:“因我六纵等部正在老河口附近围歼杨干才部,白崇禧已令黄维兵团主力向南阳以南,如我陈邓所部不走开封、商丘,而走蒙城直接攻击徐蚌,则在一星期内外不至暴露目标,黄维不会马上向东。待至陈邓在徐蚌线打响,则黄维即使向东,已来不及。陈邓以十一个旅出现于刘峙空虚的后方,必然要迫使他以孙元良全部及邱清泉一部对付陈邓,如此可以确保邱孙两兵团不敢向运河以东增援。徐海线上虽有李黄两部十三个师,你们仍能有把握地实现制李打黄之目的。”*当然,实际的战场形势,要比毛泽东设想的更为复杂。中原野战军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阻击黄维兵团,又要牵制徐州一线敌军。国民党政府军决策刚定,毛泽东即已获得有关情报,于11月1日指示前线说:“白崇禧以徐州陇海会战一触即发,令黄维兵团戌灰(10日)在太和、阜阳集中完毕等情。我华野戌齐发起战斗后,估计戌齐至戌巧十天内战况最为紧张,务须保障在此十天内邱兵团不能东援。但你们除对付邱孙两兵团外,还要对付黄维兵团(四个军),你们对黄维进程之估计及对策盼告。我们认为,除六纵必须立即尾黄维东进外,十纵如在南阳附近,亦宜协同二纵尾黄维东进。”*在淮海战役初期战斗中,中原野战军以本部6个纵队,加上临时拨归指挥的华野2个纵队肩负在西线牵制国民党政府军的严重任务。?
  
  二 “先打黄维”设想的缘起
  
  黄维兵团尚在确山集结,准备东进的时候,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于11月5日离开宝丰,10日到达柘城,与陈毅、邓小平会合,指挥全军。陈邓原计划歼灭刘汝明、孙元良兵团一部,但因刘、孙部已先期撤退,未能达到目的。?
  尽管如此,中原野战军已经顺利到达战场,淮海战役的态势十分有利,此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解放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整个军事形势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大鼓舞了准备淮海战役各部的士气,解放军上上下下都提高了对战役目标的要求。11月6日,华野已开始开进接敌,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攻击,但尚未得到黄百韬兵团西撤的情报,毛泽东即计划扩大战役规模、对付黄维兵团的方针:“第一仗估计需要十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十个师(包括四十四军),李弥一个至两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刘汝明六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以上共计二十一个至二十二个师,如能达成此项任务,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蚌之敌完全孤立起来。”*在可以看到的资料中,这是第一次有关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设想。?
  这就是说,在毛泽东原来的军事计划中,淮海战役的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中原野战军的任务,就是从西面牵制徐州国民党政府军的主力兵团,不让邱清泉等部东援黄百韬,保证歼灭战的胜利。至于黄维兵团,则是由中野实施牵制,不让其投入徐州的主战场。但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解放军已经取得辽沈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政府军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毛泽东不再以非常谨慎的方针,把淮海战役的目标局限在黄百韬兵团上,而是扩大了对战役的期望。这就是进一步“歼灭黄维、孙元良兵团”。显然,由于战役尚未发起,当时的设想中还没有考虑到歼灭邱清泉兵团的可能性,而孙元良兵团此时在蒙城一带,处境比较孤立,黄维东进,也必然处于运动之中,一则态势孤立,二则没有既设阵地可供依托,便于作为扩大战果的目标加以歼灭。这些设想,都是从当时敌我双方态势来推演可能的发展方向,它当然会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基本前提是先歼灭黄百韬兵团,否则,便不可能有必要的兵力来完成新的任务。?
  据粟裕回忆,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和条件都十分有利,他认为“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粟裕、张震于11月7日、8日连电中央军委,就全局战略发展提出建议。他们在8日电中认为,蒋介石一个可能是继续在江北同解放军作战,另一个可能是撤守长江,“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至有大的战斗,也不至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他们提出,“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华野也在考虑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歼灭黄维兵团的问题。由于邱清泉、李弥兵团有徐州作依托,战力较强,在战前的设想中,并未作为扩大战役规模的歼击目标。?
  11月7日,黄百韬兵团开始西撤。8日,开进中的华野各部追上黄兵团后卫部队;同时,何基沣、张克侠起义成功,国民党政府军的运河防线敞开。至11日,华野山东兵团占领八义集,截断了黄兵团和徐州各部的联系。同时,华野东线各部在追击过程中,至12日,歼灭黄兵团一个军,重创两个师,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包围。黄兵团余部团集在碾庄抵抗。?
  10日上午9时半,蒋介石召开作战会议,正式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全权负责指挥徐州方面的作战,部署东进解黄兵团之围。蒋介石电催黄维东进,“务期于十三日前到达指定地点”,即阜阳、太和地区;同时有亲笔信给黄百韬,决心集中兵力进行决战,“期在必胜”*。至13日,由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开始自徐州东进,但东进兵团作战不力。淮海战役发起后,进展十分顺利,中共中央军委支持前敌将领的建议,决心扩大战役规模,9日指示说:“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要求调整部署,在长江以北全歼敌军。在“敌指挥系统甚为恐慌混乱”的形势下,军委号召全军“按照上述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并称“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入夜,军委以简短、明确的电文指示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表达了在南线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10日,中央军委连续两电致陈毅、邓小平,要求集中全力迅速攻占宿县,切断徐蚌路。至此,解放军统帅部完成了在南线进行战略决战的决策和部署*。当时,由于战役进展顺利,军委和前线将领对敌军抵抗力,都有估计偏低的倾向,因而急于扩张战果。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延续原先的作战部署,把注意力集中在徐州到碾庄一线,已经不再担心在18日前邱、李兵团东援,而是计划在歼灭黄兵团之后,就地扩张战果,歼灭邱、李兵团。军委在13日、14日电中,都期望华野迅速歼灭黄百韬兵团,同时,引诱邱清泉、李弥兵团深入,以便切断邱、李兵团和徐州的联系,在歼灭黄兵团之后,予以包围歼灭。对于中原野战军,军委在13日电中指出:“刘陈邓以一部攻击宿县,以主力向北追歼孙元良之部署甚好。如邱兵团能于数日后被我包围歼击,黄维势必向徐州增援,我中原各纵及华野三广两纵,须准备独力担任打黄维。”*这就是说,中野目前的任务,仍然是协助华野,牵制阻击敌军,待华野歼灭黄兵团,包围邱兵团之后,中野即以现指挥的各部独力围歼黄维兵团。简而言之,就是从现作战态势出发,先打邱清泉,后打黄维。当然,也包含着同时打黄维、邱清泉的设想。不过,所有这些的基本前提是,黄维兵团尚未进入主战场。?
  14日,黄维兵团到达驿口桥,先头到达阜阳。但在阜阳渡颍河时,即遭到解放军第一纵队第二十旅的阻击。于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致军委的电报中,根据黄维兵团的态势,对军委的作战方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敌(指黄维兵团———引者)出永城或宿县,我以集中一、二、三、四、六、九及华野三、广共八个纵队,歼击黄维为上策。因为黄维在远道疲惫,脱离后方之运动中,只先来三个军七个师,其中强师只有三个,我军也能适时。”但同时也指出,实行这一方案,须有必要的前提:“必须华野在三天内即铣(16日———引者)以前消灭黄百韬三个军以上,使华野能够抽出三个纵队接替陈谢四纵及华野三、广纵之任务,或现在就有余力能够接替,以便我们及时调动这三个纵队作战。”*另一个前提是黄维兵团必须出永城或宿县。在刘、陈、邓看来,华野在歼灭黄兵团之后,应尽早接替他们现在的牵制徐州的任务,让他们集中全力歼灭黄维兵团,然后再考虑打邱清泉。军委在原则上不反对中野将领的作战意见,但由于战斗形势尚不明朗,所以并没有改变原先的设想。毛泽东起草的复电指出:“我们和你们的基本方针上是一致的,需待黄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总之,一切须待粟谭歼灭黄百韬,你们歼灭宿县之敌以后,依情况变化,才能决定下一步作战方针。如果那时邱、李缩回徐州,黄维开到蚌埠,两处均不好打,而可给我以短时休息机会也是好的。惟目前华野仍应争取于歼灭黄兵团以后,再打邱、李,你们于攻克宿县以后,如果刘汝明部在固镇,则应争取再歼刘部。”*军委从全局和现态势出发,这样的部署当然无可非议。因为中野打黄维的两个前提,当时都还没有出现,还只能是一种设想,所以产生这样的设想,是因为黄维兵团未来的孤立态势太诱人了。而军委的方案,在军事部署上是现实可行的,它不会影响对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同时,军委的指示也是机动的,不否认在未来按照中野设想部署的可能性,也不排除根据战局的发展,调整部署的可能性。?
  但是,无论是中央军委围歼邱兵团的设想,还是刘伯承围歼黄维兵团的设想,在当时都受到战场形势变化的制约,仍需要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来加以修正。作战设想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小小的偏差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这里的问题是,无论中央军委还是前敌将领,基于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的经验,都对徐州国民党政府军就地抵抗的能力估计不足。?
  从后来的实战来看,中央军委和前线将领都曾希望以急袭手段,歼灭野战状态下的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及杜聿明集团,如东北野战军歼灭廖耀湘兵团那样,取得迅速而又彻底的胜利。但华野对黄百韬兵团,中野对黄维兵团,采取急袭式的攻击方法都受到了挫折。华野后来对杜聿明集团也只能采取阵地攻坚的办法。邱清泉、李弥兵团虽然东进攻击不力,但对自己的安全以及和徐州基地的联络防护甚力。因此,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打得十分艰苦,而华野对邱、李兵团的攻击,切断邱、李兵团和徐州联系的战斗,一直未能成功。毛泽东割歼邱李的作战计划,固然未能成功,刘伯承希望以自己指挥的8个纵队的兵力,在得不到华野配合的前提下,独力完成对黄维兵团的攻击,也不是一个完善的、实际可行的方案。后来中野包围黄维兵团,曾希望不要华野支援,独力完成歼灭任务,结果也未能实现,不得不要求华野增援。?
  事实上,一则黄维兵团迟迟未能到达刘伯承所期望的战地;另一方面,由于黄百韬兵团抵抗顽强,华野未能迅速解决战斗,不仅未能接替中野的任务,而且要求调三、广两纵归还建制,加强割歼邱、李兵团的力量。因此,中野仍只能在南线担任牵制、阻击任务。16日,中野攻克宿县,截断了蚌埠和徐州的联系,掌握了战略枢纽。同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总前委,以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全局。?
  
  三 “先打黄维”决策的完成
  
  黄维兵团虽然是美式机械化重装备部队,但战地道路不良,河道阻隔,结果反而行动迟缓,不能轻装迅速前进。蒋介石于5月30日曾责备胡琏“行动迟钝,到处扑空”。胡琏于6月1日复电申诉说:“职军南下迅速,必须绕道,车辆辎重难免损失。职饱受车辆及重武器之拖累矣。”*黄维在11月13日也报告说,“配属工兵一营,素质复差”,“陷快速纵队于危殆”*。18日,黄维兵团到达蒙城,逼近徐州主战场。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已经在涡河北岸布防,黄维兵团先头第十八军即实施攻击,强渡涡河。是日,国民党政府军统帅部判断攻击碾庄的解放军全面退却,“总统令七十二军加入李弥兵团左翼,于不老河北岸向东进击,十二兵团向宿县,李延年率三十九、九十九军向宿县攻击”*。邱、李兵团进抵大许家。国民党政府军进入了战略决战的态势。?
  粟裕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一方面组织围歼黄百韬兵团,一方面力图包围攻击邱、李两兵团。15日,粟裕向军委报告,准备16日晚总攻碾庄,17日晚全歼黄百韬兵团。为围歼邱、李兵团,毛泽东指示华野推迟总攻碾庄的时间,诱敌深入。16日晚,粟裕率华野司令部移驻双沟指挥。17日,阻击邱、李东进各部后撤。18日,邱、李兵团进至大许家一线,但仍不敢贸然深入。于是,华野苏北兵团准备攻击潘塘镇,力图达到截断邱、李兵团和徐州联系的目的。但是,李延年兵团正奉命迂回北进,对潘塘镇一线的华野苏北兵团构成严重威胁。所以,粟裕于18日晚,要求谭震林、王建安于21日晨全歼黄兵团,抽出兵力南下打援,并要求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东进阻击李延年兵团。华野须待全歼黄百韬兵团之后,才能配合中野歼灭刘汝明兵团、李延年兵团、或黄维兵团。当前一时无力兼顾。?
  18日晚24时,毛泽东鉴于黄维兵团奉命由蒙城向宿县进攻,李延年由蚌埠北进,指向褚兰,威胁苏北兵团等情况,指示中野以3个纵队阻击和袭击黄维兵团,停止其前进,以三纵、四纵再加华野一纵先打李延年兵团。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即转移兵力,协助中野歼灭黄维兵团。这就是说,按照中央军委的设想,黄百韬兵团歼灭在即,华野一方面准备割歼邱、李兵团,一方面协助中野先歼灭弱小的李延年兵团,待全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协助中野歼灭黄维兵团。这是延续原先部署的一个作战方案。军委指出:“只要南线各敌约有一半左右被歼,无法北进,北线各敌就成瓮中之鳖,可以逐步歼灭。”*可见,军委这时已经开始把作战的注意力从北线移到南线。惟当时黄维兵团、李延年兵团均未进入预设战场。?
  军委的指示,考虑到了华野的要求,即中野负责阻击李延年兵团,保障华野苏北兵团侧后方的安全,但分散了中野的兵力。刘伯承鉴于6个纵队同时阻击黄维兵团和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兵力分散,难以兼顾,于19日独断地增调第三、四纵队至南坪集以南一线阻击黄维兵团,希望集中5个纵队,先割歼黄维兵团一二个军。除按照华野要求以中野第九纵队牵制李延年兵团外,要求华野能以自身力量对付李延年兵团。因此,中野对军委的部署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刘、陈、邓19日9时电主张:“如华野能于哿夜以前解决黄百韬,战局即可过关。届时如果已将邱、李包围,自应继续歼击。如果邱、李缩进徐州,或仅包围一部,则我应歼灭已包围之部,主力位于徐州以南、以东休息,抽出四五个纵队,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运动之敌,而后攻击徐州。如果于歼黄百韬后,以七八个纵队钳制邱、李,以六七个纵队先打黄维、李延年,似为上策。”*是日17时电,刘、陈、邓重申了自己的主张:“徐东作战,据我们观察,歼黄百韬使用了华野六个较能攻坚的纵队,历时已十二昼夜尚未解决战斗。如再以其余部队,其中只有两三个较能攻坚纵队,加以部队必已相当疲惫,刀锋似已略形钝挫,以之歼击较黄为强的邱、李诚非易事。”他们认为,中野要同时阻击黄维、李延年两路敌军有困难,可能使华野攻击邱、李陷入被动。因此主张“在目前情况下,特别是李延年、黄维北进的条件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即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当。”*也就是放弃歼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计划,而集中力量先歼灭态势孤立、力量弱小的黄维、李延年两兵团。
  当时,战场形势尚未十分明朗,军委从当前兵力部署出发,于19日10时电,仍要求中野以主力三、四两纵配合华野战役预备队第一纵队先行歼灭李延年兵团,解除对苏北兵团的威胁,认为这是“极关重要的一着”。军委所以这样认为,也是考虑到歼灭黄维兵团的问题,因此,指示华野:“你们集中二、三、七、十、冀十一(即由华野指挥的中野十一纵———引者)、苏十一及鲁中共八个纵队,精心组织一次对邱李之作战,以歼其四五个师为目标,心愿不要太大,你们觉得兵力是否足够。我们觉得最好是使用这样多的兵力,不要增多,以便将谭王五个纵队于结束黄百韬后,迅速移至曹村、夹沟地区休整,准备打黄维。”军委的指导思想,是以适度兵力投入歼灭邱、李的战斗,保持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有足够的机动兵力,用在南线作战,在当前如能迅速歼灭李延年兵团,既解除了对北线的威胁,也可以迅速抽出兵力,适时投入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这个考虑的前提,当然是李延年遵循蒋介石的命令,先于黄维进入预设战场,所以,也只是一种可能性。歼灭邱清泉的第五军,一直是华野全军最大的愿望。军委从全局出发,显然也考虑到中野14日关于先打黄维的建议,为了准备歼灭黄维兵团,因此降低了对华野包围歼灭邱、李兵团的要求。把歼灭邱、李兵团的目标,留到歼灭黄维兵团之后。?
  毛泽东对前敌将领,一向允许其有临机决断的权力。他起草的军委19日10时电并非命令,而是对前线将领作战部署的建议,电中还询问“这样部署是否适当,望考虑电告”*。这时,由于黄维兵团即将进入主战场,华野和中野的部署产生了矛盾,军委不能不从中协调。军委原支持华野的作战部署,要求中野先打李延年,接到刘、陈、邓19日连发的两电后,知道中野已经改变部署,以5个纵队对付黄维,只能以一个纵队对付南线的刘汝明、李延年,当即尊重前线指挥员的临机处置,认为军委的“基本方针是和刘陈邓大体上一致的”。这个一致,也就是把作战重心移到南线。为此,军委指示华野抽出兵力替代中野西移的兵力,对付李延年兵团,同时,再次指示华野缩小歼灭邱、李两兵团的目标,保持机动兵力:“我谭王五个纵队除为解决黄百韬残部所必须之兵力外,余部应即速西移,担负歼灭李延年兵团的任务。只有歼灭了至少阻止了李延年,粟陈张的侧翼才不受威胁,才能保证继续歼灭邱、李、孙。”*但当时,华野割歼邱、李兵团的战斗正在进行中,并未解脱华野歼灭邱李一部的任务,而李延年兵团对华野的威胁是既成的事实,所以,军委的意见实际上是先打李延年,后打黄维。正因为如此,中野也没有提出调华野部队增援其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而只是笼统地提出华野协同中野歼灭黄维、李延年。换言之,所谓先打黄维的问题,第一位是先打邱清泉、李弥兵团,还是先打黄维、李延年兵团?第二位是先打李延年兵团,还是先打黄维兵团?由于黄维兵团至19日尚未进入预设战场,而李延年兵团可能对华野构成直接威胁,同时,李兵团的兵力和战力都比较弱,容易迅速解决战斗,所以,毛泽东在减低了对邱、李的攻击目标后,主张先打李延年,后打黄维。?
  粟裕指挥华野各军按照军委要求部署作战,但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十分艰苦,未能按预期尽早解决战斗。19日晚,一方面总攻碾庄,一方面由苏北兵团对潘塘镇一线发起真面目攻击。粟裕在接到军委19日10时电及17时电后,尚未明了中野以三、四两纵西调阻击黄维兵团的部署,于20日2时的复电中表示:“我们完全拥护军委指示,对南线先打李延年,再打黄维之方针。”并决定增派部队协同中野三、四两纵歼灭李延年兵团。对于邱、李两兵团,粟裕向军委报告:“我们对邱李兵团难于截断其退路,只能争取歼其一部,故只使用八个纵队(包围、钳制徐州之敌)即可。”*由于华野也已经缩小了对邱、李兵团的作战目标,开始把注意力移向南线,在兵力部署上,已经处于机动地位,没有受到中野转移兵力的影响。?
  20日,华野苏北兵团对潘塘镇的攻击,未能达到割歼邱、李兵团一部的目的,谭、王部经激战占领碾庄,黄百韬残部退据大院上,但华野攻歼黄兵团残部已不需过多兵力。晚,粟裕接到刘、陈、邓19日电及中央军委续后指示各电后,当即根据战场形势,彻底变更部署。粟、陈、张20日亥电致刘、陈、邓并报军委,指出:“我原拟在七兵团未解决,邱、李积极东援情况下,争取分割包围歼其一部(二至三个师),但目前已不可能。我们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抽出四至五个纵队,必要时还可增加三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同时建议:“首先求得彻底歼灭黄维兵团为主,我们除以六纵接替秦何九纵阻击李延年任务(二十五日可到任桥),使九纵西去参加突击外,必要时拟以韦吉率二、十一(王张)两纵,准备西去参战,并归刘陈邓统一指挥。”*华野放弃了对邱、李割歼其一部的计划后,对徐州改采大弧形包围,阻敌南援,并准备集中6个纵队的兵力歼灭李延年。军委在接到粟裕20日亥电之前,也于21日5时指示说:“华野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同时指出对邱、李作战方针:“如有顺利发展的条件,可以再打一晚两晚,否则应当机立断,适可而止。”*军委灵活的指示,给予前敌将领根据敌情机动处置的足够空间,而华野的临机部署和军委指示恰好一致。华野解脱了歼灭邱、李兵团的任务,部队处于机动位置,才有力量协同中野全歼黄维兵团。解放军统帅部和前敌将领之间,根据敌情和战场变化,不断地探索着最好的作战方案,用兵机动灵活。?
  虽然,无论是军委还是中野或华野,都已主张先打李延年和黄维,但李延年和黄维,是否进入预设战场还是个未知数。粟裕首先提出了先歼黄维为主,而不是如军委意见,先歼李延年,期望歼李之后,适时转移兵力,将进至宿县地区的黄维包围歼灭。但一则有军委指示,二则仍要看战场形势的发展。所以,粟裕21日18时电,仍以7个纵队监视徐州之敌,以7个纵队歼灭李延年,部队部署在机动位置。但由于以歼李为主,“因此,以二纵接替中野九纵任务外,暂不能派队直接配合中野作战。”*粟裕的部署得到刘、陈、邓和军委的同意,军委指出:“我们和刘陈邓一样同意粟陈张马十八时电部署。不管黄维、刘汝明、李延年前进或停止,这个部署都是好的,敌前进则可歼李刘大部,黄维一部,敌停止则可取得短时休整。”*由于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前敌将领根据军委总的指示精神,随时在调整部署。在14日电中,中野准备以8个纵队独力对付黄维兵团3个军。20日晚,粟裕除同意接替九纵任务外,还准备支援中野2个纵队。中野预计可支配的兵力仍为8个纵队(三、广两纵已归建)。但这时候,黄维兵团的第八十五军和快速纵队已经到达。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的兵力显然不足,需待华野歼灭李延年后增援。?
  黄维于18日到达蒙城之后,观望不进。一方面等待后续部队到达,一方面向统帅部要求向蚌埠靠拢,随后由南向北推进,保证兵团的安全。但这时候的蒋介石孤注一掷,企图挽回败局。据黄维回忆,“当时曾拟利用涡河的掩护,由蒙城以主力转到怀远附近渡河,与铁路正面的友军联系,再向宿县进攻,如此或可出解放军之意外,前进可较安全。这一意见,曾电国防部请示,未得同意,仍限令照原定计划攻击前进,以击破当面解放军,迅速赶赴徐州”*。显然,黄维兵团已经面临着解放军的坚强阻击,如果该兵团向蚌埠靠拢,就可以避开解放军的攻击,中野“先打黄维”的设想,也就难以实现。21日起,黄维兵团脱离蒙城阵地渡河北进,中野阻击部队边战边撤,诱敌深入,以主力第四纵队在南坪集一线构筑坚强阵地。黄维兵团即分两路挺进,23日上午9时,以第十八军一一八师为主力,在20多辆坦克掩护下,向解放军第四纵队南坪集阵地进攻,激战竟日。午后,第十八军一部,在南坪集以东强渡浍河。是日,国民党政府军统帅部得悉黄百韬兵团已经失败,何应钦、顾祝同等研究决定,命令徐州“剿总”部队以主力向南击破当面之敌,与黄维兵团配合打通徐宿交通。但蒋介石认为要等待徐州以东敌情明了,再行下令。津浦线刘汝明兵团和李延年兵团均迟迟不进,仅推进至任桥一线。?
  当时,中野和黄维兵团展开激战。但中野兵力不足,除九纵加入战斗外,已向华野要求中野十一纵归还建制,以7个纵队的兵力阻击黄维兵团。同一天,即23日夜,中野决定放弃南坪集,退至浍河北岸布置囊行阵地,吸引敌十八军渡河,以四、九两纵吸住十八军,以5个纵队于24日夜向浍河南岸出击,利用浍河,割断十八军和南岸三个军的联系,以求先行割歼黄维兵团二三个师。同时,刘、陈、邓于23日22时向军委建议:“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因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因此,我们意见除王张纵外(即中野十一纵,长期归华野指挥———引者),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粟陈张意见亦请速告。”*这时,战场态势已经明了,黄维兵团已进入既设战场,而李延年兵团迟迟不进,邱、李、孙三兵团在北线也处于麻痹状态。中野全部投入战斗,而华野各军则处于待机状态。粟裕接到刘伯承电令后,于24日午复电表示:“我们当遵命首先以大力协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对刘、李暂采阻击与歼灭其一部之方针……除王张(十一纵)请钧座直接调用外,仍请令二纵控制西寺坡两侧,担负阻击刘、李兵团,我们正令六、七纵及苏十一纵兼程向宿县急进,准备加入歼灭黄维之作战。”*军委接到刘伯承等电报后,即于24日15时复电批准,“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并授权“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至25日,华野准备投入的兵力已达5个纵队,即二、六、七、苏十一、十(做预备队)纵,加上中野7个纵队,迅速组成了12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在南线作战。解放军统帅部和前敌将领之间,由于军情飘忽而犹豫不定的作战方针,至此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24日,黄维兵团第十八军、第十军分东、西两路渡过浍河,向朱口一线解放军阵地发起攻击,第十军且占领孙疃集大部。这时,国民党政府军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灭,徐州一线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向徐州回撤,蚌埠一线的刘汝明、李延年兵团龟步不前,黄维在内战爆发后,刚刚掌兵,缺乏与解放军作战的经验,用兵迟钝,竟孤立地向宿县挺进,失去了向蚌埠靠拢、挽救兵团命运的最后机会。主力渡河以后,黄维眼看战斗十分激烈,兵团态势孤立,处境危险,不敢再继续攻击前进,准备向固镇靠拢,犹豫到是日下午,才决定浍河北岸部队后撤。但黄维的撤退部署出现了严重失误,他不以在前线的第十军、第十八军为后卫部队,逐次撤退,而以没有投入战斗的第十四军、八十五军北进至东坪集对岸至南坪集一线,沿浍河南岸掩护第十军、十八军及兵团部转移。结果,入夜之后,部队在运动交接中陷入混乱,遭到解放军追击部队的袭击,损失惨重。黄维兵团撤至双堆集一带,即于26日凌晨被解放军团团包围,仅第四十九师逸出重围,不久也在大营集被歼灭大部。中原野战军在华野配合下,终于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实现了“先打黄维”的战役目标。?
  国民党政府军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评论说:“此次黄维兵团孤立向宿县挺进,为我战略上之失策。惟共军内线(似为外线之误———引者)作战如此灵活,则殊使人佩服。黄维兵团命运大约十日即可见分晓,万一失败,则政府军将无以善后,长江天堑亦未知能支持几许时间,可慨!黄百韬渡运河后,国军原可依内线作战要领,各个击破曹八集一带共军,但邱清泉等不机动,不了解此次战略意义,未能执行。现共军则由甚远途程集中优势兵力,以图各个击破我黄维兵团,陈毅之部队由碾庄及徐州外围各战地转用,动作如此迅速,执行任务如此坚决,国共两方将领对照之下,不必战斗,而胜负已可见矣!”*“先打黄维”的作战指导思想,从战役设想到最终完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敌我态势互动的过程。战争是一场高度复杂的运动,任何严密的计划,在战争过程中都不能不要求机动灵活地予以调整。在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统帅部和前线将领之间,有一个非常良好的指挥关系,中央军委对战役的整体进行指挥和指导,但在具体军事部署上,又充分尊重前敌将领的意见,对于前敌将领依据敌情变化而进行的临机处置,不为遥制。前敌将领也敢于根据战场形势,申述自己的意见,修正统帅部的作战方案。在战机来临之际,敢于果断地根据战场形势进行部署。统帅部也充分尊重前敌将领临机决断的权力。正因为如此,解放军能够机动灵活地依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部署,形成最佳的作战方案,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发表于 2009-7-30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党政府军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的话你也能信?
他可是立了汗马功劳的共产党的大特务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0 02:22 AM , Processed in 0.04205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