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2

新潮观鱼:《南京照相馆》海外票房“遇冷”?当北美主流媒体集体失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2 07: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潮观鱼:《南京照相馆》海外票房“遇冷”?当北美主流媒体集体失声
……
来源:观察者网 胡雨清
2025-08-22 18:51:51


a1.jpg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一周前(当地时间8月15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城市正式上映,当天,也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的日子。

然而,截至北京时间8月22日12时,猫眼数据收录的《南京照相馆》北美票房已多日未更新,停留在73.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25万元),距离同档期北美票房前十影片有较大差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票房报收50多万美元。而美国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至今未统计《南京照相馆》北美票房,仅显示该片澳新票房。

不可否认,票房表现与开画影院规模密切相关。同档期北美票房冠军《凶器》高峰期有3450家影院排片,而《南京照相馆》只有约250家,尽管后者单厅平均票房成绩很好,但受限于银幕总数,整体票房仍难以突破。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年初《哪吒2》颇有声量的海外媒体讨论相比,这一次,对于中国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登陆北美院线的消息,北美主流媒体几乎集体失声,与电影本身所揭露的历史的重量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纽约时报》、CNN、NBC等美国知名媒体和CBC、CTV等加拿大主流媒体对《南京照相馆》只字未提;仅有的美国文娱行业媒体如Variety、Deadline只在每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简报中提到该片在中国的成绩,并于7月底发布了该片在北美澳新上映的简单通稿,暂未发布影评,也未关注电影在北美开画后的表现。

a1.jpg


除却通过中文社交媒体密切关注《南京照相馆》动态的华人群体,该片在海外观众圈层几乎没有激起水花,很多人不知道这部影片在北美上映的消息。

“我非常想看这部电影,迫不及待地想等它在美国流媒体上线后观看。我已经预约了,只要电影一上线就能收到通知。”

“已经上映了!”

“在哪?


a2.jpg


截至发稿,该片在美国影评资讯网站“烂番茄”的新鲜指数(影评人评分)仍未开分,仅三家媒体评分,均给了好评,爆米花指数(用户评分)高达98%,但仅有100多用户评分;Metacritic至今未开分;IMDb开分8.1,仅900多人评分(《哪吒2》1.4万人评分)。

a1.jpg

烂番茄网站截图

a2.jpg

截至北京时间8月22日上午11时30分,Metacritic行业评分和用户评分均显示“待确定”(tbd,to be determined),其中用户评论只要满四条就能开分。 网站截图

a3.jpg

IMDb评分8.1,下方为评分数量


这些数字,无论与同档期美国电影动辄数万用户评分和数百篇行业影评相比,还是与以往受到西方媒体关注的中国电影相比,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是,一些民间的声音正在努力击穿这种无形的“屏蔽”,看过影片的观众纷纷在社交平台表达对影片的肯定和对历史的思考。

美国影评人: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南京大屠杀电影之一”

旅居加拿大的日本媒体人乘松聪子(Satoko Oka Norimatsu)在推特发布的影评,引发了讨论。

乘松聪子生于东京,旅居加拿大30年,主要在亚太地区就和平、历史记忆、战争责任、人权、军事基地和核问题等主题进行写作和研究,创立了加拿大民间团体“和平哲学中心”,曾与他人合著《冲绳之怒》《让我们来讨论战争的本质》。

她在《南京照相馆》加拿大首映当天,在温哥华郊区的影院里见证了影厅里座无虚席的场面,并关注到有许多观众是年轻人。

“许多人在哭,我也哭了。”乘松聪子写道,“这部电影讲述了南京市民被卷入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暴行中的人性故事。在难以言表的大规模暴行中,人类的每一种情感——绝望、愤怒、爱、信任、背叛、希望和爱都融入其中。”

作为一名日本人,乘松聪子注意到影片在呈现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时所表现的“克制”与“平衡”。她表示:“与我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史实相比,电影对日军暴行的刻画相当克制,留给观众很大的想象空间。即便如此,还是很有冲击力。它所展现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也就无需遮遮掩掩,我认为它平衡得很好。”

“我认为这是一部让每个观影者都能带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的电影。”乘松聪子称赞了演员们的表演,并特别提到了原岛大地饰演的“伊藤秀夫”,称该角色展现了“一个具有普通感情的人如何逐渐失去人性”。

a1.jpg

关于是否应该让孩子观看这部电影,乘松聪子称,人们的意见可能不同,但她相信,只要孩子自身感兴趣,中学生或更大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父母或教育工作者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后续跟进。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所有涉及战争残酷的影像作品,包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尽管我想这部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日本引起了争议,但仍强烈希望它能在日本上映。”虽然乘松聪子已是日本社会中较为理性的声音,但她在提到战争残酷性的影像时还是会将施暴者和受害者的经历相提并论。

a1.jpg

乘松聪子晒出的温哥华影厅外的《南京照相馆》海报


讽刺的是,在乘松聪子的推特发帖下,不止一位日本网民荒谬地声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由此可见,让《南京照相馆》等揭露日军暴行的影片被全世界看到,有多么重要。

a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7: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8-22 07:16 AM 编辑

在烂番茄网站目前仅有的三条行业评论中,海外媒体人都给出了正面评价。

网站Culture Mix总编辑卡拉·哈伊(Carla Hay)写道:“《南京照相馆》是一部令人心痛且影响深远的电影,它展现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事件。这部历史片不作政治说教,而是毫不回避地展现了在邪恶与非人道的暴行中,依然留存的英雄主义悲悯情怀。”

《纽约电影大师》(NYC Movie Guru)的阿维·奥费(Avi Offer)力赞该电影在同类作品中的卓越性:“堪称杰作!一段强有力、扣人心弦且引人入胜的情感之旅。这是有史以来关于南京大屠杀最好的电影之一。”

为《南华早报》《国际银幕杂志(Screen International)》等媒体供稿的英国影评人詹姆斯·马什(James Marsh)给了电影3分(满分5分),他在影评中透露自己更喜欢陆川《南京!南京!》的“细腻”处理,但承认:“恢宏的制作设计、出色的演员表演以及题材本身不容忽视的分量,已足以让《南京照相馆》成为对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悲剧的极具震撼力的讲述。”

a1.jpg

在影片还未正式定档的英国,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15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南京照相馆>与<731>:两部抗战电影如何重塑中国的创伤历史记忆?》的文章。

BBC称,“在中国,二战期间日军在华暴行的记忆,始终是民族情感与历史叙事交织的敏感地带。每当相关事件被重新提起,往往会引发新一轮关于历史创伤与民族情绪的舆论浪潮。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南京大屠杀和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细菌战。今年夏秋的中国院线,两部讲述这段历史的电影成为焦点。”

文章提到,《南京照相馆》取材自大屠杀期间中国民众冒险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真实事件,“这些电影承载的不仅是对残酷战争历史的回望,也是当代中国如何向新一代观众讲述和处理这些集体记忆的信号。”

不过,BBC称该片在日本引起“批评”,有日本网民和媒体声称其“渲染日军暴行、煽动仇恨”,这种报道论调具有误导性,把否认历史的谬论描绘成一种争议。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历史学界早有定论,BBC看似是“平衡的报道”,实际是虚假的中立,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日本右翼势力公开否认和篡改历史的行径。

与此同时,BBC援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国文化学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的话称:“为什么这么多电影都执着于证据?很大原因是多年来日本方面多次否认南京暴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觉得这个趋向蛮悲哀。好像在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整个文化论述有点走不出日本人否认的阴影。”但BBC也在后文中承认,“历史学者也表示,日本右翼对历史的否认,强化了南京大屠杀等事件在中国抗战叙事中的重要性。”

令人不解的是,白睿文的论述将中国置于一个被动、似乎“反应过激”的位置,而忽略了日本右翼作为否认历史的源头的主动责任。实际上,正是因为日本右翼势力数十年来系统性地、恬不知耻地否认历史,从教材下手误导日本年轻人,才使得“勿忘历史”“呈现证据”成为一些有责任心的中国文艺工作者,乃至所有尊重历史的国家的正义之士不得不持续进行的工作。

a2.jpg

UCLA中国文化学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


不是中国“走不出日本人否认的阴影”,而是日本右翼不正视历史的挑衅行为拒绝让伤口愈合,让中国人和所有尊重历史的国家不得不在这场舆论战中争取历史解释权,拨乱反正。

真正的学者应该去质问“为什么日本右翼至今仍能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而不是来感叹受害者为何如此“执着”于不忘历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7: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8-22 07:25 AM 编辑

海外网友呼吁将影片引进至更多国家和地区

尽管海外发行暂时没有大范围铺开,但在推特、YouTube等平台上,已有不少用户自发推荐《南京照相馆》。

美国观众约翰·福特在推特发文称:“我看了有史以来最催人泪下的电影——中国电影《南京照相馆》。起初我带着怀疑的态度,以为会看到明显的中国政治宣传,但没有看到。这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作品,极具戏剧张力,让人对日本帝国主义产生强烈的反感。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应当被铭记。”

a1.jpg


一位美国观众称赞《南京照相馆》是其看过的最好的战争片,“这种评价甚至还不够,影片结束时,现场寂静得仿佛能听见针落地的声音,随后是此起彼伏的哭泣与抽泣声。因为战争的恐怖、无辜者付出的代价、那个婴儿、那只小狗,以及每一个被刻画的细节都直击人心。”

a2.jpg

华盛顿国际教育协会会长威廉·菲什:“我真心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在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里放映。让年轻人了解真实的历史,教育下一代,是避免悲剧重演的关键。”

a3.jpg


走出电影院,美国观众托尼表示:“我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六个月,当我回到美国时,看到人们对中国的看法让我很震惊。应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把信息传递给更多美国人。”

a4.jpg

一些海外网友看完预告片联想到了自己国家的遭遇,留言写下从祖辈那里听到的日军暴行,希望更多电影人和媒体讲述这些故事,让下一代知道二战期间发生了什么。

“我是马来西亚人,从小就从祖父母那里听到许多关于二战期间沙巴无辜平民遭受苦难的故事……每一位经历过战争的马来西亚老人都清楚地记得这些事情。这是我们历史中痛苦但真实的一部分……”

a5.jpg

“我希望它也能在日本上映。”

a6.jpg

此外,有观众表达了对多语种版本的期待:“我非常期待这部严肃电影的俄语翻译!还有一个被反复问到却至关重要的问题——这部电影会在日本上映吗?”

a7.jpg

一位澳大利亚华人网友在小红书留言称,《南京照相馆》在澳大利亚票房遇冷的原因之一是该片在当地的发行方宣传力度不够,与《哪吒2》等中国影片在澳大利亚的宣发相比差距很大,“所以这边根本没人知道有《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在上映。华人知道是因为华人一般都会看一些中国的app。”

路演期间,演员高叶透露,导演申奥的一句话让她特别感动:因为《南京照相馆》的题材和不可规避的史实,很多年纪太小的小朋友可能不太适合观影,“但是没有关系,电影已经拍完了,电影就在那里,电影可以等到他们长大。”

出海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国力增强和文化话语权提升的必然延伸,但像《南京照相馆》这样一部电影,值得被更多普通观众看到,尤其是在那些选择闭上眼睛的地方。

新潮观鱼此前从其他中国影片的海外发行方处了解到,一部电影在北美上映需要发行方和影院签约,一家一家去谈,只有合作的影院才会排期,影院也会根据影片的上座率和收益去权衡是否继续排片,是否加场。

作为跨文化产品,期待中国优秀电影的海外发行和推广能打出“组合拳”,从发行谈判、宣发推广到舆论影响力,打通多渠道、多窗口期的发行路径。同时,仅靠单部现象级电影去冲破这种结构性壁垒显然不够,还需要更多优秀的中国电影形成矩阵,持续叩开这道门。

我们期待电影《南京照相馆》能够走进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影院,也期待这段历史能在更多的地方形成回响、引发思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2 11:46 PM , Processed in 0.0765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