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面对水泄不通的记者与此起彼伏的闪光灯,泽连斯基的气场与半年前判若两人。那时他还是个穿着军装的“愣头青”,和特朗普与万斯大吵一架不欢而散;而这次的他仿佛熬夜啃完了《孙子兵法》,妙用了四招,让这趟白宫之行彻底换了个剧本。
“身段柔软”泽连斯基
没有了那件他惯常穿着的军绿色T恤,也没有了那副“前线指挥官”的坚硬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一身深色西装、一抹略显谨慎的微笑。这次的他在出场前,显然做足了“特朗普”的功课。
今年2月份那场“公开大吵架”还历历在目,当时副总统JD·万斯就坐在沙发不远处,说出了《教父》中才有的那句经典且压迫感十足的台词:“你甚至连一句感谢都没有!”这次的泽连斯基,拿出了即使最挑剔的人,也不得不满意的态度:开场15秒连说五句‘谢谢’。
除了嘴上的态度,泽连斯基一身黑色的正装,也回应了此前美国记者布莱恩·格伦对他在白宫“居然不穿西装”的指责。格伦同样一改上次的态度:“你(现在)穿这套西装看起来棒极了。”特朗普更是笑道:“我刚才也这么说。”
然而,最能引发掌声的并不是泽连斯基的外表,而是他带来的承诺:基辅的安全保障协议可能会在10天内敲定。这样的表态,让特朗普得以再次扮演“和平缔造者”的角色,也把压力转向了克里姆林宫——迫使普京在战争与和解之间做出选择。
正如一名乌克兰官员所说:“如果穿西装能换来更多的政治资本,那这套西装就值千金。”这一次,泽连斯基显然是有备而来,而他的每一个细节调整,都在向特朗普传递一个信号:基辅愿意配合华盛顿的节奏,只要这场战争的结局仍然允许乌克兰保有尊严。
欧洲连横合纵的泽连斯基
泽连斯基为了这次和特朗普的会谈,把认识不认识的远亲近邻都叫了一个遍,能来的一股脑的都陪着他来到了白宫:在白宫的东亭厅的等候室里,场景变成了“欧洲集体出访”。
泽连斯基的欧洲“亲友天团”包括有:英国首相斯塔默、德国总理默茨、法国总统马克龙、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芬兰总统斯图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刚刚走马上任的北约秘书长吕特。
这是一场象征意味浓厚的陪同——这场“群体亮相”来提醒特朗普: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仍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更微妙的是,在抵达美国之前,泽连斯基已经与这些欧洲领导人达成共识:这次会谈的策略是“顺着特朗普的意思来”。换句话说,欧洲人决定暂时放下公开的反驳与分歧,接受特朗普设定的节奏。
会谈结束后,言辞上的“齐声感谢”就成了某种政治表演。
北约秘书长吕特率先开口:“我由衷地感谢您。正如我之前所说,您通过开启对话,基本上打破了与普京总统之间的僵局。正是从那时,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芬兰总统斯图布的话更直白,他甚至将最近的两周与此前三年半相比较:“我认为,在结束这场战争方面,我们取得的进展可能比过去三年半都要大。”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则强调局势“正在改变”,德国总理默茨则谨慎地指出,这次会晤“为复杂的谈判打开了道路”。
在一连串看似排练过的发言中,潜台词逐渐浮现:所有与会者都同意推动一个更具决定性的步骤——让泽连斯基与普京直接对话,并将安全保障、领土走向等最棘手的问题摆上谈判桌。
借花献佛的泽连斯基
除了表态之外,泽连斯基还拿出了特朗普最愿意看见的实打实利益——钱!
在白宫外较早前的记者会上,泽连斯基抛出了一个重量级的“筹码”:一项高达900亿美元的美乌军事合作协议。这份计划尚未正式签署,但其框架已经足够吸引眼球——美国将为乌克兰提供先进的航空系统、防空与反导系统,以及其他暂时不便公开的武器装备。泽连斯基形容,这不仅是乌克兰未来安全的保障,也是美国国防工业的巨大商机。
更有意味的是,他还提到,美国将采购乌克兰制造的无人机。这一安排表面上看是为了增强美国军方的装备储备,实质上则是给乌克兰国内产业链打了一针“强心剂”。俄乌战争让无人机战术的重要性突显无遗,但长期高强度的战事也几乎压垮了乌克兰的本土军工。通过这项交易,泽连斯基希望让国内无人机生产能力在外部资金和订单支持下重获活力。
而最终为乌克兰军备买单的,是欧盟各国。
从特朗普上任以后,欧盟已经形成了军事援助上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能让美国维持政治和军事上的“象征性投入”,欧洲愿意在资金上加倍填补缺口。换句话说,这笔高达900亿美元的“美乌协议”,本质上是由欧洲人出资、美国军工收款、乌克兰买到安全保障的三角关系。
这种安排恰恰击中了特朗普的要害。自他重返白宫以来,他一直向欧洲盟友施压,要求他们“为自己的安全付费”,不要再依赖美国当“冤大头”。泽连斯基在这次访问中主动把欧洲资金与美国军工捆绑在一起,既顺应了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治逻辑,又让乌克兰的武器需求得以满足。
泽连斯基在记者会上强调,这份合作协议有望在未来十天内敲定。对外界而言,这个时间表并不只是技术性的安排,而是政治上的信号:如果欧洲真愿意掏钱,美国就愿意提供武器和安全保证。
欧洲各国领导以花钱的方式,守住了乌克兰战线,同时继续绑定美国的安全伞;而泽连斯基,则终于拿到了一张可以在谈判桌上与普京继续周旋的筹码。
亲情攻势-泽连斯基夫人交给梅拉尼娅一封亲笔信
泽连斯基这次还有另一妙手,他让自己的妻子,乌克兰第一夫人奥列娜·泽连斯卡,选择用一封“感谢信”将另一位女性——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拉入这场外交与战争交织的叙事。她借机对梅拉尼娅公开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的呼吁表达谢意:关注那些在战争中被掠走的乌克兰儿童。
在战场硝烟的另一端,儿童的命运已成为乌克兰社会最敏感、最痛苦的议题之一。据乌克兰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以来,至少有两万名乌克兰儿童被强行带往俄罗斯或其占领区;乌克兰官员与人权组织则认为,实际数字可能高得多,或许高达三十万。
“这是这场战争人道主义悲剧的核心——我们的孩子、破碎的家庭、分离的痛苦。”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他透露,是妻子要求他在与特朗普的会晤时,将这封感谢信亲自转交。
梅拉尼娅之所以成为乌克兰方面特别点名的对象,是因为她此前致信普京,措辞罕见地将儿童议题直接抛向克里姆林宫。“作为世界领导人,您有责任保护全世界的儿童,”梅拉尼娅写道。她的信后来被特朗普本人分享在社交媒体上。信中描绘了孩子们的共同梦想——爱、希望与安全——并提醒普京:“保护这些孩子的纯真,不仅仅是服务于俄罗斯,更是服务于人类。”
这样的言辞显然带有柔性,但却触及了战争阴影下最令人难以回避的现实。泽连斯基在公开表态中誓言,乌克兰将“不懈努力,让每个孩子回家”。他还把这一议题同战俘交换联系起来,表示将推动一项“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协议——不仅是孩子,还有自2014年以来就被关押的平民与军人。
特朗普政府也迅速在这一话题上表态。特朗普本人在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会晤后强调,失踪儿童问题“是摆在所有议题首位的问题”,并承诺“全世界将共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打光手上牌的泽连斯基
不得不承认,作为政治家,泽连斯基已经竭尽所能。在白宫的会谈中,他带来欧洲盟友的集体陪同,用群体亮相制造声势;他顺应特朗普的语言节奏,避免正面碰撞;甚至不惜拿出最能打动“交易型总统”的筹码——金钱与军工合同。与此同时,他还通过第一夫人的信件,把儿童问题推上政治舞台,让战争的人道主义维度直抵人心。
这次的泽连斯基,在白宫交上了一份外交的满分答卷,他懂得如何布置场景,如何制造共识,如何用情感与利益交织,去维系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的生存空间。
然而,政治的本质往往比技巧更残酷。尽管打光了手中所有的牌,真正的主动权仍不在基辅,而在华盛顿与莫斯科的博弈之中。泽连斯基可以尽力影响,但他无法主导;他可以讲述悲剧,但他无法决定结局。在这座权力的殿堂里,他或许赢得了掌声,却仍要面对那个挥之不去的现实:乌克兰的未来,仍然悬在别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