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看完《南京照相馆》走出电影院,我非常口渴,这并非因为上海37度的酷热骄阳,而是从影片中段起就一直止不住的泪水让我整个人有些“脱水”了。我依然还记得十四年前,当我看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后走出影院看着北京城夜色中车水马龙、万家灯火时的感慨。但除了在荧幕上回看那场民族浩劫的痛苦、今昔对比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的欣慰,更有一种作为观众目睹了某种“进步”的开心。
从中国大陆首部直接聚焦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1987),90年代吴子牛导演的《南京1937》(1995),再到21世纪初两部著名导演在“大片”时代的代表作品《南京!南京!》(2009陆川执导)和《金陵十三钗》(2011张艺谋执导),还有由外国导演操刀,中外联合制作的《拉贝日记》(2009)……我们曾经被这些电影所触动和震撼,但却总是隐约觉得,这些电影“哪里还不够”“哪里不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