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史地人物] 1949-2025,巨变的上海,令人唏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4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9-2025,巨变的上海,令人唏嘘

Screenshot 2025-07-24 at 10.13.49 PM.png

最近,一场关于上海的建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开展一个半月,吸引近20万人参观。

展览汇集了刘家琨、

王澍等多位普利兹克奖得主,

和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机构。

1000平的空间里,

80多个经典建筑案例,超300件展品,

讲述了上海从1949年以来

75年的成长史。

IMG_6225.JPG
金茂大厦建设过程历史影像,1999年金茂大厦建成。由SOM提供
IMG_6226.JPG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室外实景摄影。2009年。摄影:H.G. Esch。由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除了欣赏精致的城市地标模型,

观众还在这找到无数的“上海记忆”:

80年代至今,上海人的住宅如何一步步变化;

90年代浦东开发后,陆家嘴天际线如何形成;

2010年世博会,上海重新与世界连接……

IMG_6227.JPG
展览现场,80年代的居住记忆

IMG_6228.JPG

由西岸美术馆与同济大学联合呈现的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现了当代的上海城市是如何建成的

7月,一条与主策展人、

同济大学教授、建筑学者李翔宁

聊了聊这场建筑大展背后的故事。

从模仿西方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

到一个个更考虑居民感受的小空间,

“这是一个城市成熟的标志。”

编辑:马诗韵
责编:陈子文
IMG_6229.JPG
IMG_6230.JPG
南京东路。1992年。画面远处的东方明珠仍未建成
摄影:陆杰。由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提供

没有东方明珠的上海,长什么样?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上海在经历了多年战火后,百废待兴。人民广场重新成为了上海的市中心,在此之前,它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跑马场。而那时的上海没有陆家嘴天际线,浦东开发还要等40年。

从那时起,用了整整四分之三个世纪,“魔都”才一点点被建设成了如今大家熟悉的样子。

IMG_6231.JPG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MG_6232.JPG

顶部五角星安装,资料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MG_6233.JPG

女性建筑师绘制立面,刘秋霞和李莲霞现场绘制大门渲染图,资料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当时在全国共有四座中苏友好大厦,上海的是其中之一。

IMG_6234.JPG

曲阳新村,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MG_6235.JPG
漕溪大楼,资料来源:陆杰工作室


战后初期,城市中的工人阶级家庭不断增长。为了给他们提供经济又适用的住宅,“工人新村”应运而生,比如“曹杨新村”“曲阳新村”等等。

“工人新村”极大缓解了住房短缺问题,也成为今天的“小区”的雏形。

IMG_6236.JPG
上海新客站广场,20世纪90年代,摄影:陆杰

IMG_6237.JPG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资料来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MG_6238.JPG
建设中的华亭宾馆,1985年,摄影:陆杰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上海沉寂已久的天际线被重新激活。

国际酒店、商场与办公楼开始涌现,电视剧《繁花》中曾经出现的联谊大厦,是上海的第一幢现代化写字楼。

铁路车站和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也投入建设,虹桥机场T1航站楼、上海游泳馆都是在那时建成的。

IMG_6239.JPG
建造中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MG_6240.JPG
1994年,华东电力大楼及周边航拍,摄影:陆杰


在90年代以前,浦东十分空旷,广阔的土地上稀疏分布着厂房、仓库和村庄。

1990年宣布开发浦东后,陆家嘴城市设计竞赛吸引来了中、法、英、意、日等多国的建筑师,最终由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的方案胜出。

IMG_6241.JPG

上海展览中心后方的上海商城,资料来源:上海商城集团


位于上海展览中心对面的上海商城,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访美时,邀请美国知名建筑师波特曼来中国设计的,当时大部分中国建筑师还没有住过五星级酒店。

IMG_6242.JPG
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资料来源:苏圣亮

2010年世博会是上海的大事件,所有市民能再次和世界零距离地交流。而在此之后,黄浦江与苏州河沿岸也开始了复兴,遗留的工业建筑纷纷被改造为美术馆与博物馆。

IMG_6243.JPG

永嘉路的309口袋公园,资料来源: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IMG_6244.JPG

上海黄浦东岸望江驿,资料来源:致正建筑工作室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大拆大建以后,上海的城市建设逐渐变得更接地气,更接近人的尺度,也有越来越多具有人性温暖的项目出现,包括口袋公园和桥下驿站。

上海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75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下是李翔宁的自述。

IMG_6245.JPG

我们对于上海是有两种记忆的。一种是由于快速建造而诞生的“魔都”,有很多吸引眼球的景象;另一种就像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在《霓虹灯外》写的,普通市民有烟火气的日常。

这次我们是做一个上海当代建筑的回顾展,从1949年至今,跨越四分之三个世纪,想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跟上海有关的记忆。

IMG_6246.JPG
南京东路。2008年。摄影:陆杰。由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提供

永嘉路口袋广场影像资料。由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视频素材来源:吴清山、陈平楠、庄慎

最早策展的时候,我们建了一个有三四百个建筑的库。经历几轮筛选,最终的80多个案例。一部分是城市地标,比如陆家嘴、人民广场、上海展览中心;还有一部分作品很小,但蕴藏着社会的温度,比如永嘉路口袋公园和武宁路桥下驿站。

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内部

1991年我来到上海,进入同济大学读书。那时候一些老师和朋友都住在周边的小区里,我去他们家里,感觉空间是非常挤的。

那个时候的住宅,几十平米都能做出三室一厅,很多家里甚至是上下铺,更别提在石库门改造之前,老弄堂里的居住环境是非常窘迫的。

但是有几点让我惊讶,第一是虽然空间挤,但大部分的家里都是井井有条的,比较干净。第二就是因为居住密度高,所以大家非常渴望公共空间。

IMG_6249.JPG
外滩“情人墙”

当时外滩有个“情人墙”,你会看到一对对情侣沿着外滩一字排开。在家里谈恋爱,时刻被别人观察和监视着,最公共的空间反而变成了匿名的、安全的地方。

展览呈现了曲阳新村的典型户型模型

不过,要在展览中呈现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其实是特别难的。工人新村的住宅楼本身平平无奇,但它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根据当时的影像作品,用模型还原了住宅的内部,包括家具的摆设,墙上挂的装饰品和家里的日用品,并且给每一个住宅内部都打了光,用手机拍出来就像是在80年代的某一个住宅里,能感受到城市和时代的一种记忆。

IMG_6251.JPG
IMG_6252.JPG
金茂大厦施工照片。由SOM提供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人民广场以前其实是跑马场,最早是靠近外滩的,后来随着租界不断向西延伸,它经历了好几次变迁。

1949年后跑马场被收回,成为了政治集会的广场,每年国庆可能还有阅兵活动。原跑马总会大楼曾先后被改为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美术馆,后来经过修缮,现在成为了上海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后,人民广场才逐渐向人文功能转变,建造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等。

上海城市规划示意图

我的夫人写过一篇博士论文,关于上海市中心的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海市中心也是不同的。

开埠之前,豫园、城隍庙一带是华界的中心,租界设立后,又成为了租界的中心。北伐结束,国民政府颁布“大上海计划”,他们觉得由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来界定的市中心都不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所以要在江湾五角场造一个新的市中心。

后来日本人占据上海,由于英法是他们在二战中的敌人,所以他们规划从南京路到浦东,做一条很大的轴线,再把外滩全部拆掉,在浦东造一座金字塔形的建筑,这也反映了当时日本人想把上海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中心城市的想法。

新中国成立后,市中心又回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几何中心,也就是在人民广场。今天你去国际饭店的门厅里,还可以看到一座石台,上面标记着上海的城市原点。

IMG_6254.JPG
金茂大厦设计草图。手绘:Adrian Smith。由SOM提供

金茂大厦模型

浦东也是值得一说的,陆家嘴现在是上海的CBD,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展览现场有一组图,每一年都在固定位置,拍摄陆家嘴生长的过程。二十几张图放在一起,你能看到陆家嘴在二十几年里,从一片空白到高楼林立。

陆家嘴三件套都有很多可以讲的故事。比如金茂大厦是一家美国的设计事务所中标的,他们比中国建筑师更早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对这些文化习以为常,甚至觉得一座传统的塔不能代表中国城市未来的形象,但是美国设计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所以你看金茂是一座摩登的大楼,但是又用了中国古代的塔的形象,是一层一层递进的。

IMG_6256.JPG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手绘设计草图。手绘:KPF创始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主创设计师William Pedersen 。由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局部模型

环球金融中心最早的设计,顶上是一个圆形,来自于传统园林当中的月亮门,但是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多争论,大家认为很像日本国旗。改了好几轮的方案,最后把它改成了一个方形,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开瓶器”。

IMG_6258.JPG
上海商城模型

位于上海展览中心对面的上海商城,是美国知名建筑师波特曼设计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访美,就请波特曼到中国来设计五星级酒店,因为当时大部分中国建筑师还没有机会去住五星级酒店。

IMG_6260.JPG
建造中的上海商城。1989年。由上海商城提供

波特曼有一个概念是“共享中庭”,上海商城一楼车辆通行的部分是架空的。在国人还惊叹于西方的摩天大楼的时候,波特曼已经意识到在中国做建筑要结合中国传统元素,那两个小门就是他从故宫的一个院落中得到的灵感。

今天,中国建筑师已经能够胜任各种五星级酒店的设计,这种时代的变迁挺让人感慨的。

IMG_6261.JPG
世博会的部分保留场馆现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

IMG_6262.JPG
2024年,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建成了亚洲最大温室花园

《博览世界》,2025年,绘造社

20世纪初,上海曾是远东第一大都市,遥遥领先。日本人在去西方求学前,都会先买一张船票到上海来看一看。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跟世界之间是隔得很远的,直到2010年世博会,才让所有上海市民再次和世界面对面交流,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展览中也设置了世博的板块。

这次有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展出,其中在世博板块有一幅特别大的画,把标志性的世博建筑都融进一幅画里,很有视觉冲击力。

IMG_6264.JPG
展览现场的陆家嘴天际线,© 刘国威

在展览的论坛上,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奖”得主、知名建筑师王澍将上海形容为“超级模仿者”,“比所有人都聪明,比所有人都快,比所有人质量更高”,因此“感觉比所有中国内地(城市)都要更洋气,更摩登,更现代”。

我个人觉得,模仿并非完全是不好的。城市的生长和人的成长过程一样,都是不断模仿的,没有一座城市或一种文化是不经任何模仿和交流,可以独立生长成今天这个模样的,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在经历了模仿阶段之后,我们创造的东西也是可以被别人学习的。

IMG_6265.JPG
《Her》剧照

比如一部好莱坞的电影《Her》,构想的是2050年的洛杉矶,导演选择在陆家嘴拍摄,他觉得陆家嘴可以被想象为2050年的洛杉矶。

在上海现代化的进程中,当然借鉴学习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本土元素,形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经验。

IMG_6266.JPG
IMG_6267.JPG
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武宁路桥。2022年。摄影:杨敏。由致正建筑工作室提供

这几年我们在推进15分钟生活圈,让大家在家的周边就能够感受到便利的服务设施。

我特别爱讲两个“小房子”的例子,一个是永嘉路的口袋公园,这是城市微更新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

IMG_6268.JPG
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非洲鼓分享会。2022年。摄影:杨敏。由致正建筑工作室提供

还有一个就是武宁路桥下驿站,它本来是桥底下堆垃圾的空间,阴暗潮湿,人们不太愿意去的。经过了建筑师的改造以后,变成了社区中心,有咖啡馆和厕所,在特殊时期也为很多快递小哥提供了庇护所。

IMG_6269.GIF
永嘉路口袋广场影像资料。由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视频素材来源:吴清山、陈平楠、庄慎

上海的城市改造,从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到今天非常精细化地在做每一个小空间,而且会更多地考虑到空间跟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活在那儿的居民的感受。

这其实是一个城市成熟的表现。在经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辉煌历史之后,接下去上海的发展目标不再只是追求造一个像东方明珠那样的地标型建筑,让全世界都能看到,而是更多是介入到社会里,去做一些非常棒的小建筑。

IMG_6271.JPG
曹杨百禧公园北段底层开敞空间。2021年。摄影:朱润资。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提供

以后大家不一定要去外滩或徐汇滨江,在不经意的city walk当中,就能在社区周边发现一些有奇思妙想,又人性化,也不花很多钱的空间,我觉得上海那时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人们都更愿意生活的城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8 12:04 PM , Processed in 0.0531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