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各地的学生来说,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代表着成就的巅峰,它意味着在这个培养诺贝尔奖得主、行业领袖和全球领袖的校园里,获得一席之地。
如今,这种吸引力正岌岌可危。在与白宫日益激烈的斗争中,哈佛大学在上周四遭受了迄今为止最沉重的打击:美国政府禁止这所常春藤盟校招收外国学生。此举可能会损害哈佛大学在全球顶尖学者中的声誉、收入和吸引力。
与政府削减26亿美元的研究经费相比,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对哈佛大学构成了生存威胁。哈佛大学在一项试图阻止这一行动的诉讼中总结道:“没有国际学生,哈佛就不是哈佛。”
哈佛随即提起诉讼,一名美国联邦法官发布临时限制令,紧急叫停政府的这一决定。在争议白热化的背景下,这场看似行政政策的风波,迅速升级为一场象征自由与控制、开放与排他的政治对抗。围绕这所全球顶尖大学的战争,已不仅限于教育议题,更牵动中美博弈、移民政策乃至言论自由的深层次矛盾。
哈佛反击 法庭封杀特朗普命令
这项被紧急叫停的决定,来自特朗普政府控制下的国土安全部,内容是撤销哈佛大学在SEVP系统中的认证资格。SEVP是国际学生合法在美就读的关键,若失去认证,学校将无法招收新生,现有学生也须转学或回国。
哈佛大学愤怒回应,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发表公开信称,此举是“公然非法”的报复,目的是打压哈佛的学术独立。他写道:“政府正在试图一纸命令抹除哈佛四分之一的学生群体——对我们使命至关重要的国际学生。”
白宫副新闻秘书艾比盖尔·杰克逊驳斥了哈佛校长,称哈佛“窝藏反美、支持恐怖主义的煽动者”,并指责法官“有自由派倾向”,无权干预移民政策执行。
专家指出,这起案件将首先在波士顿的联邦法院审理,这些法院曾多次对特朗普政府不利。然而一旦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结果将难以预测。
法学教授卡尔·托比亚斯表示:“这对哈佛是硬仗,但它有资源、有律师,也有抗争的意愿。”
对许多国际学生而言,这场风波不仅关乎签证和学业,更关乎信任与归属。
一名匿名英国学生说:“我们不是局外人,我们是哈佛的一部分,而现在我们却成了政治博弈中的筹码。”
纽约时报报道称,哈佛的高层私下已经认定,他们正面临一场重大、非常重大的危机,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好的退路。如果你是一家律所,遭遇了一项行政命令,你可以去法院申请临时限制令,然后回去继续工作,一切还能维持某种程度上的正常。但哈佛的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幕后的局势有降温的可能吗?据报道,哈佛的董事会不允许学校重返谈判桌。董事会成员们不相信与特朗普可以谈判。
哈佛国际声誉受损 或从第一宝座跌落
中国外交部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方相关行动只会损害其自身形象和国际信誉。”在判决公布后的几个小时内,后果开始显现。比利时王室表示,刚刚完成哈佛研究生项目第一年的伊丽莎白公主,正在等待结果,以决定明年能否返回哈佛。
前哈佛校长,也是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urs)称,特朗普此举对美国精英大学带来了永久性伤害:“毫无疑问,我们正在向中国赠送一份战略礼物,我们正在加强其他英语国家(无论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大学的竞争力。那些在美国机场有过不愉快经历的人,将来不太可能愿意送孩子去哈佛或其他大学。但最终,我相信美国的机构,包括美国大学,都拥有强大的韧性。正是美国人容易惊慌失措,容易描绘可怕的景象,才使得这些预测成为自我否定的预言。
毫无疑问,损害已经造成。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重新认识到我们的大学是无价的国家资产,同时大学也认识到它们必须与更广泛的社会利益保持联系,我相信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方式走出这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特朗普或对“精英大学”全面出击
哈佛并不是唯一目标。今年4月,白宫冻结了对哈佛22亿美元的联邦资金,特朗普还威胁取消其免税地位。特朗普在白宫表示:“哈佛必须改变作风。”
针对大学校园中反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特朗普政府指责这些学校纵容“反犹太”行为,并要求加强惩治。但哈佛称这些是对校园多元言论的攻击,且质疑此举背后是否有政治报复动机。
率先公布哈佛禁令的国土安全部部长诺姆表示:这是对其他大学的一次警示,特朗普政府绝对会考虑,对其他出现反犹事件的高校采取类似行动。
中国留学生问题引发外交部回应
在所有国际生中,中国学生承受的压力最为集中。截至2024年,中国留学生人数从2019年的约37万人降至27.7万人,哈佛数据显示,他们占该校国际生的五分之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美教育合作“是互利的”,中国将“坚定维护在美中国学生和学者的合法权益”。
在哈佛肯尼迪学院读书的中国研究生特蕾莎在社交平台发文:“我们都成了哈佛的难民。”她表示,导师已发出安抚邮件,校方正尝试在72小时内与政府磋商。
哈佛学生变“哈佛难民”
在社交平台上,#HarvardRefugees(哈佛难民)标签迅速传播,成为象征抗争的声音。有学生在Instagram上发布手举“我不是非法移民,我是哈佛学生”的照片,也有校友公开呼吁捐款支持受影响学生的法律援助。
目前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因法院的临时限制令而得以喘息,但不确定性依然笼罩在每一位留学生头顶。
尤其对那些已经毕业、等待实习(OPT)或已经在工作的国际学生来说,SEVP资格的丧失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美国继续合法居留的身份。一旦系统关闭,不仅新签证将被暂停发放,连现有签证的更新都可能被拒。这意味着一些已经签下实习或工作合同的学生,可能面临被公司撤约或签证自动作废的命运。
哈佛的教授与行政人员也陷入应对危机的焦虑中。一位要求匿名的系主任坦言:“我们每天都在开会,不是讨论学术,而是讨论如何保住学生。”一些院系已经紧急建立法律援助小组,帮助受影响的学生获取签证律师、更新移民记录,甚至协调与其他高校的转学可能性。
意识形态与自由学术的分岔口
而在政坛之中,这场冲突其实由自由派与保守派意识形态的冲突所演化而来。保守派媒体猛烈抨击哈佛等“常春藤精英”机构“纵容极端言论”,而自由派则将此视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打压学术自治与思想自由的象征。
而对于正被夹在学业、身份与政治风暴之间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焦虑,却远远超过了任何法律程序或学术辩论所能涵盖的范畴。未来三个月,美国的高等教育将被这一案所检验,而哈佛,成为战场的最前线。
这场围绕哈佛国际学生签证资格的法律战,其背后是美国高等教育、移民政策与文化身份政治的激烈碰撞。它不仅是哈佛与特朗普政府的对峙,更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在一个日益分裂的国家里,精英教育机构能否继续作为开放、多元和全球化价值的守护者?
“美国优先”将不可逆的破坏美式教育
从政策根源上来看,特朗普政府对高等院校的审视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美国优先”治国理念的自然延伸。多年来,该政府一再强调要清除“滥用签证体系的人”,强化“合法移民的筛选标准”,甚至对“大学校园变成政治温室”表达不满。国际学生,尤其是来自中国、伊朗等地的理工科专业留学生,被视为潜在的“国家安全隐患”。
这场风波对高校“软实力”输出模式形成挑战。长期以来,美国大学通过接纳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建立起世界学术中心的地位。国际学生不仅带来学术多样性,更通过校友网络、文化传播和科研合作,持续输出“美国理念”与价值观。而如今,若大量国际学生感到不再受欢迎,不再有安全感,他们将转向加拿大、英国或澳大利亚等更为开放的教育体系。这不仅影响人才流动,也动摇美国在全球高教体系的领导地位。
这起事件也让人重新思考“学术自由”与“国家干预”的边界。在政府以反恐、反极端主义为由干预大学招生、师资聘任、资金使用乃至言论审查时,大学还能否坚持独立性?哈佛在此次应对中展现出抵抗姿态,但其他资源较少的院校是否具备同样的能力,仍是未知数。
许多法律专家也认为法律明确站在哈佛一边。但政府掌握着权力的杠杆,正在以不留情面的方式,有条不紊、前所未有的方式对这所大学展开攻击。虽然哈佛起诉特朗普政府获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裁决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仍然悬而未决。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就读哈佛的前景变得极其不确定。即便哈佛这次打赢了官司,但是损害可能已经造成。哈佛陷入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继续对抗特朗普,那势必会遭到进一步的打击。
曾经的“美国梦”终成黄粱一梦
最重要的是,这场风暴正在深刻改变一代留学生的“美国梦”。对许多家庭来说,将孩子送往哈佛不仅是追求知识,更是一次跨越阶层、融入全球舞台的通道。而当签证身份、校园安全乃至舆论环境都充满不确定时,留学美国的吸引力也在被悄然削弱。这起“哈佛事件”的最终走向,不仅将影响哈佛8000名国际生的命运,也可能决定未来数十年美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与道德声望。
哈佛与白宫的对峙,不只是一起政策争议,更是对当代美国教育自由、国际合作与政治极化的缩影。这场风暴还未平息,下一轮将怎样还不得而知。但对于那一代怀揣理想来到美国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学业与人生,正在一场不可预测的政治游戏中被反复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