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29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当天在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家中去世,享年100岁。卡特于1977年至1981年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在其任内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被认为是其白宫岁月中最重要的历史贡献之一。此后他也长期关注中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在为中美关系献力。“我与中国的关系,是我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2015年出版的自传《充实的一生:九十岁回忆录》中,卡特曾如此感慨。四年总统任内,他因故未能访问中国,这成为当时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遗憾,他卸任后十多次访华,成为中美之间的“交流大使”。卡特最后一次访华是在2014年9月,行程包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中美建交35周年和自己90岁生日的活动。而他与中国领导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是2012年12月13日,中国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他,并强调,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
◆2012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北京中南海会见卡特。美国中国问题学者、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刘亚伟如此评价卡特与中国的缘分:“中国的邓小平和美国的吉米·卡特,一起把横亘于中美之间的高墙扳倒,把浩瀚的太平洋变成连结两国的湖泊。在这一史诗般的互动中,他们一起改变了中国和美国,也改变了世界。”他赞扬卡特的历史功绩说:“他是中美关系的历史坐标,是中国走向富强、走向世界,甚至走向与美国共治世界的桥梁之一,也是中美消除误解和疑心、增加友谊与合作的最为有效的二传手。”早在童年时期,南方小镇少年卡特就与中国结缘。“在1930年代,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便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他这样回忆儿时的中国因缘。一方面,卡特与所有的基督教浸信会教徒一样,佩服那些跨越千山万水赴中国的传教士,认定他们的地位高于同样奔赴世界的外交官们。借助传教士们回国休假时放映的幻灯片,他开始了解这个遥远的国度。他每周会向教会捐助5美分,为中国的孩子们修建医院和学校。加上他有个海军舅舅,更是多了一扇了解东亚尤其中国的窗口。这一切,其实要感谢卡特故乡的地理属性——佐治亚州萨姆特县普莱恩斯(Plains)。这里虽是清贫的农业地带,但并不闭塞。从普莱恩斯一路向东约350公里,便是大西洋海港萨凡纳(Savannah)。它一度是州首府,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中是战略港口。时至今日,尽管萨凡纳从州内人口第一大城市滑落到第五位,却依然跻身北美五大集装箱港口城市。到了识字的年纪,卡特拜读了美国旅华作家赛珍珠的著名小说《大地》。赛珍珠作为美国传教士的后代,在中国长大,把对安徽宿州农村生活的一手观察写入书中,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注入同情心。《大地》是193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小说,帮助美国民众了解中国,也让他们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普遍同情中国。卡特母亲最小的弟弟汤姆·戈迪(Tom Gordy),是美国海军的一名无线电技术人员,也是卡特童年时期唯一能接触到的海军人员。这位舅舅与小外甥成为亲密笔友,彼此定期写信联络。舅舅给外甥寄来了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纪念品。舅舅还经常前往中国港口城市,如上海与青岛。海军眼里的中国社会不同于传教士眼里的世界,而卡特对两种角度的图景都神往不已。就在卡特竭尽全力想要进入美国海军学院之际,珍珠港在1941年12月7日遭到日本偷袭,太平洋战争爆发。让卡特视为榜样的舅舅,在战争爆发的第四天沦为阶下囚,此后音讯全无。亲人都认为他已经阵亡,直到日本投降,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汤姆在日本本土现身。原来他在一条矿山运煤铁路上当了四年消防员。
◆卡特在海军学院读书时的肖像,他毕业后不久就前往中国。
卡特倒是圆了海军军官梦,但没能赶上参加二战。1948年12月到1951年2月,卡特在“鲳鱼”号潜艇上服役。这段颇为独特的经历,让他日后成为唯一当过潜艇艇员的美国总统。
◆一面丝绸旗帜,讲述了“鲳鱼”号潜艇在太平洋上对日作战的战绩。卡特没有赶上太平洋战争,他当时就读于海军军官学校。1949年春天,卡特跟随“鲳鱼”号潜艇到访香港,接着前往上海、青岛,并在青岛停留了近两个月。
◆1948年12月到1951年2月,卡特曾在“鲳鱼”号潜艇上服役。二战结束后,青岛成为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驻泊地,并有海军陆战队进驻。淮海战役结束后,华东政权已经易手,但解放军对美国驻军极其谨慎。使得青岛成为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仅剩的城市据点,依靠海运、空运维持补给。淮海战役后期,国民党军兵团司令李弥兵败逃亡,先去了青岛,再飞往南京。同年4月,国共和谈破裂,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一举占领南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建议美国撤离青岛驻军,国务卿艾奇逊决定以国民党军能否守住上海,作为美军是否撤离青岛的标尺。5月起,解放军发动青即战役,清扫青岛外围国民党军据点。驻青岛的国民党军准备海运撤往广州,与美军互相观察动向。5月25日,当解放军在上海跨过苏州河之际,美国太平洋舰队指挥官白吉尔下令海军及陆战队撤离,国民党军第11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祺也开始撤退。6月2日,解放军攻克青岛。之后,卡特见证了美国海军的撤退时刻,以及国民党政权大厦将倾的阶段。离开中国口岸后不久,卡特于1949年10月1日度过了25岁生日,这一天恰好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让他刻骨铭心。多年后,卡特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青岛让我想起1919年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参与下签订的一个重要条约——《凡尔赛条约》。该条约把山东半岛从德国人手中转到了日本人手中。这一决定引发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五四运动。当我看到青岛附近山岭的硝烟,听到远处传来的枪炮声时,我意识到,五四运动所释放出来的思想和政治能量正在改变着中国,一个新中国将由此诞生。”
◆2011年12月12日,卡特在香港浸会大学发表演讲,回忆自己1949年作为年轻海军军官第一次访问香港的情景。恶化多年的中美关系在尼克松时代实现戏剧性和解。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于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破冰”深刻改变了两国关系与整个世界。“上海公报”对台湾的最直接影响,是美国明确表示将逐步减少在台驻军规模。根据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USTDC)的数据,1970年时驻台美军人数约1万人,到了1974年9月仅剩约5800人。1974年年底,台南空军基地逐步降为看守基地。1975年3月,驻金门马祖的美军顾问组撤离,第7舰队支队撤出高雄左营军港。1975年4月和5月,美国空军两个战术战斗机中队从清泉岗空军基地撤出。到了1978年9月30日(该财年结束),驻台美军仅剩753人。虽然驻军有所减少,但尼克松及其继任者福特始终维持所谓的平衡政策,导致美台关系没能发生实质性转变。卡特上台后决定从现实出发,并警告说,美国不能永远无视现实,该来“临门一脚”了。他直言,“虽然美国一心一意支持蒋介石部队,但时间一年年过去,连台湾的朋友们也越来越清楚蒋介石永远不会从毛泽东手里‘解放’大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大约十亿人口,几乎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它将持久地存在下去并在国际事务中起重要的战略作用,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了。”“虽然我竞选总统时鲜有提及这一话题,但我越来越觉得美国应该承认一个明显的事实,即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正式代表中国人民。”卡特如此回顾对华外交的决断历程,“我知道美国宪法赋予美国总统外交承认的独有权力,所以我决定,如果美国能够和中国领导人就台湾问题达成充分的协议,我就行使这一权力。”当时,亲台势力耕耘美国政坛多年,成果斐然。卡特抱怨:“由于缺乏始终如一的总统领导,台湾帮似乎左右了美国在远东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政策形成。”早在1976年大选之前,卡特就见识过这些人的能量。台湾当局专门邀请卡特的亲友们赴台旅游,全部免费招待不说,还赠送精致礼物。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在台湾享尽好处的美国人,回国后对这位总统候选人施加影响。卡特对台湾的手段感到恼火却又无计可施:“我没让我的近亲领受这种令人受之有愧的盛情,但由于我反对这种游览和款待,我同家乡有些朋友的关系险些闹僵。”1976年11月2日,大选结果出炉,卡特以微弱优势击败了谋求连任的福特。按照固定流程,他要在次年1月20日宣誓就任。◆卡特担任美国总统时期的油画像。
尚在过渡期,他就迫不及待地施展政治抱负。他邀请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到普莱恩斯,商讨对华政策。基辛格告诉这位未来总统,可以信任自己熟悉的那些中国高级领导人,并表示,中国人知道美国的政治形势妨碍着向两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采取任何行动。
1977年2月8日,卡特就任总统后不久,便邀请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前往白宫。黄镇是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外交界的重要人物,在1961年任外交部副部长,1964年出任首任驻法国大使,1973年担任首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这次会晤涉及话题很广,卡特听出来,只要一提苏联,对方就表露出对立和不信任。尽管双方围绕台湾问题有着根本分歧,但依然达成默契——两国都将为走向正常关系做好准备。同年7月,伦纳德·伍德科克(Leonard Woodcock)卸任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主席,被卡特任命为美国驻北京联络处负责人。在中美没有正式建交的情况下,该机构算是事实上的美国驻华使馆。之所以在国务院以外设立机构,是因为国务院里亲台势力庞大,白宫只好绕过国务院,直接向伍德科克传递消息。到了8月,卡特派遣时任国务卿万斯访问北京。伍德科克建议卡特访华,但卡特摆出原则性立场,在中国领导人对尼克松和福特的正式访问作回访之前,他不会动身的。1978年5月,卡特派出时任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卡特与布热津斯基相信,美中加深联系首先能加强西太平洋的政治和军事稳定,其次有许多潜在益处,比如中国能影响到一些与美国关系糟糕的第三世界国家。布热津斯基的北京之行,恰逢中共新一代权力高层稳固成型。尽管他此行并非为了达成任何协议,但双方谈判顺利。无论是战略意义还是哲学色彩上的讨论,都淋漓尽致。同年12月16日,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将于1979年1月1日建交,3月1日互设大使馆。同一天,卡特宣布终止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对于中美之间最大障碍——台湾问题,中方接受了卡特提出的折中方案:同台湾的防御协定保留一年。1954年签署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随之失效,但美国国会很快通过“与台湾关系法”,规定如果台湾遭受威胁,美国有义务协助其自卫。这为中美关系留下后患。中方多次指出,美方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及“六项保证”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是完全错误、非法、无效的。1979年3月1日,驻台军事援助顾问团解散。4月26日,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举行最后的降旗仪式。指挥官、海军少将林德(James Benjamin Linder)于4月28日离开台湾,为最后一位离台的美国军官。中美建交前夕,1978年11月18日,邓小平会见日本议员代表团时表示期待恢复中美关系。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同日本“一秒钟”就达成和平友好条约,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只要两秒钟”。与此同时,邓小平通过多个渠道放消息称,希望有生之年能访问美国。伍德科克向卡特汇报了与邓小平的会谈进展,转述邓的话称:“我们将采纳美国的草案,我也接受总统请我访问你们国家的邀请。”对于中方爽快到惊人程度的答复,卡特觉得不可思议,跑去咨询时任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成员、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奥克森伯格(Michel Charles Oksenberg),得到的回答是:“总统先生,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等了25年。”卡特时代,奥克森伯格离开密歇根大学进入政界,负责监督涉及中国和东亚的问题,先后陪同万斯、布热津斯基访问北京,并密切参与了卡特时代的中美关系正常化。2001年奥克森伯格去世后,卡特曾高度评价说:“迈克尔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这个国家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每个中国公民的生活。”邓小平访美的重磅消息于1978年12月15日对外宣布。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到美国,也是自1943年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访美以来,中国对美国最重要的外交访问。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以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身份飞抵华盛顿,拉开中美友好交流的大幕。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随后,两位领导人并肩走进白宫,在阳台上向人们挥手致意。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和卡特并肩站在白宫阳台上。
当天的宴会结束后,卡特陪同邓小平出席了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文艺演出。据说主办者听说邓小平喜欢篮球,特地安排了哈莱姆环球游览职业文娱球队的篮球表演。最牵动人心的一幕是最后一个节目: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1979年1月29日,卡特夫妇与邓小平夫妇站在一起,这是美方举行的欢迎仪式。
1月30日和31日,卡特和邓小平继续举行会谈。最后一次会谈期间,中美双方签署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以及两国在教育、商业、空间方面进行合作的协议,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馆的协议。奥克森伯格还协助制定了情报共享协议。这是中美建交以来签订的第一批官方协定。
◆1979年访美期间,邓小平和卡特共同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签字仪式。
2月1日,邓小平前往卡特家乡佐治亚州,在州府亚特兰大参观了可口可乐总部和福特汽车的工厂。其间,中国政府和可口可乐公司签署协议,允许其进入中国市场。邓小平一行随后去得州的休斯敦,重点是制造石油钻井设备的休斯工具公司;接着去华盛顿州的西雅图,重点是波音公司。“当时苏联正在大力增强其战略力量,纠合古巴在埃塞俄比亚和南也门的扩张势力,并越来越深地卷入越南和阿富汗事务。这种情况让邓小平此行从原先设想的礼节性外访,变成一次具有全球地缘政治意义的高峰会谈。”布热津斯基事后评价说,“这次访问以及与此相关的热闹场面,是卡特的一次政治胜利。访问时机不早不晚,正好在伊朗危机日益深化、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前途未卜、‘戴维营协议’执行受到阻扰之际。”卸任后,卡特多次向媒体提及他与邓小平的交往,包括他至今珍藏着邓小平第一次送他的礼物,以及邓小平希望向美国派遣中国留学生的往事。
◆卡特夫妇在白宫查看邓小平赠送的礼物。
“有天夜里,我正在睡觉,我的科学顾问从北京打电话给我。凌晨三点打电话吵醒总统,一定是发生大事了。”卡特回忆道,“结果我的科学顾问说,他当时就在邓小平身边。邓小平问我,他能否派遣5000名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我回答说,送1万人来美国!然后挂了电话。”2019年,卡特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强调:“美国人之所以会迅速接受中美关系,其中一个秘密归功于邓小平的个性、幽默和脚踏实地的性格……我觉得,美国人看到了他的善意,所以想‘OK,中国应该还行,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邪恶’。”“卡特相信我们的国家战略应该是建立在社会与社会的关系之上,而不仅仅是高级领导人在秘密峰会上所维持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资深荣休教授、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戴维·兰普顿(David M. Lampton)在评价卡特的对华交往时说,相反,他希望通过两国的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紧密联系将这两个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快,两国民间部门和地方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超过了国家层面的互动。”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乔纳森·阿尔特(Jonathan Alter)在其关于卡特的传记《他最好的》(His Very Best)中写道,卡特对华政策的一个核心主线是,他将中国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国家”,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国度。“他相信美国与这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国家接触的最佳方式是培育积极的观点和引导正面的发展趋势,寻找共同点,实施耐心的政策,着眼长远。”阿尔特写道,“在与中国实现正式的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卡特匆匆忙忙地推进了一项基于耐心的政策,并呼吁两国呈现我们更好的一面。卡特最初为其耐心的对华政策付出了政治代价,但在此后的45年里,他的智慧为美国、中国、亚洲和世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卸任后,卡特与中国的交往也从未间断。1981年8月,他受邀来华访问,这是他第二次踏上中国土地。在人民大会堂,卡特再次与邓小平会面。邓小平告诉他:“我真诚地希望中美关系不要停滞,要继续发展下去。发展中美关系是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无官一身轻,卡特展现出更为随性的一面。新华社摄影记者的相机镜头记录了他骑车郊游、与儿童跳皮筋、吃油条、买石榴等充满人情味的细节场景。最让中国民众印象深刻的,是卡特到北京后第一天早上就坚持要骑自行车兜风,中方提供了5辆自行车并设计了路线,卡特却不愿意遵循既有线路。最终,他每天早上都骑车走街串巷,去公园看太极拳晨练,去农民家讨杯水喝,去早餐店吃点心。“邓小平希望我看一看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一些变化。那时中国还没有私营企业,不过,农民可以养5头猪,可以修自行车,可以制作陶壶,也可以在自家的铁匠铺造马蹄铁了。”卡特曾回忆说,“邓还希望我去村庄看看。我去了,看到农民可以拥有15%的合作社土地。当时的中国还很穷,但已经开始有了变化,包括企业自主、贸易自由,允许老百姓在国内自由迁移等。”由卡特夫妇创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最初参与的中国项目是同中国残联合作帮助残疾人。当时卡特中心做了两件事:一是帮助兴建了一个生产高质量假肢的工厂,并提供了设备;二是在全国培训了900名教育专家,由他们再培训小学教师,教后者如何指导盲童和聋哑儿童。自1998年开始,应中国民政部邀请,卡特中心发起了一个观察和研究中国村级选举的联合项目,并与民政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这之后,卡特就经常访问中国。尤其2007年以后,他每年不止一次前往中国。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卡特夫妇于2009年前往四川邛崃市,协助当地修建廉租房。
◆2014年9月,已经90岁的卡特访问复旦大学并发表演讲。
而十几年来,卡特中心一直专注于推进对华关系,并推动中美在非洲的合作。“卡特之前来中国时还是80年代,遍地都是自行车,老百姓穿得也很朴素,到后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亚伟向《凤凰周刊》回忆说,有一次卡特到上海去,临走前他突然说想体验乘坐磁悬浮列车去浦东机场,最后得以成行。“从这以后,卡特在每个场合都会提到,中国的磁悬浮列车太快,十几分钟就到机场了。”2008年,中美建交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卡特接受中国官媒的联合采访。他表示,自己的生日与中国国庆节是同一天,即10月1日。因此有人对他说,他成为中国的朋友是命中注定。谈及中美关系的未来时,卡特说,他一直在为两国关系祈祷,希望美中两国能始终保持友好密切的关系。他强调,未来美中竞争将越来越强,这一点在经济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但他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竞争关系。“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相互尊重和信任,这种竞争将是和平的、互利双赢的,对两国都将有益无害”。2012年,有中国媒体在采访卡特时问道:“美国政坛始终不乏攻击中国的声音,您怎么看?”卡特回答说,“(这种攻击)短暂而肤浅。”他还提到,每四年出现的对华谴责是美国政治运转的“不幸”。2018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对华发起贸易战,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对此,卡特于2019年1月给特朗普写信,建议成立一个由6人组成的专家小组,在幕后协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据卡特透露,特朗普告诉他,自己为中国“正走到我们前面”而感到不安。卡特表示认同特朗普的说法但并不担心。他在2019年6月的一个活动上说,“从长远来看,美国人民会发现,与中国好好相处对我们自身的繁荣、我们自身的和平与美好的生活至关重要。”
◆2023年12月,卡特中心启动“吉米·卡特就中美关系首场对话”。
“自从我们实现关系正常化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处于持续的战争中,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也门等国家。经济学家估计,我们在这些战争上花费了约3万亿美元。”卡特继续说,“而1949年以来,中国从未向任何国家发动战争……中国把钱花在了对人民有利的东西上。中国拥有1.8万英里长的高速铁路,美国呢?我们和20年前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