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2

[我爱我家] 一对70后爆改北京200㎡小区房:在闹市,过山居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1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对70后爆改北京200㎡小区房:在闹市,过山居生活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4年12月17日 17:55


如何在中式空间中安顿自己,

找寻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之间的平衡,

打造具有东方意境的居所,

很多人做了不一样的尝试。

IMG_1087.PNG

IMG_1088.PNG

石竹斋的茶室和院子

70后的张靖和张晨露,

两年前开始在北京望京,

改造一间200多平米

有小院子的三层半叠拼住宅。

引入小园林和水榭茶室,
使用天然材料和手作家具,

借用窗外自然风景,

营造都市山居的感觉。

IMG_1089.JPG

五层空间带一个小院子
中国台湾设计师江柏明,
两年前,带着一家五口从楼房搬入
这个位于上海南边的毛坯别墅,
空间被做成一个漂亮的“空盒子”,
摆满了他收藏的古物:
17世纪的猴像石柱、18世纪的药柜班台,
改造成桌子的古床榻、祠堂里收来的排椅,
同时又放置了他设计的“现代中式”家具。

90.jpg

李曙韵在茶家十职
李曙韵,中国当代著名茶人,
2012年,她放弃在台湾的一切,
搬家到北京,
接连创办“晚香室”和“茶家十职”。
当时她的茶教室只有20平米,
几个月前,她接连开了两个新的茶空间,
一个在北京的草场地,
一个在上海的老洋房里,

想要探寻未来中国茶的新可能。

编辑:洪冰蟾


IMG_1091.PNG

IMG_1092.PNG
IMG_1093.PNG
摆件和园内假山呼应,书法出自杨中良
很多人向往乡野,想要被自然治愈,但我们要在城市里工作,不可能经常跑到山里去。看到很多人说,下班后都要待在车里,喘息一下,然后再回家。我们想探索城市山居的可能,如何让空间给人滋养,缓解焦虑。
我是张靖,两年前,在望京的一个小区里,我和张晨露偶遇一套有院子的房子。我们把它定义为第三空间,是居住与工作之间的一个场所。

石竹斋因院子安放了湖石与竹子而得名。建筑共分为三层半,一层是会客区域,一个茶空间,二层是办公区域,书房和小茶室,三层是休息的区域,半层为冥想室。一层一层往上,越来越安静和私密,往下越来越开放明亮。

一楼和二楼之间歇脚处

“此间歇不得处”,语出苏轼

屋子整体的结构像一座山,一层层往上叠拼,模拟古画的结构。山脚下是一个建筑,往上登,半山腰有瀑布下来,出现一个小水榭,快到山顶的地方有雅阁,再往上有寺庙。我们把楼梯打造成山路的感觉。
IMG_1095.PNG
IMG_1096.PNG
结界石

其实屋子并不大,在不到300平米的空间里,我们运用人的动线和视线的交织,让人感觉空间的延续。

IMG_1097.PNG
IMG_1098.PNG
故意压低书房的窗户,避开小区里的建筑物
到二楼坐在小茶室里,向右看,会发现窗户被故意压低了,看不到小区里其他建筑物的存在,只能看到窗外的山楂树。向下看,可以看到竹子和石头。人的视线在其中游走,仿佛身处自然中。

二楼的小茶室的不同角度

IMG_1099.PNG
IMG_1100.PNG
透过支窗向下看一楼,另一侧联通书房
其实现在不缺大空间,很多人家里房子都很大,但是没有独处的空间。我们在设计石竹斋的时候,会有意设置多人聚合在一起的场景区域,也会留出与自己独处的角落,这比较符合我们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房子的道理和做人一样,温暖到自己,才能去爱别人。
IMG_1101.JPG
IMG_1102.PNG
二楼的茶室,墙上题有“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屋子里有多处二、三平米左右小茶寮、冥想室之类的小空间。没有设置主光源,我们把光作为一个隐藏式的存在。窗外的自然光打到地面上,反射到墙上,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

IMG_1103.JPG

IMG_1104.PNG

小时候看哆啦 A梦,就幻想自己藏在衣橱里,狭小的空间有一种生命原始的感觉,让人处于内观的状态,人会很专注,和自己对话,得到疗愈安抚。住进来以后,我们常常待在各自的小世界里,互不打扰。
IMG_1105.JPG
IMG_1106.PNG

植物染织物,贝壳材料墙面

墙面上是一种贝壳材料,像宣纸一样的肌理。中国人爱吃烧烤,食用完的贝壳深埋地下,很容易造成水污染。硅藻页岩既可以回收再利用贝壳,对心肺功能有修复作用,可以吸附分解空气中危害人体的有害物质。

所有推拉门、支窗,直接采用原始的细木工板。它是做家具的基础板,纯功能性的,很少这样直接对外使用。

IMG_1107.JPG

108.jpg

西蒙板和大漆的纹理

门板、层板、柱子,均采用大漆工艺,织物使用棉麻和自然染,地面嵌入砚石。大漆家具全部是我们和工作室的同事打磨的,没有市面上的家具那么平滑,做的速度很慢,但每次抚摸它就觉得是有温度的,有人的情感在。

IMG_1109.JPG

IMG_1110.JPG

依照时节,选择每个季节的当令花

我们没有刻意为石竹斋买什么新东西。所有的器物都是之前在工作或旅行中碰到,然后收下来。只是喜欢,买来就放着,没有考虑能不能用上。
IMG_1111.JPG
IMG_1112.PNG
意大利中古柜,建盏,玻璃雕塑
现在一说到做东方空间,就要用所谓的新中式,反倒刻意了。我们把意大利中古柜和德国的现代灯具放在一起。
IMG_1113.PNG
IMG_1114.PNG
猿山修的古器物钟表,小泽章子的花器
墙上有17世纪的油画,赵朴初《尚在人间》、吴昌硕《微》等书法作品。器物更加多元,Martin Janecký的玻璃作品,唐代的佛头,隋代的相州窑,春秋战国时代的香炉,明清的佛造像,高古陶器,猿山修古器物再造的钟表,小泽章子的花器,还收了200多件宋代的建盏。
IMG_1115.PNG
IMG_1116.JPG
吴昌硕书法《微》(右图)
毕竟身处闹市区,一楼对着小区里一条主要的通道,所以门窗找了非常好的隔音材料。听不到噪音,自然会感觉外边也慢了下来。但是内部并没有做太多有意的隔音,当整个空间安静下来的时候,人自然而然会变得安静。说话轻声细语,行动缓慢轻柔,人与人的关系也平和起来。
IMG_1117.JPG
IMG_1118.JPG

人的高光时刻是由衣食住行建构起来的,你的日常怎么过,决定了高光时刻的高低。琴棋书画诗酒茶,好好去生活,感受褪去火气,安住的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119.PNG

IMG_1120.JPG

设计师江柏明

我是江柏明,接触家具收藏二十年,自己也做设计,2006年随公司从台湾搬到上海,到现在在上海居住17年了。

这个位于上海南边的别墅,距离我小女儿上学的地方比较近,又是毛坯,方便后期改造,还带一个小院子,所以我看到的第一眼就决定“是它了”。

18世纪香樟木雕龙纹圆柱

IMG_1122.JPG

老房梁建筑物“鱼化龙”

到各地的老市场、跳蚤市场淘宝贝,是我工作之外最大的乐趣。现在家里总共收藏了三四十件老物件,主要分为石头类、木器类、杂项、艺术家作品,年份从13世纪一直到当代。

客厅的圆雕龙柱,以前是放在佛龛里的,木器类的比较有灵气。老的房梁建筑物“鱼化龙”,是以前房梁上的结构件,粗犷中不乏精巧……

所以我把整个别墅做成一个漂亮的“空盒子”,空间非常灵活,可以放置老的、新的、现代的、当代的物件。

IMG_1123.GIF

干净的空间可以更好得凸显、展现器物

室内的墙面怎么干净怎么来,地上一层到三层做冷色的灰,地下一、二层做的是比较暖的白。因为我们家檀木类物件比较多,偏暖色,环境颜色做浅,既可以避免整体色彩过于饱和,又可以凸显一些大漆家具。

榆木翘头四联柜搭配18世纪花梨木随形花器

地下二层墙上挂着艺术家南超作品《游山玩水》,描绘了在油画山水里有一双高跟鞋,极具视觉冲击力

在我们家随处可以看到老物件和当代设计进行混搭,比如餐厅的一个角落我放了一个榆木翘头四联柜,上面摆着18世纪的花梨木随形花器、猴像石柱和我设计的器具,每个物件风格不一,但却也和谐。

将餐厅落地窗作为分隔室内外的大门

我是重软装轻硬装,但其实这个房子的原始结构不是特别理想,楼层多,单层面积比较小。我重新做了规划:二层客厅和地下室做了楼板浇筑,扩大使用面积,三层阁楼原来是电器房,将设备外移后,做成了大女儿的卧室。

动线上也进行了调整,地上空间将原始入户门区域变成阳光房和收纳区,把餐厅的落地窗当作大门,人一进来穿过院子,可以直接进入室内,视野很开阔,大家出不出门都可以很舒展。

地下二层被设计为小展厅

地下二层摆放着江柏明收来的仿古唐三彩绿釉陶马、18世纪瓜棱纹锡制水壶,墙上挂着艺术家赵一浅《窗外的风景》

我不会刻意去收藏特别名贵的物件,对于收老物件我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是对它有眼缘;第二个是它适合我们家的空间搭配,可以拿来配软装;第三个很重要的一点,它可以激发我的设计灵感。

IMG_1129.JPG

IMG_1130.PNG

餐厅中央的“悦己”长桌是用鸡翅木和白蜡木余料混制而成

餐厅中央摆的是我设计的“悦己”长桌,长有3米6,用鸡翅木、白蜡木制作。桌面则是用小料混色拼成,珍贵木头是天然资源,越用越少,我就把切下的小料拿来做一些设计,这样它既有名贵材质的特性,又能做成大件的器物,通过“小料大用”让器物具有可持续性。

用大漆工艺改造的祠堂排椅

和长桌搭配的这把排椅刚好也是3米6,是我2014年去广东出差时,在老家具市场的集散中心淘来的,可遇不可求。它原来应该是“晋作”(山西式样的家具,行话曰“晋作”),是放在祠堂或者寺庙里供香客休息用的。


由古床榻改成的桌子

IMG_1133.JPG

一家人在一起看电影

我希望家人回家后是聚在一起的,现在的茶几都很矮小,使用空间有限,大部分是摆个好看。我就专程去找了一张长榻改成桌子放在客厅,以前的榻比较高,方腿马蹄,特别有精神,加了一块板做桌面,拓宽了使用面积。

传统中式家具的颜色和工艺可能比较重、沉稳,我现在做的更多的是现代中式家具,用当代的手法,设计出符合现代空间功能需求的产品,不限于一个工艺、一个材质,水晶、树脂、不锈钢、大理石都可以拿来使用。
我想把家具做得轻巧一点,有趣一些,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了解、接受现代中式。最新设计的“凝空”椅,就是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用“烟袋锅”加上传统横竖框架来制作的,既有中式韵味,线条有延伸感,又做了一些变形,带一点弧度,更符合人体工学。有的还会搭配软包或者抱枕,加强包覆感,坐起来更舒服。

IMG_1134.JPG

“凝天”单椅,强调线条简单,横竖间的关系与平衡的延伸

IMG_1135.JPG

用泡沫材质制作的墩子

我还做了一款泡沫的墩子,打开来可以收纳,放冰块、放啤酒,搬到户外甚至可以当冰箱,带着去露营也没问题。做出样品的时候,我小女儿很喜欢拿着玩,有一次她丢着泡沫墩,跟在来帮我搬石墩的工人后面玩,形成了一个很有趣味的对比。

在现代中式家具里怎么增加一些金属件,怎么在不锈钢的结构上既做到稳固,保留中式氛围,又适合现在人的日常所需,都是一门学问,需要慢慢去尝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136.PNG

IMG_1137.JPG
"茶家十职"北京新空间

我是李曙韵。从事茶这个行业三十几年,从新加坡到中国台北、嘉义,再到北京,现在到上海,我一直在出走,已经搬了无数次家。

“茶家十职”新的空间在今年落成,位于草场地,是迄今为止,我在北京打造的第七个茶空间。

上一个茶空间是一个画廊,去年BBC来北京采访,十几个英国人在里面找了半天,问我哪里有纯粹的中国元素。于是我就新做了这个空间,去铺陈中国的意象。

500多平米,分成三个部分。一进门,先看到18扇山西老门,创造三进的感觉,有进堂的意味。一面墙借鉴故宫的红砖墙,摆满大的茶叶罐。

38.jpg

整面墙摆满茶叶罐

二楼一开始全用黑色,后来发现我们的眼睛受不了,就砌回大地色。大地色和茶的五行里的土吻合,更有人情味。审评台是我们自己做的,黑色不反光,看茶汤的时候要很冷静。

IMG_1139.PNG

IMG_1140.PNG

审评台

进入茶室,抬眼望见“陆羽经,庐仝碗”,点题了茶室的核心。从唐以来,茶道的精神不应该断掉,我们这一代人要重新制定一套仪轨,渐渐地把它恢复。
IMG_1141.JPG
IMG_1142.JPG
“安静”在茶室的语言上无比重要,家具、器物、花,都要奔着这个原则挑选。喧闹的心经过茶室的环境得到洗礼,再回到生活中去。都说这是一个比较冰冷低迷的时代,我希望带给大家一杯温暖的茶汤。

IMG_1143.PNG

三楼的餐桌之一
三楼是关于一桌饭。把茶和点心放在一起,教大家如何喝个中式下午茶。如何搭配茶、酒、餐,比如喝着白毫乌龙和香槟,吃着川菜。我认为是下一个中国人宴客的议题。

这个空间我们用了雪松画的《太湖石》、马可鲁的抽象作品,还有杉本博司的“大海”系列版画,非常符合茶人美学的要诀。大海透露出一点点似动未动的状态,深邃而安静。茶人日复一日地练习同一个动作,我们的感受像大海一样,表面平静,平静之下有些许不同的感悟。

IMG_1144.PNG

IMG_1145.PNG

茶家收藏的字都跟我的生长历程有关系。蒋勋的《还至本处》,出自《金刚经》。有些人喜欢一杯茶的香气,有些人喜欢茶席的美学,有些人喜欢跑到茶山去,不管你是从茶道的哪一块入门,终究会回到追求一杯心灵的茶汤,就是所谓的还至本处。

另一幅刘彦湖的《晔若春敷》,春天的植物,有生命力,带着光泽,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茶汤颜色。

IMG_1146.PNG

茶正在快速复兴,当代的茶室应该有哪些符号?这就是我不断探索,不断搬家,打造一个个茶空间的原因。我想让下一个十年来探访茶道的世界各地的人,看到中国茶室的可能性。

IMG_1147.PNG

台北的“晚香室”

48.jpg

北京茶家十职里依稀可见晚香室的痕迹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改变了我很多。我在嘉义住10层楼,建筑就像骨折一样,窗户都是扭曲的。山崩地裂的情况下,生命太脆弱了,何况整屋子的茶道具。地震之后,喝上一杯热水都是奢侈,我其实都在反省,在危机的时刻,我守护的茶器,我追求的茶道,有什么意义?

我在台湾的时候什么都不缺,不需要为生存赚钱,很年轻就得了台北市文化奖。终于有一天我不想起床,我找不到生命的动力,不知道明天为什么要奋斗。这不是我要的人生剧本,我想要重新开始,去一个完全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

IMG_1149.PNG

IMG_1150.PNG

初到北京,我尝试去北大做考古,没有成功。为了生活,我又开始从事茶的教学。2012年,我在国子监开了在北京的第一个茶空间,取名“晚香室”,源自我收藏的弘一法师的字。茶室面积80平米,教室只有20平米。我常想,北京这么大,我的茶世界为什么这么小?

那时媒体来找我拍了一系列茶的纪录片。从某一天开始,很多人在楼下等待,就为了跟我见个面,为了一杯茶汤而来,我感觉生命有了新的驱动力。学生越来越多,我开始组队带着他们到各地茶山学习。

IMG_1151.PNG

茶赏六月春,台北戏棚,2004

IMG_1152.PNG

竹外一室香,台北戏棚,2006

前不久,我在上海静安区的百年老房子,租下一个100平米的空间,想打造一个当代的都市茶空间。这个空间里,我想要回答一个新的课题,城市中的茶客,甚至茶小白,如何在日常中打造生活化茶席。

IMG_1153.PNG
茶家十职·上海

一进门是董桥先生的三幅字,对面是一张裸女图——我刚从“一条拍卖”拍的王怀庆的版画。更早之前,我曾挂过一张裸女的照片在茶桌后面,去探测客人们喝茶时的情绪起伏,有点叛逆。窗边还有2000年收藏的弘一法师的书法。

IMG_1154.PNG

IMG_1155.PNG

左:王怀庆作品 右:弘一法师作品



相比北方,南方湿度高,发香型的茶像白毫乌龙、岩茶,更容易传达香气,所以茶的选类上更偏向南方的。道具上也用了更多老器物,通过更精致的选器、中西设计师家具的混搭,小的空间也让人能短暂抽离车水马龙。

IMG_1156.JPG

IMG_1157.JPG

上海茶室里的器物

茶席就是造梦。

中国茶器除了壶跟杯子,还可以有一些小的器物。比如老玛瑙的发簪都可以做茶针,熟悉的珠宝或是海边捡一块石头,只要你对它有记忆,色泽和气质上和其他器物契合。比如季节变更,像现在是秋天,摘一些成熟的果实,铺一张橘色的底布,这些都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58.jpg

小曙窑作品


我的小曙窑作品偶尔也会出现在茶席上。政和白茶的杨丰的旧仓库曾经发生过火灾,10万斤茶烧了,我取了一些灰,混进釉里给他烧了一窑白茶的陶器。

IMG_1159.PNG

IMG_1160.PNG

你问我茶道是不是富人阶层的特权?
我觉得中国茶道在复兴的过程中难免。为了有更好的器物更好的茶,可能是某一个阶层享受的便利。可是喝茶就是一个庶民的事情。

我教过很多建筑设计师,他们平常跑工地,随时带着功夫茶具,一有空就坐下来跟工人喝一杯茶。并不必须要回到茶桌,穿上茶服才是茶人。这就是好的茶人,茶和生活是一体的,取悦自己,然后分享茶汤,影响身边的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06:06 PM , Processed in 0.0437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