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之夜,我去看了《里斯本丸沉没》。
是家附近的电影院,排片基本在晚上,我们选了八点多的那场。有十个观众,包括我们三个人在内,不知道算多还是少。
这是一部两小时的纪录片,但所有人都静静坐到所有字幕结束,哪怕影院的那位放映员已经早早打开了灯。
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坐到最后的电影。
这也是一部值得我专门写一篇自来水来推荐的纪录片。
我之前关注过里斯本丸号的一些内容(是在查“太平轮”资料的时候发现的),今天的推送,我尽可能少披露电影中的细节,而从其它查阅到的资料上为大家展现里斯本丸的沉没。
仍旧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剧透,但不影响读后观看电影。
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
五天之前,香港政府在12月3日从泰国首相那里得知太平洋战争有可能会爆发;三天之前,香港守军总司令已经下令香港防卫军集合;但这一切,政府都没有向公众告知,这当然是出于避免造成社会恐慌的原因。港督杨慕琦甚至在12月6日仍前往半岛酒店出席慈善舞会,香港市面一片歌舞升平,电影院满座,餐厅照常营业,酒吧间坐满了客人,舞场里的爵士乐奏出繁华绮梦,香港人,似乎永远有一种“又返工,又返工,似如常,打风如常,塌楼如常,无事就返得”的精神。
12月8日本地报纸报道的香港居民生活,可以看到饮食商店都是照常的。
8日凌晨,日本偷袭珍珠港;八小时之后,日军飞机的轰鸣声划过天空,平静被打破了。
香港大学文学院三年级学生张爱玲在那个早晨还在担心考试,但不一会儿,她们聚集在宿舍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只听见机关枪“忒啦啦啪啪”像荷叶上的雨,香港保卫战爆发了。
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
——张爱玲,烬余录
首先被突破的是葵涌及金山的英军防线,12月13日,英军退守香港岛。日军曾经两度劝降,都被港督杨慕琦拒绝。12月21日,丘吉尔发出电报,鼓励守军抵抗到底,但此时,英军已难以扭转败局,战争只持续了十八天,就结束了。
年轻的香港防卫军士兵,前往军营报到,图源:皇仁校史馆
“究竟防空员的责任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仗已经打完了。”
——张爱玲
12月25日,圣诞节,香港沦陷。
逾万名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印度等国的盟军在这一天成为战俘,分别被关押在马头涌、深水埗、赤柱及北角的四个集中营内。
日本人对于战俘们的虐待是令人发指的。沦陷当日就发生了圣士提反书院大屠杀。尽管书院已经在塔楼上高悬红十字旗,日军仍旧闯入书院大礼堂,对超过200名伤兵和护理人员进行了杀戮和强奸。《战时日军在香港暴行》一书中摘引了全程目击惨案的加拿大陆军随军牧师巴莱特战后在东京战犯法庭上做的证词:日本军人用灭绝人性的手段开肠、破肚、肢解、挖眼、割鼻耳舌,把170名手无寸铁的伤员和医生、护士活活杀死,7名女护士无一幸免被奸淫,有的还被压在尸堆上轮奸,奸后再处死……
2007年,我坐了很远的车前往赤柱的圣士提反书院,小教堂的门窗上雕画着多名瘦弱的人,“1941-1945”这个年份显然指的是香港沦陷时期,那些人指的是赤柱集中营内关押的战俘。
教堂内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很多名字。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赤柱英军死难者的名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亡者都沉睡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东海。
他们的亡灵,集结于一艘叫里斯本丸的货轮上。
里斯本丸1920年在日本建造下水,中间经历过一次大修,直到1941年,它还仅仅是一艘主要在日本和新加坡南洋各地运输的货轮。
1941年2月,the shanghai times上关于里斯本丸的消息
1942年10月,里斯本丸被日军征用,开始用作运载战俘。根据《日内瓦公约》,需要在船身予以标示要避免载运非武装人员的船只遭受敌方被攻击,可在明显处标示为医疗船或救难船,并将预定行经的路线,通报相关国家的权责单位。但日军没有这样做。
实际上,里斯本丸也不是第一艘被日本军部征用的货船。
1942年7月1日,另一艘商船“蒙特维多丸”(Montevideo Maru)被日军用于运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拉包尔战役中俘获的近千名澳军。这些战俘的目的地是中国海南岛,但在经过南海时,被美军“鲟鱼号”潜舰鱼雷击中,11分钟之后沉没,除了102名日本船员逃生成功,船上来自14个国家共1089人均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人为澳洲军人。
蒙特维多丸,这艘船的具体位置直到2023年才被确定,澳洲政府最终决定不打捞。
击中里斯本丸的同样是一艘美军潜艇,叫“鲈鱼号”。1942年,鲈鱼号第二次到中国东海进行巡逻,他们刚刚击沉过一艘日本万吨运输船。这一次,他们遇见了里斯本丸。
10月1日是“鲈鱼号”上的机械师加菲尔德的生日,在发射鱼雷击中里斯本丸号之后,他获得了鱼雷长官亲手绘制的生日卡片,大家说,嘿,你的生日礼物可真棒!
鲈鱼号logo上的slogan:hunt and kill 截图,来源:纪录片《沉默的秋日——里斯本丸余生记》
但那时候,他并不知道船上有一千多英军袍泽,这个生日礼物成了他一辈子的梦魇。
蒙特维多丸是在11分钟内沉没的,但里斯本丸本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因为从击中到彻底沉没,上帝给了船上的人们25个小时,这25个小时,其实足够让船上所有人都得到救援。
但魔鬼以日本军人的面目出现,军方的第一次弃船命令是“转移船上所有人”,但到了第二次,则修正成为“转移船上所有日方人员”。
一开始,战俘们还对日本人抱有希望,皇家苏格兰团的詹姆斯·米勒回忆说:“我们坚信日本人不会让我们淹死。他们不可能那么冷酷,要让1800名无助的人死去。船正在缓慢地从船尾下沉,我们等待着,等待日本人发起救援行动。”
但很快,他们发现了异常。里斯本丸上的日军几乎都已撤到其他船上,只留下六个自杀式看守,这些看守留下来的目的只有一个——负责不让战俘逃跑。
日本人用木条和帆布封闭了船舱,并且,当二号舱的豪威尔中校用一把餐刀,打开了逃生之路的时候,他们居然对企图用日语谈判的波特中尉射击。
冲出去的第一轮战俘被射中了,第二轮战俘愤怒地杀死了那些看守们,大家开始往外逃亡。
最为凄惨的是三号舱,他们攀登的梯子断了,这时候,一个爱尔兰炮兵对大家喊,我们出不去了,让我们给他们唱一首歌吧,这首歌就是贯穿整部电影的《蒂珀雷里在远方》 (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
这首创作于20世纪10年代的爱尔兰民歌是英国史上最著名的一首“战时歌谣”,这首歌曾经被赵元任改编成《迢迢长路联合大学》,用来欢迎西南联大的步行团学子们。
但日本人的罪行还不仅于此。10月2日上午,里斯本丸彻底沉没,战俘们游向日本船只寻求救援,而日军竟然展开了新一轮杀戮。
电影里对于这一部分有许多亲历者的述说,我采用了纪录片《沉默的秋日——里斯本丸余生记》里2005年的采访作为补充。
船沉了,恶魔在开枪射杀落水者,在他们眼里,那些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物品,这些人如果不能前往日本成为他们的奴隶,那他们就不该活着。
在那一刻,他们没有想过,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和他们一样。
但有人想到了。
青浜岛只有1.4平方公里,岛上的居民只有一百个,1942年10月2日这天早上,他们目睹了里斯本丸的最后时刻。
一开始,他们只看到浓浓黑烟,而后,他们发现海上漂着木块和洋布,这些对于贫穷的渔民来说是难得的物资,于是,他们决定去捞东西。
捞着捞着,他们又发现,还有人。
几乎是本能,让这些渔民们放弃了财物,开始救人。
参与救援的东极岛渔民林阿根(中)及儿子同方励合影,林阿根已经去世,他没有能看到电影的上映。
渔村所有的舢板都出动了,因为舢板很小,一次上不了几个人,他们就来来回回,载走了人,再绕回来,再载走。
二号舱的威廉·班尼菲尔德被渔民拉上船的时候,看到渔民的手上有一把大刀,他想起刚刚那些开枪的日本人,心中大吃一惊,心想这下完蛋了。可是刀不是用来劈人的,刀劈开的是一根白薯,分了一半给他吃。
被英国人认作萝卜的番薯,是岛上渔民们的主要食物,后来,他们还在岛上喝到了番薯粥。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2005年,当记者把镜头对着当年只有几岁现在却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她:“你们怕不怕?”“不怕的。大家都是人。”
翁阿川的女儿,直到2005年,还在使用着一张用里斯本丸号上的木梯做成的凳子。
用里斯本丸上的木梯做成的凳子,来源:纪录片《沉默的秋日——里斯本丸余生记》
日本人也看到了这些渔民,他们决定停火,因为,他们内心知道,刚刚所做的一切都是违法的,有了见证者之后,杀戮就变得麻烦了,他们也开始装模作样地救人,日本军舰随后捞起了500多名战俘。
日本人在第二天就进行搜岛,那些刚刚获得了渔民天使般对待的英国年轻人说,我们要走出去,不然的话,他们会给渔民带来很大的麻烦。中国渔民们很难过,他们叹息着说,花了这么大力气,白救了。
并没有白救。
他们拯救了384条生命,虽然之后日本人带走了381个人,有三个人成功躲避了日本人的搜查:法伦斯、詹姆斯顿和伊文思在青浜岛后村渔民唐如良和其妻王招云及南地湾村翁阿川的掩护下,藏进一个叫小顽洞的洞穴内躲过了日寇魔掌。
几天后,东极渔民经葫芦岛将他们护送到定海县国民兵团第四大队驻地。在该驻地他们与中国抗日军民有一张著名的合影,这张照片由获救者之一法伦斯持有,并且保存至今,就是下图这张。
这些幸存者对于历史是至关重要的,这三个人最终在重庆电台讲述了里斯本丸沉没事件。
而当时,日本人则还在各种报纸上肆无忌惮地撒着谎。
日本人的信口雌黄,我选择其中一份报纸,实际上这样的报道在当时非常多。
他们说是美国人击中了盟友,又说在沉船之后对于战俘们进行了救援。
他们甚至还说这些战俘每天可以上甲板拉小提琴听爵士乐——实际上甲板的放风时间只有15-20分钟,而且是用来上厕所的,甚至因为时间紧迫,很多人根本连上厕所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能在船舱里排泄。
如果没有幸存者,他们的谎言就无从戳穿了。
那些善良的中国渔民们,在那一天,成为了正义的使者,是他们的努力,使得真相曝光在世界面前。
1949年,香港方面曾经对渔民进行了嘉奖,不过,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没有拿到这些奖品。
10月5日,里斯本丸的幸存战俘们在上海点名,1816个人只剩下970个人,日本人给他们每人一件灯芯绒夹克、长裤和衬衣,这是从中国监狱里拿来的,这就是他们抵御严寒的所有装备。
然后,他们被迫再次登上一搜日本货船,前往日本战俘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被关押在大阪和神户。在那里,他们再次受到了虐待,被用枪把打,把装满水的桶顶在头顶上罚站,但是他们最害怕的刑罚是逼迫不停喝水,然后用人去踩肚子,让他们把水吐出来。
这些细节成了他们的噩梦,在《里斯本丸沉没》里,幸存者的后代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的父亲会在睡梦中叫喊着“mizu”(日语的水),为什么会用双手捶打自己的头部,为什么会在孩子说“饿死了”的时候严厉地责骂“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1945年,当美军开始轰炸日本本土之后,战俘们开始逃跑。耐人寻味的是,这时,日军看守开始协助他们,他们的关系居然就在这一次次联合逃跑中得到了缓解。
1945年6月1日,大阪战俘营在轰炸中被夷为平地。
战后,终于轮到对这些刽子手进行审判了。
最应为里斯本丸战俘死亡负责的是主管战俘押运的少尉和田秀男,正是他下达了封闭船舱的命令。但他已经战死,逃脱了审判。
站上法庭的战犯是里斯本丸船长经田茂。
我阅读了当时的法庭记录,经田茂一开始拒绝认罪,理由是“作为平民船长,他需要服从上级命令”。但是,当控放一再质问时,他也不得不承认,从人性角度来说,有些命令是不应该被服从的。
他被判处了七年监禁,轻判的理由是他参与了将里斯本丸拖向浅水区——这个细节其实在战时就被日方披露出来,但显然他们当时这样做不是为了战俘,而是为了船只和货物。
在电影里,导演通过“侦探社”找到了经田茂的儿女,他们说,父亲对自己只字不提当年,他出狱之后一天抽50支香烟,最终因为肺癌去世。
当年按下鱼雷发射按钮的机械师加菲尔德一辈子都活在愧疚当中,里斯本丸号沉没50年后,幸存者们在英国举办了一次纪念活动,他来到现场,一遍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们在船舱里,否则我不会射出鱼雷。
给他画那张生日卡片的长官已经牺牲了,实际上,他是美国潜艇队在二战中牺牲的最后一位上尉。
生日卡片,来源:纪录片《沉默的秋日——里斯本丸余生记》
因为希望每个人都去电影院里看这部纪录片,所以我尽可能少描述了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细节。
但我依旧要说出电影中一个最震撼我的细节。
不是那个和父亲唯一的“合影”是在《香港邮报》上找到的照片的老太太。
不是那位本已经逃离二号舱,却自愿返回舱内让大家有序逃生的皇家苏格兰团的卡斯伯森上尉。我记得他的侄女回忆说,跳海前,他特意戴上了军帽,要“穿戴整齐去见上帝”。
也不是那个美丽的厦门女孩梁秀金的故事,尽管那个故事让人泪奔,她为了爱情和家人决裂,在得知新婚丈夫约翰已经葬身里斯本丸之后,她放弃了抚恤金,认为约翰的母亲更需要这笔钱(这个故事《厦门日报》有做详细的报道,这个善良的女孩子已经在1997年去世)。
梁秀金真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女孩,约翰叫她“goldy”,这个昵称很可爱。
而是战争结束之后,幸存者们对于那些死难战友最后一刻的回忆。
皇家xx军xx军衔最后一次被看到,是xx军xx军衔在相隔xx米的海面上(真实的事件相关人,目睹的情境),趴在一块船板上背部中弹,失血力竭。
一等兵xx把自己的救生圈套给了二等兵xx,一等兵沉了下去,二等兵xx最后在xx方向大约300米处死亡。
xx在去世之前,对xx说:“告诉我的妻子,我已倾尽全力要游回她的身边。”
……
这些对于每个人都尽可能详细的最后时刻,在电影中用一种尽可能平静的讲述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但也足够太震撼。
我忽然意识到,在这一刻,没有xx军,没有美国英国日本中国,有的只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我们流泪,是因为纯粹对于“人”这个身份的共鸣,生命至上,永远是人类最朴素的价值观基础。
就像那个去救人的中国渔民,他说,他去救人,只是因为想起自己的父亲在自己13岁时出海没有回来,因为是生命,所以要营救。
是的,如果一切都回归到人本身,也许我们看待许多问题会不一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战争而消逝了,无数个孩子失去了父亲,无数个妻子失去了丈夫,无数个家庭失去了欢笑,这是最无法宽恕的事情,没有什么高于生命,没有。
我们痛恨的是杀戮。杀戮英国战俘和中国民众的日本军方是值得我们痛恨的,同样,在“九一八”当天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孩子下手的歹徒也是值得我们痛恨的,因为没有什么高于生命,没有。
《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事件,在战争中,所有人民都是受害者,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甚至日本人。在豆瓣评论区,我看到有人质疑“那些英国俘虏实际上是协助统治香港的殖民军队成员”,这些人真的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人道主义是不分国界的,尊重生命是不分种族的。
不忘历史,并不等于将仇恨转移到当下,转移到无辜者身上。
另外,在看完电影片尾字幕之后,我很好奇,为什么里斯本丸号上的战俘名单如此详细?于是去查了一下,发现一个叫Tse Dickuan(谢涤君)的华裔,他1900年1月24日出生于香港,在香港沦陷之后,他被派往日本战俘和被拘留者部门总部工作,他获得了一份英国和加拿大战俘的名册,他意识到留存这些名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于是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偷偷带一两页回家,然后整理,最终,将这些交给了盟军。
看,在这个世界上,终究是有着肩负正义的勇敢者的。
谢涤君是这样的人,林阿根们是这样的人,第一个开始研究里斯本丸号并写下《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的托尼·班纳姆是这样的人,而很多年之后,当导演方励耗时8年,卖房刷爆信用卡,走访幸存者和后代,从中国到英国、美国、日本,搜集大量资料,最终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他接过了那些勇敢者们的接力棒,现在,轮到我们了。
有时间的话,都去看这部《里斯本丸沉没》吧。
残暴应该永远被唾弃,善良应该永远被铭记。
1、纪录片,沉默的秋日——里斯本丸余生记(皇牌大放送HD220903),https://i.ifeng.com/c/8J1iRvvJpa4
2、鄺智文、蔡耀伦,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3、Banham,T.(2006).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Britain’s forgotten wartime tragedy.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4、方励,一席演讲,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倾家荡产:里斯本丸沉没
5、《里斯本丸沉没》:至暗时刻救援的光突然亮了,新华网
6、游识猷,如果不是中国渔民,这场船难死亡人数会超过泰坦尼克号,果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