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500 字
近日,《黑神话·悟空》的持续讨论引发了大众对《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的重新关注。有趣的是,孙悟空这位“猿神”的历史,其实远比吴承恩版本的《西游记》更为久远。
早在吴承恩版《西游记》问世之前,以玄奘西行为蓝本的评话、杂剧便已然广为流传。其中,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元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不过,在这部“说经话本”之中,跟随唐僧西行的弟子并非是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和白龙马,而是五个被称为“小行者”的凡人。
而启程后不久,唐僧便遇到了化为“白衣秀才”前来相助的猴妖。不过这位“猴行者”虽然也来自“花果山”,却住在“紫云洞”而非“水帘洞”,名号也是“铜头铁额猕猴王”,而非“美猴王”。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看成是一个发生在西游世界“平行宇宙”中的故事。在这个“平行宇宙”的故事之中,唐僧精通佛法,能够为五百尊者、大梵王等一千余人讲颂《法华经》;性格也更加果断,不仅多次自己召唤来天庭的支援,甚至在路过西王母瑶池时,还主动向“猕猴王”提议一起去偷取仙桃——而正是在这场无伤大雅的小偷小摸中,唐僧了解到了“猕猴王”的过往:“猕猴王”本是修仙得道的“大罗神仙”,只是因为“八百岁时,偷吃十颗”才“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
客观来说,猕猴王这次虽然被罚得颇重,但相较于“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贬下流沙河,每七日一次用飞剑穿其胸胁百余下”的沙悟净,“猕猴王”受到的惩罚还算是轻的。
借助着“若人吃一颗,享年三千岁”的仙桃,已然活了两万七千余岁、曾九度见证黄河清浊变幻的“猕猴王”,工作经验显然要比孙悟空多得多——他不仅根本无需寻访诸多神佛,便能对所遇妖怪的背景如数家珍,并出手摆平;还在击败了“九龙池”的馗龙之后,不忘效仿哪吒抽了一条龙筋给唐僧做腰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也有一位“虎先锋”——“火类坳头白虎精”。这个妖怪虽然战斗力不高,却极为顽固,被“猕猴王”重创之后依旧高呼“未(不)伏”!于是“猕猴王”便施展法术,令一只只猕猴从其腹中跃出,并威胁说:
“你肚中无千无万个老猕猴,今日吐至来日,今月吐至后月,今年吐至来年,今生吐至来生,也不尽。”
这个场景倒是与《黑神话·悟空》上市后,诸多新手玩家因不熟悉游戏机制而在BOSS“虎先锋”这里成为“猴头外卖”,形成了一个“陈年旧梗”的“跨时空闭环”。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篇幅虽短,却构建起了西游故事的整体框架。与此同时,宋、元时代的诸多杂剧作家以唐三藏、哪吒、杨戬等“西游人物”为主角创作了诸多单元故事。其中,全称“木叉行者降妖怪,泗州大圣降水母”的《镇水母》,更可谓“孙悟空家族”的“黑历史”。
所谓的“水母”,指的是被民间称为“水母娘娘”的淮河水神无支祁。由于“无支祁”在《山海经》等古籍中的形象是“形若猿猴”,因此《镇水母》的作者便很“合理”的将“无支祁”想象成了一只多情的母猴子,并让她爱上了泗州城中的某位青年才俊。
虽然“无支祁”与这位人类男青年的感情纠葛,在历朝历代的版本中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却都是这位人类男青年带着“无支祁”的宝贝逃回了泗州城。人财两失的“无支祁”在盛怒之下,化身农妇以两个木桶装上五湖四海之水,准备运抵泗州城下再倾倒而出,将那个无情无义的男人连同整个泗州城一起埋葬于汪洋泽国之中。
关键时刻,僧伽和尚及时出手,在城外拦住了“无支祁”所变的农妇,向其讨要水喝。“无支祁”不知道对方的厉害,便应允了下来。直到僧伽轻松喝干了一桶水,“无支祁”终于发觉不对,当即显出真身向僧伽进攻,却不料僧伽法力高强,“无支祁”不仅没能讨到便宜,还被对方镇压在了龟山之下。
而故事中的这位僧伽其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西域高僧。他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沿着玄奘东归的道路入境大唐。在游历凉州、洛阳等地之后,僧伽启程南下。
僧伽不仅深谙佛法,更乐于行善济困。因此其弘法于江淮流域期间,弟子信众颇多。史载:
“求师祛病疗疾者有之,求师消灾除难者有之,求师趋吉避凶者有之,求师断惑释疑者有之,可谓有求必应,验非虚设。”
大唐更是在其于景龙四年(710)圆寂之后,尊其为“国师”。至宋代僧伽和尚更获得了“大圣”的谥号。
朝廷的超规格礼遇,令僧伽在当地百姓心目中逐渐拥有了“神格”。有趣的是,民间起初称其为“大圣菩萨”,倒也显得佛法庄严,但后来逐渐演变成的“泗大圣”“狼山大圣”,又隐隐有了江湖气。
正所谓“没有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为了凸显僧伽这位“泗州大圣”的超凡手段。一系列关于其降妖伏魔的故事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孕育而出。如僧伽曾于南通狼山营造广教禅寺,在民间传说中便成了“大圣菩萨”以无上佛法降伏了盘踞山中的“白狼王”,进而把妖域变成了宝刹。
不过,“白狼王”虽然名头吓人,但在妖界终究只是一个小角色。而“大圣菩萨”法力无比,亲自出手也显得有失身份,因此“大圣菩萨”座下的弟子便成了故事中的“降妖先锋”。
虽然僧伽和尚一生弟子众多,但真正受到朝廷封赏的却只有慧岸、慧俨、木叉三人。正所谓“先入山门者为大”,在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中,僧伽大弟子慧岸本应是“降妖先锋”的最佳人选,奈何“慧岸”这个法号庄严有余,杀气不足。
而木叉虽然排行老三,却是跟随僧伽一路从西域走来的亲传弟子。甚至据说僧伽和尚圆寂之后还托梦给“泗州刺史”刘让,提出“吾有弟子木叉,葬寺之西,为日久矣,君能出之?”的要求。此事被上报朝廷后,唐僖宗亲自下令为木叉塑像,谥号“真相大师”。
有了皇帝的“支持”,木叉便成了“大圣菩萨”座下的头号“降妖先锋”。不过为了照顾大师兄的面子,民间还是将木叉与慧岸两人进行了合并。于是便有了“托塔天王李靖”和“素知夫人”的次子木吒(木叉),拜于观音座下,称“惠岸行者”。
随着角色的日趋完善,《镇水母》的故事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无支祁”不再是一开始便直面“大圣菩萨”,而是先打败了试图前来镇压她的天兵天将。随后,“惠岸行者”木叉奉命下山,与“无支祁”打了个旗鼓相当,最后不得已由“大圣菩萨”出手,以佛法将其镇压。
至此,整个故事已趋于圆满,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紧随而来的一系列“魔改”,使这个“菩萨降妖”的佛教故事,最终成了一出“家庭伦理剧”:
既然“无支祁”是猴子,“孙悟空”也是猴子,那他们会不会是一家人?哦不对,是一家猴呢?自家姐妹为了追求幸福而惨遭镇压,孙悟空难道不应该为“无支祁”出头吗?正是基于这一编剧思路,元杂剧中出现了未来“大闹天宫”的雏形——《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在《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的故事中,“孙悟空”与天庭对立的原因并非“受封弼马温的羞辱”或“未能受邀蟠桃会”,而是因为姐姐“龟山水母”(即“无支祁”),因水淹了泗洲,损害生灵极多,被释伽如来擒拏住,锁在碧油坛中,不能翻身。
因此,孙悟空“化做一个看药炉的仙童,扳倒药炉,先偷去金丹数颗,后去天厨御酒局中,再盗了仙酒数十馀瓶”,这看似是为“回到於花果山水帘洞中,大排筵会,庆赏金丹御酒”,实则却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出口恶气。
面对孙悟空的搅闹,“乾天大仙”派出了“清源妙道二郎真君”前往捉拿。不过这位“二郎真君”并不是参与过“封神大战”的“杨戬”,而是《河东先生龙城录》中一个名唤赵昱的隋朝人。
据说,这位赵昱在隋末时曾做过四川嘉州的太守。因治下的嘉陵江中时常有徤蛟为害,他持刀入水,斩蛟而出,因此被当地人视为神明。在传说中,这位赵昱于隋末乱世辞官归隐不知所踪,但每当嘉陵江涨水之际,当地人还是能隐约看到赵昱身骑白马、扬鞭而过。
当地官员上奏之后,唐太宗赐封其为“神勇大将军”,并于灌江口设庙祭拜,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其为“赤城王”。宋真宗时,四川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奉命入蜀平乱的张咏曾在灌江口向赵昱祷告求助,不久之后,叛乱果然被平定。宋真宗大喜之下,加封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显然,在《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的作者看来,“二郎神”赵昱既然能够平息人间的叛乱,自然也能对付天界眼中的“反骨仔”。
于是,“二郎神”赵昱领收了捉拿“齐天大圣”的敕令,迅速调集了“梅山七圣”“巨灵神”等十万天兵,对花果山展开全面围剿。而“齐天大圣”此时也找来了“通天大圣”和“耍耍三郎”两兄弟与自己并肩作战。
有趣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天兵天将,“通天大圣”高呼“兀那二郎神,吾乃通天大圣是也。你怎敢与吾神斗胜,你见我这手中铁棒麽,我着你这百万天兵,粉骨碎身!”摆出了殊死一战的架势,而“耍耍三郎”说的却是“不干我事,是俺二哥做的勾当”,显得毫无担当。
最终,“齐天大圣”战败被抓,面对相当于天庭法官的“驱邪院主”的审判,这位“齐天大圣”没有《西游记》中孙悟空那般杀剐随意的从容,而是求饶道:“上圣可怜见,小圣误犯天条,望上圣宽恕小圣这一遭者!”可惜,最终仍被判处了“盗灵丹合当斩首,罚阴司不得超升”的极刑。
讽刺的是,作为一个基于道家体系所册封的“真君”,“二郎神”在尊佛抑道的元代便抖不起威风了。在杨景贤所编撰的杂剧《西游记》中,已经改名为“通天大圣”的孙悟空因为“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而遭遇天庭围剿时,领兵的已然是佛教体系的“毗沙门天王”及其第三子哪吒了。
而这一次孙悟空的家庭成员中除了“齐天大圣”“耍耍三郎”以及“巫枝祗圣母(即“无支祁”)”之外,还多了一位“大姊骊山老母”。作为中华的本土神袛,“骊山老母”被认为是女娲的变体。或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位“大姊”做靠山,孙悟空才敢于直面“八百万天兵”,并在战败后迅速被观音救下。
值得一提的是,杂剧版《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抢了金鼎国的公主为妻,之所以去偷盗王母的仙衣,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召开“仙衣会”来哄老婆开心。只可惜,孙悟空战败之后,这位金鼎国公主便很快与其划清了界限。只剩下被观音压在花果山下的孙悟空唱着:
“金鼎国女娇姿,放还乡到家时。他想我须臾害,我因他厮勾死。他寄得言词,抵多少草草三行字。我害相思,好重山呵,扭不起沉沉一担儿。”
与相思之苦相比,一整座大山也不过尔尔,这般的“孙悟空”却也称得上是情种了……
参考文献
1、《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4月。
2、《元杂剧史》,李修生,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4月
3、《元杂剧本事考》,罗锦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