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哲史艺丛] 道教“封神榜”:大足石刻里这些神仙都是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5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封神榜”:大足石刻里这些神仙都是谁?

 刘志斌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08月29日 00:43


IMG_0591.PNG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当时的中国学典馆馆长杨家骆整理县志,发现大足县境内赫然有两处不为人知的石刻造像,于是力邀顾颉刚等学者前往大足进行考察,在北山与宝顶山上终于掀开大足造像的神秘面纱,学者们盛赞大足石刻“考论其价值,以为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实与发现敦煌相伯仲”。


不过学者们此时还没有意识到他们错过什么:由于时间有限,他们只在北山与宝顶山进行简单的编号测量工作,未能遍历大足。而就在大足县城东南约5里处,一座南山拔地而起,与北山相对而望,山上环翠如屏,林木掩映中也坐落着石窟处处,数量虽然不及北山与宝顶山,但却是国内极为罕见的道教造像群

IMG_0592.JPG


只是为什么道教造像如此罕见呢?


大道无形?老君有像!


说来有趣,早期石窟中道教造像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是道教在创教之初,根本就不设神像


不同宗教对“造像”的态度大相径庭,亚伯拉罕一神教反对偶像崇拜,佛教却以为造像有莫大好处。《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道是“造佛形像,一切业障莫不除灭,所获功德无量无边”。而在道教这里,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了,造像首先要有“像”,而道教讲究“大道无形”——无形的东西,你要怎么给它造像呢?


所以在汉魏道教初成之际,道士们对造像非常排斥,发源于四川的天师道(五斗米道)典籍中就称道尊无状无貌无形无像。民间在各种祭祀中所立大道之神像,则被道士们斥为假借大道之名骗人的“伪伎”。另外一支太平道倒是不介意供奉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的图像,问题在于太平道乃是汉末掀起黄巾起义的发起者,在战争中被残酷镇压了!所以终魏晋之际,不设神像乃是道教主流,就连道士们开坛做法时也只设神座,神座上面并没有神像。


不过道士们如果能跟和尚多交流交流,想必就能知道自己的路走窄了:佛教草创之初也曾反对偶像崇拜,《增一阿含经》说“如来身者,不可摸则,不可言长、言短。声音亦不可法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无形无像终究不方便信徒顶礼膜拜,因此当大乘佛教兴起后,修正案很快就被提了出来:佛有“生身”和“法身”,法身乃是原本无形无状的佛之本性,但佛终究要与信众接触,无形无状又要如何渡化信众救困接厄呢?好办,佛以大神通显化实体,便是佛之生身,也称“色身”或是“化身”,这生身为说法渡化众生可以因地制宜变化出种种形态,功用不同,总有一款适合您!而不消多说,这生身必然是存在实体形象、可以为其修造神像的。


“生身”与“法身”概念的提出可谓绝妙,这下不仅造像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为佛教传播留下巨大的空间:佛之生身为了满足信众需求,当然要随各地习俗不同、民众幻想不同而加以显化,这就让僧人们在传教时有了相当灵活的处理空间。


IMG_0593.JPG


在当时佛教造像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早期道教造像大多具有浓厚的佛教特征,老君双手于胸前、天尊长耳垂肩等情况屡见不鲜,乍一望上去简直是佛道难分。因此成书于南北朝末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神仙造像时的服饰与仪态,比如说天尊要“平坐”,手中不可持物;真人必须戴飞云冠、原始冠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造像不能“散发、长耳、独角”“不得放诞手足,衣服偏斜”。此后道教造像总算在风格上渐渐摆脱佛教的影响。


一个宗教的命运,固然要靠教徒的努力,但有时也有要考虑到世俗统治者的需要。南北朝乱世后,李唐皇帝为神化自身,认太上老君为始祖,人为拔高了道教地位,令几百年间始终在佛道之争中处于劣势的道教忽然一转攻势。此后虽有武则天崇佛抑道之厄,但好在北宋自太祖皇帝以降皆笃信道教,终于使得道教大兴,各种道教神仙造像也算脱胎换骨。到北宋年间,以太上老君为代表的道教神仙造像已趋于成熟,而大足境内石篆山上,成于北宋年间的太上老君龛中的老君造像,便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


太上老君龛位于石篆山上,造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乃当地富户严逊出资、由匠人文氏凿造而成。龛高1.7米,宽3.43米宽、深不足2米,龛内老君端坐正中高台之上。老君头戴莲花冠,长髯、圆脸,宽袖、大袍,与受北魏佛像影响而面容清瘦的早期老君像造型截然不同。老君右手持扇,左手扶于三足挟轼之上。挟轼也名凭几,是中国传统家具,《诗经·大雅》有云“或授之几”,一般是给家中长者或地位尊崇之人所准备的坐具,宴饮时可当作倚靠。显然,凭几与中国传统的跪坐习俗密不可分。


IMG_0594.JPG


老君左右各立有七尊石像,乃是二法师与十二真人,龛外又有护法神像。十二真人像在北宋颇为流行,郭若虚撰《图书见闻志》时便提及北宋画家武洞清、张素乡等皆工于十二真人像,名气极大,可惜没有实物留存,无法与龛中人物对应。法师与真人身上衣着圆领、宽袖、长服,手持笏板。笏板乃古时臣子朝见君王时所持的礼器,最早可以上溯至商周时代,道教胁侍手持笏板,暗示道教神仙秩序依然遵从人间朝廷的法则。


由于年深日久,寒暑交替下风蚀损毁,现在老君身旁的真人名讳已然斑驳不全,只能看出左右的两位法师分别是“玄中大法师”和“三天大法师”,十二真人中也只有“太极真人”“普德真人”“太乙真人”“正一真人”和“定法真人”的名字清晰完整。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按照有些道教典籍的记载,这里的某些法师和真人乃是同一个人。比如《混元圣纪》中记载“天皇时,老君降世号通玄天师,一号玄中大法师”,也就是说玄中大法师根本就是太上老君啊!而且这种情况不是孤例,侍立于老君右侧的“三天大法师”一般认为指的乃是天师道创始者张道陵,可天师道又名正一道,张道陵本人在诸多道经中都被称为“正一真人”——显然跟“三天大法师”又撞车了。


难道说道教神仙的人手真的如此紧张吗?


“玉皇大帝”:一尊崭新的人造物


其实太上老君龛中人物混乱,真的不是造像者有意为之。这事说来说去,还是道士们的问题。


IMG_0595.JPG


道教创始于东汉末年,理论杂糅、神仙众多,虽然早期道士们公认本教始祖乃是老子,可《道德经》晦涩难懂,并没有对神仙的概念界定和位次排列做出指示。这导致直到南朝时大家还在讨论“什么是神仙”这个问题,上清派道士顾欢在《答袁粲驳夷夏论》提出“神仙是大化之总称……其有名者二十七品,仙变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品极则入空寂,无为无名”的概念,又指出“寿尽则死……此修考之士,非神仙之流”,将长寿之人与神仙进行了区分,算是第一次明确“神仙不死”的根本概念。


IMG_0596.JPG


此后茅山道士陶弘景写下《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将原本乱作一团的神仙信仰排定位次等级,他将所有神仙分为七等,每一等有一位主神居中,左右又有神灵相伴,更有散仙、女仙充实阵容。最妙的是图谱中不仅有当时道教典籍中出现的数百位神仙,更有如秦始皇、汉高祖、孔夫子、孙权、屈原之类的人间帝王和历史名人,融合了汉代以来的各种神仙信仰。但问题是他只排座次,大家是否认可,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了。陶弘景乃上清一系的道士,上清派自认天有玉清、太清、上清三境,天师道所信奉的“太清”境界低于自己,所以天师道所信奉的主神太上老君自然地位也得降低,因此上清派道士崇奉的最高神灵乃“原始天尊”。在《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元始天尊高居第一等太清之位,太上老君只能位于第四等。


你上清派拉踩老君,平时可能真没什么人在乎,不过大唐开国后皇帝认了老君做祖宗,此时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孰贵孰贱就是大问题了。幸好道教热衷变革,针对这一问题参考了佛教中的“生身”与“法身”概念,将太上老君认成“道”之“生身”、元始天尊认成“道”之“法身”,又将两者重新融为一体。


至高神灵都要分分合合,真人法师的来历自然也会经常变化,这乃是道教神灵体系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所以张道陵在许多道经中都是“正一真人三天大法师”,但《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却有另外一种解释:“又此经所在之处,常有十天至真大圣无极飞天神王侍卫供养,持是经人,当得日称为正一真人。”而关于“玄中大法师”的说法就更复杂了,宋代马永易《实宾录》中说“精思法师讳节,周武帝尝请受虚室五符……因赐号精思法师,俄改号玄中大法师”,《上清灵宝大法》更是给玄中大法师安了一个“五劫之中,化生玄中大法师”的来历。因此老君龛中位于太上老君两侧的法师真人看似略有重复,但更大的概率却是匠人在雕刻时根据当地流传的信仰与自身认知,选取不同来源的法师真人形象。


好消息是这等乱象在北宋之后总算有所改观。北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强谏下御驾亲征,与契丹人订下澶渊之盟,而向来与寇准不睦、在契丹人打来时曾建议真宗南逃的执政王钦若眼看自己权位日衰,便挑拨真宗,道澶渊之盟乃是城下之盟,不足为荣,若有机会必当一雪前耻。可发兵去打契丹人真宗是没这个胆量的,那要怎么办呢?


好办,若无大战,则当以“大功业”折服天下。王钦若为真宗定下以封禅等方式来神道设教、巩固赵宋皇权合法性的策略。此后先是有神人降下天书,大书“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之类的鬼话,真宗就此宣布改元大中祥符。改元后大宋祥瑞更是层出不穷,群众踊跃请命要求皇帝封禅,真宗谦让几番后也只能从善如流,封禅泰山,继而大兴道教,系统性地整理了道教藏书,并修筑道观不计其数。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开始修建的玉清昭应宫共有殿宇2600余座,仅三座雕像便用去黄金万两,白银五千两,号称“宏大瑰丽不可名似”,奢华远超阿房宫。而在修建过程中,即使已经装修完毕,但只要稍不如意便推倒重修,其造价甚至达到“有司不敢计所费”的程度!


如痴如狂的封禅大业对北宋来说自然是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但对道教来说,却是千载难逢机遇。在举国之力支持下,北宋道士终于得以系统性的重新梳理自家的神仙体系,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则微不足道:在唐代道经中被认为是老君化身的“玉皇”被完全独立出来,他“为诸天之尊,万象群仙,无不臣者”,俨然就是统领三界的神仙帝王。这玉帝对大宋朝青眼有加,按真宗与王钦若等人所编纂的道经所言,在宋太祖、太宗时期,玉帝曾派“翊圣保德真君”降世辅佐大宋皇朝;到真宗一朝,玉帝更是直接派下“灵位仪卫天尊”来给真宗托梦送上天书,这位天尊自述乃是人皇之一,昔日下凡为轩辕黄帝,更妙的是他还在梦中向真宗透露自己在后唐时曾奉玉帝之命下凡,“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是真宗亲切的赵氏祖宗!


IMG_0597.JPG


作为祖宗的领导,玉帝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为玉帝上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从此彻底打响“玉皇大帝”这个尊号。后来徽宗主政时沉迷道教,再度将玉帝与中国传统信仰中的“昊天上帝”捏到一起,使得玉皇大帝自宋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神仙之一。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9月上,原标题为《宋代“封神榜” 石窟中的神仙世界》,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IMG_0539.JPG
END
作者 | 刘志斌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赵应心(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6 12:33 PM , Processed in 0.0649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