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时评] 中日韩交往,三国“Z世代”怎么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4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日韩交往,三国“Z世代”怎么看?

 倾听远方的 凤凰WEEKLY国际 2024-06-14 07:39 

IMG_2187.JPG

2023年8月24日,在仁川国际机场第一航站楼,参加由韩国观光公社策划的纪念韩中建交31周年团队游的中国游客正在随团入境韩国。(来源:韩联社)

丨么思齐
编辑丨漆菲

今年以来,日韩重新成为国人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

随着日元对美元汇率刷新近34年来最低纪录,赴日中国游客数量激增。日本观光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游客在日本的人均消费金额约为29万日元(约合1.37万元人民币),在外国游客中高居榜首。而无论是五一还是端午假期,都能看到中国游客在日本各种店铺“扫货”的场景。

韩国虽不具备汇率优势,但靠着韩剧打卡点、美容业和免签的济州岛独辟蹊径,赢得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的青睐。韩国官方4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今年第一季度接待外国游客340.3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达101.5万人次,在外国游客中位居第一。

值得称道的是,中韩游客属于“双向奔赴”,韩国人同样被中国的历史、自然风光吸引,表达出强烈的探索欲。据韩国知名旅行社统计,5月韩国赴华跟团游的预订量同比暴增608%,热门目的地包括湖南张家界、芙蓉镇等。张家界尤其受到韩国人的青睐,2023年这里共接待入境游客68.74万人次,韩国游客占比超过四成。韩国旅行社为此推出了从地方机场出发前往张家界的旅行团,到今年9月张家界跟团游预订率已达60%。 

IMG_2188.JPG

◆2023年12月31日,游客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百龙天梯观景平台游玩。(来源:湖南日报)

疫情后复苏的旅游势头,让中日韩之间有了更多民间交往。今年5月底,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会后的联合宣言提到,“重振人文交流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一致同意促进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交流以增进友好和睦关系,巩固未来三国合作基础。我们将努力促进文化、旅游和教育交流,力争到2030年将三国人员往来规模增至4000万。”

放眼未来,三国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他们思想更开放,没有历史包袱,热衷于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且在成长中对社会、人文领域有颇多共鸣,例如三国青年都有着婚育焦虑、社会竞争压力以及来自电影、动漫和文学的文化浸润等。而媒体作为增加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也应减少带有偏见的报道,以帮助公众更客观地认知对方、看待历史。那么,三国青年又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呢?


韩国年轻人也过“双十一”


近年来,受政治因素影响,当韩国民众被问及对中国的总体看法时,整体上好感度下滑。

2022年斯洛伐克智库“中欧亚洲研究中心”(CEIAS)进行的一项针对中韩民间关系的调查显示,81%的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持有“负面”或“非常负面”的态度,该比例是在56个调查对象国中最高的。

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去年11月发布的调查数据同样显示出,该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在下滑,20岁-30岁年龄段的人尤为明显。总体而言,从2015年到2016年,韩国青年的平均好感度保持在四分以上(十分满分);2017年3月出现明显下降,降至三分左右;之后在2022年跌至两分左右。

有分析指出,其原因主要是韩国2016年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之后,中韩关系陷入低迷状态。随后,韩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增多,导致年轻人对中国负面印象加剧。之后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两国民间交往遇到阻碍,增加了误会与生疏。

此外,政坛变化也影响到民间交流。2022年现任总统尹锡悦上台后,奉行所谓“价值观”外交,朝着美日靠拢,而与中国保持距离,导致韩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和好感度下降。

根据韩国教育部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1日,在华韩国留学生数量降至1585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5%;与2017年的历史高点73240人相比,更是下降了78.3%。

中国人对韩国的好感度同样在降低。根据清华大学战略安保研究中心去年5月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国人对韩国人的非好感度达到38.4%,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排名第四。

不过,中国人对韩国的负面情绪主要来自文化领域。在不少国人眼中,韩国人总是表现出一些狭隘的民族情绪,尤其喜欢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据为己有”、“颠倒黑白”,包括传统节日、中医、服饰、哲学思想等;中国人也会诟病韩国一味亲美的外交政策;有人认为,韩国的国民素质不够高,尤其在一些体育赛事上屡屡爱搞“小动作”;也有人觉得韩国人心态傲慢,不了解中国近20年来的发展等。

但调查数据始终会有偏颇,媒体也往往会对负面情绪有所渲染。对于那些渴望了解对方国家的人来说,并不会在意这些调查数据。

曾在中国留学的“90后”韩国记者全智秀(化名)告诉《凤凰周刊》,自己在和中国朋友的交往中,从没感受到偏见,自己也不会对中国人有偏见。

全智秀能说一口相对流利的中文,对中国近些年的热播剧信口拈来。“我很喜欢看中国电视剧,比如《伪装者》《欢乐颂》《三十而已》等。”全智秀说,“除了了解中国,边看还能边学习中文。”

全智秀也怀念在中国“水果自由”的日子,回到首尔,买一颗苹果就要花上20元人民币,草莓就更贵了,对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奢侈品”。

IMG_2189.JPG

 ◆伴随韩国整体物价的上升,以及暴雨、台风等各种灾害导致的本国产水果产量减少,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水果有了成为“小奢侈品”的趋势。

马上要步入婚姻的全智秀说,中韩在家庭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一些传统家庭中存在的“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韩国也有类似的观念,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跟中国类似,越来越多的韩国年轻女性会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全智秀还观察到,在韩国,离异男性开始变得受欢迎,因为至少可以证明这个人曾被选择和信任过,但离异女性的待遇不及此。

中韩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十分接近,“咖啡、保健品、美妆、健身、熬夜”,这些关键词勾勒出韩国年轻人的生活图鉴。新冠疫情后,韩国物价节节攀升,中国的跨境电商成为韩国年轻人的“救命稻草”,帮他们维持了极具性价比且有质量的生活。

中国的电商购物节“618”和“双十一”成为很多韩国年轻人的消费日。韩国关税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海外直购(海淘)规模达到47.25亿美元,其中,从中国海淘的金额为17.12亿美元,占到近四成。自2020年起,韩国从中国海淘的订单量稳居第一位。

韩国《朝鲜日报》在今年3月的一则报道中写道,“最近韩国人对中国电视剧的关注度尤其高。这意味着中国文化正在逐步扩大对韩影响力。”

30多岁的上班族宋女士居住在首尔江南区,她从四五年前就热衷于追中国电视剧:“如今中国古偶剧的特效不再令人尴尬了,我看了《苍兰诀》之后,实质性地感受到中国电视剧品质的进步。” 

另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韩国女性告诉《凤凰周刊》,自己正在追中国女星杨紫主演的《长相思》,“如今的韩剧总体太过现实,看完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所以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古装剧,剧中创造了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又有很多俊男美女,看完后让人觉得身心愉悦。”

韩国在线视频平台“Wavve”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韩国,观看中国电视剧的人数和时长逐月增加。以2023年12月为例,中国剧集的观看时长环比增长40%,观看人数则增长20%。

去年冬天,中国的街头小吃糖葫芦也火遍韩国,相关品牌门店数量达到420多家,短短一年内暴增十倍。首尔市新村的一家店主告诉中国媒体,销量最好的是用橘子穿成的糖葫芦,一串价格是4000韩元(约合22元人民币),每天能卖出去200串。

IMG_2190.JPG

◆社交媒体上不少韩国博主晒出探店测评糖葫芦或者在家自制糖葫芦的视频。

中文教育在韩国也保持热度,这缘于中韩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地缘相近、文化共性多、经贸往来频繁等因素。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就选址韩国,于2004年11月21日在首尔启动。2020年,第一家全球示范孔子学院也花落韩国。20年来,韩国成为亚洲地区拥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

IMG_2191.JPG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就选址韩国,于2004年11月21日在首尔启动。

今年5月15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批准韩国乐队“Say Sue Me”于7月12日在北京举办专场演出。消息一出,“韩国歌手时隔9年再度被允许在华开唱”的新闻掀起热议,微博上相关的热搜词条阅读量突破1.8亿。这似乎预示着曾经降温的文化交流有重启的迹象。

韩国光云大学教授金希教在2022年出版的《掌柜主义的诞生》一书中指出,客观来说,当前韩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近几年受疫情影响,韩国青年没有机会前往中国旅行,尤其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没有亲眼见到中国的发展和经济成果,看到的都是网络上的中国,再加上有些煽动偏激情绪的言论,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更容易走向误区。”

“与此同时,部分西方媒体把中国描述得很可怕,有所谓‘中国威胁论’,这就容易让作为近邻的一些韩国人情绪紧张。”金希教进一步称,“所以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真实、全面的中国,让他们了解中国始终坚持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相信中国从未也不会走向侵略、争霸的道路。”


日本年轻人对华印象更佳


与韩国的情况相反,虽然近年来日本对华“不友好”的舆论同样在增加,但年轻一代对中国的看法却更为积极,他们也倾向于将日中关系视为“重要”的关系。

日本内阁府今年1月公布的一项在2023年9月至10月进行的年度民调报告显示,日本对中国感到“友好”的人数从2022年的17.8%下降至12.7%,感到“不友好”的人数从81.8%上升至86.7%。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978年该研究开始以来的最低和最高水平。其中,50多岁年龄段的受访者对华感到“不友好”的比例最高(90.3%),其次是60多岁年龄段(89.8%)。

IMG_2192.JPG

◆2024年3月17日,游人穿过东京表参道地区的一条街道。

究其原因,东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川岛真撰文指出,首先是因为中国军方近年来在日本附近的活动愈发活跃。其次,2023年8月,有关中国抗议日本政府的核废水排放计划和暂停日本海鲜进口的报道大量出现,而该问卷调查是在9月和10月进行,“不可否认这些报道产生的影响”。

此外,川岛真分析称,“岸田政府由于担心遭到国内保守派指责‘亲华’,可能对改善对华关系更加谨慎。”

形成对比的是,18-29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20.4%的人表示对中国感到“友好”;认为“日中关系十分重要”的比例更是高达79.6%。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是对华认知代沟最大的国家之一,年轻一代对中国的印象更好。

IMG_2193.JPG

◆中日贸易总额变化曲线图。(中方统计数据,来源:南京大学)

这是因为,老一辈日本人仍对二战的痛苦记忆和中国崛起为经济大国心存芥蒂,年轻一代则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文化,包括动漫和美食。

30多岁的日本插画家前子瞳接受日本《朝日新闻》采访时称,自己起初对中国毫无兴趣,直到朋友推荐她看了一部中国动漫,激发了她对中国电视剧以及美食的浓厚兴趣。“不同地区的食物和文化各有不同,我从未想过中国是一个如此富饶有趣的国家。”

IMG_2194.JPG

◆东京都新宿区一家沙县小吃店,可以吃到“扁肉”和“拌面”。

家住川崎的一位30多岁的女性也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但她发现,当她试图让50多岁的父母看中国电视剧时,他们没有太大兴趣,她觉得“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

日本社会学家、东京大学教授园田茂人长期研究亚洲各国民众对彼此的态度,他认为,记忆是造成代际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年轻人的印象里,中国一直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和游戏等媒介交流的年轻人可能觉得政治问题并非那么重要。”

中国年轻人对日本也抱持同样心态。《朝日新闻》在报道中提到,20多岁的中国青年刘浩月喜欢阅读当代日本作家的小说;他的同龄人刘洋则计划赴日留学,刘洋说:“即使对日本有矛盾的感情,我还是会根据个人的个性和特点来判断。”

川岛真指出,代际之间对中国印象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经历的差异——即人们是否经历了两国国力的逆转。例如2010年中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实现了逆转,但日本2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对此没有记忆,甚至没经历过日本经济强于中国的时代;相比之下,很多50岁以上的人也没想过中国经济会超过日本。

“在日本,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决策权都掌握在50岁以上的人手中,且大多是男性。此外,日本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这使得年轻一代的声音更难反映在政策中。”川岛真提到,“由此可见,年轻一代对中国的积极看法,不太可能对日本政府的政策产生直接影响,却可能成为未来日中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基础。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日本年轻人可能是其未来赢得日本社会支持的可靠盟友。”


日韩年轻人重新建立联系


至于日韩关系,近两年来起了明显变化,两国年轻人正在重新建立联系。

日韩关系的冰点期在2020年,当时韩国人对日本的负面印象高达88.4%。而据《日本经济新闻》今年年初发布的调查报告,在2023年,日本人对韩国的好感度有了明显上升,37%的受访者表示“喜欢”韩国,较上年增加10%。与此同时,韩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也达到44%,创下历史新高。 

IMG_2195.JPG

◆日本经济新闻社2023年通过邮寄形式实施的舆论调查中询问了日本人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感”,喜欢韩国的日本人升至37%。(来源:日经中文网)

今年3月,韩中友好协会会长、前驻华大使辛正承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举办的一场峰会上说,韩日关系的改善得益于几个因素——一是2023年3月,总统尹锡悦扛住国内的反对声,推动通过韩国政府支持的基金会向本国战时劳工受害者支付赔偿,借此改善韩日关系;二是韩日两国领导人互访和会晤次数增多,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也在增多;三是韩、美、日之间的合作更加活跃。

日本静冈县立大学教授小针进直言:“自尹锡悦上台以来,有关日韩外交摩擦的报道明显减少,有关日韩、日美韩合作的报道有所增加,因此‘不喜欢’韩国的人比例下降。”

韩国流行音乐(K-POP)和韩国化妆品,在日本年轻人尤其女性群体中很受欢迎,也推动了对韩国好感度的提升。日本女性中,“喜欢”韩国的受访者比例为41%,高于“不喜欢”的34%。而在10到20多岁的年轻人中,“喜欢”韩国的比例更是超过一半。

两国关系的改善也反映在留学热情上。韩国留学公司SEKC Kankoku Ryugaku表示,2022年报名参加赴韩留学项目的日本人超过600人,是疫情爆发前的1.5至1.8倍。“以前参加该项目的多为二十多岁和三十岁出头的人,现在则集中在十几岁和二十多岁的青少年群体。”韩国世宗大学的另一份数据亦显示,日本在韩留学生人数从2019年的第五位升至2022年的第三位。

IMG_2196.JPG

◆2023年12月,韩国首尔一间学校的学生在进行考试。

2023年,韩国成为最受日本人欢迎的海外目的地,访韩日本游客人数达到232万人次。反之亦然,日本也是该年最受韩国人欢迎的海外目的地,据韩国旅游发展局称,去年有700万韩国人前往日本旅游,排在所有外国游客首位。

IMG_2197.JPG

◆韩国人最喜欢的日本旅行地是北海道的札幌(来源:韩联社)

日常消费方面,日本品牌优衣库过去三年在韩销量增长了近50%。几年前遭遇销量严重下滑的日本啤酒也在2023年强势回归,泡沫罐装的朝日超爽啤酒推出后几个月内销售一空,朝日由此成为韩国销量第三大的啤酒品牌。去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在韩国吸引了近500万观众,成为韩国观看人数第二多的日本动画片。 

IMG_2198.JPG

◆2024年6月7日,首尔一家大型超市的顾客正拿起日本啤酒,4年前因成为“No Japan”的第一个目标而销量骤减的朝日啤酒,最近成了部分商品因缺货而无法销售的“稀有商品”。

值得关注的是,与老一代不同,日韩年轻人会将政治议题与文化分离。年轻人更优先考虑现实,而不是沉湎于过去。

去年夏天,日本明治大学的一名大二女生前往韩国参加交换项目,因为她想亲眼见到偶像——韩国女团Twice。她告诉《朝日新闻》:“我知道日本和韩国对于历史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我对韩国的热爱是另一回事。”

日本目白大学韩国问题学者金敬浩表示,“日本年轻人从小就深受韩国文化的影响,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来了解韩国文化以及娱乐的最新动态,在看待韩国时也不会带有偏见。”

在1910年至1945年间,日本对朝鲜半岛实施殖民统治,当时犯下各种战争罪行。韩国《中央日报》指出,“受到反日情绪影响的一代人——也是现在五六十岁的人,倾向于避开与日本有关的一切,这也是韩国常说的‘历史正义’。但年轻人更看重实用性,他们认为,实现正义和追求幸福是两码事。”

“历史只是历史,但我花多少钱以及能从产品中获得何种满足感才是最重要的。”33岁的韩国时尚业从业者赵秀贤表示,“现在人们对‘历史正义’的定义不同了。”

一直以来,韩日之间的种种争端都会蔓延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关系恶化时,许多韩国人会避免前往日本旅游或购买日本产品,一些动漫迷也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爱好,以免被视为亲日或不爱国。如今,这种态度正在发生转变,尤其在韩国年轻人当中。他们会公开支持日本流行歌手,看日本动画和电影,并飞往日本体验美食和文化。

IMG_2199.JPG

◆2024年6月10日,在首尔乐天世界游玩的日本游客模仿韩剧主人公,身穿韩国校服拍照留念。在日本游客中,30岁以下年轻女性占主流,她们的主要目的是体验韩流的各种美食、打卡点和游乐项目。

尹锡悦推动的外交关系解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019年,当日本对韩国实施出口限制措施时,韩国爆发了严重的抵制日货运动,当时的口号是“拒绝日本”。 但五年后今非昔比,“No Japan”已然转变为“Yes Japan”。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曾是韩国抵制的目标,但在最近,该品牌四年来首次在韩国实现盈利。

2025年将迎来韩日邦交正常化60周年,两国会实现哪些新的合作协议,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韩国亚洲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崔恩美表示,明年将是里程碑的一年,两国应该“绘制出未来20至30年的合作愿景”。然而,由于尹锡悦的任期还剩不到三年,不少人担心,政府更迭或将导致韩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24 07:46 AM , Processed in 0.0316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