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哲史艺丛] 御驾亲征是明朝传统?朱棣之后最后一个亲征的皇帝是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3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御驾亲征是明朝传统?朱棣之后最后一个亲征的皇帝是谁?

 邓涛 刘琴 周梦雨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6-13 08:06 


20.jpg


本 文 约 3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 钟 


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参加了诸多征战,亲征之事数不胜数。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也丝毫没有守成迹象。


朱棣很明白,北元政权(亦称东蒙古鞑部)残余势力始终是明朝的首要敌人,对方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南下中原,是明朝北部边疆的首要威胁。从明朝边疆经略的角度看,靖难之役对明朝来说也算是幸事。因为朱棣曾长期在边疆,经过了战争的历练,也有志于继承朱元璋未竟之事业,甚至在边疆经略上比朱元璋更有雄心。朱棣在位时,明朝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强化了对女真诸部的管理;在西北嘉峪关以西设立了哈密卫,加强了对西域的管控;同时还多次亲征鞑靼部等地。可以说,明朝的疆域范围在明成祖时达到了巅峰。


21.jpg


亲征蒙古与朱棣病逝

永乐七年(1409)丘福在北部边疆的失利,促成了明成祖朱棣次年第一次亲征鞑靼。从此往后,朱棣每隔两三年都会亲征鞑靼或瓦剌。

永乐八年(1410),在朱棣亲征鞑靼的战役中,鞑靼领袖本雅失里西逃后为瓦剌所杀,阿鲁台被朱棣击败,鞑靼部衰落,瓦剌部乘机崛起。

永乐十一年(1413),永乐帝决定扶持鞑靼部,封阿鲁台为和宁王,命其制衡瓦剌。当年,阿鲁台为明朝通报了瓦剌东进的军事情报。

永乐十二年(1414)春,朱棣开始第二次亲征蒙古,于当年六月击败了瓦剌部。此后,瓦剌部衰落。

永乐十三年(1415),马哈木派使者至明朝请罪,瓦剌与明朝修好。之后随着瓦剌部的衰弱,鞑靼部阿鲁台养精蓄锐,再次崛起,进而有不臣之言行。

永乐二十年(1422),阿鲁台进攻明朝控制的漠南兴和地区,明朝大将、都指挥使王唤战死。面对这一局势,明成祖朱棣决定亲自出征,然而,在征讨过程中,阿鲁台总能及时避开明军的追击,原因便是“阿鲁台敢悖逆,恃兀良哈为羽翼也”,即朵颜三卫为阿鲁台通风报信、暗地帮助。因此,朱棣在未追及阿鲁台的情形下,于回军过程中击败了朵颜三卫,朵颜三卫不得不向明朝遣使请罪。

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朱棣再次亲自率领军队出征阿鲁台。当时,阿鲁台正面临来自瓦剌的压力,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鉴于这一情况,朱棣暂时放过了他。


22.jpg


永乐二十二年(1424),阿鲁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后,重新组织力量,再次进攻明朝的大同和开平地区。对此,朱棣也不得不再次亲征,以抵御阿鲁台的侵犯。然而,在这次出征过程中,朱棣未追及阿鲁台,最终决定班师回京。朱棣则在回京的路上病逝。


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先是为明朝开边疆、守边界,后是同建文帝争夺皇位,成为皇帝之后又多次亲征蒙古,可谓“马上天子”。朱棣的时代是明朝国力较为强盛的时代,朱棣本人也拥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和进取精神,即便如此,明朝北部的边疆也并非一直安宁——鞑靼部不时便来侵扰,且此种相对安宁的局面,也是在朱棣本人五次亲征的前提下实现的。朱棣之后,是仁宣之治,尚能守成和持盈保泰。到了英宗之时,明军已经不是明初的那个军队,名将多已病殁,皇帝亦无指挥才干。而正统年间,鞑靼和瓦剌最终达成了朱棣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即形式上的统一,明朝的边患问题愈演愈烈。

实际上,朱棣在继位之后,放弃了对原大宁都司地区(中国明代东北西部重要军事机构和防区)的经营,这一决策背后有几个原因。首先,在靖难之役期间,该地区的大部分军民已经被迁至关内以外。其次,该地区粮食供应紧张,这对于维持当地驻军和民众的生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大宁都司地区的地形特点也不利于军事防御。当时朱棣的策略是“外户以屯重兵,进与之战;重门以严扼塞,退为之守,是国初之画也”。在积极主动进攻的同时,亦加强了北部边疆的防御。而此后的明朝,由于国力不如明初,故在巩固北部边防问题上采取了守势,即通过在北部边疆打造军事防线、建造长城的方式来应对。

一进一退:重新占据漠南蒙古

明成祖朱棣虽然裁撤了大宁都司,但并未放弃后来明长城以北的土地。他将部分漠南蒙古居民撤入中原,目的是使漠南地区虚空,使得鞑靼在漠南地区得不到军事和物资补充,但彼时漠南蒙古地区依然处在明朝的势力范围之内,除了鞑靼部经由漠南蒙古偶尔骚扰明朝边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明朝军队控制漠南蒙古地区,并以该地为前沿进攻鞑靼部。所以说,当时的漠南蒙古地区大致是明朝和鞑靼的战略缓冲区,且主要是由明朝控制这个区域。在明朝国力强盛、皇帝有抱负和指挥才干且不时亲征的前提下,即使明朝不修长城、不在漠南蒙古长期驻军,鞑靼部也无法在漠南蒙古地区长期驻牧,这也是朱棣以进攻换安宁、以进攻代防御的策略。


23.jpg


但是朱棣有一点失误,那就是他不能保证朱家后世子孙都和他一样有雄才大略,能对鞑靼的威胁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一旦皇帝丧失进取心,或明朝军力衰弱,或蒙古内部实现统一,那么明朝以攻代守而御控边疆的策略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这些相关因素的变化是必然的,所以说,明朝不可能持续保持朱棣时期对蒙古的那种持续压迫和威逼,迟早有一天会进行战略收缩,甚至彻底放弃漠南蒙古地区。此后,特别是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之后,明朝实力进一步削弱,对漠南蒙古地区的掌控几乎丧失,也无力阻止鞑靼诸部南下进入漠南蒙古地区了。

一旦鞑靼诸部在气候相对温和的漠南蒙古地区扎根驻牧,那么明朝就不得不近距离同鞑靼部相处了。相比朱棣时鞑靼部不远千里南下骚扰边境,正统朝之后的鞑靼部直接驻牧在明朝的北部边疆之外,对明朝的侵扰变得更加便利,可以实现朝发夕至甚至朝发午至。自此,明朝的北部边疆无宁日了,其面临的防御压力相比朱棣时成倍增加。同时,由于皇帝失去经略边疆的进取心,文臣武将缺少控制漠南蒙古的信心,明朝军队战斗力也非同日而语,故明朝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边疆政策,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漠南蒙古的压迫和侵袭。在应对鞑靼部威胁的长期过程中,明朝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防御策略,那便是“九镇体制”+“九边长城”。


明朝最后一个亲征的皇帝是谁?

对比明前期和明后期,我们会发现,明前期的皇帝大部分都有亲征的经历,而明后期的皇帝多未亲征,甚至连巡幸都十分罕见。

朱元璋时代,朱元璋本身为底层出身,在南征北战中缔造了大明帝国。建文帝作为守成之君,忙于削藩和排挤朱棣,面对带兵厮杀的朱棣,建文帝没有亲征的勇气和决心。朱棣继位后,将明代帝王亲征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棣的亲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实际参与到军事指挥和作战中。他五次亲征蒙古,每次都亲自率兵攻伐,深入敌境,对鞑靼等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种亲征的实质和效果,哪怕是后来号称五次亲征的康熙也无法比拟的。如果我们将康熙与朱棣的亲征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康熙虽然号称五次亲征,但其中部分亲征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亲征的实质,空有亲征之名例如,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时,他自始至终并未领兵出塞仅在回北京的途中经过了漠南蒙古,全程更像是在巡守而非领兵作战

24.jpg

朱棣去世后,体重超标的明仁宗朱高炽缺少亲征的身体素质,且很快就驾崩了。明宣宗朱瞻基倒是继承了朱棣亲征的余绪,曾领兵出塞亲征蒙古。这也是源于朱棣当年对朱瞻基的刻意栽培,即朱棣亲征鞑靼时,曾带领他熟悉兵法和行军作战之策,培养了他的进取精神。这也是告知后世子孙,要应对蒙古势力对中原的威胁,就必须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宣德三年(1428),蒙古兀良哈侵扰明朝的北部边疆,明宣宗得知情形,便有了亲征的念想和借口,于是率领三千精锐,深入蒙古地区征讨兀良哈蒙古,并获得了胜利。彼时,明宣宗“亲射其前锋,殪三人”“寇望见黄龙旗,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斩渠酋”,再次展现了明朝国力和军力的强盛。而他率领的明军其实也是朱棣给他留下来的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

25.jpg

也正是由于朱棣期待后世子孙以积极亲征来取代消极守边,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对朱棣朱瞻基的亲征战绩颇为景仰,不时希望发扬光大先祖的传统,亮一亮大明军队的肌肉,展现大明王朝的雄风,结果事与愿违、弄巧成拙,不仅亲征无尺寸功,甚至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战没于阵,自己沦为俘虏,明朝也险些因此灭国。

之后,由于英宗亲征差点颠覆祖宗社稷,明朝文武百官因此对皇帝亲征更加反对,英宗之子明宪宗和英宗之孙明孝宗都没有亲征之举。但英宗的曾孙明武宗却是一个另类,他和明英宗一样,从小就有亲征的梦想。不过他的运气比英宗好一些,因为这一时期的鞑靼,并无占据中原的企图,达延汗在统一东蒙古鞑靼之后,把政治重点放在稳定内部统治,巩固黄金家族,打击瓦剌势力,而非与明朝争雌雄、比高低。明英宗面对的则是鞑靼和瓦剌已在形式上实现内部整合,军事力量空前绝后的强大。

从亲征角度看,明武宗是明朝最后一次领兵离开京师作战的皇帝,是明朝皇帝亲征的绝唱。而他的堂弟明世宗则是最后一个远离京师赴地方巡幸的明朝皇帝,但明世宗于嘉靖十八年(1539)湖广承天府,与军事毫无关系,只是为了拜谒其生父的陵寝。总体而言,从明朝皇帝亲征和巡幸的角度来看,明朝皇帝在边疆经略上的进取心总体是呈衰退趋势的。

26.jpg

26a.jpg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jpg
END
作者 | 邓涛 刘琴 周梦雨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实习)
校对 |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24 07:35 AM , Processed in 0.0364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