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哲史艺丛] 《红楼梦》里皇家给贾府赏的端午礼,为什么是香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3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里皇家给贾府赏的端午礼,为什么是香囊?

 关禾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6-07 23:22 

80.jpg

本 文 约 33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分 钟


悠悠岁月中,总有一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物件,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端午佳节,就有这样一个物件,散发着幽幽芬芳。它可浓烈如馥郁之酒,可清新似山间甘泉,也可辛辣独特似“椒房”之韵。


内藏香料,以囊呈香,承载深厚的寓意,这便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囊。这一“东方的时尚单品”,不仅以其独特香气和精美的工艺点缀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作为端午祈愿安康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81.jpg


香草为佩,裹香而来


沿着千古飘香的历史河流溯源而上,我们会听见两千年前楚国诗人屈原的吟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身披芷草、腰佩秋兰,以香草自喻,展现了他高洁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在他的笔下,香草不仅是自然界的珍宝,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礼记》提及: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皆佩容臭,“容臭”就是香囊。早在先秦时期,出门佩戴香囊就被中国人视为和洗脸漱口一样重要的仪容礼仪。香囊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致小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配饰之一,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优雅,它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82.jpg


当然,香囊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品,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和民间习俗。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明确记载中药香囊的神奇功效:“避疫气,令人不染。”清代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也对香囊的功效大加赞赏:“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这些记载,不仅见证了香囊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健康启示。如今,许多人仍会选择中草药香囊,随身携带或挂在家中,既为了驱虫祈福,也为了享受那缕缕清香带来的心灵慰藉。

每逢端午佳节,佩戴香囊便成为中国人吃粽子、插艾叶之余的另一项传统习俗。农历五月,阳气炽盛,细菌疫病随之滋生,民间有“毒月”的说法。香囊不仅能驱赶蛇虫鼠蚁,更能驱散疫气,保护身体健康。对香囊的热爱,不仅源自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更承载着对健康生活的渴望与祈愿。

古代的端午节,是什么香味的?


端午来临,你闻到了哪些香味?是艾草的清新,粽子的香甜?还是美酒的醇香?我们不妨进入《红楼梦》的世界,去闻闻三百年前贾府端午节的香味——

83.jpg

《红楼梦》里有个实现人生逆袭进入贾府,还认了贾宝玉作义父的穷小子角色,就是出身贾府旁支的贾芸。

这一年,贾元春升为贵妃,贾家一跃成为皇亲贵胄,贾府的端午也比往常隆重许多,王熙凤早早地就开始准备端午的节礼,其中香料药饵就是重要的采买品之一。贾芸聪明伶俐,给王熙凤送去昂贵的冰片、麝香等香料。这些雪中送炭一般的香料帮贾芸成功谋得贾府花匠一职。

84.jpg


自古端午节有制作香袋,佩戴香囊的习俗,以作避邪驱瘟之用。在过去的高门大户人家,端午节是要购置不少名贵香料的,不仅自家要用,还要送给其他的名门望族。所以贾芸深谙王熙凤之所需,求职之路便水到渠成。

不仅贾府要往外送香囊,宫廷也将香囊作为重要的御赐之物。

皇家给贾府赏了些什么端午礼?曹雪芹借丫鬟袭人之口告诉我们:

“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

所谓的“锭子药”其实就是用香药泥做成的香佩和香珠,每年端午,清朝的造办处都会制作这种锭子药,赏赐给后宫和大臣们。可见,在古代宫廷中,香囊是皇帝和大臣们相互馈赠的佳品,也是端午节皇室赏赐给大臣亲眷们以示眷宠的礼物。香囊的芬芳,是古代端午的重要组成部分。

85.jpg


富贵人家的香囊里有麝香等珍贵的材料,普通百姓也能用随处采摘的药草制成香囊。记载宋人日常生活的风物志《东京梦华录》写到,端午前,城内外百姓争相购买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岁时杂记》也记录,端午节,人们用红白两色的布制作香囊,以彩线贯之,捏成花的形状,时称“道理袋”“赤白囊”“搐钱儿”。民间有词云:“香袋子、搐钱儿,胸前一对儿。绣帘妆罢出来时,问人宜不宜。”香囊的原料有藁本、白芷、苍术、细辛、菖蒲、丁香、甘松、雄黄……世间无数芳香药草任君采撷。从富裕的朱门到质朴的乡野,从挥毫泼墨的文人到辛勤劳作的百姓,无不沉醉于香的魅力之中。

从古至今,香囊宛如一枚精致的护身符,承载着人们对平安与健康的深深祈愿,同时还扮演着情感使者的角色,流转着古人心中的柔情与期盼。

《红楼梦》里就有一个由香囊引发的故事情节,是推动宝玉和黛玉两情相悦的重要线索:

林黛玉素来不爱做针线活,但却为贾宝玉做了许多女红刺绣,她亲手缝制的香囊更是被宝玉珍藏,随身携带。第十七回中,宝玉在大观园里写对联、命匾额,在父亲贾政面前大放异彩。结束后,贾政的一群小厮来邀功请赏,宝玉身上的女红配件都被抢了去。黛玉以为自己亲手给他绣的香囊也被宝玉随意打赏给了外面不入流的小厮,一气之下把屋里还没做完的香囊也通通剪碎了。可是宝玉无比珍视这个香囊,怎么可能转手送人?他看黛玉如此莽撞,便把身上那枚香囊取下,说要奉还给黛玉。两人围绕着这一琐事又争又吵,但他们对彼此的心意却伴随着香囊这个物件逐渐明朗起来。

在《红楼梦》的繁华世界中,精致的香囊不仅是传统节日的重要象征,更是流动的情感载体,携带着深深的情意,穿梭于贾府的每一个角落。小小香囊,却将亲人间的深情厚意、挚友间的真挚友谊以及恋人间的缠绵爱意,悄然传递。

古香今袭,非遗+非遗碰撞出馥郁浓香


自古以来的端午佳节,君子佩香,亲友相聚,放歌纵酒,便是一场香气的盛宴,诗意与浓香交织。美酒,如同满载情感的香囊,每一丝醇香都散发着深深的情谊。

86.jpg


与亲友相聚时,美酒盈杯,香囊盈袖,笑语欢歌中,浓浓的香气是友情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欧阳修称赞端午“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苏东坡也说端午“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即使离别时,香囊随身,酒香满怀,也能于千里之外心系故土,如文天祥所咏唱的“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传递与共鸣。伴随端午浓香散发出来的,是我们对相聚的深深眷恋。

当美酒入喉,浓郁的香气仿佛穿越千年时空,引领我们陶醉于一个充满情感与回忆的诗意世界。

两千多年前,著名文学巨匠、汉赋第一人司马相如与妻卓文君客游至临邛(今巴蜀四大古城之一),被一股“奇香”唤醒了落笔成赋的灵感和悠思。司马相如找到了另一种寄托情感、慰藉心灵的“香囊”,这便是流转世间的琼浆玉液。他以笔墨为媒,盛赞酒醪之香:

《清醪》
(汉)司马相如
吴天远处兮,采云飘拂;
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
当炉而炖兮,润我肺腑;
促我悠思兮,落笔成赋。

香囊之香,绵长不绝,酒之香,亦如此,这是“中式美学”的闲情逸致,也是华夏风骨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我们在端午香囊的自然韵味中寻觅诗意的芬芳,又到馥郁的酒香里,去寻觅心灵的慰藉。



a.jpg
END
作者 | 关禾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实习)
校对 | 火炬 张斌 古月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24 07:20 AM , Processed in 0.0321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