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人世间] 我,不想去大城市的95后,拍摄家乡十年,让揭阳龙舟火遍全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1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想去大城市的95后,拍摄家乡十年,让揭阳龙舟火遍全网

 自PAI 自PAI 2024-06-08 23:13 

这是《自拍》第442个口述故事

虽然家中三代都经营着一间照相馆,18岁以前,沈绵钺没想过要拿起相机。在他记忆中,与照相馆的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这里有暗房、显影药水,有他因调皮被上光机磕伤的鼻子、被过胶机压坏的手指,还有为摄影牺牲了健康的爷爷,以及劝他别干这一行的父亲。

然而,“摄影”的标签却一直跟随着他。在一些场合中,时常会有陌生人冲他打招呼,聊起在他家照相馆拍过的全家福、结婚照,连同学也特意邀请他拍摄班级毕业照。每当此时,沈绵钺都深感惭愧。机缘之下,对光圈、快门一窍不通的他终于拿起相机研究起来。2016年,听说老城区要拆迁,还在读大学的沈绵钺赶回揭阳拍摄了第一组家乡照片,如此便一发不可收,一拍就是十年。

常年的拍摄,没有消磨他对故乡的眷恋,反而成为了他手中的一块块拼图,拼起了故乡的图景。“如果换座城市,我可能不会想要一直拍,也不会这么快爱上摄影。”沈绵钺觉得,在这座城市里拍摄,也是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份记忆,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出一份力。

从家乡风光开始,他越来越多地将镜头对准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和龙舟有特别缘分的他,也不知不觉地拍摄了许多龙舟视频,在抖音爆火。29年前,他出生时恰逢龙舟季,如今相机接力到他手中,他也在今年得了个“龙宝宝”。

6.jpg

“男儿都为龙舟狂”

我是沈绵钺,今年29岁,拍摄家乡揭阳已经有十年了。去年端午,我在抖音发布了揭阳的龙舟“顺水”时刻,这个在家乡很常见的端午节仪式,好像是有魔力,我每发布一次,就火爆一次。

“顺水仪式“是每年龙舟竞渡前必做的仪式,昭告着新一季赛龙舟的开始。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左右,村民们要择良辰吉日祭拜龙王爷,送龙舟下水,在江面祭神献纸、绕港三圈——俗称“洗港”,这才算是驱逐了水中的邪魅,保佑当年顺风顺水。

7.jpg

我在抖音发布的龙舟顺水仪式。

揭阳水网密布,很多村子都有划龙舟的习惯,所以端午前后也是揭阳最热闹的一段日子。俗话说“五月小搭埠”,意思是到了端午,男儿都为龙舟疯狂,观众、龙舟、划手都涌向揭阳的主要水域,热烈的气氛仅次于春节。

在外地上大学时,我只是在网上看了很多揭阳龙舟照,就被这些画面的色彩和力量感震撼到了,很想用视频拍一拍,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错过。回到揭阳之后,因为喜欢拍摄民俗文化,我认识了会划龙舟的朋友,拍龙舟的事才水到渠成。

端午的划龙舟活动至少要持续大半个月,在揭阳很多水域都能看到,我每年一拍就是五六天。在这些龙舟队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西郊龙舟。在这里,队员们会齐刷刷地将龙舟扛上肩膀,一手扶着龙舟,冲到岸边,直接入水,一气呵成。即使是隔着屏幕观看,网友都觉得热血沸腾,连带着站在船上敲鼓助威的鼓手也火了,还有一些女网友问我要他的联系方式。

IMG_1268.JPG

龙舟视频下的评论。这条视频有750多万播放。

不过拍龙舟之前,我是有点害怕的。从记事起,我就听说过不少龙舟翻船的消息,我也因此觉得龙舟是神圣而危险的,需要对它时刻保持敬畏。没参与过顺水仪式,就好像没有庇佑,我不敢随便在江边冒险。但是为了拍到好照片,哪里都得去试试,我都没想过我会翻到岸边的栏杆上拍龙舟。

IMG_1269.PNG

我爬上岸边的栏杆拍龙舟。

去年端午是个大晴天,为了从正面拍到龙舟顺水,我跑到了河对岸的一片荒地。那里杂草和栏杆都快比人高了,我只好爬上栏杆拍摄,脚下能站的位置不足半掌宽。为了稳住身体,我整个人趴在栏杆上,一手扒栏杆、一手摁快门,身下就是湍急的水流。我在烈日暴晒下,等了两个多小时,才等到龙舟入水的那一刻。

今年的拍摄就更惊险了,我们下到江里,坐在船上跟拍龙舟。因为现场的拍摄船太多,我们的船和别的船只相撞了,所幸大家最后都平安无事。

我们这儿的赛龙舟氛围足,画面色彩丰富,在拍摄前,我就预料到这些龙舟视频会受欢迎,但我没想到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抖音号转载。可能这就是揭阳民俗的魅力吧,画面里烟雾缭绕的神秘感,配合上龙舟队的气势,很有东方文明古国的氛围。

IMG_1270.JPG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载的龙舟视频。 

IMG_1271.PNG

网友赞叹揭阳龙舟如巨龙苏醒。

揭阳龙舟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做工精湛。这里仍然保留了传统龙舟的工艺,手工艺人结合木雕和彩绘,把龙头和龙身打造得栩栩如生,很多网友也在我的视频下感叹,原来龙舟可以这么精美。

IMG_1272.PNG

网友感慨揭阳龙舟工艺精湛。

拍完龙舟后我又去了一趟西郊村。在他们存放龙舟的龙舟阁里,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正坐在屋里喝茶,听说我拍的西郊龙舟大受欢迎,他们都很开心,不久后,还特意托人给我送来一套龙舟服和一把龙胡须。龙胡须是非常珍贵的礼物,它是由植物编织的,形似麻绳,在龙舟季会被挂在龙头上,有保佑平安的寓意,每年龙舟季一结束,都会被大家抢光,只有对非常重要的人,他们才会赠予龙须。

IMG_1273.JPG

西郊村老人组赠送的龙胡须和龙舟服。

除了“龙舟”,我也拍摄了“凤舟”,这是由揭阳当地艺术家设计的特色龙舟,开创了潮汕地区女子参与龙舟竞渡的先河。在以往,受潮汕地区封建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女子不能划龙舟,揭阳西门社区率先打破了这一束缚,倡导“巾帼不让须眉”,在2013年,筹资建成了红凤、黄凤2艘传统凤舟,也成立了南粤大地上第一支凤舟队。

当时,传统凤舟的建造并无资料可供参考,老艺术家在传统上创新,依照“凤”的图腾建造了船头,又在船身依次画上八卦、牡丹、八音、百鸟,意为“百鸟朝凤”,最后用樟木雕刻凤尾,让整艘凤舟栩栩如生。

IMG_1274.PNG

我拍摄的揭阳西宁凤舟。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抖音上发布了几十条龙舟视频,拍摄的素材更是数不胜数,或许我和龙舟有特别的缘分吧。我出生的时候是农历五月中旬,我爷爷当时在外拍龙舟,突然接到电话说家里有男孙了,立刻跑回家。我的女儿今年出生,正好是个龙宝宝。

IMG_1275.PNG

认识爷爷的网友给我留言。

“揭阳有我想要的一切”

要是跟五岁的我说,你将来会成为一名摄影师来拍摄家乡民俗,我肯定不会相信。毕竟我从小在照相馆长大,耳边快门声咔嚓响,却仍然激不起我对摄影的兴趣。

IMG_1276.JPG

照相馆收藏的摄影器材。

照相馆是在我爷爷手上办起来的,名为“五云楼”,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楼阁玲珑五云起”,意思是五彩祥云承托起一座玲珑楼阁。照相馆和老宅都藏在揭阳古城的五社沈厝巷里,距离古城地标进贤门不到两分钟。

IMG_1277.PNG

《五云楼记》作者陈作宏先生赠书给长大后的我。

虽然已经拆迁,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在我记忆里还很鲜活:照相馆里有暗房、显影药水和一些洗相工具,我常常会趴在父亲肩头,看他修相片。更多的记忆是我在照相馆里调皮捣蛋,有次不小心磕上上光机,鼻子上就留了道疤;我也会把手指伸进照片过塑机玩玩,直到现在那根手指都弯弯扁扁的。总之,我对什么都感兴趣,唯独对相机不感冒。

想学摄影是我高中毕业时突如其来的想法。当时顶着摄影世家光环的我,在同学们的要求下,承担起了拍摄班级毕业照的任务。有同学想拿单反相机给我用,我才发现自己对相机的光圈、快门都不了解,最后还是得用傻瓜相机。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家里开着一间照相馆,我却一点摄影基础都没有,好像有些说不过去。于是,我开始跟着网上的教程自学摄影,几乎是刚一接触,就喜欢上了。

IMG_1278.JPG

我最初的摄影器材。

对揭阳的热爱,一直是推动我摄影的最大动力,如果不是拍摄揭阳而是另一座城市,我可能不会从一开始就有那么大的摄影热情。

2016年,听说从小居住的老街区要拆迁,还在上大学的我回家拍摄了第一组家乡照片。从1岁到14岁,我最无忧无虑的时光都是在这个街区度过的,从家门口走几步,到了巷子口就能看到进贤门,那是古城最繁华的地带,附近有人在卖气球,小孩就爬上门楼上耍,不远处还有一口喷水池,游客就在这里合影留念。

IMG_1279.PNG

儿时的进贤门,爷爷在世时所摄。

IMG_1280.PNG

我拍摄的第一张揭阳照片。

我在要拆迁的老街区走走停停,拍摄了很多照片。经过附近的巷口时,一位老阿姨突然叫住我,请我帮她和老宅合影,那间房子住过了好几代人,留下了很多回忆,临走前她还拜托我一定要把照片洗出来,她拿到照片的那天笑得非常开心。

很多东西不用照片去记录,很快就会消散了。我在老城转悠的时候,总是会经过一个坐在路边晒太阳的老爷爷,有一次我送了他几张肖像照,老爷子很开心。当时他已经95岁高龄了,等我之后再经过时,他已经不在了。

IMG_1281.PNG

送给95岁老人的肖像照。

除了记录老城点滴,我也时常被揭阳民俗所吸引。我最早拍摄的画面是每逢元宵的“行彩桥”活动,那段时间,老城的石狮桥会被装点上彩灯,人潮缓缓经过灯海,每个人都想上前摸一把桥上的石狮,以祈求新年行好运。

在我儿时,彩灯中会加入当年的生肖元素,父亲牵着我走上彩桥时,会给我指指他参与的设计。在花灯的簇拥下走过彩桥,一直是令我难忘的童年回忆。可惜如今的彩桥上,已经很少出现别出心裁的设计了。

82.jpg

人潮行过石狮桥。

大学期间,我每逢假期就无比希望回到揭阳,北京的学业结束后,我也马上返回揭阳。一些朋友对此不太理解,他们觉得我留在广州或者北京并不难,也能遇到更多机会。但我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去哪儿都要跨越漫长的距离,在通勤中平白消耗生命。揭阳就不同,十几分钟内有我想要的一切,这样活着好像更加自由。

这些年,我一直住在这座我喜欢的城市,帮父亲料理影楼,和爱人生活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出门拍拍老城、名胜,以及潮剧、英歌舞等传统文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到揭阳。其他时候,我就留在照相馆里,帮客人拍证件照、修图、剪视频,一天总是很繁忙。

两代人,一条路

对于我拍摄家乡的想法,父亲是抱有担心的,爷爷的经历让他明白,文化事业往往需要大量付出而回报甚微。

爷爷热爱家乡文化,在开设照相馆养家糊口之余,他经常挎着相机,一路跋山涉水,寻访揭阳的名胜古迹,一生拍摄下2000多张揭阳照片,也留下了一本影集,这些记录也为揭阳之后被评选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贡献了力量。

IMG_1283.PNG

爷爷拍摄的揭阳影集。

关心揭阳文化发展的爷爷,也和许多文化人士成为朋友,作家、学者、专家在照相馆来来往往,探讨如何发展家乡的文化事业。1993年的时候,莫言也来到照相馆,留下了一张合影,他非常喜欢揭阳美食,我爸领着他去进安街品尝夜粥,他吃得津津有味。

IMG_1284.PNG

在我出生前,莫言曾到我们的照相馆做客,照片中最右侧是我的父亲。

但是这样的日子没能持续下去。常年拍摄的奔波操劳,给爷爷的身体埋下了隐患。由于当年揭阳的交通仍不发达,他在外拍摄,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有时他在家里抓一把花生,放在口袋里,就匆匆出门了。在我8岁的时候,爷爷就结束了他默默操劳的一辈子,离开了我们。

我当时年纪小,爷爷那辈人在关心些什么,我几乎没有印象。只记得在经常来照相馆的文人里,有一位揭阳老作家要寻访揭阳沈氏族人的迁徙历史,当时还不满6岁的我就和父亲、爷爷一起,跟随他坐着绿皮火车去到了福建调研。我们一路去过寺庙、宗祠,他指着祠堂里的兵器对我说,刀枪斧钺的“钺”,就是我的名字。

IMG_1285.PNG

老作家赠予的书。

长大后,我才理解爷爷他们为家乡文化所做的努力,开始思考怎么像他们一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随着我拍摄的揭阳作品传播得越来越远,传播家乡文化的责任感也更重了,在创作时,除了画面的美感和冲击力,作品的文化内涵成为我更加关注的部分。

在拍摄揭阳的十年间,我也有过动摇,忍不住问自己还要不要继续摄影、要不要拍摄家乡文化,毕竟我也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开始面对养家糊口的压力。而我对家乡的拍摄一直是公益的,作品的爆火没有给我带来太多金钱上的增益,顶多让我有点小名气。

一些备受关注的作品,甚至还为我招徕嫉妒和恶意。2021年,我在国家地理杂志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揭阳图文,文中的揭阳景色,是我七年来的积累,一经发布就被广泛转发。眼看着家乡得到了很好的宣传,一位揭阳摄影师突然找上门来,他在一张照片中留下了模糊侧影。以此为由,他指责我侵犯了他的肖像权,我只得请求编辑撤下全文,一切成果也付之东流。当时我还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无条件地为家乡宣传,还会遭遇这么大的阻碍,我也因此消沉了一段时间。

但是来自网友的评论,总在提醒我拍摄家乡的意义。一些在外漂泊的游子,在我拍摄的家乡风光里找到慰藉,发来一大段文字分享他们的经历;毫无关联的异乡人,被我的视频触动,也想要回到家乡,拍摄家乡文化;爱好旅行的网友则专程赶来探访,去到我拍摄过的场景,逐一打卡。

IMG_1286.PNG

网友发来的私信。

目前,我还是能从拍摄家乡这件事上获得很多乐趣,对我来说,拍点东西、心情好,比物质利益更重要。从对家乡的热爱出发,拍摄美景、拍出家乡文化,不仅能满足我的视觉审美,也能收获到很多来自他人的夸赞,拍摄家乡这件事情好像就顺起来了,让我很有成就感,也想一直做下去。

今年4月,我成为了抖音“乡村守护人”的一员,在抖音平台的帮助下,我的民俗视频得到了更多的曝光。我对家乡的拍摄也正好走入了第十个年头,这些年,我反复拍过的建筑和风俗已有很多,我愈发觉得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也要时刻保持学习,从故纸堆里打捞出一些不受关注的文化碎片。

在拍摄之余,我还加入了揭阳的“文化落脚”组织,和同样热爱揭阳文化的年轻人一起,举办文化展览和集市。这些经历,也让我认识更多民间艺术家,让我能为这片土地多留下一抹色彩。

IMG_1287.PNG

我和“文化落脚”组织的小伙伴一起组织民俗宣传活动。

有朋友好奇,为什么我的家乡有这么多可以拍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揭阳的独特魅力,能够成长在这样一个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城市是我的幸运。有时我也在想,如果爷爷还在世,看到我走上了跟他一样的路,肯定会很欣慰。

*本文由沈绵钺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沈绵钺 | 口述

小   渡 | 撰文

猫   基 | 撰文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42个口述故事

欢迎打开抖音,关注“DINOSHEN-沈绵钺”

IMG_128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24 07:47 AM , Processed in 0.0515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