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1|回复: 1

聆雨子:TVB盛衰启示录之《新闻女王》是触底反弹还是回光返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3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VB盛衰启示录之《新闻女王》是触底反弹还是回光返照?

来源:观察者网  聆雨子
2023-12-08 08:05:5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近日,TVB出品的新剧《新闻女王》,热度一路上扬,从收视率到话题性均让人刮目相看。不少网友更直接拿其充当样本,对观感不佳的同类内地剧展开拉踩:“不谈恋爱的职场剧”,“至少他们看着像是来上班的”,“我们还在用‘嫁不出去’诅咒女性,人家骂人的方式已经进化成:‘找个男人嫁了吧’”……

az1.jpeg

有趣的是,几乎是同一时间里,另一条消息同样引发广泛关注:因为连年亏损,为节省开支,TVB再掀新一轮裁员,将旗下两家频道合二为一重组,裁员300人。

这边是新剧凯歌高奏,那边是经营紧缩欠收,巨大的分裂里释放着无奈真相:不景气其实由来已久,以至于眼下的偶然成功,说不清是触底反弹?是昙花一现?还是回光返照?

而一直被大家耳熟能详的、某种程度上几乎能充当“港剧代言词”的TVB(代言了曾经的辉煌,也代言了后来的没落),当前究竟位于怎样的处境当中?它所被迫面对的、所试图解决的一切,究竟传递出怎样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信息呢?

群体记忆:TVB的起家和辉煌期

回溯到1965年2月6日,港英政府首次发售地面电视牌照,竞拍者包含了6个庞大财团,最终,由利氏、余氏、以及大名鼎鼎的邵氏(邵逸夫)家族合组而成的香港电视集团,成功中标——此即TVB的诞生。

TVB是英文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的缩写,全称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它是香港的第二家电视台,此前,早在1957年成立的首家电视台“丽的”,已垄断港岛十年。作为后起之秀,TVB锐意革鼎,打破“丽的”所实行的会员制,节目全部免费,一举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TVB的主营内容其实相当丰富,在综艺领域,其摄制的《欢乐今宵》历时30年、共播出6613期,是香港最长寿的节目。但真正让TVB广为人知的看家法宝,还要推电视剧。

az2.jpg

《欢乐今宵》(资料图/香港保良局官网)

1967年,TVB推出第一部自制剧《梦断情天》,收视爆火,应市场呼声,从原计划的20集出头,一路延展成百集以上。进入70年代,TVB更是找准了两条后来极为擅长的赛道:一为家族沉浮剧,二为武侠剧,前者代表为周润发主演的长达129集的《狂潮》,后者代表为郑少秋主演的《书剑恩仇录》和《绝代双骄》,齐头并进,自此,“剧王”地位再无动摇。

1984年,TVB成为上市公司,1988年总部由九龙塘迁到新界,建起“清水湾电视城”,蓬勃发展的势头,与香港经济的腾飞期同步跃入新高。

TVB的崛起之路,离不开它广为称道的制度化、流程化、细节化的工业体系,尤以“造星”为例:它主办的无线艺员训练班,成为整个香港影视界“黄埔军校”式的存在,汪明荃、陈玉莲、翁美玲、周海媚等天后名伶,周星驰、梁朝伟、梁家辉、刘德华等天王巨擘,乃至杜琪峰等大导演,均毕业于此,也均有供职于TVB;它年年举行“港姐”选美和“新秀歌唱大赛”等选秀,挖掘出赵雅芝、李嘉欣、蔡少芬、郭可盈、胡杏儿等花旦。

az3.jpg

周星驰早年的一些龙套角色

一手培育,一手选秀,建立起取之不尽的人才输送库。

然后就是正式“进军大陆”的1990年代。

对内地而言,TVB的出现显得格外恰逢其时、恰到好处: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娱乐产业和消费社会初起,公众对流行文化产品的强烈诉求,与本地相对滞后的生产能力无从匹配,面对这扑面而来的各种全新故事形态、全新观剧体验,显得如此好奇和兴奋。

实际上,TVB近似完成了对内地各种经典通俗剧类型的启蒙和普及推广重任:

80年代和90年代的金庸剧,90年代的罪案剧(《鉴证实录》和《刑事侦缉档案》),00年代的宫斗剧(《金枝欲孽》)和宅斗剧(《溏心风暴》),10年代短暂复兴的警匪剧(《使徒行者》),无不如此。

az4.gif

不止于此,它还提供了许多内地土壤里不太容易出现的特有类型——比如律政剧(《皇庭壹号》),比如解构名著剧(张卫健版《西游记》、陈浩民版《封神榜》),还率先完成了某些前所未有的类型混搭与嫁接——比如由专业剧(法医)和古装剧缝合出的《洗冤录》。

这才有了那么多关于它的集体记忆:万人空巷的《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93年的《包青天》,96年的《天地男儿》,97年的《天龙八部》,99年的《状王宋世杰》和《金装四大才子》,2000年的《寻秦记》,03年的《冲上云霄》,08年的《珠光宝气》……

也才有了它对诸多内地剧的灵感启迪,和一目了然的承袭关系:港版金庸剧和张纪中版金庸剧、《金枝欲孽》和《甄嬛传》、《洗冤录》和《大宋提刑官》……

很多内地观众,都从TVB的剧集里,获得了对于国际大都市、对于现代大公司、对于时尚生活的最初认知。有人开玩笑,正是在TVB的镜头里,“无数个波浪大卷的Rebecca,和无数个精致短发的Jessica,启发了最初的审美意识”。

az5.png

《陀枪师姐》剧照


蜜月期还从文娱维度溢出、升华,多少推动了内地、香港两地间更血浓于水的联系:要知道,1980年港英政府被迫废止“强制播放进口节目”的法令,才给了TVB一马平川的用武之地。故而,哪怕看起来总在追车枪战、谈情说爱,实则在这个阶段里,TVB藏有相当明确的家国天下叙事,一如云集旗下全部精英的大剧代表《大时代》,即将“迎接香港回归”作为推出背景,开篇第一集,就借演员之口,发出“香港是中国人的”之掷地有声的怒吼。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3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3-12-13 04:21 PM 编辑

系统性滑坡:TVB的下行和衰落

TVB帝国在千禧年后开始松动,逃不过的,依旧是月满则亏的循环率,眼见着香港文娱95%的市场份额都归入TVB的一言堂,一家独大,所以不思进取、有恃无恐,在少了外界压力的舒适区里,邵逸夫老去,权力交班,高层内斗不休,波及剧集质量,非但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反而一泻千里、不断下降。

这背后,有香港自身的经济下行,也有内地进一步发展后产生的祛魅与去神圣化心理,港剧不再那样高不可攀,前文所述及的现代化、时尚感,也再不是香港的私享禁脔。就好像,不知不觉间,已没有多少内地购物团跑去香港买首饰买衣服买奶粉了——这些东西,不是只香港才有了。

“内娱”从资金到技术均迅速成长为独立概念,而它坐拥如此体量的市场富矿,所能调取资金、人力、环境乃至政策,绝非TVB所能望其项背。

一来二去,TVB不仅丢掉梦工厂光环,自身储备也开始外流:大批港星北上发展,寻找更高的回报和更大的流量吸粉潜能。

这时,它在黄金岁月里用一系列胜利能够掩藏的结构性短板,就开始纷纷暴露:它的资源短缺、它的受众限制、它的区位劣势……它终究要开始面对自身固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曾经反衬着它平地起高楼的荣耀,但奇迹的特质在于,它很难获得延续,或者说,奇迹很容易成为遗迹。

大家终于意识到,TVB,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比如粗糙:

TVB产剧密度高、拍摄流程赶,本着急就章的节约至上原则,出现了许多打着TVB烙印的标配操作,大量运用内景、搭景的棚拍,固然解决了天气限制问题(不用等日出,随时都能工作)、场地限制问题(香港弹丸之土,连古建筑都没几处,更何况沙漠草原雪山之类特殊地貌),但也让其带上一股无从洗脱的“塑料味儿”,很多TVB剧集的色彩光线都明显与其它剧有异,到了某些对“质感”要求较高的类别里——比如历史剧、社会问题剧,落差更加突兀。

az7.gif

图自1995版《神雕侠侣》

比如重复:

新人供应链断了,那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咬牙强撑,陈豪林保怡、黎姿佘诗曼、欧阳震华吴启华、邓萃雯徐子珊,轮番来到观众面前的永远是一批老面孔,好不容易这部剧里把他们和人物一一对应完成,下一部新剧开始,又得重新适应。

何况天长日久,根据每个人特点,还自发形成了惯性分配思维——秦沛总是演大佬,许绍雄总是演富商,陈鸿烈总是演坏蛋,王俊棠总是演马仔,苑琼丹总是演丑女……金牌配角罗乐林曾说,某天他打开电视发现,在TVB当日所有剧集中,他在不同场景先后“死”了 5 次。

不光演员,编剧导演也如此,这更难避免诸多桥段设计的一再使用。甚至连引入内地时的配音班底也如此,那句总用同一种腔调絮叨的“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便是明证。

az8.gif

比如剥削:

一直被诟病质疑的,高产出、低回报的艺人生态,苛刻的、无条件索取的工作强度,从训练班到学徒到特约到绿叶到配角一步步煎熬的漫长进阶路,不对等的霸王条约和不公平的片酬抽成,恶劣的拍摄环境,无保障的晚年,无尊严的基层人员,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里,不止一位戏骨甚至影帝被曝出(或主动曝出),生活拮据、远没有众人想象中的风光。

比如陈腐:

和“可看性”一起衰减的,还有观念上的日趋退步和陈腐。导演林奕华曾提及,TVB早年的一大特色,正是由大批女性高层介入决策,并率先把女性平权的新意识注入理论上最该依赖“老套路”的通俗剧中——女白领和女警员的竞艳中,“yes,madam”都成为流行台词。即使《金枝欲孽》那样的“抢男人”戏,也充盈着对皇权与夫权阴影下女性处境的悲悯,并以两位曾经沉溺其中、最后主动逃离的“新人格”女孩为视点。但现如今呢?看看一年前的大剧《家族荣耀》,大房二房、嫡出庶出、重男轻女,填满屏幕的,已变成触目惊心的“封建余孽”。

az9.jpg

一种系统性的急躁和摇摆里,它像对命运认输的危机中年,准备靠着回忆往昔来消磨余生。

锐意创新后的老方一贴:《新闻女王》传递了什么

说回《新闻女王》导引的这次“回暖”:此剧以传媒行业生态为切口,一面树起新闻理想的旌旗——“它可以为民请命,也可以揭人疮疤,还可以帮人搭桥铺路、惩恶扬善”,一面普及着残酷的丛林法则——“你连狗咬人都想象不了,人咬狗的世界不适合你”。可以说,在职业认知与情感认知上,它确实打破了诸多刻板认知与偏见,无论是庸俗成功学层面的,还是性别歧视层面的:

男女主不是恋人或潜在恋人,而是死对头。女主一路高歌猛进并不仰赖男性角色的助推和青眼。不择手段的,也可以死守职业底线。心怀良知的,也未必就是傻白甜。配角们各具特色和性情,不再集体弱智化和工具人化,来无条件凸显主人公的光环……

类比大家看惯了的那种、常年都是过家家一样鸡零狗碎的、把所有职业情境都拍成恋爱相亲场的糖水味儿,这些的确不乏新意,也都很戳内地观众这些年比较纠结的痛点。

但它其实仍未脱出TVB最熟稔的套路内核:强情节、刺激性爽剧。全员恶人,闯关打怪,爽文路线,一次次反转再反转,一次次逢凶化吉,一次次快意恩仇,仔细推敲,好像和“专业能力素养”也没多少实际关联——尽管它每集开头都会相当刻意地挂上一句新闻学名言。

甚至有目光如炬或脑洞大开的评论者,把这份勾心斗角,直指TVB“本色出演”:用故事自指、自讽、自道,把它山头林立的家丑换了种形式演给观众看。

真正从职业剧的标准检视,它甚至在细节上都是不专业的:好几位现实中的资深记者主播,都在社媒上为之挑刺——直播已进入倒计时还在威胁领导、演播室内临时补妆、故意关掉提词器,都不是真实的工作现场能有的情况,“记者总能比警察还快发现真相”,也未免自我粉饰的夸张。

本质上它依旧是职场剧而非职业剧。这两者的歧和异,后者在讲工作,前者在讲心机。心机固然比职业更刺激,但心机本来就是一种“不职业”。

它仍不过是一部“电视台版《宫心计》”。

az10.gif

很多老观众入坑、热转,也不是发现了什么眼前一亮的惊喜,更多因为它的快节奏与高频次斗争模式,让大家想起了那个属于TVB的黄金时代,援引了足够的怀旧加成。

所以,若要拿这份孤证和小样本,来急于给出“TVB正在复兴”的草率结论,未免太过乐观与轻盈:别的不说,在《新闻女王》破空出圈前,TVB今年前三部被寄予厚望的台庆剧《罗密欧与祝英台》《香港人在北京》《叠影狙击》,悉数波澜不惊。

非要再找出一点成功奥义,倒是得提到它在宣推上的“全面内地化”:各大社媒的官方账号和不断刷屏的热搜词条,主演频繁下场与观众互动,外加被很多人忽略的、它的另一家出品方——优酷。

可见,即便近年有内地参与的《法证先锋5》《使徒行者2》等都表现平平,但TVB依然没放弃这条“拥抱祖国”的康庄大道:今年8月,它刚与腾讯视频签下更深度的合作框架协议。此时迎来《新闻女王》的好表现,无疑恰逢其时地注入了坚定的合作信心。

TVB放下身段、通过合作与合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是必由之路。《新闻女王》得失与否,都是在加固此路,而非扭转此路。

所以,《新闻女王》可谓关乎TVB的一次浓缩隐喻:既往积累的优势所唤醒的集体记忆,依然有值得珍视和发挥的东西,在特定素材和议题催化下,加入些并未伤筋动骨的创新,尚有一战之力,但它并没穿透长期存在的窠臼,也绝不能顺理成章置换为盲目的自满和又一轮自封。

香港和内地的影视进程一体同观、不可分割,TVB近似特定历史阶段的见证注脚,扛起过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也该在时移势易后,交出自己已无法扛起的担子。

复兴之路如果存在的话,也依然任重道远,依然有待继续探索。无论对港剧也好,对内地剧也好,还是对二者必然要开展的融合与互补也好,都值得久久思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2 07:53 PM , Processed in 0.0329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