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1|回复: 0

《原佛》辑刊第四辑【大乘是佛说】专刊|义趣篇(6)济群法师:论大乘是佛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8 04: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3-8-8 05:17 PM 编辑

《原佛》辑刊第四辑【大乘是佛说】专刊|义趣篇(6)
|济群法师:论大乘是佛说
原佛 2023-07-29


图片_20230808170652.jpg


       根据《般若经》的观点说明,必须证悟空性慧才能解脱。接着要做的是,证明大乘是佛说。佛法在印度的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初期大乘、中期大乘、晚期大乘的几个过程,学人多半遵循某个宗派修学。过去不像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只要打开网络,就知道汉传各宗的法义,包括南传、藏传的众多经论。但在以往,学有部的只看有部经论,学经部的只看经部经论,学唯识的只看唯识经论,学中观的只看中观经论,只有少数人能通达各宗。在这种背景下,认知就会存在局限,使小大乘产生隔阂,各个宗派和法门之间也存在误解。

       比如声闻学者往往不承认大乘是佛说,所以在大乘佛法兴起时,唯识、中观的经论都要证明大乘是佛说,而且在教义、见地、修行结果上比声闻教法更殊胜。如《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摄大乘论》等唯识论典中都有相关内容,寂天菩萨在“智慧品”中,也以若干偈颂来证明大乘是佛说。在讲述这些偈颂前,先根据我个人的修学经验谈一谈,怎么证明大乘是佛说,并且比声闻乘更殊胜。

       第一,大乘和声闻乘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解脱轮回,解除生命的迷惑烦恼,而解脱的方法都离不开戒定慧。小乘的五分法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大乘的六度中也蕴含着戒定慧。小乘的初果,是以开智慧成就解脱;大乘的见道,是通过空性慧成就解脱。不论是追求解脱的目标,还是戒定慧的修行手段,大小乘都是一脉相承的。有些人学了大乘后,觉得大乘就是要利益众生,似乎不重视个人解脱。其实不然,作为充满惑业的凡夫,如果不具备解脱能力,如何度化众生?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大乘同样重视解脱的能力,不同在于,声闻人只追求个人解脱。只要自己解脱,就所作已办,可以毕业了。而大乘佛法是把解脱的目标扩大到一切众生,不仅自己追求解脱,还要帮助一切众生成就解脱,愿心更宏大。可见,大小乘的共同点是解脱,不同点是解脱的范围。从这点看,既证明大乘是佛说,也证明大乘比声闻乘更殊胜。

       第二,佛陀是因为修习菩萨道成佛的,这在《阿含经》《本生经》中有很多记载,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他在因地上,通过生生世世修习菩萨道,最终圆满佛果。不仅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就的,弥勒菩萨也将通过修习菩萨道成为下一任佛陀。声闻经典的这两例,说明佛法中确实有这样一条道路——在声闻乘之外还有菩萨道,可以通过修习菩萨道成佛。否则的话,释迦佛怎么成佛?弥勒菩萨未来怎么成佛?在大乘经典中,相关内容更是不胜枚举,通过对菩萨道修行的广泛开显,引导众生行佛所行,证佛所证,最终成就无上佛果。这条道路完全是可以成立的。如果否定大乘经典,就等于否定菩萨道,否定佛陀的修行道路。

       第三,声闻经典中也承认佛陀的成就超过阿罗汉,具备更圆满的功德。这 是所有声闻弟子一致公认的。为什么佛陀的成就超过阿罗汉?因为他是通过菩 萨道而不是声闻乘的修行,最终圆满佛果。从这个角度,也证明佛陀的修行方 法,以及阐述佛陀修行原理的大乘经典比声闻乘更殊胜,除非我们不承认佛陀 的成就超过阿罗汉。

       第四,声闻乘的整个修行,是引导我们终止以无明、惑业构建的心相续, 体认苦、空、无常,彻底止息内在的迷惑烦恼,证悟涅槃,代表轮回的心相续 就此结束。这是偏向于对负面心行的否定。佛陀成就的佛果,不仅是对负面心 行的否定,还包含对正向生命品质的开显。佛陀成就的三德二利,三德为断德、智德、悲德,蕴含大智慧和大慈悲;二利是自利和利他。不论从修行还是功德成就来说,佛果才是究竟圆满的。如果佛陀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 终仅仅证悟涅槃,为众生服务 45 年就结束了,似乎效益太差。这种解释是不圆满的。

       另一方面,生命有两个层面,一是无明,一是智慧。我们现在面对的大千 世界,生死轮回,是由无明制造的。止息无明,也就止息了生死轮回。除了无 明,生命内在还有觉性,是无限的智慧宝藏,蕴含无限的能量和功德。所以成 佛不仅是止息无明制造的轮回,同时也是对觉性的开显,对无量功德的开显, 可以成就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这样,佛果修行才是圆满的。如果仅仅偏向对 负面的否定,讲一通苦空无常,最后就灰身灭智,什么都结束了,容易让人感 觉佛教是消极、虚无的。大乘菩萨道既重视负面心行的否定,更重视正面功德 的开显,蕴含无尽的悲愿、智慧和功德,所以成佛的意义无量无边。从这个角 度来说,因为有了大乘,佛法才是圆满而完整的。

       第五,从发心来说,声闻乘发出离心,追求个人解脱;大乘发菩提心,发 愿带领众生共同解脱。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共同点是解脱,不同在于,是个人解 脱还是带着众生解脱。可以说,二者的核心目标完全一致,但大乘的立足点更 高尚,胸怀更广阔,完全没理由否定大乘。

       第六,大乘和声闻乘的教义是相通的。包括大乘所说的慈悲、佛性、空、诸法唯识等,声闻经论中也蕴含这些思想。比如对空的认识,学过《阿含经》的同学都知道,这在经中属于深义,是甚深的说法,而无常、无我、苦是常规的说法。印老曾撰写《性空学探源》《唯识学探源》,就是在阿含经典和部派佛教的论著中,寻找空和唯识的思想。所以空的思想在阿含经典就有,不过说得比较简单。大乘经教只是将阿含隐藏的深义加以开显,尤其是《大般若经》,以及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月称菩萨等中观祖师的论著中,对无自性空的思想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演绎。至于唯识思想,虽来自《解深密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辩中边论》等唯识经论,讲“一切唯心造”,讲心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心对世界的影响等,其实这些思想在声闻经论中也已包含,如“心种种故色种种”等,只是在唯识经论中才形成系统、完整的建构。包括如来藏体系的佛性思想,就是对《阿含经》所说的明觉、心性作进一步的开显和建构。

       再如慈悲,声闻乘修行中也有慈悲喜舍,到大乘佛法,只是把慈悲修行和菩提心教法结合起来,把慈悲变成对一切众生的无尽责任和承担,将慈悲的深度和广度加以拓展。至于菩提心教法,佛陀因地就是以菩萨身份出现的,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才能圆满佛果。然后在娑婆说法 45 年,让正法在世间 千秋万代地流传下去,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佛陀就是发菩提心的典范,他的出世、说法及建构僧团、住持正法,都是菩提心的事件,体现了菩提心的精神。

       总之,大乘的核心见地和修行内容,不论中观无自性空、诸法唯识还是菩提心教法,和声闻乘教法都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是在说另一套东西,只是更甚深,更殊胜。从这些角度看,我们完全没理由否定大乘经典,否则的话,就意味着我们也在否定声闻经典。从苦、无常、无我,到讲唯识、讲佛性,既包括 负面的否定,也包括对正向的开显,才是对佛法的完整概述。比如中观的空性思想,虽然从破除自性见来说是对负面的否定,但也包含正向的开显。如果只看到否定的一面,对佛法的理解是不完整的。

       前面列举了六大理由,来证明大乘是佛说,并且比声闻经论的表达更透彻,更深刻,更殊胜。这些理由应该很有说服力,大家听了之后要认真思考。现在有人学了声闻教法就不相信大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局限,觉得声闻教法比较容易理解,而大乘的中观、唯识、如来藏思想深奥得多,有些部分确实超出普通人的认知。同时,菩萨道的境行果比起声闻乘修行难了很多。基于这些原因,使他们不能接受大乘教法。事实上,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智慧不够,心力不足,并不能说明大乘不究竟,更不能说明大乘非佛说。

       选自济群法师《入菩萨论讲记》


图片_2023080816015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4 06:42 PM , Processed in 0.0551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