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ity walk」火了起来,不少年轻人漫步在城市的街头,看看风景,逛逛商场,点一杯咖啡,品尝一些美食……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着迷于「城市漫步」,你是否也有些疑问,年轻人有多少 city walk 的时间?city walk 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年轻人有多少 city walk 的时间?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把时间投入到「city work」里了?
不要没事儿就想发明个新词儿,显得自己与众不同,要和过去的行为分隔开来。
什么 City Walk?不就是再寻常不过的逛街吗?
我还上中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家里的长辈吐槽我的那些哥哥姐姐们,说他们每周都要出去逛街,就那么大个城市,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条有商业的街道,就那么几个商场和公园,也不知道有啥好逛的,每周都要去走好几趟,工作日有空了,晚上也要去吃个路边摊的同时再逛一下。
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但后来别人跟我吐槽了一下,说我每周定期去逛夜市,扫一下夜市上的旧书摊旧杂志,逛完了就在夜市的路边摊吃碗便宜的粉面之类的,这就是典型的逛街。
只不过我是去看书刊报纸杂志的,而别人也有别人流连忘返的东西,这些商家地摊儿每天都会有新货上来,所以每次逛,都总会有东西吸引你。
后来,我读大学的时候,也会经常没事儿就一个人坐着公交地铁出去玩,经常是早上吃过饭后,就出发,做一两个小时的地铁公交去到一个街区,随便逛逛,到了中午找个地方吃顿饭,然后下午再瞎逛一下,赶在晚高峰之前,再坐公交地铁回去。
这么玩,一方面是真的很省钱,公交地铁钱撑死了十几块钱,中午就算吃顿好的,在那个年代也很难超过三十块钱,基本上就是五十块钱就包揽了一天的快乐。
而现在,各个城市的商业更加繁荣了,各种饭馆商店的迭代速度也变快了许多,比如我住的附近的街区门面房,有的门店一年能先后开业四五家店,每家各干两个月。
这样就会制造一种,一个街区一周后来逛,就能发现新东西,一个月后再来逛,就能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国内的大城市现在基本上都分了很多板块,每个板块的各种配套都很齐全,所以每周逛一个板块,轮一圈就又可以逛新的东西了。
以前当穷学生的时候,有大把的时间,觉得逛街真的是很好的娱乐放松活动。
而现在,是真的逛不起街了,因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搬砖了,而不搬砖的时候,又忙着休息充电了,否则就是周末不睡,一周崩溃的状态了。
很多时候,朋友聊起一个五六公里外的商圈的新鲜事儿,新店铺,我都一脸茫然,因为很多真的一年多,甚至几年没去了。
而那些离得远的,平时又没机会路过的,真的是好几年都没去过了。
我作为一个经常去各大城市出差的人,有些城市,我都去过十几次了,可这些城市的代表性街区,商业区,代表性景点,我都没去过。
因为我搞的都是极限出差,前一天晚上坐飞机到这座城市,坐车直奔宾馆,吃完晚饭,洗洗睡了。
第二天上午去办事儿,办完事儿如果还早,那基本上就是赶下午或晚上的飞机又回来了。
所以,根本就没机会搞什么所谓的 city walk。
| 答主:李壮丁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每天几乎都在不同的地方进行 City work。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自由职业者,最忌讳的,就是为了省钱,整天窝在家里那个小房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设想一下,一早醒来,吃完早餐后,就是面对家里那个熟悉的环境,然后中午饭也在家叫外卖吃,晚饭也是,第二天醒来继续重复同样的环境。
相信我,不出一个礼拜,你就得焦虑,就得抑郁了。
每天早上一定要走出来,看看外面的阳光,看看路人,看看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的气象。
我每次去咖啡厅办公,我都喜欢坐在靠窗边的位置,尤其是有落地窗的位置,码字累了,看看窗外的充满活力的景象,能够让我每天的内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而且我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地方办公,不会一直窝在某一个固定的地方。
我也习惯出门背着电脑包出门,以便随时随地可以办公。
而这样做的好处也是,如果突然想到一个什么好点子,马上找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赶紧打开笔记软件,写下来。
因为灵感这个东西稍纵即逝,等到回家,洗个澡,打开电脑,什么想法都忘了。
上个月去了泰国,因为去之前看泰国普吉岛那边的天气预报,天天下暴雨。
机票又已经预定好了,怎么办?
把电脑带上,万一去到的时候天气不好,还可以在酒店工作。
于是真正地带上电脑「country work」了,去的那几天,知乎还一直有安排写作任务,走到哪里刚好有咖啡厅,就直接进去点杯咖啡,赶紧写起来。
拍摄于泰国普吉岛国家森林公园
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有电脑、有网络的地方,就是「city work」。
最后放几张泰国普吉岛非常好看的海景:
| 答主:也说
不用很多时间,早晨的通勤,中午的午餐,晚上的归家,都可以是一场「city work」。
City walk 的走红源自人们对「目的性」的逆反,工作生活中很难放松,总是带着目的性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我们旅行中在逛一些店铺的时候,总是无形中给自己一些压力。
City walk 的「无目的」就是噱头本身。
City Walk 即城市漫游,形式不一定是步行,骑着单车或开车也算。
但最重要也是最戳年轻人的特点,是一种类似塞尔达游戏里的自由探索精神:
在一个城市里随心所欲地探索,不用刻意去网红景点的人潮中打卡,不用在热门餐厅前的长龙里排队几小时。
也许是在老巷子里发现一家小而美的咖啡店,也许是驾车路过一场气氛正酣的 live house,也许是在偶然打卡的一家潮玩店买到了心心念念的限量手办。
就像开盲盒,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惊喜,但只要探索下去,就会见到不同的风景。
毕竟在华灯璀璨的城市里,永远有激发灵感的新鲜事物,也永远能认识碰撞出火花的新朋友,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不被定义的生活,凭自己的喜好发现快乐。
City walk 可以理解为对旅行本身的回归,在几个月的「高压旅游」轰炸下,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质量和深度,想以一种「成为当地人」的形式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和当下,毕竟时间不再紧迫,旅行的需求也不再那么急切,我们能以更松弛的姿态去感受生活。
相对应的是特种兵式旅游,这则是一种对现实的重复,人们在类似的攻略和打卡图鉴里找到一种陌生地域的可能性,去确定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旅行收益。
而 City walk 则是传播一种想象,其不期而遇的模式传递着一种更具想象空间的不确定性。
总之,只要我们愿意追寻热爱,愿意探索生活中的美好,5 分钟,哪怕通勤路上提早 2 站下车,换一个回家的路线,你也会发现那些藏在城市枝桠里的绿洲,就是家门口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