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回复: 0

[驰骋职场] 2023年,是时候给“内卷”按下暂停键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是时候给“内卷”按下暂停键了

 Alexa Mikhail 财富FORTUNE 2023-01-13 07:03 Posted on 上海
0.jpeg
“事实上,我们天生就能够忍受渐进式压力。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长期压力,得不到恢复或没有休息时间。”图片来源:10'000 HOURS—GETTY IMAGES

无论是工作狂、女老板,还是靠黑咖啡续命、每天只睡两小时的高效创业公司创始人,这背后都是“搏命文化”在起作用。人们想表现良好甚至表现出众,这让他们像滚轮里一直奔跑的仓鼠一样,面临难以想象的挑战。

但随着人们开始安静辞职,并倡导在办公室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福利,甚至可能是某种形式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许多人开始将搏命文化视为社会问题,而不是晋升方式。

心理学家、《职业倦怠解决方法》(The Burnout Fix)一书作者、BetterUp的创新教练副总裁哈辛塔·希门尼斯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持续奋斗和压力从根本上与成功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将搏命视为骄傲的源泉。这让我们陷入了这种共同的错觉,即坚持不懈追求最高生产力和持续奋斗只会带来回报,只会带来好处,而不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也许最糟糕的是,当你感到筋疲力尽时,搏命文化并没有结束——相反的情况往往会发生。一旦你被它所控制,持续追求最高生产力就会变成例行公事,你就会加倍努力工作,试图打败竞争对手。

希门尼斯说:“我们中的许多人还认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仅仅不断提升自我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全力冲刺。”

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

上大学时,我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待到深夜,无意中听到人们谈论前一天晚上几乎没有怎么睡觉,就好像这是一种荣誉勋章。他们认为大脑有无限潜力,放弃休息会让他们鹤立鸡群。我们中的许多人现在把这种想法称为有毒的生产力,坦率地说,这对整体幸福感是一种损害。但是,给它贴上标签并不会轻易挥别搏命文化。

“事实上,我们天生就能够忍受渐进式压力。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长期压力,得不到恢复或没有休息时间。”希门尼斯表示。

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慢性压力会导致心脏病和高血压等健康问题。持续压力还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并使得人们面临其他严重的心理健康挑战带来的风险。而且,搏命文化可能并不能让我们更高效。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个恶性循环呢?

首先,希门尼斯希望我们记住,我们是快节奏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文化中,人们渴望实现目标和找到归属感。我们会被提倡搏命文化的公司、学校和工作场所所吸引,这是意料中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仍然可以夺回部分控制权。

休息不是一种奖励

就像我们的身体在去健身房健身后需要拉伸、休息和恢复,以便在第二天活力满满一样,我们的大脑也需要休息来充电,以便记住更多信息。

希门尼斯称:“我认为休息不应该是一种奖励,而是必须满足的生理需求。”

呼吁人们重视休息,可能会招致白眼,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天就算不休息,也无法完成所有任务——而且完成任务可能比照顾孩子或年迈的父母更重要。希门尼斯指出,虽然很多人都持续超负荷工作,但即便是短暂休息也能够带来变化。他强调了从小处着手可以带来的力量,这样你就能够在一天中做出这些改变。当你找到平衡压力和休息的方法时,你就会更有能力克服挑战。

希门尼斯表示:“适应力惊人的人可以避开这种搏命文化,他们会有策略地利用休息和补充能量来提高自己的业绩。”

见缝插针地留出休息时间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改变,在日程表上留出一小段时间来休息或增加体能,让你充满活力而不是忙到筋疲力尽(比如散步、写日记、阅读、冥想)。

希门尼斯说:“这实际上是关于有策略地进行审视的时刻:这一刻你和团队在进行高强度冲刺,或者你有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并思考你如何能够挤出——即便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假设我要和这个对我来说像能量吸血鬼一样的人一起开一场压力很大的会议——30分钟的微休息和恢复时间。”

10分钟的微休息可以帮助你恢复精力,甚至能够提高工作表现,例如你可以看一段有趣的视频,给朋友发短信或打电话,拉伸一下,尝试一下涂鸦,甚至是走出门口。

不要让放松也变成压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可能在照顾自己方面做得太过火了,并为那些非严谨工作时间感到压力。对不能每天冥想、跑步或打电话给朋友感到不知所措,这与原先这些行为可以带来的好处是相悖的。尤其是与他人相比,当我们选择在工作之外做一些事情时,我们甚至会对照顾自己这项任务完成得如何感到有压力。

TikTok的热门话题创造了“朝九晚五前的朝五晚九”这样的术语,展示了迷人但往往完全不切实际的四小时晨练,包括在工作日开始前进行冥想、喝蔬菜汁、拉伸和进行心理暗示。随着网上发布的理想化日常生活走红,似乎成功的自我保健也需要搏命。

我们很容易在休息时间给自己施加压力;有些人甚至为了在黎明前完成自我保健而失眠。最终,我们对看似轻松的任务的感觉可能和对工作的感觉一样。

相反,在进行自我保健时,要练习倾听身体的声音,并给自己多些宽限。毕竟,这是你享受生活的时间。

希门尼斯称:“在没有表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也想表现出众。在设定理想或是成功愿景时,我们必须谨慎行事。”

制定灵活的规则

制定一些规则,比如什么时候查看手机,或者在进行工作任务时,需要回复哪个人。希门尼斯表示,很少有人能够遵守“严格界限”,所以说你可以回复家庭群聊短信,但在一个小时内不回复其他人,这就是灵活规则的例子,这样做的话,你会更有活力,也能够改善搏命的思维方式。

专注的力量

搏命文化助长了多任务处理的认知误区,比如认为:多任务处理会让你更有效率。

《延缓大脑衰老:提高记忆力、保护免疫力和抵御痴呆症的新策略》(The Age-Proof Brain: New Strategies to Improve Memory, Protect Immunity, and Fight Off Dementia)一书的作者马克·米尔斯坦此前曾经告诉《财富》杂志,多任务处理会让我们更健忘,因为我们没有花那么多时间来处理信息并将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他说:“在这个被迫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并转向下一个任务的世界里,人们只要稍微放慢脚步,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可以记住更多的东西。”

限制多任务处理能够一箭双雕:帮助我们避开搏命文化,也可能让我们更高效。

在工作中表现出脆弱的一面
并设定界限

搏命和努力提高效率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只是机器上的齿轮。专家告诉《财富》杂志,在工作环境中畅所欲言、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可能会非常困难,但事实证明,设定界限、倡导符合自己需求的工作环境大有裨益。

在什么情况下工作要求超标准,在什么情况下搏命文化占主导,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大有裨益。

畅销书作家、心理治疗师埃丝特·佩雷尔曾经对《财富》杂志表示:“你的整个生活都围绕手机展开,你必须决定好在什么情况下关机。”

审视一下你自己,确保你没有盲目跟风搏命文化,如果有需要的话,就要考虑寻求治疗师的帮助。

希门尼斯说:“就像提高效率的小技巧一样,工作的时候要讲求灵活性,这很重要,但我们还缺少一块拼图。那就是要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3 11:58 PM , Processed in 0.0444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