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希望我知道怎么戒掉你”
这是多少人看过《断背山》后,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
李安在2005年,谱写出美国西部世界里,两个男人间,隽永而悠长的恋曲。
不仅在当年颇具开创性,直到今日,于爱情片与同性题材中,依然名列前茅。
然而,像这样早被奉为经典的杰作,如今却有不少人按下了反对键。
差评的重点,不在于厌恶同性题材,而在于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
米歇尔·威廉姆斯扮演的埃尔玛,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卢琳。
这两个角色,分别是两位男主角恩尼斯和杰克的妻子,也就是俗称的“同妻”。很多人更同情两个女性面临的无爱婚姻,无法为男主角在出轨、隐瞒、欺骗阴影之下的感情所感动。
更不能理解为何许多人赞美这种爱情,认为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伟大而纯洁的爱情。
两位女主角在片中不多的出场,不算全面的塑造,更有人指责导演李安是不是“背刺同妻”。
无可置疑的是,对于埃尔玛和卢琳,以及这两位角色所代表的女性群体来说,恩尼斯与杰克的感情,不仅称不上绝美爱情,还冰冷地令人齿寒。
如果替换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感情,无异于婚前遇见白月光,婚后还和前任保持长期关系。
更遑论恩尼斯与杰克两个主角在自己婚姻中的表现,都相当糟糕,易怒、自私、冷漠、麻木。
但如果说李安“背刺同妻”,绝对是欲加之罪。
《断背山》能够成为一部大多数人认可的杰作,正是因为李安,从来没有在电影里,规避现实问题。
他不曾粉饰埃尔玛与卢琳的遭遇。
对女性角色表达同情的差评,之所以能出现,源于李安真实地刻画了,身处于这般境地的女子,她们的痛苦与悲哀。
埃尔玛从电影中段才正式出场。
她的出现,故事的整体基调也从优美、烂漫的山川中抽离出来,回归现实,痛苦与压抑开始滋生。
埃尔玛并不是那种关心浪漫情怀的女人,用中国话来讲,就是“勤俭持家会过日子”,是个“贤妻”。
相应地,她和恩尼斯的生活,也局限在茶米油盐酱醋茶和孩子之中,他们也似乎从没有夫妻该有的感情。
大部分时间内,他们都只操心,赚了多少钱、钱是否够用,今天谁上班、谁来带孩子。
二人唯一看起来像能滋生情感的出行,全家去草坪上看烟花,也以恩尼斯与人发生冲突、大打一架告终。
但至少这个时候,埃尔玛依旧认为恩尼斯爱自己。
即便生活中没有浪漫,可很多女人都是以这种劳碌的妻子状态,度过平常的一生。
然而,杰克归来,打破了埃尔玛最后的幻想,她撞见恩尼斯与杰克躲在角落里接吻。
一开始,埃尔玛仍旧不肯放弃家庭,她期盼着有天恩尼斯能回心转意。
可是随着恩尼斯与杰克越来越频繁地“钓鱼假期”,他和埃尔玛的矛盾,也日益严重,为数不多的性生活,恩尼斯也丝毫不顾及埃尔玛的感受。
当埃尔玛提出,家庭经济的窘境无法解决,就不该再生一个孩子。
恩尼斯却突然发怒,表示她不愿生孩子,那就不会再有夫妻生活。
于是,埃尔玛和恩尼斯的婚姻,走到尽头。
卢琳则与埃尔玛完全相反,她看起来更有活力,并不为家庭俗务而疲累。
她和杰克相识于赛马场,她骑着烈马在赛场上奔驰,完全不输西部牛仔。
卢琳更自由、更洒脱,她每一次出场,都变换着不同的发型、妆容、首饰、衣服。
在优异家庭背景下,她所关注的现实,也是能从账本里抠出来再多一点利润。
卢琳坐办公室、当女老板,谈的也都是生意经。
有的是闲情逸致来关心今天穿什么衣服、晚上吃什么美食,去哪里聚会、喝酒、跳舞。
她看起来并不在乎婚姻是否恩爱、夫妻是否亲密,也不在乎杰克每次去钓鱼是干什么。
更不会像埃尔玛那样,往钓鱼竿上串纸条,来验证丈夫的行踪。
直到最后,恩尼斯打电话给卢琳,询问杰克的死因时,我们才从卢琳眼底盈盈泪涌里,探知她对杰克的感情。
抛开恩尼斯与杰克的性向与忠诚,埃尔玛和卢琳的家庭生活,也没什么幸福可言......
埃尔玛出身贫困的乡村,养成了她为生活奔忙的品性,即便后来嫁给了纯粹异性恋的超市同事,她的生活与跟恩尼斯在一起时别无二致。
一样地为生存精打细算,生孩子、养孩子,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尽头。
卢琳的洒脱,始终笼罩在被父亲长期严厉管教的乖女身份下,她奔放地骑马、与穷小子约会。
但时刻挂念着宵禁,准时回到父亲的家门中。
卢琳仿佛灰姑娘,必须计算着十二点的钟声,钟敲最后一下时,她的自由魔法就会消失。
她选择跟父亲不喜欢的杰克结婚,同样是对父亲管控欲的一种反抗。
因此,当杰克鼓起勇气怒斥岳父肆意插手自己的生活与孩子教育时,卢琳也露出一抹得意的笑。
你会发现,电影《断背山》的世界里,没有一组情感和家庭是幸福的。
即便是那些支线中的配角,比如杰克的父母、卢琳的父母、杰克的邻居、恩尼斯的女友。
时代规训着女人要回归家庭,要做乖巧的女儿、要做贤惠的妻子。
同时也规训着男人不能和另一个男人长久相处,否则会被整个世界厌弃。
所有人都生活在现实长久以来的规训中,只能从“断背山”上寻找片刻自由。
在展现多元性别、性向关系的电影中,往往异性关系代表着现实,而同性关系则更加理想化。
《断背山》亦是如此。
为了让恩尼斯和杰克更具普适性,李安避免两个角色的外在呈现出“同性恋”刻板印象,让他们更像随处可见的普通男子。
恩尼斯算偏向异性恋的双性恋,他最终要回归现实中、回归常规婚恋与家庭。
而杰克代表着他对纯粹爱情的遐想。
当年在断背山上,仿若世外桃源的自然美景中,恩尼斯和杰克陷入突如其来的爱恋,过着纯粹与浪漫的双人世界。
之后的岁月中,二人每次前往断背山钓鱼。
与世俗和现实隔绝,也是恩尼斯和杰克逃避,无论是来自生活压力还是歧视眼光的方式。
他们的爱情说不上真正的纯粹、谈不到伟大,自然而平和,是可能发生在每个普通人间的感情,充满了理想的恬淡。
因此,更偏向同性恋的杰克,也常被人提及,他时常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甚至卢琳认为,断背山也是杰克的幻想,鸟儿鸣唱、威士忌如山泉流淌。
杰克很早就想摆脱世俗的、欺骗中的婚姻,跟恩尼斯一起回故乡,建座小屋、做做农活,过田园牧歌的简单生活。
在恩尼斯眼中,这同样不切实际,于是恩尼斯一次次给杰克能迎来这种生活的期盼,却一次次抽离回现实,将杰克留在原地。
但恩尼斯也不肯放弃杰克,畏惧这份内心的自留地被打破。
他深恐杰克去寻找其他同性情人,当听到杰克可能和其他男人发生关系,他开始狂怒。
恩尼斯无法正视、也无法完全接受自己对杰克感情,根源来自他童年的见闻。
在恩尼斯老家,曾有一对很硬汉的男子,长年累月住在一起,没有结婚,没有孩子。
最终,这两个人被村里的恐同人士残忍杀害。
惨状永远印刻在恩尼斯的脑海,让他时刻恐惧着。
在那个时代做同性恋,即使不妨碍任何人,也是真的面临生命危险。
归根结底,《断背山》所描写的爱情,是时代的重压下,四个人的婚恋悲剧。
最终,恩尼斯的恐惧也成了现实。
杰克放弃和恩尼斯一起完成理想生活,向卢琳提出离婚,跟邻居工头回到老家,建了房子,准备过那田园牧歌的生活。
然而没多久,杰克死于非命......
他可能如恩尼斯所想,死于村中恐同人士的殴打,也有人认为是被抗拒儿子性向的父亲或维护女儿的岳父谋害。
无论真相如何,杰克死于那个时代的恐同思维。
最终,不可抗拒的时代战胜了所有人的抗争与幻想。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只能劳碌、孤独地继续生活下去,守着心中永远无法企及的,如同“断背山”的梦想。
其实,早在“父亲三部曲”时,李安就用《喜宴》表达了同样类似的多元性向人群的困境。
只是《喜宴》更加戏剧化、喜剧化。
为应对父母逼婚,伟同在男友西蒙的建议下,娶了急需婚姻来留在美国的威威。
然而在婚宴、闹婚的习俗的灌酒与引导下,伟同和威威意外有了一个孩子。
这彻底搅乱了三个人本来的生活与关系,濒临崩溃。
高父不动声色的观察与诱导下,威威决定生下孩子,交给伟同和西蒙抚养。
传统的成家立业、传宗接代观念,在传统话事人代表高父四两拨千斤的指挥下大获全胜。
只留下三个年轻人面对着渺茫的未来。
多年后的《断背山》,表现手法变得更精巧,故事也讲得更内敛。
李安独特的东方含蓄,为这个处于强压时代、困境重重的婚恋悲剧,增添了沉于心底的悲悯。
伟同、西蒙、威威、恩尼斯、杰克、埃尔玛、卢琳,都是时代的受害者。
世界不会轻易改变,被这个世界迫害的人,应该站在一起,不要互相指责、更不要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