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生理健康,也对精神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测量大脑的脑电信号,去获得大脑的状态。
传统测量脑电信号时,被测人需要戴上脑电帽,非常复杂,而且需要专业人士操作。
同样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开发了像下图中这样的可穿戴脑电设备,你只要戴上它就可以了,甚至可以到处去走动都没有关系,十分方便。
▲ Sensors 2022, 22(5)
它可以做什么呢?比如对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的评测,对抑郁的评测,情绪问题的识别等等。那么通过这些,真的可以预防精神疾病吗?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这个实验中有一名躁郁症患者和一名健康人。什么是躁郁症呢?就是狂躁加抑郁,也称为双相情感障碍,这样的患者在生活中是非常多的。
研究人员给了他们一个量表,每天让他们记录自己今天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1分到10分,连续记录两年的时间。然后你就可以看到躁郁症患者的情绪要不然是非常高,要不然是非常低,处于中间的时候很少。
▲ Source:Gottschalk A et al.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但是健康人就不一样了,他可能今天心情是2.3分,明天是7.8分,他会觉得1到10不够,要描述得更细致一点,你可以看到情绪的动态变化是有很多规律的,而且不会像躁郁症患者的心情分数那么单调。
精神科的医生们多年来总结发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患者,无论是他们的个性、行为还是认知情绪,一般都是朝两个极端发展。
一种是特别有序,比如说强迫症、冷漠、妄想症等等,令一种就是行为特别杂乱,像冲动型人格障碍、狂躁虚构等等。
▲ Source:Yang AC, Tsai S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12)
所以我们就发现,不管是生理上还是精神上,我们的系统都需要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那这种动态的平衡可否去量化呢?我们可否量化“健康”呢?也就是说我能不能得到一个数值去描述现在离平衡到底有多远,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呢?我的老师彭仲康教授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一种算法,这个算法我们也发表在了物理界的顶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面。
如果大家还记得刚才那几个心电图,特别有序的是心衰的患者,特别无序的那个是房颤患者。当我们要量化一下它们的状态,我们要怎么做?
如果我从不同的时间尺度来看健康人的心率的话,不难看出在每个尺度上,它的心率都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心率过分有序和无序的患者,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尺度怎么变,它的心率好像都差不多。
所以这种量化“健康”的算法就是,我们从不同的时间尺度来看这个时间序列的混乱程度。其中,横坐标是时间尺度,纵坐标是样本熵,代表时间序列的混乱程度。
▲ Source:Phys Rev Lett 2002;89:068102
我们先来看特别无序的实时心率(AF),当我用最原始的时间尺度来看时,它是非常混乱的,但是当我随着时间尺度慢慢增加的时候,它会慢慢降下来。
对于特别规律的实时心率而言(CHF),不管用哪一个时间尺度去看,它自始至终混乱度都是非常低的。
而绿色的那条线代表的是健康人,可以看出它是特别平稳的,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保持了维持动态平衡的这种能力。
当我们把这个算法应用到脑电上面时,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抑郁症患者的脑电复杂度是失衡的。
图中黑色的线是我们分析健康人的脑电信号得到的结果,红色的线代表的是抑郁症患者的分析结果。
如果以这个红色的虚线隔开的话,你会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动态复杂度曲线在小尺度上混乱度是升高的,右边大尺度时它的混乱度是下降的,相对于健康的人,整条曲线呈现出一种倾斜、失衡的状态。
现在是用曲线来分析,如果我们再把它继续量化一下,用数值来表示,
我们就会看到,健康人的值会落在对角线的上边,但是抑郁症患者的值会往下移,整个偏离了平衡。
我们用了大量的数据去验证这个结论,包括马来西亚、美国、中国的抑郁症数据库,都发现了一样的趋势,而且抑郁越严重,这种偏离、失衡的程度也越严重。
知道了这些有什么用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比较早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人偏离了平衡的情况,是可以给他一些干预治疗的。比如说在抑郁发展不是特别严重的时候,就使用一些非药物的手段去控制住,很常见的方法比如像运动,像冥想,甚至是音乐治疗,都可以有很好的作用。 很多科学研究都发现音乐能促进大脑状态恢复平衡,这里面主要有三个理论机制:一个是音乐可以促进神经的激活和重塑,第二个是音乐可以激活奖赏和情感的网络,以及音乐可以激活备用的神经网络。
▲ Source:RJ Zatorre, et al. Nat. Rev. Neurosci. (2007) 图中这个人在拉小提琴,拉小提琴的过程其实锻炼了我们很多的脑网络,在这个过程有很多的脑区都参与了,同时我们的手,我们的眼,我们的耳朵,跟这个提琴其实是组成了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
音乐治疗在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已经被国家认可并写入了治疗的标准里面。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明显的个性化差异,有的人有效,有的人无效。
我们实验室在进行音乐治疗的同时,会借助我们开发的可穿戴设备,记录患者的脑电、心电等等生理信号,这样就可以得知在治疗的过程中,他的整个身体系统状态是怎么样的。这个时候我们实时地调整音乐,然后使整个人朝着健康的方向去恢复平衡。
04
我们运用这么多手段,做了这么多的分析,有什么用呢?
大家都觉得美国医疗很发达,但其实医疗已经成为他们国家的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当今美国医疗的支出已经接近GDP的20%了。中国的医疗应该建立自己的模式。
我们认为中国的医疗未来应该有一个大的趋势,首先将会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这个健康包含了生理上、心理上,甚至是周围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健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健康。
此外我们对待疾病的方式,将以治疗为主转化为以预防与管理为主,然后把疾病干预的地点由医院转到社区与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些理论就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在医院人满为患,其实医院的设立本质上应该用来治疗疑难杂症,而对于预防与管理,其实我们是可以放在家庭与社区的,那么这时各种可穿戴的设备就会起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我们借助一些可穿戴设备就能够了解到此刻你是处于什么状态,如果偏离了正常的情况,那么就有可能是进入亚健康甚至是疾病状态。如果在进入疾病之前,比如说亚健康状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检测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介入去干预它。其实当代的人们,包括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对于大健康的概念已经非常接受了,所以大家都在用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自己,但是大家往往容易习惯于用线性思维来解读我们人体、以及环境这种非线性复杂系统输出的信息。
我们每个人生而不同,有的人免疫系统强一点,有的人抗压能力弱一点,有的人是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所以我建议大家今后多用一些复杂科学和非线性的思维去看待我们的人生,管理好我们的身心健康,祝大家生活幸福!
在最后我想借一席的平台以及这个机会,感谢我的老师彭仲康教授,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以及我可爱的学生们和一直支持我们的合作单位。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