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0

[影乐之声] 内蒙古人的音乐细胞为什么普遍偏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3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蒙古人的音乐细胞为什么普遍偏多?

 云川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9-12 00:14 Posted on 北京

IMG_2990.PNG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最近,网上掀起一波“省歌”讨论。说到哪首歌可以代表自己的省份,五湖四海的网友纷纷表示有话要说。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敲定的省歌有:广东省《光辉岁月》——

光辉岁月

福建省《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

陕西省《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
江苏省《茉莉花》——

茉莉花
浙江省《美丽浙江》(一说《江南皮革厂》,迷之微笑)……

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
在讨论“省歌”过程中,有一个地方的代表歌曲争议有点儿大——内蒙古自治区。究竟哪首歌可以代表内蒙古?一些网友提出应该让《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与《鸿雁》两首歌一决胜负,旋律一起,歌声分分钟就能把人拉到草原现场——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鸿雁

也有网友认为,内蒙古有许多摇滚乐队,杭盖乐队的《轮回》绝对称得上“史诗级”作品;还有网友表示《吉祥三宝》《月亮之上》是不是也能考虑列入候选……

轮回
吉祥三宝
月亮之上
原来,内蒙古音乐不止有悠扬的马头琴,蒙古族摇滚乐与流行唱法也在听众心中默默扎下了根。我们不禁感慨,内蒙古的音乐风格,为何会如此丰富?

想把生活唱与你听


音乐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仔细聆听,你会发现,不论是蒙古族的传统民歌,还是融有当代元素的摇滚乐,歌曲都是在尽情表达生活。

提起内蒙古,大多数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壮阔无垠的草原。雄鹰展翅,骏马奔腾,这片美丽的土地令人心向往之。

作为我国北部的绿色屏障,内蒙古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从西部的茫茫大漠,到中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从一碧千里的草原绿地,再到北部的万倾林海,穿行于内蒙古,总能给人别样的惊喜。有人说,内蒙古很大,大到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也有人说,内蒙古很长,长到坐着火车从内蒙古自东向西行进,一觉醒来,不仅还在内蒙古,而且只穿越了一片草原。

IMG_2991.JPG
草原、沙漠与高山,在内蒙古浑然统一。摄影/云风0518 来源/图虫创意

内蒙古不缺好山,好水与好风光。内蒙古有许多著名山脉,如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贺兰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西部边沿,是腾格里沙漠与宁夏平原的天然分隔。阴山山脉挡住了北部的风沙,造就河套平原良田万顷。大兴安岭附近分布着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著名草原,草原也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内蒙古也有不少河流湖泊,如呼伦湖、乌梁素海、额济纳河,丰富的水源滋养了勃勃生机的草原与勇敢坚忍的牧民。

IMG_2992.JPG

内蒙古地形图。制图/云川


今天的我们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中,都感到心胸开阔,草原民族在如此风光中,难免不会想放声歌唱。

话说而来,如此开阔的地方,也足足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徜徉在草原中,人们沟通起来也基本靠吼,如此一来,颇有穿透力的民歌随之孕育出来。

内蒙古的民歌可以分为长调与短调两种体裁。长调中很大一部分歌曲是在歌唱草原美丽自然风光。面对宽阔无垠的草地、星星点点的湖泊,马背上的民族选择将它们歌唱出来。曾经,北朝民歌《敕勒川》的曲调回荡在河套平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曲是情感最真切的表达。

长调民歌意境深远,曲调高亢,“哎”“噢”“啊”,牧民们唱《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唱《威风矫健的马》,也唱《走上高高的兴安岭》。与其说他们是在唱歌,倒不如说他们在把目力所及的那份美好分享于你。

敕勒川
长调民歌中不止歌咏山水,还有许多思乡曲。放牧的生活时而会感到孤寂。尤其是夜幕降临,周遭的空旷更突显了人类的渺小。此时此刻,家中的妻子是否安好?孩童是否酣睡?遥远的距离挡不住绵绵的思念,于是,牧民们选择将它们唱出,成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民歌。除了亲人之间的想念,思乡曲中还有一部分蕴含着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历史上,蒙古军队征战各地,蒙古族青年曾随军出征,这些英勇的战士们在随军途中也编唱了大量的思乡歌曲,代表曲是科尔沁民歌《金色圣山》,传唱至今。

金色圣山
内蒙古的民歌中除了长调,还有短调。曲调的长短,表面看是歌曲风格的变换,实际暗含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清朝中期,乾隆曾颁布封禁政策,禁止汉民迁入内蒙古地区。清末,随着人口激增,封禁政策逐渐松动。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是当时汉人前往开垦的主要地点。垦荒得到官方认可后,大量汉民涌入科尔沁草原,草原中村落渐渐增多,集镇贸易也悄然兴起。

交流过程中,牧民开始尝试融入农耕社会,他们与传统村民一样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大量短调民歌开始流行。短调民歌篇幅短小,节奏齐整。半耕半农的人们唱《嘎达梅林》(民国的一次反封建反军阀斗争)——也唱《达那巴拉》(士兵强制入伍,被迫与爱人分离),他们用歌曲叙述了历史的片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嘎达梅林

也唱《达那巴拉》(士兵强制入伍,被迫与爱人分离)——

达那巴拉
他们用歌曲叙述了历史的片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台”无处不在


如果说生活是歌曲创作的动因,多样的舞台则为内蒙古民歌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在内蒙古,总会有很多场合听到各种歌曲。

内蒙古有许多特色的祭祀仪式,比较有名的是敖包祭。敖包是内蒙古颇具特色的景观,也被称为“鄂博”。一般而言,敖包是用石头堆成的锥形石塔,建于山顶或丘陵之上。经典的草原歌曲《敖包相会》,歌名中也有“敖包”一词。

敖包相会
起先,敖包只是承载了牧民对山石的崇拜,到清代,敖包成为边界的象征。《大清会事例》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以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日(鄂博)。”牧民崇拜高山的雄伟,便有了敖包祭的活动。在内蒙古长调民歌中,出现了许多祭祀主题的歌曲。

IMG_2993.JPG
图布乌力吉图敖包会。来源/纪录片《敖包:对话苍天》截图

内蒙古的特色节庆活动同样离不开歌曲相伴。内蒙古最有代表性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传说,那达慕大会诞生于西汉,草原民众召开大会,对昭君入塞表达欢迎之情。

真正有文字记载的那达慕大会出现在《成吉思汗石文》之中。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成为蒙古大汗。为了更好的检阅部队、分配草场,每年夏秋之际,成吉思汗召开“大忽力革台”(大聚会),这是那达慕大会的雏形。元明之际,那达慕大会活动固定下来。当时大会上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达慕大会不再只有祭祀与比赛,还多了赛骆驼、马术与歌舞表演。每年夏秋水草丰美之际,草原上的民众便驱车赶往大会现场,观看演出。在那达慕大会这类庆典中,《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赞歌有了传唱的舞台。

IMG_2994.JPG
2022年“那达慕”系列活动。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唱歌也是一种社交技能。歌曲早已成为内蒙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遇上丰年,来一曲;远方的朋友到来,也来一曲。在内蒙长调歌曲中,有许多祝酒歌,歌声传递的是内蒙古人骨子里的热情好客与豪迈奔放。网络的一些视频显示,在内蒙古有部分小学课间音乐都是赛马曲,听上旋律,孩子们便能跟着节奏舞动起来。

与流行音乐相遇


到了当代,内蒙古音乐风格变得更为多样,蒙古族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碰撞后产生了新的火花。

2006年春晚,歌曲《吉祥三宝》走红,一家三口身着蒙古族特色服装亮相舞台,淳朴温馨的歌声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还有大家熟悉的组合凤凰传奇。凤凰传奇的主唱之一杨魏玲花来自鄂尔多斯大草原。凤凰传奇的歌声粗犷奔放、旋律高昂,融入了rap说唱艺术,他们还曾尝试将民歌与爵士乐进行融合。不过,如果仔细分辨,还是能在他们的歌曲中找到马头琴、蒙古语的痕迹。

最炫民族风
此外,《火红的萨日朗》走红短视频平台,受到很多听众喜爱。蒙语“萨日朗”是红色山丹花的意思。

火红的萨日朗
而要说内蒙古音乐能够叱咤国际乐坛的,还要属独具民族特色的摇滚。

20世纪90年代初,蒙古国内流行起摇滚乐。1989年,蒙古国的成吉思汗乐队曾前往呼和浩特举办演唱会,其中就演唱了久唱不衰的《乌兰巴托之夜》,“乌兰巴托”是蒙古国的首都,意为“红色英雄城”。

乌兰巴托之夜
当年,那场演唱会的交流令蒙古族的音乐人颇感新奇,他们了解到原来民歌不仅是悠扬的旋律,它也可以十分朋克。1990年初,受蒙古国摇滚乐的影响,内蒙古的草原上也星星点点的出现了许多蒙古族摇滚乐队。“草原歌王”腾格尔在当时还曾组建过苍狼乐队。

在蒙古族摇滚乐队中,除了有普通乐队的主唱、吉他手、贝斯手、鼓手,还有马头琴手、冬不拉手、三弦手。如果不是亲耳聆听过,很难想象这些民族的古典乐器如何能与西方乐器进行巧妙融合。

随着国内一些音乐节目的普及,蒙古族摇滚乐队走入大众视野。2006年,额尔古纳乐队的一曲《鸿雁》征服万千听众,唱出浓浓草原风情。还有杭盖乐队,更是凭借《杭盖》《轮回》等曲目广受大众喜爱。

蒙古族特色的摇滚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大众虽不太能完全明白蒙语歌词的含义,但歌曲的旋律却依然打动人心。有网友评论,听到这些旋律时会对生命产生新的理解,常常一曲下来,不知为何眼中已是热泪盈眶。

近年来,蒙古族摇滚乐队不仅在国内草莓、谜底音乐节中亮相,也开始走向世界。例如,杭盖乐队曾在丹麦、葡萄牙、斯洛伐克等地演唱,踏足60余个国家;九宝乐队凭借《特斯河之赞》等曲目红遍欧州,他们演唱时都会运用大量的民族乐器。如今,这首歌也成了短视频神曲,火遍大街小巷。这些蒙古族摇滚乐队通过艺术创新将内蒙古的民族风情展示于世界。


传承与创新中,内蒙古的音乐风格日趋多元。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唱法、如今的流行唱法,还是硬核的摇滚唱法,都与那片草原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歌曲的主题依然在赞美自然、仰慕英雄与追求美好,跨越千年的中华民歌精神始终未变,蒙古族民歌的精髓依然留存。

参考文献:
荣丽贞:《蒙古族的祭敖包》,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间乐研究所编:《中国民歌 第4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年。
马志洋编著:《草原大漠内蒙古》,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乌兰杰编:《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明安等主编:《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
徐斯韡等著:《草原声音漫记》,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
刘军:《杭盖乐队:当蒙古民歌遇上摇滚乐》,光明网,2022年6月8日。

IMG_2995.PNG
END
作者 | 云川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4 10:55 AM , Processed in 0.0388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