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食客说:“在这里吃完饭,总还想待一会儿,很有露营的感觉。”仿佛置身莫奈的名画,很是治愈。
责编 庄娅琼
大理喜洲的六月,一片绿意,这儿被作家老舍称为“东方剑桥”。穿过热闹古镇,沿着石板路行至红墙田野,拐角处便是低调的福十·田间。
初见主理人华姐时,一身运动装的她正忙碌着。同事在2楼装棚,她盯着要多挪3公分,有树枝散开了,要及时去捆扎,每样东西都要摆到准确的位置。
华姐原本在广州开服装公司,10年前来大理旅游,惊艳于“推门就是洱海”的美景,“这里人与海的距离,比三亚更近。”
她陆续开了民宿和餐厅,目前已经有8家。“疫情前我很喜欢旅行和美食,满世界跑,看各种有意思的房子,那些经历成了我做美学空间的养分。”
▲
主理人华姐在整理餐桌
在武夷山开首家民宿时,华姐认识了80后福州设计师三木,她邀请他今年三月去了喜洲。三木被那里天空惊艳了,“抬头一看五彩斑斓好漂亮,周边咖啡馆也很缤纷。我想要突出大自然的美,空间主调就选用深沉的黑色。”三木擅长植物造景设计,4年前跨界做室内,“福十·田间只花了3天出方案,50天装修。”
▲
福十·田间有两层, 一层是户外花园、吧台和餐厨,二楼拐角处有个小包房和稻田黄金观景区。
门头的设计是美式复古风,黑色和金色的质感搭配。墙体老旧还留有白族绘画,古老与现代的碰撞贯穿整个空间。
门头&户外花园,被光棍树锦包裹
空间栽种最多的植物是光棍树锦,指引着人们从室外到室内,没有用文字导示。
三木称,“它的顶部一团团红色,特别像在燃烧的一簇簇火焰,像生命力在点亮漆黑的环境。我不讲风水,植物的寓意都是人为构筑的,对树本身不公平。”
吧台右侧的过道,对着一楼小包房的窗户
在昏黄的灯光下,能看到斑驳的黄泥墙骨骼分明。三木赞叹道,“你不觉得老墙很漂亮吗?像绵绵起伏的山脉,跟白墙相互映衬,不用怎么修饰就很美。”
他对老建筑是怀着敬畏之情,几乎没动过硬装,只给窗户的木头上色。
从楼梯拾级而上,来到被三木形容为“最差房间”的小包房:“说最差,是因为大家过来都喜欢看稻田,比较少会待在包间,但我们还是用最好的家具来装饰,让整个餐厅没有任何一个死角。”
古屏风是从日本淘回来的百年老件,上面的树仿佛从一旁的日本武士柜生长出来,填补空间上半部分的空白。石椅跟台灯则是从大理老店淘来,“这盏灯100多块钱,原本被扔在角落堆满灰,却能照亮这里。”
包间的装饰虽然不同,但都有着修旧如旧的厚重,既像精美的日式茶室,又像古老的白族院落。三木称,“很多人想要一处一景,不是说一个地方一个风格,而是每个地方有不同景致,但风格一脉相承。”
从楼梯走向另一边,是斑驳的院墙、治愈的田野以及喜洲代表性的红墙。三木觉得简单放些黑色质感的桌椅就够了,“这是景观最好的地方,你根本不需要修饰,提供座位就好了。”
不同于空间传统的白族元素,福十·田间在菜品上选择了意式简餐,像披萨、烟熏三文鱼沙拉、红酒炖牛肋骨等,口味西式颜值颇高。
华姐说,“主厨做法餐出身,餐具则是我亲自淘的,像喝茶的杯子就有数十款供选择。”
何炎晓是80后重庆人,曾在时尚媒体行业工作了10年,长期处于高速出差的忙碌状态,“2019年,我想从传统媒体换一下跑道,更多关注在身心的探索,上各种探索生命的心理课。想找个特别美的空间做身心疗愈,跟从事法律、设计、心理学的朋友们一拍即合。”
早在多年前,她就认识同为80后的设计师李培颖,筹备新空间时找到了这位老朋友。李培颖曾跟随设计师谢柯工作将近10年,擅用朴实的材料呈现自然的空间姿态。
两人回忆起2020年首次去乌帕的场景,“当时正在下雨,感觉自己就像坐在山里面,看出去没有一丝城市景象,满眼全是老树。”何炎晓当即选中了这个地方:位于重庆渝北的“老牌富人区”,这里是火辣重庆难得的清闲地。
为了隔绝临街的喧嚣,从大门上二楼后,经过长长的回廊和花园,才能来到乌帕正门。李培颖坦言,“希望大家是从花和树进来的,慢慢推敲再进入室内,有种恰到好处的静谧感。”
乌帕主要分为两部分,2/3的面积是吃饭喝茶,1/3是生活疗愈。拉开木门进入素净的世界,餐厅没有过多缀饰,中性色调带来一股侘寂之感。
空间的原始层高是6.8米,李培颖砌矮墙隔绝视线,也在顶部增加木质梁柱,让顶部到地面变成5.6米,“不仅解决过于空旷的问题,大面积木质让空间有了温度。”
整个空间都保留着材料自然粗野的面貌,“装修师傅都是手艺人,刷墙时用的沙灰连漆都没上,浓浓的手工感。地板用莱姆石,家具用老木头,带有原生肌理感。”置身其中,每桌都能看到窗外景致,“我用大量的玻璃窗隔断,外面加建一圈绿植,再搭配远处的参天大树,仿佛在花园里用餐。
为了确保光线,李培颖使用一部分障子纸,“这种材质是日本建筑中和式门用的材料,不容易戳破且透光不透明,散发着宁静的东方气质。”
何炎晓称软装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光找就陆续花了一年,“很多老木头是我跟培颖去山里找的,椅子靠垫用的是天然麻料。”
▲
布艺使用天然麻料
家具大多没有品牌,“我们到处去收集佛像、手绘版画、用3D打印制作花瓶,请陶艺家制作器皿、花器,很融合混搭。”
在设计之外,美食也是混搭口味,但底色永远是东方。何炎晓介绍称,“主厨学习法餐出身,但钟爱东方食材,比如这款鸭腿用南法农庄的传统手法烹制,加入本地酸菜。”李培颖打造的后花园也成了“菜园子”。有款茶饮叫“园里有茶”,直接从花园里采摘迷迭香、薄荷制作,吃一口就是春天的滋味。
▲
平面图,300m2
盐禾⼩院所在的野岛文化社区,前身为广东惠州东江酿酒厂,有20多年历史。2019年,这里改为创意园区后重新开放,餐厅的进驻也吸引更多人打卡。
90后主理人Neeya从小就生活在惠州,她找到80后设计师王盛改造。王盛和太太郑晶是一对来自深圳的设计师,两人很喜欢老建筑改造,并擅长由室外到室内的完整设计。
▲
设计师夫妇王盛、郑晶在盐禾小院
小院俯瞰呈L形连廊,连通3个不同朝向的入口,衔接前后的阶梯广场和花园中庭,而大面积的玻璃窗和可推拉折叠的木窗,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边界。
Neeya说:“野岛不定期会举办集市、音乐会,现场氛围很好。小院可供打卡的地方很多,时常看到椅子上有许多物品却没有主人,找了一圈才发现他们都去拍照了。”
▲
室内衔接了阶梯广场和花园中庭
为了迎合周边的原生环境,空间主要由自然色系材质组成,远看几乎是清一色米黄,近看却有着迥异的肌理:泥巴质感的夯土墙、沙子质感的灰泥墙、岩石质感的洞石砖。
王盛坦言有个小插曲,“刚好供应商报废一批被日晒雨淋的洞石,我们提倡环保,就重新利用了。”
▲
在室外座位区,能与材质亲密接触
空间开有多个立面与天窗,当自然光线涌入室内,暖色系的材质就像一张张质朴的画布,任由大自然用光和树影作画。
除了室外引景,王盛还在室内种了一棵油橄榄,“餐厅内外被树包围,门口杂草也不除,希望跟院子一起经历春夏秋冬。”
▲
光影成为空间里的艺术装饰
室内追求消除装饰的痕迹,“进门的柱子墙体很厚,我开了窗口变成陈列墙。光有方框又很无聊,就凿了些图案。”
设计师不想直接买装饰画的成品,就自己设计墙面装饰,形状像发芽的种子组合成稻田。材质是镜面不锈钢,能反射出周边的自然景致。
▲
镜面装置与自然肌理土墙
小院去年8月开始设计,圣诞节落成,来吃饭的客人透过落地窗看到春日的萌芽、夏季的雨天。
王盛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墙上有光跟斑驳的树影,跟自然衔接,这个空间才是活泼、流动的。”
▲
室内也能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
Neeya做了7年法餐,想尝试更亲民的料理。“小院主推日式家庭简餐,食材是质朴的,还原日常的生活料理,但在摆盘和色彩上有法式精致感,重颜值。”
▲
平面图,120m2
图片来源:福十·田间&三木、荷李洪空间设计(偏方摄影)、异规设计(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