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一个社会的真实状态,影视剧是最为敏锐的触角,编剧作家们书写时代,演员们演绎社会风貌。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中国,可以说,从那时起,中国人的生活由“简单”变得“复杂”,物质丰富了,行业多了,人生选择多了,大部分人走的路开始不一样了。理所当然的,各种有趣的剧情发生了,很多人依赖的“体制内”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电视剧《下海》中描述八十年代体制内生活,是非常简单纯粹的。八十年代开始走红的作家王朔精准地拿到了这个时代密码,与以往伟光正的男主角不一样的是,他划时代地塑造了一批社会闲散份子,无业游民,他们在《空中小姐》在《橡皮人》在《顽主》中以嘲讽一切、调侃一切的方式存在着,让闭塞中的人们耳目一新,各种王氏名句成为社会流行词,“我是流氓我怕谁”“玩的就是心跳”。
▲《永失我爱》改编自《空中小姐》,一个无业小混混被空中小姐死活爱上的故事。
▲九十年代《过把瘾就死》一样也是一个美丽小护士爱上一个混不吝的不得志满嘴刻薄的男人方言的故事。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进入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历程中,经济开放,百业齐发,机会遍地。用刘晓庆的话说“那时候中国的市场就像高速公路,上面根本没车,你只要开车进去,哪怕把它当停车场都能赚钱”。“亿万富姐儿”刘晓庆也是在那个时代赚到了大钱。国家经济需要快速发展,但广大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工厂却人员冗杂、不堪重负,那时国家机关甚至鼓励公务员下海经商创业,有个专业名词叫“停薪留职”。机关和事业单位还稍微好点,受影响最深的是国企工厂,那时国企工厂也属于铁饭碗,和工人是终身契约的关系,但到了九十年代,很多工厂已经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又养着数量庞大的员工,举步维艰。于是他们遣散了员工,让他们自谋生路下海创业,这当中产生了许多阵痛,也有社会矛盾,后来被称为“九十年代下岗潮”。
▲池莉名篇《你以为你是谁》里面最开始的情节就是下岗的大姐被姐夫又抛弃了。据媒体统计,“从1995年到2002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精简了6000多万名职工。”1999年春晚,黄宏和句号的小品《打气》就讲了国企改革和机关改革的事。一个是乐观的下岗工人(18岁毕业进自行车厂,一年上三次光荣榜,眼瞅要提副组长),一个是苦兮兮被“分流”的干部(市文联-区妇联-街道办)。句号抱怨:“机关工作3年多,如今职位走下坡,分流把我分到了街道办,我今天要找领导说一说!”那时,“体制内”与“下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很多影视剧都描写过他们微妙的博弈关系。《我爱我家》里,贾志国的单位也开始改革,他单位本是国家机关,贾志国工作十余年也算是个中层干部(副处级,独享一间办公室)。后来为了适应改革大潮,他们单位要成立一个下属的“三产公司”,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美其名曰“优化组合”,贾志国就要负责这个事。因此引发了很多人事上的纠纷,单位里的“圆脸小护士”(牛莉饰演)还找上门来,使用美人计,就是为了能“留在局里”。▲那时候牛莉只有20岁,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真的是圆圆脸特别可爱。直到八年后她才以《空镜子》红遍全国。当然了,《我爱我家》里到处都有着名演员的稚嫩时期。▲在《我爱我家》里,贾志国老是提起“圆脸小护士”,和平就老是吃醋。2019年,“情敌”同框了。 ▲2019年,饰演贾志国女儿的圆圆也变成中年人了。阵痛是有,但是九十年代影视剧的普遍基调是在热烈地赞颂着这“遍地是黄金,下海就赚钱”的经济高速发展局面。也诞生了一大批经典的剧目,以及编剧们写出的经典金句。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电视剧的男主角被塑造成了儒雅、风度翩翩又颇具能力、甚至是神秘感十足的商人形象,令女观众们神醉。比如《来来往往》(关于这部剧我们有写过),濮存昕饰演的康伟业,原本是一个憋屈窝囊、在肉联厂上班的体制内青年,后来毅然下海,成为大老板,西装革履实在是帅惨了,还开始了一段香艳动人的婚外恋。濮存昕演了一个很让人心动的商人形象,因此剧成为“师奶杀手”,配合着90年代热烈积极的社会氛围,这部电视剧风靡全国,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所欣赏的价值观。 而推动下海的正是康伟业的老婆触觉敏锐的老婆段莉娜,女作家池莉细致地描绘了这一段:
“1980年,他们结婚才一周年,段莉娜从他们家带回一份文件,题目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她阅读得十分认真和细致,蹲厕所都在用红蓝铅笔划重点。
之后危言耸听地宣布:“看来我老爹就要完蛋了。老的将全部下台,年轻的有学历的将会提上去一大批。伟业,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注意给自己创造条件,做一些突出的政绩,给领导一个深刻的印象。”康伟业开玩笑说:“问题有那么严重吗?我有那么好的机会吗?天上要掉下馅饼了吗?”
段莉娜紧皱眉头批评他:“你看你这个人,一点政治嗅觉都没有,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康伟业说:“得了。我认为你的预言非常正确。”康伟业真正的意思是嘲笑她的预言非常可笑。不幸的是后来发生的事实证实了段莉娜的正确和康伟业的可笑。由于康伟业不积极表现自己,由年轻干部组成的第三梯队筛选掉了康伟业。
心情很不好的段莉娜与康伟业算帐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还不觉得问题严重吗?”康伟业当然理屈词穷。段莉娜穷追猛打,严厉地指责康伟业政治上的迟钝和糊涂,警告他要幡然猛醒,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落毛不如鸡。
康伟业被数落得实在忍受不了了,他反抗说:“你固然有道理,但是也不要得理不饶人。社会上平头百姓多得很,人家怎么在生活?好歹我还是个科长嘛。”段莉娜冷笑说:“这是你又不听我的话了。你醒醒吧:现在往上是到了年龄就退休,往下是已经提起来了一大批年轻干部。你三十大几的人了,还是一个科级,有屁用!你不信凤凰落毛不如鸡,那就等着瞧。” 而康伟业的旧同学的巨富和外商的身份,让康伟业毅然下海:
在段莉娜这样的人的观念里,商总是不如仕的。何况康伟业去经商就得丢掉铁饭碗,生老病死都将不再有单位和组织操办,谁能保证自己将来不出个意外呢?这种决定毕竟太重大了,段莉娜轻易不去怂恿康伟业。
这次是康伟业自己下的决心。他出差北京,到王府饭店找人时碰到了贺汉儒。贺汉儒是段莉娜的中学同学,贺汉儒的大背头梳得溜光,衬衣雪白,西装笔挺,一身香气,提着手提电话。他请康伟业喝晚茶,铺张了一大桌子的粤式小碟和小笼,说:“你们中国现在最时兴吃粤菜了。”他说,“康伟业你别把眼睛瞪那么大,现在我是马绍尔群岛公民了。”
康伟业的眼睛瞪得更大了,他万万想不到社会变化竟是如此巨大,贺汉儒居然成了外国人。他身为马绍尔公民,为美国一家公司做中国代办,名片上写着总经理,基本年薪二十万美金。他口气大得无边无际,说:“我已经替你们中国做了好几座大型水电站了。”康伟业说;“贺汉儒,去你妈的!”他们两人互揍了对方一拳,发出由衷的大笑。贺汉儒为康伟业在王府饭店开了一个房间,他们好好地叙了一番旧并认真地展望了未来。康伟业决定接受贺汉儒的建议,为贺汉儒的美国总公司在武汉开一家中南地区分公司。
康伟业把自己果敢的决定叫做抓住机遇,改革开放。在康伟业离职的那天,夫妇俩靠在床头坐了一夜。康伟业已经箭在弦上,显得格外豪迈和义无返顾。段莉娜这么一些年来屡遭挫折,巴不得康伟业能够振兴家道。她也明白,其实就康伟业本人来说,在机关就这么混下去,提级也是有希望的,一辈子既舒适又安稳。现在康伟业挥刀斩断自己的后路,也是深懂她的苦心所在。段莉娜岂有不动情的道理?
段莉娜又母亲哄孩子一般鼓励康伟业:“你放手干吧,凭你的聪明才智,凭你工作这么多年的社会关系和我们两家的社会关系,还做不过那些没有文化没有关系的个体户?万一将来实在不行,也不要担心,我总是国家干部,一个家庭有一个吃皇粮的就不怕了。你说是不是?”康伟业说:“是,你的话总是非常有道理。”
天亮以后,康伟业如久困深山的大鹏,展翅飞向了广阔无限的高深莫测的蓝天。他那辆每日里骑到机关去上班的自行车多年来第一次闲置在楼道的角落里,灰尘满面,不规则的光线将它分割变形,像一副超现实主义的油画,被搁在了往事里。 下海并不轻松。
康伟业一下海,首先就连连呛水,与他小时侯学游泳的感觉非常相似:连连呛水,辛辣的疼痛由口鼻里一直渗透到心肺深处;整个人被昏暗包围;脚跟怎么也站立不稳,手到处都抓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你不能退却你不能消极你无法逃避,唯有拼命挣扎才可能有一条生路。经商之后的康伟业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但是踩着时代的运势,总归要容易一些,很快,康伟业就发了财,然后有了漂亮的更懂他的红知林珠。
▲康伟业和林珠初见面。
而发财之后和老婆的矛盾,似乎也代表了旧式的“体制思维”与新型的“商业思维”之间的矛盾与磨合。
▲康伟业忙着赚钱,给老婆买香水、买时髦的内衣,而老婆却嗤之以鼻,说这是资产阶级臭味。 胡军、于和伟主演的《岁月》(关于这部剧,我们也有写过),也讲了“机关人”在面对时代发展和体制改革历程里的苦辣酸甜。胡军最初是个小科员,不受领导待见,工资少,分不到房,和岳母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各种憋屈;可他却有个下海做生意的妹夫,出手阔绰,日子过得好,整天牛逼哄哄的,让胡军十分看不惯,可需用钱时又要时常找他帮忙,这是那个年代属于“体制”的尴尬,社会地位很高,可手里钞票实在可怜,实际过起日子来捉襟见肘。直到后来胡军升迁,最终当上局长,妹夫才对其极尽讨好。1993年开始播出的《我爱我家》,更是以一种深入到毛细血管式的辛辣描写,以一个小家庭为基点,道尽了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尤以“体制”和“商业”的冲突博弈为最。其实《我爱我家》的这个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体制内家庭。老头子傅明,1927年生人,1945年参加革命,参与过抗日,进行过地下工作,解放后当了某个单位的二把手,级别是正处级,退休后享受到离休老干部的待遇。所以这个家庭属于妥妥的高干之家,条件非常好,有单位给配备的保姆,早餐丰富多样,看病不需要自己操心,每周“回单位顾问,还要车接车送”等等。 那时候圆圆的零花钱是“一天一块钱”,平时爱吃美国八喜冰淇淋,喜欢张国荣,九十年代初,这已经超越了99%的中国家庭。可以说,这个家处处都是“体制”的影子。这与编剧梁左的出身也有关,梁左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这样的高干家庭氛围,所以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当然,他对体制的描写,讽刺调侃居多,那也是九十年代的社会风气。▲梁左客串演出。梁左出生于高干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范荣康,《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政协委员;母亲谌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内地女作家、编剧。梁左自己也优秀,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国家教育部任职,198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教授汉语,除了《我爱我家》,他还写过《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小偷公司》等著名的小品。他妹妹梁欢后来嫁给了英达。2001年5月19日凌晨,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年仅44岁。可即便是高干家庭、上流家庭,也时常会受到“商品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比如小儿子贾志新。他就是这个“体制内家庭”的异类,看起来不着四六,“闲在家里三年了,也不着急 ,仗着没有工作,长期不往家里交钱,白吃白喝。”哥哥嫂子嫌弃他“文不能测字,武不能卖拳”。可贾志新却是思想挺开放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善于在经济大潮里学游泳”。▲“我多忙啊,我现在挂着俩单位呢,在三个公司任副总经理。”整部电视剧里,就属贾志新的衣品最潮,那个年代穿PUMA。三天两头搞点生意做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成立了一个“宇宙公司”,倒腾过盘条(房地产热的时候,盘条钢筋都是紧缺货),也搞过柑橘,不过也没赚什么大钱,属于“三朝富,五朝穷”。 当时这一集里还讽刺过“人人都是老板,全民都是老总”的现象,贾志新让小保姆发名片,小保姆发给了“炸油条的刘总,卖酒瓶的赵总,拾破烂的李总,算命的孙总”……傅明老头作为传统的体制内干部,就看不惯这种生意人,他说“投机倒把,都搞到家里来了。”可贾志新说“您懂什么,我这叫中间人,高层流通不可缺少的环节。”这部电视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有钱人,这些有钱人的做派、以及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经济现象,震动过这个安稳的体制内家庭。比如贾志新青梅竹马的邻居郑艳红(蔡明),就颇有生意头脑,一开始开服装店,后来开咖啡厅,天天做生意,属于那个时代最先挣着钱的一部分人,生活得恣意潇洒。后来贾志新在海南插队的战友阿文(濮存昕)也成了大老板,和艳红一见钟情。刚一见面,你送我一个24K金手表,我送你一个24K金手表,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有钱人谈恋爱就是这么单纯爽快……李雪健也扮演了一个大老板,请和平去他家给儿子当家教。那是和平第一次见识到豪宅是啥样儿:“嗬,组合音响,分体空调,水晶吊灯,三角钢琴,人家家,连个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九十年代人们眼中的豪宅。沙发都是“美国加州肯特家具”。▲连圆圆这种蜜罐里长大的“高干孙女”,进了这个豪宅,都稀罕得到处转转。就连一开始在他们家当保姆的小张,后来跟志新去海南淘金,勇敢下海,也成了大富婆,成了“张总”,回来住一晚要给他们一千块钱房费……用志新的话说,她现在是“老太太摁电门——她抖起来了”!▲小张是怎么发财的呢?“先打工赚点小钱,开了小饭馆,后来开了小杂货店,业余时间炸油条,扩建成麻绳厂,又翻建成工艺美术大楼,最后立了一座垃圾处理中心……”▲2020年,沈畅还拍过一次《男人装》,还原了“油条情缘”哈哈哈。▲2020年,虽然打着《我爱我家》重聚首,但也只有小张保姆和圆圆到了。现在沈畅是经纪人、制片人,前几年做过张雨绮的经纪人。傅老头的死对头胡学范(英若诚),都过上了“一天80块钱伙食费”的“资产阶级生活”。老傅和老胡,也是特别有意思。老傅当年是行政干部,职位高、级别低;老胡,当年则是技术骨干,是总工程师,职位低、级别高,“能给三峡大坝供电提建议”。两个人当年谁也看不上谁,但说到底,两个人退休后的生活则代表着九十年代非常突出的追求体制与追求经济的两条路。老傅说老胡是“假洋鬼子,戴个太阳帽,穿双洋皮鞋,叼个大烟斗。”老胡则讽刺老傅“你现在,中山装也不穿了,文件包也不拿了,乍一看,还真像个好老头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