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州,某菜市场。
这是一个大型综合市场,忙忙碌碌,人声鼎沸,杂乱中自有一番秩序。
肉档、菜档、杂粮档...形形色色的商铺间,有个身影穿梭其中。
仔细一看,这人好像又和菜市场的其他人,有所不同。
这时,不远处的一个菜摊,吸引了他的注意...
摊主特别无奈:这是我们装红薯卖的,用了很久了。
但外国人不听,执意要买,还撂下豪言壮语:我给你换个新的,你把旧的卖给我,我就要这个!
上面这个有些古怪的故事,来自央视最近开播的纪录片《厨房里有哲学家》。
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但又和之前我们看到的《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大为不同。这部片子,可以说是首次将视角聚焦于美食制作过程中一个极容易被忽略,同时又非常重要的角色:厨师。
开头故事提到的奇怪外国人,名叫罗朗,在美国长大,98年来到中国,已经呆了二十多年。
他在广州开了一家中餐厅,既当老板,又作主厨。
接受采访时,罗朗手边摆着一个疑似罐头瓶的玻璃罐子,里面用滚烫的开水泡着半瓶茶叶,还冒着热气。
小时候,罗朗在唐人街附近长大。和其他美国小孩不同,他成长经历中的很多瞬间,都和中国,这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息息相关。
小时候在学校,因为胖,因为有个犹太名字,同学一直欺负他。
青春期时,罗朗找了一家中国餐厅打工,想学中餐。
老板对他说,你可以来上班,但你要保证:
成年之前的这些经历,让罗朗对中国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愫,以至于他刚有能力离开美国,就立即动身前往上海…
然而,想要真正融于这片土地,可不只是踏上去这么简单。罗朗对于中国至深的了解,发生在十年后...
罗朗又是悲伤,又是惊讶。同时,他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
为了能真正地感受生活,罗朗骑着个破旧的自行车从北京出发,漫无目的地前进。
没想到,这一路上,他不断地被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冲击着...
到了内蒙古草原,他和当地牧民成了好朋友,住在蒙古包里,用羊肉蘸着奶茶吃。
到了贵州,他去吃牛瘪,这是一种用牛的消化液和胆汁做成的食物,外地人几乎难以接受。
罗朗感慨,饮食系统是一个循环,我们曾经都在这个循环里,可现在却缺了很多块。
以前你想吃面包,你要去种谷子,去收割,要晒,要磨。然后你就可以和面、发酵...
最让罗朗印象深刻的,是在青海遇到的藏族和尚。
每天起床,和尚总会把青稞和柏树叶放在小碗里,点燃当香,举着,在每个房间的佛像前走一圈来供佛。香味浓郁的烟跟在他身后,缓缓升起,汇成一条烟龙...
罗朗在和尚身边待了很久,每天变着法子给他们做菜,煮饭。
这里地方偏僻,生活简单而朴素,可这种单调却反而更令人专注。他甚至萌生一个念头,想要永远留在这...
这令罗朗有点害怕,他决定离开。送别的那天,和尚不舍地问,你还会回来看我们吗?
罗朗说,我会回来的,但我回来时,你还在吗?
在中国骑行的日子,给了罗朗很大启发。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这些文化。
他的中文普通话说得比一大半中国人还好,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比不少中国人还深...
后来,他选择留在广州开中餐厅,并把这一路上的见闻,都融于一道又一道精美的菜肴里。
人在异乡,最怀念的往往是家乡的味道,可罗朗偏偏相反。
他尝遍中国的美味,吃透了这些食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并且尝试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编排它们,演绎它们,努力向全世界解释,这就是中餐...
另一名让人印象深刻的厨师,叫刘禾森,生于中国台湾。
作选择前,他去寺庙里求签。去法国是上上签,去北京是大吉。父亲告诉他,上上签意味着巅峰,再走一步就是下降。而大吉呢,也就是说还有上升的空间...
他义无反顾的来到北京。
小时候,刘禾森在台北的眷村长大,那里住着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人。左边的是湖南,右边的是广东,楼上的是四川...
每到饭点,左邻右舍会传来不同菜系的香味。或许是蒜炒青菜,或许是麻油鸡,酸甜咸辣,应有尽有...
每次吃饭时,他总会思考一个同龄人不太会注意的问题:隔壁住的人来自哪里?
为了感受分明的四季,看鹅毛大雪,刘禾森曾在长白山脚下的舒兰呆过。
刘禾森一点都不觉得冷,还很兴奋。他把这段经历做成了一道菜,叫舒兰的湖面。
吃菜之前,要先用勺子,将覆盖在菜品上的一块薄冰敲碎,咔嚓,薄冰破裂,发出清脆的声音...
这道菜里,藏着刘禾森特别羡慕的童年。
刘禾森的餐厅里,还有一道特别的菜,叫面食至上,用特制的宽面,配上他精心调成的蘸料...
刘禾森的爷爷是陕西人,从小他就吃着爷爷特制的臊子面长大。隔壁孩子们吃的是米饭,只有他吃的是八角加醋拌面条...
这种食物对一个孩子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食物这种东西,或许就是这么特别的存在。
我们的一日三餐,饮食习惯,通过食物化为文化传承,融于我们每个人的血脉,成了我们抱紧在一起,同是一脉人的证明...
还有一位已故名厨陈建民,履历更是传奇。
陈建民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1952年辗转去了日本。6年后,他在东京开起了第一家四川饭店。
四川饭店在东京声名鹊起,尤其是麻婆豆腐,配米饭吃刚好。鲜香麻辣,特别下饭,受到了日本人的热烈追捧。
陈建民去世时,东京的几千名厨师列队为他送行,表达敬意。场面一度壮观...
尽管年龄不同,国籍不同,但这几位大厨却不约而同地在厨房里,通过食物找到热爱的事业,并为此奉献一生。
而更让人着迷的是,他们几乎都把食物当成是信仰一样的存在。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厨师,或许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罗朗会告诉你,每个地方的菜,就是文化的镜子,代表当地的环境,当地的人;
刘禾森可能会说,食物代表乡愁。不管你去了外面再怎么远,你总会有一个老家存在。那种感觉就像是,我清楚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食物,是文化传承,是乡愁,更是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交融,是大自然赠与我们最珍贵的宝藏...
它可以很简单,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它也可以很复杂,是艺术,是哲学,是一脉相传的文化信念...
此时此刻,我想请你看看身边最触手可及的食物,我想它一定也藏着某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原来,最珍贵最高深莫测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见了。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5 11:58 AM , Processed in 0.0634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