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其实二人转的窝子,不在辽宁,而在吉林。吉林省市乃至县,都有民间艺术团。80年代初,二人转也并不红火。直到铁岭组了一个艺术团。
辽宁二人转不景气时,铁岭因地靠吉林梨树,深受风气影响,相关艺术团体,一直保持活跃。当年吉林有个董孝方,不但发明了抛手绢,还口传了《大观灯》,最终引来赵本山、潘长江火爆东三省。70年代,铁岭文工团曾改良二人转,派人去上海研究滑稽戏,甚至把《罗密欧朱丽叶》改成过二人转。
但因为大环境不行,文工团好多人纷纷改行,只剩下了几个骨干。其中一个,就是日后演“大辣椒”的李静。每次下乡慰问,吃不饱也穿不暖,就这么挨冻挨到了80年代。转折发生在1984年。那年,东三省搞首届民间艺术节,差不多一整年在各项文艺比赛中都没获奖的辽宁志在必得,不然脸上无光。
铁岭的领导对此很上心,专门把话剧团、曲艺团的人凑一起,要排精品节目。就在这次艺术节上,铁岭曲艺团代表辽宁参赛,五个节目,全拿了一等奖。尤其一个叫《1+1=几?》的节目,拿到了特别贡献奖。
出演这个节目的,就是赵本山。
「天不生你赵本山,二人转万古如长夜」
这次艺术节后,曲艺团和话剧团合并,正式成立铁岭民间艺术团。发挥出色的赵本山被调到团里。跟他一起调到这里的,还有潘长江。
1984年,俩人赶上了二人转的好日子。
和黄宏、巩汉林一样,潘长江也生于曲艺世家。父母是评剧演员。他爸唱武生,他妈攻旦角。3岁那年,他就被抱上台演过《雷雨》。他爹不太支持他演戏。但在迷恋过国画、雕刻等艺术后,年幼的潘老师,最终心系评剧,偷偷练功。几经阻拦未果,父亲终于允许他做演员。1977年,他考入铁岭评剧团。
但由于身材所限,潘长江看上去前途黯淡。连戏袍都撑不起来,怎么成角儿啊?潘父思来想去,找到曲艺团导演李春明,问能不能指条明路?李春明说,要不然去唱二人转吧,这玩意儿是丑角艺术,县剧团正好缺人。
1982年,唱二人转并不是长脸的事。但为了舞台,潘长江还是去了。此后,他出演《猪八戒醉酒》、《换亲记》等剧,在铁岭渐有名气。也就是在那时,他认识了赵本山。两人各带一个队,每天演二人转。
当时,潘长江住在厕所改建的平房里,赵本山住的是收发室。
「赵本山和潘长江」
比起巩、黄、潘有父母铺路,赵本山的出身,则要凄惨许多。
他不是什么曲艺世家出生的。本山5岁时,母亲病逝,7岁时,父亲跟人打架,跑了,留下他跟爷爷生活。赵本山小时候,天天跟在二叔赵德明身边。二叔是个瞎子,会二胡、评书、大鼓。本山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上手。
日后他演“天下第一瞎”,也拜二叔所赐。
没多久,少年本山就进了文艺队。1977年,文艺队解散,他只好回去种地。“四人帮”完蛋后,莲花乡重组曲艺团。种地种到快绝望的赵本山,这才找到活路。由于本山大叔天赋异禀,艺术领悟力鹤立鸡群,很快被领导从乡里挖到镇里,又被挖到县城。1982年,他到铁岭县剧团,成了潘长江的同事。
这期间,铁岭文工团副团长,也就是日后给黄宏支招的崔凯,创作了拉场戏《摔三弦》。这简直是一部为赵本山量身定制的戏。赵本山在剧中饰演一个盲人,结果一炮而红,在全省农村曲艺调演中,拿到表演一等奖。
1984年,该剧被拍成戏曲电视剧,拿了金鹰奖。加上《1+1=几?》获奖,赵大叔成了铁岭民间艺术团的骨干。你以为大叔的神迹到此结束了?2年后,他又和潘长江合作出演《大观灯》,在同一个剧场,连演500场。
「《大观灯》的磁带照」
当时是个什么盛况呢?每天早8点开演,夜里12点结束,场场爆满,中间歇半个小时,观众就要闹。由于剧场没空调,赵本山演到几乎脱水。
后来他成了团里的特殊照顾对象。每天每场补助100块,每天吃炖鸡。潘长江的表演固然也很出彩。但大部分观众,是冲赵本山去的。
就这一个剧目,给铁岭文工团创收了二三十万元。
从此,本山成了东三省喜剧界难以撼动的王者。
他录制的各种二人转节目卡带,铺满了大大小小音像店的柜台。
此时他与春晚,只差了一个姜昆的距离。
只是这段距离,一走就是整整三年。
05.
1989年,国际富山演剧节,辽宁派铁岭文工团去。很多团不服气,说派了个最土的团。结果潘长江演的《猪八戒拱地》,拿到了最高金奖。除了潘老师,还有黄小娟演的《梁祝下山》,赵本山和李静演《马前泼水》。
对于潘长江而言,这是人生的一大高光时刻。对于赵本山而言,这是去玩儿的。《马前泼水》里,本山演的配角,是他花钱买来的。当时他靠走穴,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只是为了出国门见见世面,拿不拿奖无所谓。
《大观灯》后,青年本山就头脑灵活地承包起了演出队,四处表演。别人5块一场,他50块钱。最后能涨到500块。有人心里不平衡,李静就说:
“有他你才挣5块呢,没他你5块都没有。”
靠着走穴,本山迅速过上了好日子。这份活络心思,也为日后的“本山传媒”埋下伏笔。此乃后话。先说回出国前,本山还碰到一件改变人生的事。不止改变人生,往远了说,这件事改变了整个东北喜剧的气候。
「改变本山人生的人」
1987年,业已成名的姜昆到东北演出,观众没乐,他反倒被拉去看赵本山的演出。姜昆看得前仰后合,赶紧把本山介绍到央视。这一年国庆晚会,本山演了个《1+1=几?》。他要演18分钟,台里只给13分钟,铁岭这边怕笑果打折,干脆给本山拉去现演。节目组的人看到乐得不行,就说:
“行了,一分钟都不用砍,你们想怎么演怎么演吧。”
这一演,本山心说春晚肯定稳了。
结果1988年,赵本山和李静在春晚哈尔滨分会场演《跳大神》,录音不合格,没放。1989年《老有少心》被认为东北土话太多,又没让上。
三年没上,不但本山急,全铁岭都急了。最早跟春晚搭线时,领导拿公款买了10瓶茅台让他送去,本山不知往哪儿送,自己把酒喝光回了铁岭。乡亲们都听说他要上春晚,岂料连续三年没动静。过年期间,本山都不愿出门。
万万没想到,由于《超生游击队》的火爆,东北话被带火。于是1990年,《老有少心》改良了成《相亲》,登上春晚。随后,小品《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和《老拜年》连年登台,帮本山奠定了舞台根基。
「小品《相亲》」
不过1994年,他的节目被刷了下来。
那一年,赵本山给自己物色了一个新搭档。那就是说相声的范伟。
范伟后面再说。先说拿完国际金奖后,潘长江和巩汉林合作《对缝》。录像送到春晚,因涉及结巴,没让上。潘长江只能目送巩汉林先上了春晚。一直挨到1992年《草台班子》,去打了个酱油。就在第二年,潘长江跟黄小娟根据《叔嫂情》,改编出了《桥》,把唱跳给融入到了小品里。
本来这个节目领导看了也不满意,说潘、黄恋爱不真实。但由于节目形式新颖,还是给了机会。随后,潘长江乘胜追击,又在《桥》的风格上写出《过河》,靠着那段“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彻底火遍大江南北。
演完那段小品回铁岭时,那是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同样是从二人转里汲取营养,赵本山的小品,都是以语言包袱和表演特色取胜,很少加入歌舞。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本山嗓音并不出色,所以干脆靠四六八句押韵,最终成就了一代“念诗之王”。
而这,恰好给了潘长江发挥的空间。
1996年的春晚,令人印象深刻。那一年,黄宏和徐帆合作了《今晚直播》,巩汉林和赵丽蓉上演《打工奇遇》,潘长江和闫淑萍一起《过河》。本山呢,演了他认为最累的一个小品,并不怎么搞笑的《三鞭子》。
那是为了弥补头一年《牛大叔提干》写的。
范伟,从此成了他最重要的男搭档。
06.
范伟跟他们不一样,家里没有搞曲艺的。他在沈阳胡同里长大。父亲算是个文艺青年,投了半辈子诗歌、散文,换来的是一大堆退稿信。
范伟生性内向,不爱表达,嘴笨,不善交际,性格瞻前顾后。这也为日后他与本山的裂隙埋下伏笔。偏偏这样一个人,17岁在舅舅的介绍下去学了相声。1983年,他从铁岭考回沈阳曲艺团,做了巩汉林的同事。
他和巩汉林、黄宏一样,能观察,能写,处女作《一个厂长的日子》被送到央广电台演播,《无事生非》、《自食其果》拿到辽宁很多相声创作奖。东北刮起小品风后,他开始参演小品,但无甚特色。
直到1993年,他写的《要账》,还在拿相声节的奖。
「相声《要账》」
命运转折在头一年,那年范伟在京参加政协晚会排练,突然接到赵本山电话,说看过他演的小品,正好手上有个作品需要换演员,问能否见一面。第二天见面,聊了。结果第三天,说节目组定了,不换人了。
再次会面,是第二年6月。赵本山排了个小品《走毛道》,想起范伟。这个小品奠定了两人的合作。随后,赵本山带着范伟和小品《儿子大了》进京。一通表演下来,范伟满身是汗。导演组的人没笑,对他和本山说:
“节目够呛,回去吧。”
这一年,范伟又没上成。
1994年,崔凯给本山、范伟量身定制了《红高粱模特队》。本来要演。中间岔出一件事,新闻上说某干部喝酒喝死了,导演组问崔凯能不能借题发挥一下。崔凯就写了《牛大叔提干》,讽刺公款吃喝。节目排好,领导一看,说你这大过年的给基层干部添堵,要不得。范伟心说完了,又要回东北了。
最后还是本山找到首长,说把乡长改企业秘书,尖锐的词给调整一下。
临上场前,本山又偷加了个“扯蛋”的包袱。小品引起一片叫好。也正因为《提干》太尖锐,第二年才拿《三鞭子》给缓和一下。《红高粱模特队》则推迟到1997年春晚才演。1998年,高秀敏进来,三人演了《拜年》。
但无论哪一个小品,范伟留给观众的印象,都不深刻,远不及巩汉林、黄宏这两位沈阳前辈。春晚结束,他上街,也没人认出他来。
「《提干》里范伟毫无存在感」
其他几位东北笑星,则因为春晚,这时的人生已彻底发生改变。
黄宏和巩汉林,都在大年三十建立了清晰形象。黄宏演小人物,砸墙、钉鞋。快书演员出身,一上场就给你喊一段四六八句。春晚听不到他吆喝,总觉得缺点什么。巩汉林呢,操一口南方小男人口音,虽然江浙沪观众有点想打他,但借赵丽蓉老师的魅力,还是把他归在了除夕夜必看名单里。
这两人,都在系统里。一个是沈阳军区,一个是铁路文工团。春晚带来的名气,多少给了他们事业上的加成。这也是日后黄宏何以能够调任到八一厂做副厂长,巩汉林最后成为了知名的文艺界人大代表。
至于潘长江和赵本山,那是实打实的银行卡上的好处。
在喊出“浓缩的都是精品”这句话后,潘长江总算在春晚立住了自己最初的舞台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这种成名的影响力,远胜于《大观灯》。
96年到98年间,他几乎365天都在演出。一次去河南演出,1400人的剧场,卖了2000张票,外面还有1000人,堵住他不让走。第二年,他进入解放军二炮文工团。走出铁岭,来到北京,被授予大校军衔。随后,他涉足音乐、电影、电视剧。在他最红的时候,每到一个省演出,都得找一个经纪人。
本山呢,更不用说。前面提过,本山很有经济头脑,80年代就开始走穴,过上了小康生活。大叔胆子是大的,去国外参加比赛时,酒店满冰箱的东西其他人不敢碰,他一个人全吃了。1993年,本山就开了第一家公司,写的是艺术开发,做的是倒煤生意,很快拓展到木材、钢材、果茶。以本山一斤半刚喝开的酒量,这一路上,他结识了无数的人脉,很受领导们器重。
更重要的转折是,1998年后,他成了春晚舞台上的顶流。
《儿子大了》被打回辽宁那年,春晚出现了一个高嗓门的东北女笑星,高秀敏。高秀敏也是唱二人转出身,在吉林文艺汇演上拿过一等奖。
1992年,她登上吉林春晚,演《春打六九头》。本子,是何庆魁写的。
那之前,何庆魁给东辽县剧团写稿,月薪60块,每天还得去捡废品。赵本山走红后,何专攻小品,狠逼自己,拿了一堆全国大奖。最终,他和高来到本山的身边,成了大叔创作上的左膀右臂。1998年是三人初次合作。
第二年,陈佩斯、朱时茂退出春晚,赵丽蓉演了最后的作品《老将出马》。也就是这一年,何庆魁给赵本山写出了《昨天、今天、明天》。“白云黑土”组合,正式登场。凭借这个作品,赵本山一跃成为春晚小品王。
从那年起,本山耀司成了东北喜剧军团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
甚至某种程度上,他成为了东北喜剧的代言人,二人转文化的代言人。
全国观众从此养成了“大年三十看本山”的习惯。
「一个划时代的小品」
当时,宋丹丹要跟本山组队,黄宏很不开心,告诉丹丹姐,听说本子很烂。为了请宋丹丹出山,何庆魁跑去她家里一句一句把本子聊给她。事实证明,只有宋丹丹能给“白云”增色,要不是她帮忙,本山也不会那么快就建立难以撼动的小品王地位。据说此后,宋丹丹和黄宏的关系,一度很冷淡。
尽管黄宏老婆段小洁的朋友马丽娟,是赵本山的第二任妻子。马丽娟和赵本山做搭档,还是因为黄宏写的一个戏曲小品。
黄宏为什么感到沮丧?
这就要说到春晚在给这帮人带来名气、财富后的另一样东西:
那就是无尽的失落和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