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1

临近七夕,这些趣味民俗了解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4 07: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Blacjavascript:;k]
临近七夕,这些趣味民俗了解一下

搜狐文化
2021-08-10 11:08


s260.jpeg 上就要到传统节日“七夕”了,七夕被赋予牛郎织女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极具浪漫色彩。“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这个节日的历史极为悠久,汉代古籍《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关于七夕比较早的文献记载了。下面笔者就跟大家分享下七夕的趣味民俗。


穿针乞巧

a261.jpeg

古籍《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在七夕节这天,每家每户的女子都会走出家门,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

接露水

a262.jpeg

这项民俗主要集中在浙江一带,人们在七夕这天流行用脸盆接露水。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染指甲

a263.jpeg

七夕这天,人们会用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相传此项民俗源自徐州。凤仙花,又名鸡草子花,夏季用凤仙花染指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染指甲风俗。

洗发

a264.jpeg

古籍《攸县志》记载阴历“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洗发是七夕节很有特点的一项民俗,古时有些地区的未婚女子喜欢在节日时用桃枝液浆兑水,皂角、侧柏叶皂角煎汤洗发,祈愿年轻美丽。

晒衣晒书

a265.jpeg

汉代就有七夕晒衣的风俗了,到了魏晋时期,这种晒衣的风俗日渐成风,是一种土豪间炫富攀比的行为,竹林七贤的阮籍就曾用实际行动批判过这种行为,当时周围的富人都竞相把华丽的衣服挂起来炫耀,而阮籍则在家高挂了一块破布头,当别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就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而七夕晒书的民俗则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四民月令》里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确实,七夕潮气重,书很容易受潮发霉,晒书可以避免虫蛀。

为牛庆生

a266.jpeg

这一民俗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当初西王母娘娘将牛郎和织女用天河分开,老牛牺牲自己让牛郎披着自己的牛皮跨越天河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于是有了七夕为牛庆生的民俗活动。在七夕节日当天,儿童会把采摘的野花挂在牛角上,来为牛庆生。

拜七姐 拜魁星

a267.jpeg


七夕拜七姐是广东、福建等地的重要民俗。“七姐”实际上原型就是织女,掌保佑儿童安康以及婚姻等。这是一项盛大的节日,各地的拜祭方式也不同,就拿广东东莞来说,仪式包括上贡品、净手、上香、拜祭等环节,可谓十分宏大。拜七姐一般开始的时间是从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

除了拜七姐以外,七夕还要拜魁星。相传七夕这天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文事的神灵,所以读书人是十分崇敬魁星的。拜魁星的方式很独特,人们会先糊一个像魁星一样的纸人,然后放在香案上。拜祭的祭品中要有留须带角的公羊头,在拜祭时,人们会围坐在香案旁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这里笔者就不展开写了。

总之拜七姐和拜魁星都是七夕这天的重头戏,很有民俗特色和地方特色。

吃巧果

a268.jpeg


巧果是七夕节最出名的一种应节食品,关于巧果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小巧的女孩很同情牛郎和织女的遭遇,希望他们能得到天庭的宽恕,就每年在七夕的时候做一种很精致的小点心来供奉,她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的土地爷并将其事迹上报给玉帝。虽然并没有如愿解决牛郎与织女的问题,但是玉帝很感动小巧的心意,就让月老给她牵了一桩好姻缘。小巧七夕所做的点心也被世人争相学习,人们都希望得到小巧一样幸福的姻缘,而她所做的点心就是巧果。

这些是七夕的一些趣味民俗,文末也提前祝愿各位读者七夕快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07: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首绝美七夕诗词,带来千年前古人的浪漫,让人拍案叫绝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1-8-14 08:07 AM 编辑

4首绝美七夕诗词,带来千年前古人的浪漫,让人拍案叫绝

搜狐  真游泳的猫
2021-08-14 19:31


夕是传统佳节,佳节自然会有诗词助兴。历史上写七夕的诗词数量众多,品读一二,仿佛与古人共话七夕,还是非常不错的。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来欣赏4首绝美七夕诗词,带来千年前古人的浪漫,让人拍案叫绝。

第1首,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写的是受冷落的宫女在宫里面孤独的生活和怅惘的心境。不过,在杜牧的笔下,这个有点忧伤的题材,显得美丽,而没有太明显的怨恨。

这正是传统诗歌那种“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克制,令人同情惋惜之余,也能有开怀劝慰的从容。

而这首诗之所以好,也就好在这里。杜牧外号小李杜之杜,诗风以俊朗明快为主,而这首诗居然可以写得含蓄温柔,耐人寻味而没有尖锐冲突,没有粗豪指责,留下了无限空白空间,让读者得以自行想象。

诗的标题是《秋夕》而不是《七夕》,大概可以是秋天的每一个晚上。不过诗的后面提到了“牵牛织女星”,所以现代人通常把这首诗也当成了七夕诗词。

a273.jpeg


诗的前两句体现了秋天时间,也表现了宫女生活的无聊。天上的牛郎织女在甜蜜相会,宫里的宫女却只能享受孤独,只能与流萤为伴。

换句话说,这个“冷”字不只是呈现在景物的冷,而更多是人物内心的寒冷,犹如逐渐枯萎的鲜花,只能默默承受美好的逝去。

这种年华逝去的感想,现在很多年轻人是很容易体会到的。尤其是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的日子里,看到别人成双成对,而他(她)却是孤身一人,形单影只,自然而然会有羡慕之情,也会有失落之意。

诗的后两句则将激烈的情绪化为淡然,甚至还有那么一丝希冀。天阶夜色凉如水,告诉时间已是夜深沉了,该去屋里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

a272.jpeg


夜色如此美好,宫女不免想象牵牛织女的甜蜜,不免还存了一丝幻想:“若是我也能够拥有浪漫甜蜜的爱情,那此生也不枉了。”“卧看”两字特别有韵味。

诗歌就在这样的希冀中结束,却留下无限情思在诗歌文字外,惊艳了千年时光,让人感受到七夕节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千年前古人的所思所想。

第2首,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是唐代诗人,名气不大,但他这首七夕诗写得还是很美丽的,值得欣赏一番。

诗歌的前两句点出七夕的节日,也很自然引出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之所以说七夕是情人节,也主要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非常动人。

一年一度一七夕,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正因为相会的困难,反而显示出这份爱情的可贵,也更引起人们的羡慕与赞赏。

而诗歌的后两句,告诉我们唐代人在七夕的“乞巧”习俗。乞巧其实更符合七夕的本意,人们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在月下穿针引线,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许多女子在七夕这一天,都会进行乞巧的活动。这首诗写“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是非常生动的描写,很有画面感,让千年后的人们觉得很浪漫。

a271.jpeg


第3首,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提起七夕诗词,一定少不了秦观的《鹊桥仙》。这首词每句话都非常浪漫,都非常有文采,让人在柔情蜜意外感受到文采飞扬。

当然,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结尾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高度概括了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感人的原因,更说明了人间爱情的可贵。只要心里有爱,距离与时间都不是问题。

a270.jpeg

第4首,苏轼《渔家傲·七夕》: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这首词开篇先化用了古诗十九首的名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苏东坡在前人的基础上巧妙化用,点出了七夕节的独特氛围。望着天上的牛郎织女,苏东坡心中也想起了所爱的人。

但是此刻爱人不在身边,所以纵然目光望断,也只是枉然。所以东坡只能寄情于梦境,于梦境中追寻所爱的人。

下片的“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说的是时光易逝,美好的东西总会消亡。正所谓,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苏东坡惋惜这种消亡,却也清楚认识到这种现实。

所以苏东坡最后也从梦境回到了现实,洒脱接受“清光长送人归去”,将词的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

a269.jpeg

这首词开篇先写爱人不在身边,突出内心惆怅,但是后面的词句里,这种“多情”的情绪却被苏东坡自我调节了。这种自我调节,正可以感受到一种浪漫的氛围。

大家还知道哪些七夕相关的诗词呢?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1 04:07 AM , Processed in 0.0319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