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0

[哲史艺丛] 古代人也会写错字:如何区别真假错别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4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人也会写错字:如何区别真假错别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物馆丨看展览 Author 张希奥


IMG_5731.PNG

本 文 约 238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错别字,堪称学生时代的公敌。


常常是写错一笔,被老师罚抄一页。


这时的你,会不会看着课本上的“通假字”忿忿不平,心想:哎呀,怎么这位先生写的错别字就是“通假字”呢?


IMG_5732.JPG


难道古代就没有错别字吗?


当然不是,古代人写错别字也是家常便饭。事实上,很多传世书法作品中,也常有错别字出现。


广义上讲,古代错别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为了避讳不得不写错的字、为了炫技特意写错的字、纯粹粗心写错的字。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瞻仰”一下古代的错别字吧!



不是不会,为了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封建礼仪。


对皇帝或者长辈的名不能直呼,不能直接写出,需要避开,书写时有的改同义、有的改同音、有的缺笔。


这就产生了一类特殊的错别字——避讳字。


书写者并非不会写,而是为了遵循避讳礼特意写错。


譬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写“敏”字省略最后一笔,就是为了避讳母亲的名。


在许多传世的书法作品中,都能见到避讳字的身影。


如《兰亭序》中的“揽”是王羲之为避曾祖“王览”讳而加了偏旁。


IMG_5733.PNG


IMG_5734.PNG

唐 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柳公权楷书《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中的“世”缺笔,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


IMG_5735.PNG

出自唐柳公权楷书《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中有一个“渊”字,今天看来,绝对是“缺斤少两”的错别字。


但其实,欧阳询并非忘了“渊”字怎么写,而是刻意做了缺笔处理,以此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名讳。


IMG_5736.JPG


被誉为大唐第一行书的《文赋》中也有“渊”字。


好家伙,直接省略右边的“丿米丨”,只保留了偏旁。

         

IMG_5737.JPG


IMG_5738.PNG

唐 欧阳询 千字文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IMG_5739.PNG

唐 陆柬之 《文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即便是皇帝本人,在书写时也要遵循避讳原则。


宋高宗赵构的《养生论》中有一缺两横的“桓”字,是为了避其兄赵桓(宋钦宗)讳。


IMG_5740.JPG


IMG_5741.PNG

宋 赵构 《真草书养生论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写的不是错别字,是艺术修养


唐朝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中“执”字“丸”部中多出一点。


IMG_5742.JPG


北宋米芾的《闰月帖》中“孰”字“丸”部中多出一点。


IMG_5743.JPG


这么巧?两位大书法家都把“丸”弄错了吗?


如果追溯“执”与“熟”的的字源,就会发现:《说文解字》中,这两字中的“丸”都是“丮”字旁,而“丮”是“执”字的本字。


“丸”部加点其实是仿古的写法,两位书法家是特意多写了一点。


IMG_5744.PNG

执的字源字形


IMG_5745.PNG

熟的字源字形


书法家为追寻艺术美特意不写正规字的情形并不少见。


明末清初,在“尚奇”观念的影响下,许多书法家热衷于写冷僻的异体字,以此满足炫古之心。


譬如,傅山在《啬庐妙翰》一个作品中把“于”字写成了三种我们认不出的样子。


IMG_5746.PNG


IMG_5747.JPG

傅山 《啬庐妙翰》 (局部) 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王铎在《王维五言诗》中将“草” 写成“屮”,在《李成小寒林图跋》中将“秋”写成“龝”。


IMG_5748.PNG


IMG_5749.JPG
清 王铎 《楷书王维诗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_5750.JPG

清 王铎 《李成小寒林图跋》(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没什么好解释的,就是写错了


在这一板块,让我们有请苏轼,并把错别字大王的荣誉称号颁发给他。


他在《赤壁赋》中,把“凌万顷之茫然”的“凌”写成了“陵”,把“登”的“癶”写成了“祭”的上部,给“遨”字多加了一横。


IMG_5751.PNG


IMG_5752.PNG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带“癶”的字,他大都写成了“祭”的上部。


IMG_5753.PNG

左:戏鸿堂法帖

中:三希堂法帖

右:刘园集帖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赋》中的“遨”“熬”“螯”也都多了一横。


IMG_5754.PNG


IMG_5755.PNG

宋 苏轼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赋》(局部) 吉林省博物馆藏


同时,他还惯于将繁体“体”字的右半边写成“身”。


IMG_5756.PNG

左:停云馆法帖

中:刘园集帖 

右:戏鸿堂法帖


《新岁展庆帖》中,“试令依样造看”中的“样”奇奇怪怪,像“样”又似“朴”。


IMG_5757.JPG

左:苏轼写的样

右:其他人写的样(图源“以观书法”APP截图)


IMG_5758.JPG

宋 苏轼《新岁展庆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也可以和苏轼battle一下。


《倪宽赞》中,“奋”下“田”写成了“臼”;“旧”下“日”成了“田”。


IMG_5759.JPG


IMG_5760.PNG

唐 褚遂良 《倪宽赞》(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藏


《阴符经》中,“瞽”字左上成了“幸”;私”字“厶”成了“么”;“故”字右部成了“久”;“杀”字多了一个“×”。


IMG_5761.PNG


IMG_5762.PNG

唐 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局部)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上述的错别字由于各种原因理直气壮地留在了世上,然而大部分的错别字就没那么幸运了。


当不被祝福的错字产生,古代书写者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抹杀它们呢?


在简牍书写的时代,写错字可以直接用削刀把墨迹削掉。削刀就是当时的橡皮擦,读书人人手一个。     


IMG_5763.PNG

战国铜削 浙江省博物馆藏


IMG_5764.PNG

战国龙纹玉削刀 浙江省博物馆藏 


开始用纸张写字之后,削刀不便再使用。写错字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成了用毛笔直接涂掉。许多传世的书法作品中都能见到涂抹的痕迹。


IMG_5765.JPG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更讲究的法子是使用“涂改液”。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大力安利“雌黄”涂改液,说使用“雌黄”既能遮盖错字,又能很久不脱落,远优于“刮洗”、“纸贴”及“粉涂”等法。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现代的涂改液多为白色,因为现代纸张是白色。而古代用雌黄做涂改液,则是因为古代流行的纸多用黄檗染过,用黄色的雌黄遮盖更为合适。


至于沈括所提到的“粉涂”法,在《古今秘苑》中也有记载。


据载,要把“蔓荆子、龙骨、南粉、百草露、鸟屎”等研成粉末,使用时先将错字用水滴湿,然后将这粉末放在字迹上,字就会消失。


这种粉末的原料令人迷惑不说,还被沈括吐槽“涂数遍方能漫灭”,肯定没有雌黄好用。



参考文献

赵玉浩.晚明书法实践中的“尚奇”观念研究[C].广西师范大学,2020.
徐邦达.书法作品中的避讳字[J].中国书画,2011,(03):72.
杨亚博.褚遂良书法作品考辨及书风探析[C].陕西师范大学,2017.

黄才庚.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初探[J].浙江档案, 1986(07):23-25.

王琪.王铎书法中的异体字现象[D].中央美术学院, 2017.

《碑帖中的缺笔字是怎么回事?》

《山西博物院年末大展来袭!看傅山一生书法如何使用“异体字”》



IMG_5729.PNG
END

作者 | 张希奥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排版 | 薛梦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3 07:48 AM , Processed in 0.0660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