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0

[哲史艺丛] 体系碾压:蒙古骑兵在八里桥的最后冲锋败在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8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体系碾压:蒙古骑兵在八里桥的最后冲锋败在哪?

 白孟宸 国家人文历史  2021-07-18

IMG_1892.JPG
本 文 约 433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一万多联军轻松拿下塘沽,又攻占了大沽北岸炮台。此时的僧格林沁,选择了全线撤退。这倒不是他胆小惧战,主要是一方面清政府还在与联军谈判,另一方面,僧王爷准备诱敌深入。他对自己所部的蒙古骑兵是信心满满的,认为英法联军是“夷人不利陆战”“所恃究在船坚利炮,若使舍船登陆,弃其所长,用其所短,或当较为易制”。


谈判破裂后,清军积极部署。9月21日清晨,僧格林沁的精锐骑兵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是清军的战略、战术全盘失策,完全是“不知己”,更“不知彼”,抓瞎状态。看电影《火烧圆明园》时,总觉得蒙古骑兵如果冲得再猛一点,或许能赢!实际上,双方实力差距之大,是不可能靠英勇弥补的。


IMG_1893.JPG

电影中僧格林沁组织蒙古骑兵一边趴在马背上躲子弹,一边继续冲锋。来源/电影《火烧圆明园》截图

 


碾压清军炮兵的拉希特炮兵系统


在英法联军占领大沽炮台行动中,从北塘登陆迂回是关键一招。但是,僧格林沁在《奏遵筹海防布置事宜折》中却自以为是地认为北塘到天津之间,蒙古马队随时可以截击“夷岂能驰骤自如?”


结果是,1860年8月14日,塘沽便落于敌手。塘沽之战,清军炮兵和骑兵表现都很糟糕。亲历此战的法国士兵夏尔· 德米特勒西在日记中记录道:“(清军)炮弹打得一点也不准,只是在我们的大炮上空掠过,落在远达五百公尺之遥的参谋部和还要更远上两百公尺的我军步兵之间。”同时,清军尚在使用落后的前膛滑膛炮,不存在所谓的定装弹药,必须要通过调配发射药量来调整火炮射程,因此射速奇慢,数分钟才能发射一发炮弹。英法联军的马拉野炮却趁清军的“射击开始减慢”,将炮位向“前移动了四百和三百公尺,并加倍猛烈射击”,终于使清军的火炮 “完全沉寂下来 ”。

IMG_1894.JPG
大沽炮台旧址。图源/网络

当时,不止僧王一个人对蒙古骑兵盲目自信,对英法联军的炮兵技术毫无概念,北京各方大员的折子中充斥着诸如“我朝以骑射擅长,凡对敌而与我较骑射,必败之道也”“夷炮之灵便,亦故在水不在陆,若在陆,亦即无次灵便矣”“长技除炮利有准,鸟枪已不及我抬枪二十余步”这样让后人啼笑皆非的错觉。

到现在,我们对当年英法的炮兵装备体系依旧是不甚清楚。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部分研究者认为,清军在八里桥之战时装备的火炮与英法联军的火炮在技术上相差不远。理由是英法方面也是在1859年才开始逐渐升级线膛炮,法军的“拿破仑炮”仍然是前装线膛炮。但是,战争中,体系是核心,论炮兵装备体系建设,当时法国的“拉希特”体系不但甩清军几条街,更比英国人的康哥里夫火箭加阿姆斯特朗炮组合强不少。

IMG_1895.JPG
八里桥所在位置如图。来源/军科院《中国近代战争史》

英法百年战争末期,法国陆军的炮兵开始突飞猛进。到法国大革命前,格里博瓦尔体系使得法国得以获得一整套具备相当标准性和科学性的炮兵装备序列,这一序列包括加农炮和榴弹炮,所配备的弹种包括实心弹、霰弹等。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军队开始批量装备团级大炮(基层步兵单位使用的小口径步兵炮),拿破仑亲自对格里博瓦尔体系进行了修改。随后,法国陆军在格里博瓦尔体系和拿破仑的11年炮兵体系基础上建立了瓦利系统,再次提升了炮兵的机动性。法国人通过修改炮身设计,使野战炮射程延伸同时,总体重量还有所下降。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法国炮兵体系基本是瓦利系统。1853年,主导装备的“轻型12磅滑膛野炮”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表现出色。这款火炮采用青铜铸造,炮身坚固轻便,既可以发射实心弹和霰弹,还能发射榴弹和榴霰弹,炮火可以有效摧毁0.5英里(805米)外的敌方筑垒工事。因此,这套新系统将之前的瓦利系统中的8号和12号野炮和榴弹炮淘汰出局。

“拿破仑炮”在亚洲名声大噪,首先感谢美国人。1857年,美国陆军采用了12磅拿破仑炮作为制式野炮,这款火炮南北战争期间成为战场上数量最大的一款火炮。随后“拿破仑炮”跟随美国和法国军事顾问进入日本。多年以来,美国人撰写的英文“拿破仑炮”介绍让国内研究者认为1860年八里桥战场上的法国“拿破仑炮”,只是弹丸4.1千克左右,有效射程1600米左右。事实上,在美国人仿制滑膛“拿破仑炮”时,法国人已经在1855年开始制造前装线膛炮。法国海军配备的16厘米前装线膛炮没能赶上克里米亚战争,却在1857年12月在广州展示出可怕的精度和射程。法国陆军自然不会落后,1859年在法国与意大利的战争中,意大利陆军首次见识了装备部队不足一年的拉希特炮兵系统的威力。
 
IMG_1896.JPG
拿破仑炮。图源/网络


联军的反骑战术无从破解


在八里桥战役中,清军的蒙古骑兵一度冲至距离英法联军的阵地“已不过五十公尺之遥 ”。清军官兵一度认为马上就可以与英法联军步兵展开肉搏战,使洋人手中的枪炮丧失威力。但法军的“两门四号炮从它们受阻的道路上赶到, 因情势危急所逼, 所以很快就架 好了炮位, 在三十步之内打了两发霰弹”,直接撕裂了蒙古骑兵的队列,使得清军仅存的士气彻底崩溃。当然,即便没有4号野炮发射霰弹,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即便冲到英法步兵的队列面前,面对后拿破仑时代的步兵,仍然可能会成为刺刀和大方阵的又一牺牲品。

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法军队逐渐普及可以自行扩张以贴合膛线的米尼式子弹,以往在战场让步兵难以取舍的前装滑膛枪射速与前装线膛枪精确性终于可以“鱼与熊掌兼得”,再加上步枪上配备的卡口式刺刀不像旧式的塞口式刺刀影响射击,步兵在被骑兵压制千年后,终于成长为一种综合作战效能超过骑兵的兵种。

更为要命的是,八里桥之战爆发时,欧洲的轻骑兵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清军蒙古骑兵可以达到的水平。首先英法的骑兵部队是围绕火药热兵器作战进行编组和训练,僧王统帅的吉林、黑龙江、察哈尔以及蒙古两盟骑兵,虽然有数千人马,但这些蒙古骑兵以及胯下的战马对英法联军能够展开何种火力对来袭骑兵进行拦截,缺乏认识。八里桥开战后,英军的康哥里夫火箭齐射,虽然未给清军造成多么严重的伤亡,但骇人的“声光效果”却直接导致了蒙古战马陷入疯狂。

读过武经七书的蒙古王爷对拿破仑战争时期成熟的西式骑兵步兵炮兵配合的三兵战术毫无了解,自然不知道欧洲步兵与骑兵之间从中世纪开始延续几百年的对抗对战术演进与武器系统的升级过程。更不知道他指挥的蒙古骑兵缺少骑兵火枪,作战效能甚至不如三十年战争前在欧洲流行的胸甲骑兵。实战中,英法步兵手中的线膛枪比之蒙古骑兵手中弓箭,在射程、火力持续性和精度上处于压倒性优势。加之马上投射兵种与步兵投射兵种比,天然吃亏。所以,僧王选择骑兵冲锋,希望冲垮敌方队形,只能说是瞎冲乱打。

在清军的作战计划中,装备鸟枪和抬枪的步兵从两翼边射击边前进,稳步推进,骑兵同时进行迂回,炮兵对英法联军的步兵线列进行压制,最后蒙古骑兵从两翼和中央发起冲击的战术,虽然看似做到了步兵、骑兵和炮兵的配合,但清军的炮兵在塘沽和大沽口都遭到了英法炮兵的全面压制,火力的射击精度不足以压制英法的炮兵,更不可能对英法的步兵线列造成实质性破坏。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步兵已经开始感受到炮兵的巨大威胁,以至于野战筑垒大行其道。著名的“布赖腾菲尔德战役”前,古斯塔夫的部队,挥动铁锹、铁铲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地里干活“在敌军部队赶到时,加农炮已经无法打到我们”。但三十年战争后,欧洲步兵逐渐放弃了到一处就挖掘野战筑垒然后长期对峙的战术,崇尚进攻开始成为主流。

1798年7月21日,拿破仑在埃及尼罗河左岸吉萨高原上展开了反骑兵方阵。这种方阵以营或更大的单位组成,侧翼有炮兵,辎重和指挥官被围在正中。在遭遇骑兵冲击时,方阵将停下,步兵用上了刺刀的步枪指向四面八方。这一天,数万马木留克和阿拉伯骑兵对总数不到25000人的法军进行了多次冲击,拿破仑自己藏身在一个由2000名士兵组成的大方阵中,最终法军仅有29人阵亡,260人受伤,马木留克和阿拉伯骑兵却付出了超过1200人阵亡的代价。

除了1798年7月21日的金字塔战役外,法国陆军在面对穆拉德·贝伊率领的马木留克时,还获得了多次胜利。切布瑞斯之战前穆拉德·贝伊在看到法国步兵时,曾轻蔑地表示马木留克骑兵的冲击足以踏平房舍,“我会像在田间砍瓜一样砍掉他们的头”。但结果穆拉德·贝伊的四千骑兵在正面冲击失败后,又尝试了迂回包抄,同样被法国侧翼预备队的方阵击败,最终马木留克骑兵付出了死伤四分之一的代价,未能突破法国步兵的防线。

实际上,19世纪初的步兵反骑兵战术,哪怕是法国骑兵也无法与之对抗。滑铁卢战役中,反法同盟步兵展开四列步兵组成的方阵,连续打垮了法军骑兵的11次冲击。

IMG_1897.JPG
滑铁卢之战形势图。图源/网络

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陆军研发了威灵顿线列反骑兵战术,以浅纵深尽量扩大步兵阵线的正面,通过最大程度发挥齐射火力效果来拦阻骑兵。1854年10月25日,英国第93高地步兵团面对两千五百名具备数量优势的哥萨克骑兵,采用威灵顿创造的单线战术,正面冲击的哥萨克骑兵虽然展开了猛烈攻势,但英军两列“细细红线”却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人堤,将哥萨克骑兵挡在胜利之门外。

气急败坏的哥萨克骑兵只能席卷旁边考斯威高地上的奥斯曼土耳其炮兵阵地,这一行动却惹出了英军骑兵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为了避免哥萨克骑兵将奥斯曼土耳其火炮拖走,英军统帅派遣手下轻重骑兵旅去夺回火炮。但英军师长卢根、轻骑兵旅卡狄根旅长和传令兵诺兰上尉之间以往的矛盾和糟糕的交流使得卢根和卡狄根错误地理解了任务,卡狄根在毫无炮兵和步兵压制俄军的情况下,准备亲自指挥近700名轻骑兵试图穿越两侧有俄军的1.5千米谷底去冲击俄军的炮兵阵地。这样贸然的正面冲击下场不言而喻。此时,英军轻骑兵的装备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波兰枪骑兵的类似,主要是用于打击对方轻骑兵的骑枪。他们手中并没有能够克制俄军步枪的马枪,更没有炮兵提供支援。最终,轻骑兵旅在二十分钟内被俄军步、骑、炮联合打击抹去了三分之二的战马和三分之一的人员,整个轻骑兵旅彻底崩溃。

综合以上案例,基本可以判断,即便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冲到英法联军的步兵跟前,面对如墙似林的刺刀,蒙古骑兵也不太可能突破对方的防线,最终结果不可能比上面提到的哥萨克和英国轻骑兵更好。
 

Image

军事装备和体系的差距

Image

从今天的视角看,清军是否有机会打赢八里桥之战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炮兵方面清军仍处于欧洲17世纪的水准。清军的炮兵处于绝对劣势之下,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与英法的炮兵对抗。清军步兵武器一样落后,在与线膛步枪的对射中自然要处于下风。更重要的是蒙古骑兵缺乏基于热兵器战争的改造,军马和骑手的训练都还处在冷兵器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清军想在陆战中与英法对抗,西式野战筑城术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清军的伤亡,但清军上下对此一窍不通。

由此可见,清军的问题,关键是在整个军事体系,尤其是军事教育体系对欧洲军事进步缺乏研究和认识。此外,承平日久的大背景之下,满蒙的军事教育和军事体育训练体系也趋于崩溃,以蒙古族为例,传统的赛马 、 射箭、摔跤,也就是所谓“ 男儿三艺 ”在清中后期逐渐出现传承断层。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一度动员了超过14000名蒙古骑兵,但这些动员部队的素质已经明显下降。

IMG_1898.JPG
蒙古骑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图源/电影《止杀令》剧照

八里桥的惨败,让清政府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军事的重要性。此战之后的1861年,清廷拟定了《训练京营章程》,之后清政府创立了八旗神机营,积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同时在恰克图等地请俄罗斯方面帮助训练,购买了俄制武器;与此同时,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和淮军,更是大量引进西方列强的武器,并聘请洋人帮助训练,拉开了“同治中兴”的序幕。



IMG_1426.PNG
END

者丨白孟宸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排版 | 于嘉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3 04:39 AM , Processed in 0.0660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