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0

[哲史艺丛] 一千余名甲午清军战俘,差点被清廷给遗忘了 | 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千余名甲午清军战俘,差点被清廷给遗忘了 | 短史记

 陈慕谭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6-02

作者丨陈慕谭
编辑吴酉

说一说甲午战争中被俘的清军士兵。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以清廷海陆两条战线全面惨败告终——此役,日军在朝鲜、山东与辽东战场的损失只有2647人,包括战死者736人,负伤不治者228人,病死者1658人,“变死”(自杀、事故、灾祸及其他原因)者25人。清军伤亡缺乏可靠的数据统计,可以肯定的是阵亡者至少超过了两万人。此外,若不算刘公岛失陷后投降的4000余人,与台南陷落后投降的5000余名黑旗军(这些人当时便被放还),按日方的统计资料,被俘的清军士兵共计1789人


对清廷宣战后不久,日本陆军省便制定下发了一份《战俘管理之件》,就战俘营的设置、战俘粮食和被服寝具的发放、病患战俘的治疗、战俘的移动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基本符合当时国际法中有关战俘待遇的条款。日军还在战场上散发《赤十字社俘虏宣传单》,内中说:


“战是国与国之战,非个人间的相互仇恨。敌伤兵、病兵、降兵的救护和仁爱心,此乃必遵文明之公法。即便对敌将之尸,也须以官礼相待。”

日军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欧美世界的认同——对清廷宣战前14天,英国刚刚同意与日本签订新的通商与航海条约。根据新条约,英国将在五年后放弃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其他国家也随之跟进,准备与日本签订新的平等条约。不难推想,如果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得不够“文明”,便会给列强坚持领事裁判权提供口实。日本政府当日将甲午战争包装成“一场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战争”,核心用意便在此处。

佐世保镇守府司令柴山矢八给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的一封信函,也颇能说明这一点。柴山在信中提到,被关押在镇守府监狱的清军战俘“同囚徒没有丝毫区别”,他担忧这种情况如果被外界知晓,会影响到日本“文明国家”的形象建构:

“(清军战俘)同囚徒没有丝毫区别。如为内外人窥知内情,可能会产生种种中伤和妄评。虽然在待遇上不是与囚徒同视,但毕竟与大臣阁下之意见相悖,至有不少遗憾之事。此次日清战争系帝国之侠义和威信展现给诸国之好机会。更何况我国平素尊重国际公法慎重有加,在文明之动作上并无耻辱之事。然今日对归顺者如囚徒一般待遇,实为国家之前途担忧。”

“至有不少遗憾之事”云云,自是委婉的说法,显示清军战俘在囚禁中发生过某些不好的事情。柴山还说,当地没有合适的“家屋”,希望海军方面另择地方来安置俘虏。

佐世保镇守府监狱关押的,是北洋“操江舰”被俘的清军官兵八十余人。据一同被俘的丹麦人弥伦斯回忆:

“上岸之时极备受辱,船近码头即放汽钟摇铃,吹号筒,使该处居民尽来观看。其监即在码头相近地方,将所拘之人分作二排并行,使之游行各街,游毕方收入监,以示凌辱。予所坐之监宽九(英)尺,长十一(英)尺,用铁栅关锁。约坐二点钟之久,又换一监,操江管驾并各副亦拘入同住。晚餐系鸡子两个,茶一杯。早餐面包一片,红糖少许,茶一杯。午餐系饭、糖、茶。”

不将战俘自码头直接关入监狱,反押着他们在佐世保的各条街道游行,且召集民众围观,是弥伦斯感觉受辱的主要原因。但因为他是丹麦人,所以很快便被从集体监狱转移至单人监狱,且可享受“每日之餐较前略好,门不加锁,得以散步”的特殊待遇。如此这般关押了十天后,弥伦斯被释放,条件是他承诺在中日战事未结束之前,不前往高丽,也不前往上海以北的中国各地。

70.jpg
 北洋海军“操江舰”被俘清军官兵八十余人列队被押入佐世保镇守府监狱

相比之下,清军战俘的待遇就要差很多了。候选从九品官员栾述善是在平壤战役中被俘的。据他在狱中的记述,被俘后一度“饮食俱无”,两天后才“发给饭团一握……渴极频呼,仅给臭泉一滴。如是者二十余日”。后被押往日本,途中也是颇受摧残:

“足无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黄州,奔波百余里之遥,不容喘息。九月初八日在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卧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舱。秽气熏蒸,时形呕吐。十六日,至日本广岛下船。狂奔十余里,立毙数人,始登火车。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厂舍。……一日三餐,入口者无非霉烂萝卜,数月间遍身尽是腌脏衣服。”

栾述善是1894年旧历九月份被俘的,稍后便被押往了日本。清军方面无意查证栾的生死,李鸿章在该年的旧历十一月,直接将他定性成了一百余名“打仗阵亡”的官员之一,请求朝廷给予抚恤

栾后来的命运缺乏资料记载。他有可能直接死在了日本(他的狱中记述被保存在1897年川崎三郎出版的《日清战史》中,国内无版本流传),也可能回到了清朝(回国时这类文字材料会被收缴)。但即便回来了,他也只能承认自己已是一个“死人”——作为一个被俘者,他不可能再恢复候选从九品的官场身份,也不会有人愿意为了他这样的小人物去上奏朝廷请求更改抚恤名单。与其去折腾这些事,不如默认自己已经为朝廷牺牲在了战场之上。这样,至少的家庭尚能保住“各照原衔升阶从优议恤”的待遇。

71.jpg
 英国媒体当年绘制的甲午战争清军溃败情形

总体而言,在平壤等战役中被俘的清军官兵,后来大多被运输至日本国内的战俘营关押,共计有1000余名;在海城、旅顺等战役中被俘的清军官兵,则被集中收容在海城附近临时开设的战俘营,共计有600余名。这些人在战俘营中的待遇,应该与栾述善的遭遇大体相似。扼要来说便是:有饮食和衣物供给,但质量一般比较差;会遭遇人格上的侮辱(如供人参观),但无须被迫从事苦役。在此基础上,日军还会为患病战俘提供一些医疗救助,允许战俘传递书信(内容须经过审查),给死者提供墓地安葬。

这些做法,让对国际红十字会公约毫无了解的清军士兵“感到震惊”,有些获得医疗救助的士兵甚至感动得落下泪来。也让日本政府如愿以偿得到了国际舆论的认可——法国的战地记者曾如此报道:“我们随军详细观察了日军的作战行动,……日本兵对勇猛抵抗的清国俘虏表现出仁厚的优待,对病人、负伤者给予人道的治疗和安置。日本民族的仁爱心在这场战争中被展现给了世界。”

72.jpg
 平壤日军野战医院,为清军战俘提供医疗帮助

据日方资料统计,这1789名清军俘虏当中,有1539人于《马关条约》签订后被送回清朝,剩下的251名战俘中,有1人宣誓“归化”日本,余者情况不详。

档案显示,清廷当日不清楚日军手里有多少清军战俘,也无暇顾及这些战俘的命运——虽然《马关条约》中有“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的条款,但清廷迟迟没有动作。最早提出送还战俘的,是日本驻华公使林董。时为1895年旧历五月二十四日(距离两国换约已过去了差不多40天),林董奉日本政府之命前去拜见李鸿章与王文韶,对二人提到,日军手里现有1600余名清军俘虏,应按约交还,但须由清廷承担相应费用:

照约两国俘虏应各送还,广岛、海城有华兵俘虏一千六百人,当即分送,惟照通例,应由华筹给送费。”

李鸿章将此事报告给了总理衙门,并提供了自己的处置意见:这笔费用“为数无多”,数量不大;可以等林董的正式公文送来后再分别办理。

73.jpg
 甲午年前后的李鸿章,引自小川一真《日清战争写真图》

二十天后,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已次奉林董之命,再次致函李鸿章推动此事,并希望清廷方面也能提供日军俘虏的资料并将之交还。

李鸿章的回复是:关押在日本广岛等处的清军俘虏,可派船送往大沽口,清廷将派文武官员前往“妥为点收”;关押在金州的清军俘虏,原本计划在旅顺口交接,但该处“尚未归还中国,暂难派员往收”,所以还要另外商议接收的地方。至于日军俘虏的情况,“尚未据各该文武查报”,也就是李鸿章手上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信息,只能派人去前线军营现查,“俟有确数,再当奉闻”,等有了确切消息再通知日方(后来的统计结果是11名)。

74.jpg
 日本浮世绘里的甲午战争

稍后,日本政府任命了一位陆军中佐为“遣送中国俘虏委员长”,负责具体的俘虏运送交接事宜。1895年8月18日,被关押在日本的清军俘虏,被送抵大沽口。清廷派出天津镇总兵罗荣光等前往接收。日方将遣返俘虏的名单、死亡诊断书和病历交给了罗荣光,罗荣光则出具了领收证。9月1日,被关押在海城等地的清军俘虏,也完成了交接。9月9日,林董照会总理衙门,告知所有清军俘虏均已送还。

这些归国的清军俘虏没有受到迫害——《马关条约》第九款里有规定,“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也没有得到朝廷的抚慰——据1895年8月23日李鸿章给海城方面的指示,“此间所收俘虏,皆饬粮台分别远近给资遣散,尊处应一律照办

这些俘虏们,在领到一笔微薄的回家路费后,便消失在了茫茫人海,史料中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踪影。


75.png
①徐平主编:《甲午战争·中日军队通览(1894-1895)》,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388-389页。
②宗泽亚:《清日战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20-221页。
转引自《甲午清军战俘在日本待遇如何》一文。
④弥伦斯致博来函,光绪二十年七月十四日(1894,8,14)。陈旭麓、顾廷龙、江熙主编:《甲午战争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页。
孙克复:《栾述善<楚囚逸史>译介》,收入《甲午中日战争史论集》,辽宁大学科研处1984年版,第427-428页。
⑥续行查明阵亡员弁请恤片,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 15 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页。
⑦同上,第554页。
宗泽亚:《清日战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19页。
侯德云:《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此外,在《时代》杂志驻东京记者的笔下,因清军和日军奉行不同的俘虏政策,日军在旅顺实施的屠杀竟也变得可以理解了。该记者写道:“中国人根本不抓俘虏。不论是那些死者伤者还是被征服者,他们都一无例外地砍下他们的头颅,并以各种方式残近害他们的肢体,最后用绳索穿过所有头颅的嘴巴与喉管,把它们串在一起。日本军队已经见到了他们的士兵的头颅。在平壤之战后,城里发现了一大桶头颅,其间有大岛将军的部队一个年轻军官的头颅。”转引自:(英)吉伯特·威尔士、(英)亨利·诺曼著;刘一君、邓海平译:《龙旗下的臣民 近代中国礼俗与社会》,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307-308页。
⑩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午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 26 电报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⑪复日本领事荒川已次,光绪二十一年闫五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 36 信函八》,第80页。
孙克复:《战争俘虏之遣返》,收入氏著《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1-444页。
急复宋宫保,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四日午刻。《李鸿章全集 26 电报六》,第21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3 03:36 PM , Processed in 0.0749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