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0

[哲史艺丛] 陈桥兵变前传:一根擀面杖打出了宋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3 03: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桥兵变前传:一根擀面杖打出了宋朝?

 最爱君 最爱历史 2021-02-03




1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二(960年2月2日),作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927-976),被一则到处传言的消息,搞得有点惶恐不安。
 
此前一天的大年初一,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契丹联合北汉再次南下进攻后周,慌乱之下,后周朝廷急忙命令赵匡胤领兵出战,因为当时,赵匡胤是后周两大军队系统之一殿前司的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
 
尽管事前已经做了大量准备,然而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开封城里到处传言,说:
 
“出军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
 
正值新年,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却被这则传言吓得到处逃命,整个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然而诡异的是,好像已经被封锁了消息的后周朝廷却毫无反应,貌似对开封城里的大骚动毫不知情。
 
但是赵匡胤自己却被吓了个半死,正在千钧一发的当口上,事还没干呢,眼下这帮混账小兵们就开始到处传言,万一出点闪失,岂不要了卿卿性命?
 
1365CD19-275B-4C4B-A2E7-EE54B7D538D3.jpeg
▲陈桥兵变前两天,赵匡胤突然惶恐起来。

 

惶恐不安的赵匡胤马上叫来家里人一起商量,说:
 
“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
 
赵匡胤的姐姐当时正在厨房里,她听到后铁着个脸,拿着个擀面杖出来打了一下赵匡胤,说:
 
“大丈夫临大事,行不行自己决定!不要来家里吓女人!”
 
对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写道,在被打后,赵匡胤若有所思,“默然出”。
 
临走前,赵匡胤命令,将家里人全部隐藏到开封城中的封禅寺,以免失败罹祸,因为他决定,哥们要干大事了。

 




2

 


赵匡胤被姐姐拿擀面杖打的两天后,960年正月初四早上,赵匡胤在离开封城不远处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起了一场被后世称为“陈桥兵变”的政变,随后迅速回师开封,逼迫7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帝位,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禅让”大剧。
 
然而对此,按照《宋史》等权威版本,说的是960年正月初四(2月4日)这天早上,喝了酒还没完全醒的赵匡胤,可是在稀里糊涂之中,被将士们拿着一件不知道从那里搞来的“黄袍”,强行逼迫当皇帝的哦。
 
哦,事情可没这么简单吧?
 
事情确实不简单,对此,赵匡胤早已密谋了许久。


25B7BE3E-5DF0-4E9A-90E9-5952BDF7DB5B.jpeg

▲颇有英才的柴荣的去世,给了野心勃勃的赵匡胤机会。

 
要夺权,首先要掌握禁军。
 
在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后周拥有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军队系统,而当时,赵匡胤只是殿前司的副将:殿前都指挥使;而当时的殿前司主将殿前都点检,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驸马张永德——如何才能当上主将取而代之,真正掌握其中一支禁军呢?
 
机会很快到来了。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英明威武的后周世宗柴荣病重,就在这时,柴荣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则传言,说“点检做天子”,此时,作为禁军大将的张永德兵强马壮,而后周太子柴宗训却只有7岁,于是,临死前几天,柴荣下令废掉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而命令赵匡胤接管殿前司这支禁军。
 
四天后,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39岁的柴荣病逝。
 
在一个来路不明、不知道谁制造的传言帮扶下,赵匡胤,作为最大的受益者,顺利得到了“殿前都点检”这个禁军大将职务。
 
此时,赵匡胤只有33岁。

 




3

 


这个33岁的帝国禁军大将,年纪之轻、手段之高、演技之精,堪称人精、戏骨。
 
眼看着39岁的后周世宗已经病死,而新即位的后周恭帝柴宗训,不过是个六七岁的小儿,所以,赵匡胤对于皇位,很是心动。
 
尽管宋代的史学家对于“陈桥兵变”隐晦莫深,因为或许在他们看来,一手提拔赵匡胤的后周世宗柴荣仅仅病死半年,赵匡胤就迫不及待兵变夺权,欺负柴宗训和符太后等孤儿寡母,于情于理实在太不光彩,所以,如何变着法儿为赵匡胤粉饰一下,自然是宋代史学家们的重大政治任务。
 
然而,总有那么丁点信息,隐晦传达着与“权威版本”迥异的神秘信息。
 
前面已经说过,后周时期,为了防止禁军一家独大掌控国家命脉,所以军队被分为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系统,后周世宗柴荣临死前,赵匡胤通过一则广泛流传的传言,顺利当上了殿前都点检,掌控了殿前司这支军队。

 

E43EFDDB-750D-4CDC-849E-79B3339DD079.jpeg

▲剧照:赵匡胤也是个戏精。

 

然而还有一支军队:侍卫亲军司怎么办?
 
当时,作为柴荣的皇后,后周恭帝柴宗训的母亲,符太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她有个亲姐妹,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妻子。
 
在符太后看来,赵匡胤是后党、外戚成员,掌控禁军,她心里比较踏实;在赵匡胤一党的撺掇运作下,不久,作为侍卫亲军司的最高统帅、始终效忠后周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却被外派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
 
在曲线运作,调走自己的最大军事对手后,赵匡胤又在侍卫亲军司中,将“自己人”高怀德,运作当上了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另外一个“自己人”张令铎,则被任命为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如此一来,尽管名义上的侍卫亲军司最高统帅,仍然是外派扬州的淮南节度使、兼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但实际上的指挥权,却已经落到了赵匡胤的“自己人”手中。
 
不知不觉,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半年,被符太后视为外戚和亲信的赵匡胤,已然隐秘掌控了后周帝国的两支军队。

 




4

 


在这个神奇的帝国,你要掌权,人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说起来,赵匡胤的祖父赵敬,曾经当过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等三州刺史;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则长期在后周的侍卫亲军司担任高级将领,为儿子赵匡胤留下了深厚的人脉,一直到陈桥兵变四年前的956年,58岁的赵弘殷才在军中病逝,死后还被后周世宗柴荣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E0C3A795-8011-425E-89B1-5A62259CCADF.jpeg

▲赵弘殷在宋代被追认为宣祖皇帝。

 

所以,后周帝国的两支军队中,到处都是赵弘殷和赵匡胤父子的人脉,而作为儿子的赵匡胤,在后周的军队中,还加入了一个连他在内,号称“义社十兄弟”的组织。
 
“义社十兄弟”,指的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十人,在年轻时候还是低级军官时的一个结拜组织,日后,这些人有的成长为后周帝国的高级军官。
 
到陈桥兵变前,赵匡胤的“义社兄弟”石守信,已经是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殿前都指挥使;另外一位“义社兄弟”王审琦,则是殿前司的第四号人物殿前都虞候;而赵匡胤的其他“义社兄弟”们,则分散在后周帝国的各个军队系统中,担任着大大小小的职务。
 
如此一来,整个后周帝国,说起来,军队系统中,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都有赵匡胤的人。
 
说起来,大哥要是当了皇帝,兄弟们也该跟着沾沾光不是?

 




5

 


尽管筹谋已久,但临发动兵变前,赵匡胤还是有点忐忑,这不,回到本文开头,底下那些该死的小兵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个“出军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的话传得整个开封城人尽皆知,除了蒙在鼓里的符太后和小娃娃后周恭帝,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已经掀起了一场大逃亡,搞得赵匡胤心里惶恐不安,这才有了本文开头,被他的姐姐用擀面杖小打“训斥”的事。
 
说起来,赵匡胤一家,对这场兵变早已了然于胸。陈桥兵变成功后,赵匡胤的母亲、荣升为杜太后的杜氏很是得意,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有这样的好妈妈鼓励,小名为“香孩儿”的赵匡胤,当然要放手干一场、搏一把了。
 
于是,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960年2月1日),一个诡异的消息从后周前线传来,说契丹联合北汉南下进攻,军情紧急(后来事实表明,应该是假消息),请求允许让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立马带兵出征,慌成一团的后周朝廷于是乎立马传令整军出兵。
 
说起来,符太后和后周朝廷的重官们,忘记了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当时,枢密使郭威也是以契丹入侵的名义,趁机掌控军队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眼下,时间才过了十年,随着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的相继去世,显然,孤儿寡母的后周小朝廷,已然忘记了这个后周如何得以建立的“大事”了。
 
2155AD1C-C5A3-4901-9BBF-1234DB4D1C17.jpeg
▲剧照:赵匡胤谋划多时,发动陈桥兵变。

 

以军情紧急掌控大权后,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二(960年2月2日),赵匡胤先是打发他的副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作为前锋,先整军出发离开开封城,当时,与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石守信、第四号人物王审琦不同,殿前司二号人物慕容延钊虽然跟赵匡胤关系不错,但他并不知晓赵匡胤的兵变计划,所以赵匡胤先将他打发离远一点,以将慕容延钊调离开封城,以免妨碍“大事”。
 
这个新年的第三天,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960年2月3日),赵匡胤也整军出发了,当晚,他就带兵抵达了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天傍晚,有一个自称懂得天文的军士苗训先是大叫起来,说你们看你们看:“日下复有一日”哦,原来,那会刚好日晕,但经苗训这么一说,似乎天机有变,大太阳要吞掉小太阳了!
 
于是乎,将士们开始“相与聚谋”,说这不对啊,要变天了哦!
 
然后,正月初四(2月4日)凌晨,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家臣赵普等一帮子人马涌进了赵匡胤的军帐,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然后跪下,大声喊起了万岁。
 
假装喝得有点晕乎乎、还没完全“酒醒”的赵匡胤,于是跟手下们约法三章,说你们不要随便杀人哦,不要随便抢劫哦,这样子我才能当你们皇帝。
 
早就说好的事,将士们自然大声说:一定一定。

 




6

 


在宋代的史学家渲染中,陈桥兵变似乎一呼百应,属于一个完全没有前期准备工作的突发事件,然而,史学家们总是春秋笔法,时不时就留下一点破绽,例如那个司马光,就有意无意记下了赵匡胤挨姐姐训打“点拨”的事。
 
正月初四日,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当天,赵匡胤带着大军杀回了开封城。
 
然而在开封城陈桥门值班的两位警备队长陆、乔二人(史书没有记下详细名字,仅留姓氏),在开封城几日来的异动中,已感觉到了不对,他们拒绝为赵匡胤打开城门,并与赵匡胤的部队形成对峙;赵匡胤也没有强行攻打,而是指挥部队绕路到封邱门进入开封城,在那里,赵匡胤的亲信打开了城门。
 
34ED8213-4F0B-4C45-B54B-6CD89DA93814.jpeg
▲赵匡胤画像。

 

当时,作为后周两大军队系统之一的侍卫亲军司的第二把手、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正在皇宫内,在听说赵匡胤兵变入城的消息后,忠于后周朝廷的韩通,在仓促之中,立马带着少数亲兵出城迎战,没想到却被赵匡胤的内应、作为“义社兄弟”的石守信派兵伏击,韩通随后冲出重围,并马上派人前往搜捕赵匡胤的家属,没想到的是,赵匡胤的前锋王彦昇已杀入开封城中,随后,韩通及其三个儿子全部被杀。
 
而在听说皇宫已经沦陷后,守卫陈桥门的陆、乔两位警备队长,不甘心投降赵匡胤,双双选择了上吊自杀,为后周殉国。
 
至此,开封城中微弱的敢于抵抗的军事力量,已全部消失。

 




7

 


陈桥兵变当天,赵匡胤随即杀进开封皇宫,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宰相范质在愤怒之中,紧紧抓住次相王溥的手,指甲几乎将王溥掐出血来,范质不顾生命危险,大声质问赵匡胤;见此情景,赵匡胤的部下罗彦瓌拔出剑,厉声威胁范质等人说:
 
“三军无主,众将议立检点(赵匡胤)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
 
此时,被吓得面如土色的二号宰相王溥,随即跪拜起了赵匡胤,而范质则“颇诮让太祖,且不肯拜。”
 
赵匡胤倒也不杀范质,只是强行逼迫后周恭帝马上退位“禅让”,开封皇宫内杀气腾腾,仓促之中,赵匡胤突然想起来“受禅”还“未有禅文”,这下怎么搞?
 
没想到的是,早已有人提前洞察先机,翰林学士陶榖马上跑了出来,说我早就写好啦(原话:“已成矣!”),然后从怀中掏出逼迫后周恭帝“禅让”的“禅文”,恭恭敬敬进献给了赵匡胤进行审阅,然后转身交给了范质等人。
 
陈桥兵变第二天,960年2月5日,赵匡胤正式将后周国号更改为宋,并改年号为建隆,至此,大宋帝国正式建立。


237A2DF3-4207-4BB8-B289-0386A9709459.png
▲剧照:7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赵匡胤暴力逼宫。

 

赵匡胤夺权后,后周世宗柴荣遗留下的四个儿子,后周恭帝柴宗(953-973)在被迫“禅位”后,被降格为郑王,13年后柴宗训去世,年仅21岁,无子;
 
陈桥兵变后两年,柴荣的另外一个儿子、年仅10岁的柴熙谨也去世;
 
而柴荣的最后两个儿子:柴熙让、柴熙诲,按照北宋史学家、编撰《新五代史》的欧阳修的说法是:
 
“不知其所终。”
 
至此,柴荣家族的血脉,也从史书中被“消失”了。
 
而对于后世所谓宋朝皇家厚待柴氏后人,封其后人为世袭崇义公、宣义郎的记载,从血脉来说,他们其实,并非柴荣的嫡系子孙;因为真实的柴荣子孙,早已在历史上或夭折、或无子、或“消失”了。
 
只是冥冥之中,赵匡胤想不到的是,陈桥兵变后16年,公元976年,他自己也会在一场诡异的大雪之后离奇暴亡;而他仅存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也先后一个自杀、一个离奇暴死。
 
历史,是有轮回的。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文献:

脱脱等:《宋史》

李之亮:《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

李裕民:《赵匡胤是怎样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

惠冬、陈其凡:《“失败者”的历史:陈桥兵变新探》

李裕民:《周世宗皇子失踪之谜———赵匡胤政治权谋揭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3 06:00 PM , Processed in 0.0824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