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0|回复: 3

维摩诘经略解(50)如何观如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1-3 01:47 PM 编辑

维摩诘经略解(50)如何观如来
原创 吕真观  实证的佛教  2019-10-28
如何观如来

世尊等身像.jpg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着。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时候世尊就问维摩诘:「你想要见如来,那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看待如来呢?」

      维摩诘就说:「就好像我观察自身的实相,我现在来观佛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是法身佛,跟法身相对的是报身和应化身。在《金刚经》里面有提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如来也是指法身佛。《金刚经》是否定语句,《维摩诘经》这一段则是肯定语句,否定语句容易让人不知所措,肯定语句才让人有遵循的方法。

      自身的实相就是般若实相、诸法实相或诸法空相,意思完全一样。有为法无常,因此没有实体,而以能出生有为法的第八识为实体,所以「观诸法实相」就是观察第八识法身如来。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前际就是过去,「不来」就是不是从哪个地方来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不是从哪个地方出生的」。

      「后际不去」就是未来它也不会消灭掉。「今则不住」,它也不会像有为法一样示现出短暂停留的样子。所以「来」相当于生,「去」相当于灭,再加上住就是生、住、灭。这里说如来不是像有为法一样有生、住、异、灭。住和异很接近,存在的时候一定是不断地变异,所以也可以把「异」归类到「住」里面。

      接下来讲了很多「不观」,为什么不观?因为有观就有能观和所观,能观的是七转识,所观是六尘万法,但这整个都是一真法界,没有办法再去分能观和所观,统统都是种子、功能差别。能够让我们缘在上面而得到解脱的就是一真法界,安住在一真法界的人你去观什么色?就算有观也等于无观,因为都是功能差别。色法是依于业力跟妄想而有,七转识的「观察」也是依于业力跟妄想而有的功能差别。曾有人问我:「什么是真观?」我答:「真观不观。」这个道理是从这里来的。

      「不观色如」。不观察色法跟真如的关系,为什么?色法是功能差别,真如则是依于这些有为法而说真如,如果没有这些有为法,整个都是一真法界,说什么如、不如?没有办法讲!就像《楞严经》讲的「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只要能够不取相分别,连非幻都没有,又哪来的幻法呢?

     「非幻」就是真如。你如果不取相分别,连真如都讲不出来了,还怎么观察真如跟色法的关系?统统都是功能差别,如果没有业力跟妄想的话,根本就没有「观」这回事,所以讲「不观色如」。

      「不观色性」。色的本性是什么?色性跟色如是一样的事情,色的本性就是第八识。

      你要去体会这个道理,「观」是世俗谛的名相,胜义谛没有「观」可说。因为「观」一定落入分别,有分别就会有相,有相就有名,这样你就离不开相、名、分别,无法安住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观跟不观都不可说,即使你去观也等于不观。这一点大家要多体会,这不是戏论。不观要怎么办?就是契入,去体会它,安住在一真法界当中──安住也只是一个假名,整个就是一真法界。要经常起这样的思维,让它变成无间作意。

       刚才讲色、色如、色性,受也是一样,受、受如、受性,想、想如、想性,行、行如、行性,识、识如、识性都是同样的道理,全部都不观。因为唯是一心,能观的七转识跟所观的六尘万法统统都是功能差别,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所以没有观的问题。

      「非四大起」。法身如来不是从地水火风当中出生的。

      「同于虚空」。类同于物理界的虚空,它没有一切的相貌可说。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六入,就是眼入处一直到意入处。由于六入都是种子、功能差别,才一现起立刻成为过往,不能像干草那样累积起来。

      「不在三界」。法身如来不属于三界的任何一界。

      「三垢已离」。三垢就是贪、嗔、痴三毒。法身如来没有贪、嗔、痴可说。

      「顺三脱门」。法身如来随顺于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作解脱门。

      「具足三明,与无明等」。法身如来具足天眼明、宿命明和漏尽明,但这三明跟无明其实是同等的,因为明和无明都是种子、功能差别,这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没有差别对待相。

      「不一相、不异相」。以世俗谛来讲,一切有为法有各自的法相,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一相;以胜义谛来讲,又是一真法界无差别相,所以说不异相。

      「不自相、不他相」。自跟他是比较出来的,一真法界已经打成一片了,怎么说是自还是他呢?另外还有一个叫做「共相」,观察一些事物的共相,你就可以把它们归纳成一类,比如男人的共相、有为法的共相等等。一真法界中也没有共相。

      「非无相、非取相」。法身如来以一切有为法的相作为它的相貌,所以不能说没有相貌;但是众生只要取相,就会割裂一真法界,真也变成是假。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此岸是指二十五有或三界有,彼岸就是涅槃。中流就是从此岸到涅槃的中间,有人把它解释成结使,把结使断掉就可以证涅槃,到彼岸去;也有人把它解释成有学,因为他还没有证有余涅槃。但如来不是这些,此岸就是彼岸,虽然有一切的缤纷万象,有一切的烦恼,但是这一切的烦恼也就是诸法实相,所以你没办法去分哪个是此岸、哪个是彼岸,哪个是中流。虽然没办法分此岸、彼岸、中流,但是又不妨碍教化众生,因为如来显示了很多有为法的法相,众生去观察这些有为法的法相,就会发现实相,所以说它可以教化众生。

      「观于寂灭,亦不永灭」。它显示出寂灭的样子,可以让你观察得到,但是这种寂灭不是小乘所取证的那个永远消灭蕴处界的无余涅槃。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不凭借这个,也不凭借那个。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智是现量,识是比量和正教量。我们没有办法用三量去察觉到一真法界的存在,因为一旦你用到三量,就已经起观了,这样就落在世俗谛里面了,胜义谛是无智亦无得。我们只能安住在胜义谛去跟一真法界相应,而不是去观察。

      「无晦无明」。既没有无明,也没有明。这相当于《心经》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名无相」。没有语言文字,也没有相貌可说。「名」跟「相」属于世俗谛的两个特征,前面的「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则是在讲「分别」,这是世俗谛的三个特征。这就简单地告诉大家,你一旦落入世俗谛,就没有办法安住在一真法界修习真如三昧。

      初修学了义法的时候,要经常检查,才不会被不了义法所干扰。有时候是别人来扰乱你,有时候是自己扰乱自己。我们的判别方法很简单,落入相、名、分别就是不了义法,不落入相、名、分别就是了义法。我们要安住在一真法界,必须严格贯彻「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的原则。

      「无强无弱」。强弱,例如身体的强弱或定力的强弱等等。安住在一真法界当中没有办法分强弱,安住就安住,谁都不能说「我很强地安住在这里面」。

      「非净非秽」。不是干净,也不是脏。相当于《心经》的「不垢不净」。

      「不在方,不离方」。方就是处所,英文叫做location。如来不是在处所里面,但是也不离处所。因为处所就是三界当中的某一个地方,第八识法身如来不在什么地方,但是又无处不在,所以说「不离方」。我们不可能在没有处所的地方去找法身如来,因为没有依报(环境)就没有正报(五蕴),要在现象界才有办法找到法身如来。如果完全离开处所,那就是无余涅槃,声闻人在世时执着生死与涅槃,没有办法找到法身如来,一旦入无余涅槃,就完全不可能找到法身如来。

      「非有为,非无为」。当你讲山河大地、五蕴、出世间智……的时候,它就是有为法,但诸法空相,换个角度看,它就是无为法,所以没有办法绝对定性为有为法或无为法。

      「无示无说」。法身佛不显示机锋,也不说法。

      大珠慧海禅师曾问访客:「《金刚经》是谁说的?」访客说:「你不要戏弄我,难道你不知道是佛说的吗?」慧海禅师说:「《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要是你说《金刚经》不是佛说,就是毁谤《金刚经》。进退两难,你倒是说说看!」这个公案不是让人家破参用的,而是在考学人的知见,看是否闻思成熟。这个公案是在讲法身与五蕴身,胜义谛与世俗谛。法身相应于胜义谛,无说无示。五蕴身相应于世俗谛,能说能示。破参开悟,明白的是第八识的了别性和集起性,这是有为法,相应于世俗谛。破参之后,必须转依真如,才能够安住于胜义谛。以修证来说,胜义谛远比世俗谛重要,破参之后如果不能够安住于胜义谛仍然是凡夫。这个公案要回答「以世俗谛来讲,《金刚经》是佛所说;以胜义谛来讲,佛从来没有说过法,甚至没有佛,也没有法,完全是一个寂灭道场」,这样就既不谤佛,也不谤经。

      众生即是佛,因此众生也是无说无示,例如有人对你比中指,骂你「○你妈○」,此时五蕴有示有说,但是法身如来仍然是无示无说,会看的人一向解脱,不会看的人冤枉受苦。

      「不施不悭」是讲布施波罗蜜。法身如来不布施,但是也不悭贪。比如有人跟你问路:「火车站在哪?」你随口就跟他讲了。在你跟他讲的过程好像有法相,其实也等于没法相;好像有布施,也等于没布施。离开这些相貌,按照因缘去现起布施的法相,就是布施波罗蜜。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就算你费尽心力去筹划与实施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仍然是布施波罗蜜。

      「不戒不犯」是讲持戒波罗蜜。对我们来讲,唯一的戒律是取相分别;但对世间智者来讲,取相分别根本就不是戒律。为什么说「不犯」?因为法身如来根本就没有蕴处相可得,没有蕴处相,又谁能够去犯戒或破戒呢?你要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人家随便拿个戒律给你看,就可以把你吓得不敢修了义法。还记得有一次讲「若破十戒,不可悔过……三位十地一切皆失」的例子吧?你现在懂得了义法,请问「三位十地」是了义经还是不了义经?如果你弄不清楚,请回头去看前面经文的「是什么句」,这是了义经还是不了义经?如果你还不知道是不了义经,你就是闻思还没有成熟,还要补修闻思的功夫,不然就没办法修不了义法。「是什么句」是佛为刚强难化众生宣说的不了义经,因为落在相、名、分别,所以会有戒跟犯的差别相。了义经会怎么说?「不戒不犯」。

      「不忍不恚」是讲忍辱波罗蜜。有人在网上讲:「佛说:『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意思是人家欺负我,无法再忍受,这时候就不必再忍,尽管去报复他。如果这样解释,说那是佛说,真是在谤佛谤法。以后谁不堪受辱,犯下涛天大罪,变成都是佛陀教唆的,那还得了!但是有一位破参的学员这么解释:「忍到已经没有自己、没有需要忍的对象,也没有忍辱的相貌可说,这就是『忍无可忍』,当然便无需再忍。」这位菩萨经常在思维了义法,所以很自然地将人家错误的话朝正确的方向解释,这就是「正人说邪邪亦正」,开悟的人才有的功德受用。常常这样就会成就辩才,像维摩诘居士一样,一句话可以解释成好多个意思。

      修忍辱波罗蜜不一定要保证不发脾气,因为就算是发了脾气,也等于没发脾气。不要被人一骂,气得要命,可是一想到要转依真如性,就告诉自己:「不能生气呀!」如果你是这样修行,那不是在转依,而是强行压抑嗔心──菩萨法不是这么修的。就算你来骂我,我真的气起来了──我讲「真的气起来」只是假名而已,实际上现象界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永远都是假的气起来,就算是纳粹党气起来杀了几百万犹太人,那也是假的。再怎么气都是假的,甚至再怎么杀人也都是假的。你要是有这个见地的话,人家来欺负你的时候,你心里会有作意:「这是假的嘛!有什么好生气的?」在见地上,你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一方面又同于实相,你能够这样,你不觉得被欺负,才可以「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好像有忍辱,却不落入忍辱的相、名、分别。没有这个见地的人也是「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忍到受不了,就什么都不管了。前者为菩萨,后者为凡夫。

      「不进不怠」是在讲精进波罗蜜。法身如来不精进,也不懈怠。许多人认为精进就是要每天做多少功课,早课、晚课,打坐两个小时,六个小时无相拜佛等等。如果你有钱有闲,大小事人家都帮你打理得好好的,有这个福气这么做也就罢了。大部分的人,要找这一两个小时来「精进」还真是很困难。即使如此,除了做早晚课的时间以外,其他时间他又在做什么?如果其他时间统统都去攀缘、取相分别,这样也不是真的精进啊!所以只有随时能够安住在一真法界里面的人,能够随时修真如三昧的人才是真精进。表面上看起来,他不精进,但实际上他也不是懈怠的人。另外,他也不会说「我随时都安住在真如三昧,所以我是真精进」,这么讲是个笑话,谁安住在真如三昧里?都不可说啊!要是你觉得自己在精进,这正是渗漏的地方。能够这样子才叫做精进波罗蜜。

      「不定不乱」是在讲禅定波罗蜜。你随时安住在真如里面,并不需要把觉知心刻意收摄起来,这是「不定」。我们知道,觉知心是功能差别,禅定跟散乱也都是功能差别,平等无差别。虽然我劝你修真如三昧,但是真如三昧不能用求定的心态去修习,你越是强求,就越不能发起真如三昧。在见地上,必须离开「定」跟「乱」,一律都看做是真如。我说「看做是真如」其实不是看,只是契入。言语有极限,总是讲不清楚,只能请你多体会。整个就是真如,任何人再怎么想离开真如都没有办法。明白这一点,你就不必去求定,这样反而能够缘真如而安住。

      什么叫做「缘真如而安住」?就是不落相、名、分别,认为一切烦恼统统都不是问题,能够发起心理的轻安。如果你从来没有心理的轻安,表示你对了义法的理解有问题。听闻了义法又能够信受的人多多少少会现起一些轻安,只要将心安住在了义法当中,就能将轻安延续下去,成为真如三昧。只要你听懂就能够契入,不需要安排早课晚课刻意去修,所以发起真如三昧其实很简单。对于那些在世间里面忙烦的人来说,这一点特别好。但是,你要是不能体会义理,一直在语言文字上纠缠,就会一直没办法契入,这样就变得很困难。

      「不智不愚」是在讲般若波罗蜜。「不智」跟《心经》讲的「无智」意思是一样的。有分别才有智,胜义谛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没办法讲「智」。但是也不能说它是愚,因为实证般若实相的大乘修行人,只要开口讲话都是辩才无碍,以世俗谛来说,是非常有智慧的。所以你不能讲如来是智,也不能讲如来是愚。

      「不诚不欺」。法身如来不诚实也不欺骗。前面讲过,法身如来不说法,而诚实跟欺骗都是在语言文字相上面区分,所以讲诚实或欺骗都说不通。

      「不来不去,不出不入」。第八识不在哪个地方,没有处所可言,但它又无所不在,所以没办法讲来去或出入。

      「一切言语道断」。一切的语言文字的表述都断掉了。

      「非福田,非不福田」。什么是福田?供养父母、尊长、圣贤可以得到无量倍的福报,所以父母、尊长、圣贤都是福田。福田分成入世的福田和出世的福田。父母、尊长是入世的福田;出世间的圣贤则是出世的福田。想要出离世间,入世的福田跟出世的福田都必须供养。第八识不是父母、尊长、圣贤,所以说「非福田」。但是你说它不是福田又错了,因为父母、师长、圣贤都是第八识。

      「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这跟前面意思一样,非福田,也就没有福田的相貌,没有「供养」可说;但也不是不应供养,因为不能说它不是福田。

      「非取非舍」。很多人为了修行,取圣人法,舍凡夫法,他们不知道这么修跟了义法不相应。《证道歌》说:「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非有相,非无相」。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功能差别,以种子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法相,但以现起的功能差别来讲,不能说它是无相。

      「同真际,等法性」。印度人用很多种名称来宣说一真法界。「真际」,我理解成真理的所在地。「法性」就是诸法实性,也称为诸法实相。

      「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不可称,就是没有办法去称它的重量。不可量,就是不可用某一种容器,比如说升斗,去量它的体积。法身如来超过一切的称量。不可称和不可量也是古印度人所用的大数,这些大数第一个称之为「百千」(十万),第二个大数「拘梨」是第一个大数「百千」的平方,第三个大数「不变」又是第二个大数的平方,依此类推,「阿僧祇」是第104个大数,「不可称」是第114个大数,「不可量」是第118个大数。


      「非大非小」。法身如来不是大也不是小,也可说是可大可小,大到充沛于宇宙,小到可以藏身于微生物,执持地、水、火、风。

      「非见非闻」。离开见闻觉知,有见闻觉知也等于没有见闻觉知。《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一个人在表相的知见上面去立知立见,比如看到山河大地,就去建立这当中有知有见;这种想法就是无明的根本。虽然,我也在知、也在见,但是我知道知见根本就不是实有法,根本没有知、见这回事,这就是涅槃,无漏而真正的清净。这里的「非见非闻」不是无余涅槃那种非见非闻,而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知见无见」──知道等于不知道,看到等于没看到。

      「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烦恼都是以觉知为前提,既然非觉非知,自然离开了一切的烦恼。

      「等诸智,同众生」。各种智慧,世间智与出世间智,有漏智与无漏智,根本智与方便智,都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本质上都是法身如来。同众生,众生有不同的形象显示出来,但实际上都是第八识的显示。

      「于诸法无分别」。一旦你住在一真法界,整体是一真法界,三界当中各别的法叫做「诸法」,一真法界跟诸法没有差别,整个打成一片,既可以说是诸法,也可以说是一真法界,也可以说是实相,但这都是迁就世俗而安立的言说,实际上它什么都不是。总之安住在里面,离开一切相、名、分别。

      「一切无失」。没有什么过失,也没有失念的问题。如果你修真如三昧,在某个时候突然发现:「糟糕,我失念了。」你不用怕,就算你再怎么失念,你还是在真如里面。这个见地你要有:没有失念这回事,也没有失去什么果位,失去了什么定力……世俗谛才有得失,胜义谛无得无失。你不要说「我怎么又取相分别了」或者「这个地方我离开真如了」。真如遍一切处,你能离开到哪去?说到这里,我们要提一下,修定的人要离开「悔」这个心所有法,你已经散乱了,又花时间再后悔一下,那只会散乱得更厉害而已。「不悔」是修定的口诀之一,当你察觉散乱的时候,不要后悔,很快就能再度入定。为什么不悔?因为一切无失,真如没有办法让你失掉。

      「无浊无恼」。没有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也没有一切的烦恼。

      「无作无起,无生无灭」。世俗谛看起来有作、有起、有生、有灭,实际上是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法华经》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话跟《大乘起信论》的「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性涅槃故」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尽量引用《法华经》,因为众生喜欢功德第一的经典。

      「无畏无忧」。法身如来不会害怕也没有忧愁。一般修行人怕什么?怕破戒下恶道,怕失去果位。但是你想一想,整个就是一真法界,能够让你掉到哪里去呢?害怕和担心会让你潇洒不起来,我们要养成不取相分别的习惯,自然会成为无畏无忧的大丈夫。

      「无喜无厌无着」。喜、厌、着,相当于贪、嗔、痴。法身如来没有贪、嗔和执着。

      「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已有,就是已经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过去有。当有,就是未来将要出生的东西。今有,就是现在存在的东西。简单地讲,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可说。这句话跟《金刚经》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世俗谛上的已有、当有、今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是种子流注现起的法相,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忽然扫除一切的法相,入不二法门。

      「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胜义谛离开一切的相、名、分别,我再怎么宣说,都是世俗谛;契入的状态才是胜义谛,不是用嘴巴讲的。只要有语言文字,它就是世俗谛,世俗谛讲得再好也是世俗谛,顶多可以说成是相应于胜义谛的世俗谛。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世尊啊!如来法身就是这个样子,要用这种方式来作观察。能够这样观察,就可以称为正观;用其他的方式观察,称为邪观。


1.jpg
长按二维码
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随喜赞赏
2.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1-4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济 发表于 2021-1-4 11:02 PM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4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3 01:18 AM , Processed in 0.0513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