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可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
中国面条的多样性可能是世界第一,随便列举几样就让人垂涎欲滴:
咸阳biangbiang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延吉冷面、兰州牛肉面、山东炝锅面、武汉热干面、广东云吞面和北京炸酱面……
全世界的面条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口味各有特色。
事实上,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快餐。
因为只需要面条、汤和一点配菜就能做出不同的食物,无论制作还是吃都很方便。
肚子饿的时候,来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填饱肚子的同时更有加倍的幸福感。
这种细细长长的神秘食物,不仅征服了中国人的胃,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味蕾。
那么问题来了,最早是什么人发明了面条?最初的面条又会是什么模样?
这部曾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带我们深入了解面条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也是面条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
面条之路
누들로드
导演:KBS
编剧:이욱정
主演: 谭荣辉
首播: 2008-12-07
集数: 6
单集片长: 59分钟
KBS电视台制作拍摄的这部纪录片,从筹备到播出耗时3年。
由美籍华人、著名美食家谭荣辉的带领我们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十几个国家。
以各种确凿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面条——这一承载人类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过的奇妙之旅!
在亚太广播电视联盟主办的ABU奖评选中,获得纪录片类大奖。
谭荣辉 Ken Hom
但其实面条是一种相当古老的食物,中国人大约2000年以前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面条也就这样应运而生,并发展出独特的烹调文化。
为了探究面条的历史,摄制组来到中国面条历史最古老的地方——新疆。
这里有惊人的考古发现:一碗2500年前的面条状食物。
因为新疆地区气候干燥,他们的形状得以保存下来。
这极有可能就是面条的“始祖”。
这种细长的食物由小麦和黍米制成,这是目前出土的文物里最古老的面条。
专家推测它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地区向东传入中国。
之后又向北传播,进入日本韩国,向南传播,进入印尼、泰国等。
面条就这样传遍了亚洲。
现存的一种面条或许揭示了面条始祖的制作方法,它就是“新疆拉条子”。
拉条子不需借助任何工具,仅靠双手拉扯生面就可以制作。
新疆人这种制面方法已经流传了千年,这或许也是古老面条的做法。
而且最早的面条可能是由小米制成,但随后小麦的传入改变了面条原料。
数千年前,里海以南地区(如今的伊朗南部)的人民横穿欧亚大陆来到东方,将小麦带到新疆,我们熟悉的面条就这样诞生了。
小麦与可以直接煮食的稻米不同,它的籽粒包有6层外皮,因此食用方法与稻米完全不同。它必须被制成面粉才能变成人们的主食。
把小麦磨成的面粉与水混合就会增强面粉的黏性和弹性。
生面团的出现成为人类饮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面条一直是中亚游牧民族厨房最常见的食物,哈萨克族的传统食物之一纳仁就是用手抓食无汤水的羊肉面条。
中国的象形文字“麦”表达的意思,是一个远道而来的人,它与另一个字组合起来就是“面”的繁体字。
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产品和文化开始流入长安,这是丝绸之路的开端。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小麦和面粉传入了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发展出四种烹调类型的国家,分别是:烤、煎、煮、蒸。
而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是煮和蒸。
擅长羹汤和蒸煮的古代中国人,很自然地选择把面条做成汤面。
1400年前的古籍《齐民要术》中首次记载了制作面条的方法,做出来的面叫做“水引饼“。
水引饼的拉面手法类似新疆拉条子,不借助任何工具。
但最后是将煮好的面条放在鸡汤里,这就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面条。
在沸腾的热汤中烹饪食材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习惯。
今天的国人仍然钟情于汤面,将面条下到火锅里是常见的吃法。
十分方便且滋味浓郁。
随着面条在各地厨房中出现,纷繁复杂的面条制作方法也应运而生。
用刀具来切面条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面条做法,韩国的手擀面和日本的乌冬面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不借助工具用双手制作面条的方法,除了新疆拉条子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手工拉面。
中国人制作面条的方式花样繁多,有些简直像某种游戏。
面团在厨师熟练的手中被迅速削成薄片,在空中飞舞滑入汤锅。
国人熟悉的刀削面总是令第一次看到的人目瞪口呆。
不过山西的面食艺术并不只是一场表演,与面条搭配的还有各种美味卤料和汤汁。
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汤汁浇到面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