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8|回复: 1

《原佛》观察|大航法师:道场有道 僧俗皆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0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0-1-1 12:48 PM 编辑

《原佛》观察|大航法师:道场有道 僧俗皆安
大航法师  原佛  Today

WeChat Image_20191231123335.jpg


      自己曾说过:「不要只想为自己找个好道场住,而是要创造好的道场让他人住。」这是鼓励道人当有如此发心,道风的形成是靠每个人,而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与其埋怨、诃责,不如以自己的修道力,让道场净化、让道场如法。当然,这句话并不是鼓励每个人去盖道场,也不是狂妄地自认为具足福德,可以立道场摄众、领众。立道之场只是说明自己对修行的渴望,及对道场的期许,及找回道场修道的本位,把法的生命力灌入到修行的法式中,在应对一切境缘,法的抉择能时时在当中生起,而非只是心存善念,宗教形式的依循与应对而已。

      道场,道场,有道之场,它之为它,不在人多人少,不在于外观如何庄严,气氛如何宁静优雅,而在于佛道是否在此场中。无常之道、苦之道有无在此场中被观察,无我之道、菩提之道有无在此场中被实践。

      在近三十年的修行生涯中,看到许多失败受挫的例子,而自己也曾面临许多障碍及修学不得力的时候。庆幸的是,这些负面境界并没有让我逃避或退缩,反让自己养成直率地面对自己的疑惑,面对自己实际内在的习惯。自知自己确实是心存好念来修行的,也做了一些努力,但自问:出家与在家的差异究竟在哪里?诵经拜佛的感应原理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就是道场生活吗?几年的修行,现实中几许佛法功德力在身上?这些功德力是含着「或许」的臆测呢?还是切实感受得到的清净力。对世间的厌离,是说说而已呢?还是有着如无论如何皆不会去吃牛粪的这般笃定。在这不断反省中发觉,越以现实的受用来问佛法的价值时,佛法的现实感也越来越强烈;当佛法的现实感也越来越具体时,经论中的言辞变得更具生命力,更感动于字句中对修行的启示。由理论转为现实,内心便涌现出一股股扎扎实实,欲付诸实现的意乐心。

      故每当看到类似《瑜伽师地论》所说「法随法行」等经句时,内心总是无比的欢喜,总觉得是道的皈依处,自己的修行更有着落了。兹就《瑜伽师地论》所说「法随法行」为依,来谈修道纲骨,以知如何立道场之道。其揭示的大概精神如下:首先于戒律所禁制诸法能令身语意能「无倒远离」而不造作。接着,于闲静处,随所闻法乐欲思惟、称量、观察,并远离不当思惟。不仅具足清净意乐心,且要以无间加行、殷重加行的精进勇猛去思惟法义。此中更当依义不依语、如实分辨恶说、善说。教理之深入先从少分着手,如理观察,起深信解而后随义悟入。既悟入已,数数作意令得坚固。既得坚固理义,方能于内心生起所知法义的相似影像,作为禅定的所缘境,依此所缘境便能系心令安住。最后乃至于能无功用行,止观双运转道得等持。

      《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法随法行」,话语极为平实、简要,却让人感觉到这是一条具体又踏实的修证道路。其中因果相承,浅深次第,事理兼摄,更让人相信只要守住这些原则,逐步次第而上,不忧道业难成。如今知此道理者甚少,而能依此大原则去落实,去实践者更是少之又少。当道场着意于周边的施设与功能时,更当要守住这最重要纲骨,若少了这一层关怀与用心,道场又如何称为道场?因此,基于此修行大略,我期待确实依著这个方向行去,凡有缘者,亦能依此同伴同行。

      由此可知,立道之场并非要别出心裁另建设如何与众不同的道场,而是依此纲骨,找回修行最根本的原点,修正现今舍本逐末的虚表现象,把修行的朴实、踏实、现实的精神呈显出来。

      朴实:如《八大人觉经》所说:「形为罪薮」,爱欲所成身,本已积聚众多忧悲恼苦,何奈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道场也比过去拥有更多资用,虽这也不过是道场与社会的同步现象而已,然而也令道人为众多物欲所环绕。因此道人当自觉地尽量简约身心所需,此并非要刻意凸显自我刻苦清高的形象,而是深见物累的过患,实不愿见到道人成天劳心于资用的管理与守护,即便这资用并非刻意求来的,过多修道必要之外的资用,除长养贪欲之外,经营更是耗掉修行的心力与时间。为此,时时审观一日时间之所用,若不是懒惰,而大部分时间却无法用于道上,如此必是生活中拥有过多不必要的事物,此时当省则省,当舍则舍。当知,终日散乱,于己于他之道业少有作为,却是供养日丰,这并非吉祥事,当尽快回避。

      除了物质外,心灵的朴实,尤为重要。有人生活虽简单,安住戒法、禅定与教理的修学,然心却止不住对外境的攀缘,其实只要静心观察,便能观察到内心那止不住的躁动。人常自我满足于修行的外貌,而疏忽内心真正的烦恼,这样的自以为是,有时伤害会大过于没在修行但自觉没在修行的人。

      朴实自己内心,务实观察所爱着境的虚假不实,它除了误了自己道业之外,终归消散一空,背离自己而去,实不值得为此流连忘返,耽误一生。生活中若不是为著利他之需,当尽力简约心念,即便为了利他之需,亦当时时警觉躲在弘法利生外相里的杂染之心,这不就是《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无倒远离」么?!法喜充于内,朴实必表于外,故道场中人当以朴实为贵。

      踏实:法之生起,既是待众缘而有,众缘不具,何有法成。如今道人常仅凭著对修行的笼统看法,便也随人喊「次第修证」,一头栽进去修行。既不知法所待众缘,及其相依相生关系,何有次第可言。例如,持戒时能观烦恼生起所依,烦恼间辗转相生之关系,由粗到细,由上品到下品,由烦恼种类差别,相应于烦恼的对治,道之戒品亦显现差别。因此,戒之持守若仅止于戒条表面,却而不知烦恼所在,予以确实防守,以致于表面看似清净,实则烦恼未伏。曾有人言:「我持戒清净为何修定不成,经典不是说由戒生定么?」佛言不谬,错在未能踏实持戒。故知,持戒是一门大学问,不识法者终难尽得戒法之守护。

      再者,修定亦复如是,若但知盘起双腿,专注所缘,便以为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这无异是痴人说梦。如《观心论》所说:「若坐禅观行之者,但安心鼻隔不净安般,此亦面墙,何可论道。」欲得色界禅定,当伏欲界烦恼,绝无纵容欲界五欲五盖,单靠盘起双腿便得色界禅定之理。又如今有提倡念佛者主张但靠口称佛名便能往生,不需经教,不需发菩提心,此等谬说不仅误人也误己。如蕅益大师于《阿弥陀经要解》中说:「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使将此名号作个语头。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般。亦万无一得生净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不闻经教,如何厌娑婆、欣净土之理?不闻经教,只会厌苦苦,哪能知厌坏苦(乐)及行苦。嘴里吹嘘净土殊胜,却不踏实地观察自己是否真放得下娑婆。明明爱着,却自以为已至心信乐,以致于不知好好对治,而「延误就医」。

      另者,慧学亦复如是。如今听经闻法之方便,远远超过以往一切年代,照理来说,体证者当多过以往,然事实上,佛法传世显得更加纷乱。学习佛法不能依义不依语地探求其中智慧,反以历史考证的观点解释佛法,佛法皆成凡夫人推演出来的世间法。佛陀善巧说法顺应根性,方便施设,本皆是顺向唯一正真之道。如今,自许为大乘信仰者,相信大乘不共法,却又否定大乘不共法之所依--大乘经是佛亲口说。又将大乘强分三糸,曲解文义,强论高低,讲中观的不能参考唯识观点。以致于经年殚精竭虑教授唯识、学习唯识的人,竟不能相信唯识是直承圣教,直畅世尊本怀。唯识的研究不是打算要依唯识正见去修证,反倒像读许多哲学的人学习许多哲学理论,纯粹只是为了「知」,并不是立足于实践信念上。耗心神体力学习如来藏经藏,却又视之为外道思想。诸如此类,荒谬怪诞,互相矛盾,读得越多,越是无所适从。怪不得有学生学了几年唯识后,却换来一个疑问:「唯识到底能不能用来修行?」悲哉!误人子弟,莫此为甚。此为师者罪过无边啊!

      如此等慧学不若前所说:「如理观察,起深信解而后随义悟入。既悟入已,数数作意令得坚固。」反变成戏论,不能踏实地反思学法所为何来,如此终日于文字中作不当寻思,经久必致散乱、掉举,或退菩提心,或退出离心,只见俗心渐渐增长,甚至,由于久未曾得佛法利益,最后连对三宝到底能不能令众生解脱的信心皆退失。

      总前所述,回家的心若切,岂会于问路时不生胜解;解脱心若切,岂会于戒定慧三学不踏实修持。善观烦恼因缘,以戒方便确实远离不清净身口意,如此则能排除障碍禅定之散乱因子。如实理解法义,方能如法生起禅定所缘境,令心安住。对定法而言,戒能除弊,慧能兴利,三学一家,相互助成,这便是踏实修持之道。

      现实:道之安立,无非是解决生命的苦痛,这本是学佛者很基本的认识,也是常挂在嘴边的话题。然而,这严肃的课题常被久处其中之人慢慢轻忽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少了灵魂(法的抉择)的宗教仪式的操作,道人务必严肃地正视人生不可回避的老病死苦,若轻慢老病死的残酷事实,以著那若有若无、虚无飘渺的修行,自以为正在用功,却不觉只是徒具虚表,法全不染心,既识不清烦恼缘起,亦不知道之正用,两既无对,功业如何熏成?待临终阴境现前,何人不随业轮回。

      苦既是现实,修行岂可不现实。现实的苦痛与烦恼正是道力的试验石,无论戒学、定学或慧学,若无法扣紧现实身心世间,不免欺诳,必也是徒劳无功的。佛法若要兴,并不是光靠不断的赞叹与宣传,而是具体展现佛法的实用;而佛法之实用与否,正在于它能真正应对现实。道力的熏成,是由现实烦恼淬炼而成。故而道场之解与行若不相应现实,就如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般,不堪一击。因此常与大众共勉:「现实些!好好问问自己,几年的修学,知不知自己的已生善、未生善、已生恶、未生恶,若是模糊不清,你必是一个懈怠之人。」

      朴实,呈显道人之「清」;踏实,呈显道人之「真」;现实,呈显道人之「力」。此处便是希望借由此三者显现道人风骨,及树立道场之道风。

      谈到此,实也惭愧自己于众多地方亦未能力行,因此也希望借着这些精神提出,警惕自我,当时时如说行;再者,以此精神作为道场往后修学依循的方向。

      道场有道,僧俗皆安。今有僧众不嫌弃,来共修学,只是遗憾自己福德智慧浅薄,虽有心塑造一个能令僧众欢喜安住,精进道业的道场,但是总是缺那几许因缘。但相信,一人力量不足,二人加入;二人力量不足,三人加入;我等虽非大器,但住持正法,护持僧教的心却是勇猛的。众人不妄自菲薄,你的道念鼓励我的道念;我的精进,让你不敢放逸。如此,所有共住者的道心,成就所有共住者的道心。此处是菩萨行处,佛教人才亦不必然要为己用,就让此处成为佛教陶铸法将的地方,希望凡曾经在此道场熏习过者,皆种菩提根苗,皆长养法身慧命,皆成为行走人间,处处传灯的无尽灯菩萨。


(选自“游心般若海——大航法师法宝网”大航法师自述)


WeChat Image_201912311233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0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佛》:主编简介
原佛  2016-12-16


      裴勇,1969年生。1988年至1992年吉林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本科,法学学士。1992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师从楼宇烈先生研读佛教学,哲学硕士。1995年至2015年,供职于国家宗教事务局,曾任二司、四司、政策法规司、外事司副司长(港澳台办副主任)、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挂职江西省鹰潭市副市长等职。

      出版专著《宗密判宗说研究》(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社,2001年)、合译《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杨文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现为北京奋迅文化机构创办人、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研究和推展工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10:32 PM , Processed in 0.0289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