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2|回复: 0

[哲史艺丛] 凤阳怀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3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凤阳怀古

2019-07-18  叶兆言  大家
叶兆言,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花煞》、《烛光舞会》、《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等。


导读

忆苦从来都是成功人士的享受,苦难只有以成功作为结尾,才能够显现出它的价值,否则苦难永远也就是苦难。





到了凤阳,自然而然会怀古,必须怀古,就着凤阳花鼓的节奏,穿越闲逛游荡。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这里是明中都的所在地,一个南京人到了这里,听着种种宣传和介绍,说怎么样怎么样,心里难免会想,罗马又不是一天建成的,修条地铁都要好多年,你凤阳历史上再大再牛,从洪武二年开始议论,开始筹划开始建设,到洪武八年就停建,短短六年时间,再怎么样,又能怎么样。

历史恐怕就是这么吊诡,计划中的亭台楼阁,想象中的各种美好辉煌,如果停留在计划中,仍然让它处于想象的图纸上,可能会非常美丽。真要演变为现实,说不定就大煞风景。

对于历史遗址的恢复,我一直都持谨慎的保留态度。新修建的遗址,究竟还能不能再叫遗址,很值得怀疑。以南京为例,很多明王朝遗址因为修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包浆,变得不伦不类。打着保护的名义破坏,好心做坏事,这种赔本买卖经常发生。因此到了凤阳,看到大兴土木,看到街头各式各样的标语口号,不禁有点杞人忧天。

1.jpg
明皇陵。图源:www.china.org.cn

在凤阳,最值得看的应该还是明皇陵。耳闻不如目睹,多少年来,大多数人很可能跟我一样,分不清楚明朝的这陵那陵。一般人只知道,孝陵在南京,十三陵在北京。分不清的是皇陵和祖陵,也不知道在文化传统中,“皇陵”和“祖陵”有什么特指。按照一般想法,这两个称号最应该颁给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完全配得上这两个字,可是很低调地选了个“孝”字。

2.jpg
南京·明孝陵

凤阳的明皇陵,以俗人眼光观看,当然是它的高规格,虽非帝王之陵,享受的却是帝王待遇。神道有二百多米,石像生,也就是石人石兽,一共三十二对,可以说冠前绝后。北京十三陵的石像生是十八对,清朝的东陵和西陵各为十八对,连盛唐时的乾陵前“仪卫”也是十八对。不过明皇陵的这些石像生,真要与南京的明孝陵石刻相比,无论用料还是工艺,还是尺寸大小,显然还不能算一个级别。

3.jpg
4.jpg
凤阳·明皇陵神道。图源:www.china.org.cn

然而也足够惊艳了,要知道,这里埋着的是朱元璋的父母,还有他的兄嫂和侄儿,当年因为家贫,连墓地都是别人赠送,丧葬极为简陋,所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直到朱元璋发达,当了皇帝,此处才改头换面,成了后来模样。说起来,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皇陵从未遭遇盗墓,原因很简单,《大明皇帝之碑》上写得非常清楚,本来是准备“厚陵以微葬”,因为风水师说不行,不能这么玩,结果就连“微葬”也省了。“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臧”,什么意思呢,就是风水师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一挖开灵气就跑了,所以千万不能乱动。

“臧”的解释是善是好,人生最潦倒境界,死无葬身之地,多亏有人送了一小块地,草草埋了自家先人,埋了兄嫂和侄儿,可怜连口棺材都没有,然而万万没想到,得到了一块造福后人的吉壤。往白里说,就是一片乱坟岗,地底下没有任何陪葬,你还能有什么可盗,灵气是盗不走的。这个建设皇陵的思路很好,反正地下也看不见,只要小心呵护灵气就行,地面上尽量风光就行。国家现在都是老朱家的,这个并不难办到,旅游说明书上介绍,皇陵刚建成时,占地二万四千亩,城垣三重,周长二十八里,“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一共九百余间。

明末之后,人为破坏加上风雨侵蚀,大家现在能看到的,也就是光凸凸的陵丘及石刻群。事实上,凤阳皇陵最值得一看,还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皇帝之碑》。疑古的观点细究,碑文是不是亲自动笔可以成疑,然而得到他老人家认可,毫无疑问。

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

朱元璋称帝前是“吴王”,写作自然不是他的强项,对文章的判断,应该有其独到之处。《大明皇帝之碑》的行文风格,与南京狮子山上的《又阅江楼记》略有不同,表达思想的套路非常一致。共同点就是朴素,低调,诚恳,小心翼翼,也就是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没有帝陵碑刻中常见的粉饰夸功和谀墓不实恶习。

《大明皇帝之碑》完全可以当作自传来阅读,撰写这篇文章时,五十岁的朱元璋已名成功就,当上了皇帝。“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于是决定“亲自作文,直述微时艰难”

什么叫微时,也就是“卑贱而未显达的时候”,他要把自己当年的潦倒不堪,把当年的“艰难”,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至于是不是亲自作文,不用多讨论,多说无益。皇上的事不能太计较,不要说在过去,封建时代皇上找人代笔不足为奇,就说现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起码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便是别人代笔写的。

凤阳从此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教育基地,此地古称“钟离”或“濠州”,朱元璋不仅为它改了名字,还要让自己出生在南京的儿子燕王朱棣,在凤阳待上好几年,体验先辈的生活艰辛。事实证明这种体验,这种独特的宫廷教育,还是很有用,很有意义。十八岁的朱棣不仅得到了锻炼,还在这里为老父亲生了一个皇孙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凤阳是朱元璋的出生地,他的孙子朱高炽也出生凤阳,这可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巧合。

凤阳埋葬着朱棣的祖父母,埋葬着苦难的前辈,也是他父亲朱元璋小时候放牛放羊的地方。史书上记载,朱棣插队落户期间,“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以至成为永乐大帝后,还要经常对儿子们念叨这段生活,认为自己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是得益于这段经历。

朱棣后来起兵南下,儿子朱高炽坚守北平,仅以万人,便抗拒了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的围攻。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皇孙朱高炽,人家可是第一位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从这个角度讲,他才是北京紫禁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主人。

6.jpg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成功者忆苦,失败者思甜,只有那些混得不好的人,才会说我们祖上也阔过,才会说谁谁是我们家先人。忆苦从来都是成功人士的享受,苦难只有以成功作为结尾,才能够显现出它的价值,否则苦难永远也就是苦难

7.jpg
御制皇陵碑

《大明皇陵之碑》碑高将近7米,碑文为1105个字,读起来又白又文,又俗又雅,譬如讲到自己父母的双亡,大哥死了,二哥又管不了他的饭,兄弟俩不得不分手: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真是一个凄惨,这白这文这俗这雅,读了,怎么能不让人心有戚戚焉。秦琼卖过马,伍子胥吹过箫,自古英雄也都困乏过,朱皇帝只不过是曾经更惨,更潦倒。

在《大明皇陵之碑》中,找不到天子降生的天空异象,既没有紫气充庭,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也没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它的文风完全是现实主义,是写实风格,而历史书上描写帝王,更多的都是浪漫主义,基本上都是阿谀曲从。有过太多这样的段子,《明史》上就有类似的胡说八道,譬如下面这段描写朱元璋出生的文字,竟然被选进高中语文考卷示众:

“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对《明史》此段史料价值的评述较恰当的是:

A.客观真实,完全可信

B.正史之言,真实可信

C.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D.神异之说,不足为信

8.jpg
朱元璋长相之谜

这种考题就是送分,就是为难学生,基本上是脑袋有问题的老师,给脑袋有问题的学生准备。为什么不随手从《大明皇陵之碑》中找一段文字来考学生呢,这么励志的文章,绝对正能量,非常好的心灵鸡汤。不仅可以用来励志,而且还可以当作打破文体界限的优秀范文,譬如下面这段顺口溜,完全就是凤阳花鼓的先声:

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

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

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

《大明皇陵之碑》花了一千多字,唠唠叨叨,无非讲述了一个走投无路的屌丝的逆袭,而且还不是普通之逆袭,是达到了人生追求的最高境地。因此,一个人到了凤阳,一个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书人,如果要怀古,总是很难摆脱成功学的羁绊。

明皇陵可以说是成功学的样板工程,事实上,朱元璋不止是一个人的造反成功,他当了皇帝,还带领了一批人的脱贫致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初与他一起闹革命的哥们,无论是开国六王,还是开国六公爵,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乡,譬如魏国公徐达,譬如韩国公李善长,又譬如汤和,更是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

《大明皇陵之碑》中写到的那位“外甥见舅如见娘”的小男孩又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他被封为了曹国公,死后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也就是说,排在了开国功勋第三名的位置上。

2019年6月21日 三汊河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8 01:46 AM , Processed in 0.0340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