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3|回复: 2

发菩提心小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3 05: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7-12 09:50 PM 编辑

发菩提心小参
2019年3月13日

1593169_203231056665_2.jpg


      最近在学习大航法师《楞严经》视频讲解,这是在第81集学到的一段经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卷4:「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捨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我们先看一段道绰大师《安乐集》里面说的:“如智度论云,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立得出难。菩萨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意思是讲:正如大智度论所说的,有二个人,都见到父母及眷属,掉在深渊之中。有一个人就直接跳下深渊,尽力去救他们,然而能力不够,结果和被救者一起灭亡。另一个人则走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艘船,然后乘船来接济溺水者,最后共同出离此灾难。菩萨也是如此,在尚未发菩提心之前,在生死中流转,和众生没有差别。但是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先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取得大悲船之后,再乘著无碍的辩才,进入生死海之中,来救济运送众生出难。这里,道绰大师点出了发菩提心与往生极乐净土的关联意义。

       我们再来看这里世尊对阿难和与会大众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我们理应依教奉行。发菩提心是和菩萨道相感通的般若智慧,这份菩提心也就是我们佛性的彰显,我们靠着这份觉照,以持名念佛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极乐净土而成就菩萨道。"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以菩萨道来说,我们念佛行人发菩提心是因,往生去极乐世界继续修学是果,“如是因,如是果。“ 可是呢,我们这里许多莲友都是在等着往生极乐世界后在那里发起菩提心,基本上都认定在这个娑婆的世俗因地不必发菩提心。这种因果颠倒的观念是否违背了世尊的教诲?更何况在《无量寿经》和《观经》世尊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免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吗?

      我们应该记得《观经》中对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往生到边地疑城的叙述,当他们要胎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还必须是要发菩提心的,在这一关会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现前开示指引,末学以为这是劣根性凡夫能够往生的底线。到头来,劣根性众生尚且必须发心,那我们又怎么可以怯懦。请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

下品中生者: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我们现在不是要求六十分及格就算了,信愿持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三个必要条件,除非你我并不是真心切愿,不然为什么不可以寻求心性上的突破,以我们自己的菩提愿心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对增加往生把握的修行你我没有理由遮断。末学坚信许多莲友是可以发起菩提心的,起码来讲是可以发起世俗愿菩提心的。发菩提心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可是发菩提心是往生的重要资粮,可以成为往生的充分条件,发菩提心让我们莲品增上。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大集经》云:“菩提心是安立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长。”《华严经》云:“欲学如来一切智道,先当安住菩提之心,然后修行一切佛法。”“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以菩提心为因缘,能将凡夫烦恼垢浊的身心逐渐修行成无价之宝的清净智慧佛身。 寂天菩萨的《入行论》说 :”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一旦我们发起菩提心,也就是发起世俗愿菩提心,我们就能够很快明白我们和阿弥陀佛之间的关系,也就就很容易体会清楚我们必然往生的正因。

      可是当我们一致认可不提倡发菩提心的话,或者以为那是做不到的而故意避开,那么这样子退失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十一祖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就尖锐地指出:“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 十二祖彻悟大师教眼圆明,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楷定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这些都是我们念佛行人熟悉的语录。回到本参的开头:“汝等若欲捐捨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我们没有什么修行功夫上的资本,不发菩提心的话还比不上声闻乘的修行人,如果其求生动机仅仅是为了个人自身安乐解脱,则免谈修菩萨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10-26 03:28 PM 编辑

      听闻大航法师《楞严经》第111讲时的体会


      这集是佛问圆通的章节了。弥勒菩萨是唯识宗的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法界初祖,这段经典是出处。第40分钟讲念佛圆通章。这里有段经文:"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观经》中有下面一段话,也是讲佛法身。《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佛的法身遍在一切处,遍在一切众生处,遍在众生一切处。法能染心,当我们这个心与佛完全相应的时候,"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念佛法门的基础和核心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这是他老人家成佛的慈悲大愿心,是无上菩提心。我们能够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也正是菩提心,我们能发的心和所发的愿本质上与佛心一样,和遍满虚空法界的佛法身一样。阿弥陀佛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我们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感应道交就在一念之间。这就是感通之道,净土因缘就在这里。

      胜解信是往生的正因,那是不可动摇的抉择,它来自于我们对于修学法门的心开意解,愿我们都能够有了义的见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7-12 09:50 PM 编辑

大航法师讲《楞严经》第138 集的开示:


      "我们在受持任何的法里面,其实很大很重要的三个特色,就如般若经一再强调的:菩提心、悲心、智慧无所得心,这三个可以让一切法得以快速成就。... 很多经典都是以这个来谈。

      你必须从了解烦恼的缘起才知道佛法的功德。菩萨三心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是从最根源处的、最究竟广大的、这个广大又是从法的根源上去圆满成就的,这是一般众生的大福德处,这个真的是众生广大利益。所以轻易被动摇了,菩提心坏掉对众生过失很难去形容。... "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04:12 AM , Processed in 0.0305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