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3|回复: 2

发菩提心是入菩萨道的起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 09: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9-14 08:43 PM 编辑

发菩提心是入菩萨道的起点
大牛Steve 2019年6月30日

65506326_10157245140608704_7662248989235871744_o.jpg



      关于念佛行人发菩提心的疑虑已经由来已久,实际上我们这里并没有这样的详细教化。昨晚讨论课上讲到的菩提心,有两点末学觉得有必要补充和厘清,一个是菩提心的发心要不要担心做不到,第二个是有关胜义菩提心和凡夫菩提心。末学找来了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分享。


      净界法师关于发菩提心释疑三则

      (一)菩提心与空正见如何应用?(发布日期:2017.03.22)

      菩提心必须要有“空正见”的基础。菩萨要有智慧,不能只是一股脑的热诚。对于心性我们要直下承当,在你的生命当中,你不能说:“做不到!”不能这样讲。受了菩萨戒的人只能说:“我慢慢改。”怎么能够说“做不到”呢?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你会怎样思考?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做不到!”这个人就很难进步。有些人学佛学了几十年,还在无量无边的执着当中,只是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本质没有改变。我们也看过很多的学佛者,三年不见、甚至一年不见,整个个性完全改变过来。有些人他坐的是“高铁”,生命的改变速度之快;同样两个人烦恼很重,有些人是很快地脱离烦恼,有些人是在烦恼中一直转不出来,就是你的思考模式有问题。

      一个人真正承当心性,他可以在佛菩萨面前,大声地讲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烦恼无尽誓愿断?凭的就是“烦恼不真实”——“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所发的誓愿会很真实,一点都不心虚。你可以在佛菩萨面前宣布,我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走,这叫‘直下承当’,这也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然这时候还没有修行,但是这个人已经成就大乘的「“菩萨种性”,以印光大师来说,是:“法王座下添新生,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他已经生长在国王的家族,虽然只是一个婴儿,什么事也没做,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国王的种性啊!

       (二) 凡夫发心是否会受业力的影响,有大小的差别?(发布日期:2016.08.10)

      业力并不会影响你的心态,业力是影响你的果报,而你的心态是受妄想干扰,在烦恼障、业障、报障中是属于烦恼障。但是你还记得吗?你还记得你从什么地方来吗?你原来没有妄想的;所以业障凡夫绝对可以发菩提心的,这个菩提心,本来就针对凡夫说的。

      菩提心在发心的时候是理想化的,而修行则是很务实的。修行你要选择,因为你时间有限,事修是要有选择性的。但是发菩提心,千万不要说你做得到做不到,不要这样想。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做到而已,那个人是佛陀。但是菩提心是凡夫就要发的,发愿时你先不要考虑事实情况,先不要考虑,你就发出来,对你肯定有好处的。但是在实际的修行,你要念多少佛号,要怎么样用功,那要考虑你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绷得太紧。

      所以理观是理想化的,事修是务实面的,这两个不一样。发愿先不要考虑现实状态,先发愿下去,这个地方很重要!

      (三)发“菩提心”对净土行者之重要性为何?(发布日期:2016.07.31)

      《华严经》云:“三世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过去的佛这样子走,现在的也这样走,未来也是这样走;不愿意发菩提心,其实也等于不愿意成佛。

      五乘里面只有三种可能:你发出离心,就是发二乘的心,那你只是自了汉;求增上生,你发世俗的心,你不可能往生,因为你不会想离开娑婆世界;你发菩提心,才是顺从弥陀本愿,弥陀是摄受这种大乘根人。

      我们可以没有任何的行动,但是菩提心这种思考模式不能没有,你要成为王子,第一件事要先投生到国王的家族,所以我们要先训练自己的思考模式和佛陀是一致的,才算具有成佛的种性。

      所以这个地方,观念要清楚:我们是把成佛分成两个阶段,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先到净土然后再成佛;但是在因地时,要勇敢地发下菩提愿,求生净土跟菩提心是一条路,没有任何冲突。

      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来念这句佛号,到了净土以后,我们的佛号还会继续产生作用,因为你一开始在念佛号的时候,你的布局就是成佛。这句佛号到净土后,将不会停止,能继续引导你,让你成就普门示现,成就大悲心,普润众生,直到成佛为止。

      “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发了菩提心,虽然我们什么事也没做,但是就不可思议。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用他的智慧共说,也赞叹不尽菩提心的功德。那么光是发心就这么多功德,何况依止菩提心创造出来的佛号所带动的布施、持戒种种的妙行,那更不可思议了!


      济群法师谈菩提心种类的摘要

      关于菩提心的种类,各经论有不同归纳方式。在《入行论》和《道次第》中,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在《显扬圣教论》和《瑜伽师地论》中,分为世俗发心和证法性发心(胜义菩提心)。《显扬教论》云:

      此受发心复有二种:一、世俗发心。二、证法性发心

      而《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则开为十种,其中,主要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之分:

      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世俗受发心者,谓诸菩萨未入菩萨正性离生所有发心。得法性发心者,谓诸菩萨已入菩萨正性离生

      综合起来,大致可归纳为世俗愿菩提心、世俗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完整内容请见
      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6308

      世俗菩提心的世俗两个字是有意义的。我们现在一般上讲的是世俗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还谈不上,笼统地讲菩提心是我们不清楚这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夸大一点说,就好比把你我的发菩提心混同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混同于文殊菩萨的十种无尽大愿,混同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后者也都是菩提心啊。胜义菩提心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是皈依的法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厘清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的区别。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下莲池大师的真心切愿是怎么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西方发愿文》。


莲池大师《西方净土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赞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受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今(众等)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观无量寿经》「九品段」之初言:“ 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回向与发愿是《观经》所讲的真信切愿三心之一。我们读诵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应该很容易体会、也能够明白这个发愿文不仅仅是回向和发愿,这个发愿文上述的「三心」具足,堪称真信切愿的典范。那么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西方发愿文》里面有多少成分是在讲发菩提心,还是根本上就是在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入菩萨道的起点,离开了这个广大愿心,谈真心切愿难免空洞。

      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7-7 10:02 PM 编辑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我们对经文的不同解读是因为各自见地不同,信愿不同,智慧不同。有同修在《观经》的九品往生中以下三品等不需要发菩提心作为依据而不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同时以发菩提心不作为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而遮断他人发心的因缘。可是,我们也可以依据"依智不依识"而看见整部《观经》都是世尊与韦提希夫人在讲菩提心,乃至所有的大乘经典无不是在讲发菩提心,重点是在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而依教奉行,发菩提心求生净土才是了义的法。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这样的核心思想要不要被架空,就是看你要不要把自己归入善人的行列。三辈往生要发菩提心是对谁应机?对你我正在学习这部经典的同修人人应机!稍微用心一点就可以看得到,大乘佛法修行的每一步脚印,都是踩在菩提心这么一个基石上的,菩提心的修法不是因为净土法门的易行道而可以放弃,放弃菩提心就是放弃大乘菩萨法。这样的念佛修持也可以是世俗法的发愿,本质上还是在攀缘"我"这个娑婆世界,会不会得人天果报转而生天,这里是可以被打上问号的。菩提心是令一切众生都究竟成佛的愿望,是大乘法菩萨道的命脉,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修持,念佛法门不可能例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8-8 03:27 PM 编辑

        这里再强调一下「无上」菩提心是指胜义菩提心,第一义谛(胜义谛)是远离语言文字以及一切法相的。「无上」不能把它说成「最高」或者「最上」。讲「最高」就不平等,是取相分别,《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取相分别,才会分别高下。胜义菩提心是对圣贤位的阿罗汉和菩萨而言的, 我们凡夫取相分别一定会分别高下,所以这样的菩提心谈不上「无上」,是世俗菩提心。

        意见中并未夸大其词,其实我们太多的同修都把愿往生之心取代「无上」菩提心,这样的概念既容易满足自我又不会忘记,已经普遍地被刻印在许多莲友心中了,这样的情形对有能力发出菩提心、愿以菩萨道的志向求生净土的莲友来说是一种障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7 01:55 PM , Processed in 0.0435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