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8|回复: 1

[哲史艺丛] 金棕榈!是枝裕和凭什么得奖?|1天1本书 No.9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6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棕榈!是枝裕和凭什么得奖?

 野野 1天1本书  5天前

这是我们分享的第91本书:《有如走路的速度》

作者简介:是枝裕和,日本著名导演,影像细腻、有温度,作品充满人文关怀与对社会的关注。新作《小偷家族》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法国时间2018年5月19日)上摘得金棕榈奖。


是枝裕和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导演之一。


说他是一个过分“朴素”的导演,并不过分。


热衷于生活化的影像风格与人文关怀,镜头下没有什么声色犬马的事件,不走大片路线,只有淡淡的人生况味与内省精神。


《小偷家族》剧照

 

是枝裕和出生于1962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随后进入TV Man Union从事拍摄纪录片拍摄工作。


没想到,怀抱着纪录片与电视剧理想入行的新人,却在电影领域有了独特的成就。


处女作《幻之光》(1995)一诞生,就为日本的独立电影带来了新鲜的氛围,本人一度被称为是“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


《幻之光》剧照

 

《下一站,天国》《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如父如子》《比海更深》……其后每一部电影,都充满了稳定与细腻的质地,受到了国内外各大电影节的青睐。

 

最被大家熟识的《海街日记》,当中的温情与散淡令人回味无穷。镰仓的海,也成了旅游“爆款”。


《海街日记》剧照

 

正因为是这样一个细水长流的人,是枝裕和的首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也充满了强烈的“作者属性”,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书名七个字回答了一切。

 

电影是“交流”不是“表达”

 

2017年11月25日,是枝裕和出席了电影资料馆的“日本电影展映周”,与影迷们一同观看了新片《第三度嫌疑人》

 

片子引发了不少争议,“犯罪片拍成这样不伦不类”、“没有发挥出是枝裕和应有的水准”是两处集中点。

 

但这些都不妨碍是枝裕和的初衷。正如他站在一号厅的台上,抱歉地笑了笑,我拍的不是犯罪片,是人性。


《第三度嫌疑人》剧照

 

在是枝裕和的观念里,戏剧化冲突是次要的,比起轰轰烈烈的桥段,他更喜欢那些日常的小事。夏天的梅子酒、失散的兄弟、不完整的家庭……是枝裕和用情绪去传达它们,因此,好莱坞的“开端——冲突——高潮”三段式是不存在的。他更关注“情”的、缓慢的东西。

 

《影像的周边》一辑中有篇小文,叫《世界》:“有句话叫‘天地有情’,这是我最尊敬的台湾导演侯孝贤先生经常写在色纸上的话,我也非常认同这个理念。这样的缘分让我感动。”

 

要表达的东西,早就蕴含在世界之中了,我不过是一个拾取者——如此温柔谦逊的是枝裕和,将自己感受到的人性,归结为是外在的功劳。而作为导演的他,不过是将它们通过影像传达了出来。


《比海更深》剧照


他曾说,电影于自己而言,是“交流”而非“表达”。这是他认为的“电影的本质”。他不想去做说教的部分,美学观念也会有人去阐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戛纳展映上,媒体指责《无人知晓》没有设置对人物的道德批判,没有去谴责抛弃孩子的母亲。但是是枝裕和说,导演不是上帝或法官,电影的存在也不是为了审判。这些都不是他要表达的初衷。

 

抛出一个问题,让观众在走出影院回到日常生活中后仍未停下思索,那么“交流”就实现了。


《无人知晓》剧照

 

是枝裕和的“交流”,是靠“真实”展现的。他追求“真实生活着的人”。比起超级英雄拯救银河系的剧本,他更喜欢看到普通人变得更好的慢过程。

 

他镜头下的普通人都有普通的困扰。《奇迹》中,小田切让饰演的废柴大叔一心追逐自己的音乐梦,从而导致婚姻破裂;《如父如子》则是两个家庭因抱错孩子而陷入伦理拷问的故事;《海街日记》正面展现了同父异母的尴尬。

 

都是老生常谈的梗,都市家庭伦理剧中也没少出现,为什么是枝裕和拍的就那么火?为什么狗血剧一抓一把,是枝裕和风格的片子就那么好看?


《奇迹》剧照


因为他尊重生命的感受

 

他的片子,很淡,很节制。废柴大叔和前妻是有感情的,但是两人最后依然没有选择回归;抱错了孩子不是换回来那么简单的事,到底是亲情重要还是血缘重要,全片就在这样的悖论中展开;应该收留同父异母的妹妹吗,合适吗,不会对她造成伤害吗?

 

正因为生活不完整,生命才那么有必要被认真对待。

 

我们看的是影像,真正要看的,是影像外的留白。


《海街日记》剧照


是枝裕和说:“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同样拍伦理,这是他能跳出来的原因。


“在这世上,已经没有可以称为故乡的地方了”

 

是枝裕和的“离乡”,分为地理意义上和心灵意义上。


离开从小到大的小区已经20年了,那是地理意义上的“离乡”。然而,随着至亲离开,心灵意义上的故乡也跟着坍塌了,他说——

 

“在这世上,已经没有可以称为故乡的地方了”。


《奇迹》剧照

 

在《悼念》一章,是枝裕和的笔调透着约束的悲伤。也许他很早就看到了命数是不可逆的,努力是徒劳的,不如去和平接受这必然的结果罢。

 

那一个个被摊开的名字,村木先生、原田先生、夏八木先生、安田先生,最后是父亲与母亲……都是他生命中难忘的人。

 

《母亲的背影》一文提到了他与母亲最后一次见面。在新宿车站分别后,是枝裕和望着母亲的背影,忽然涌起一阵不安:说不定是最后一次与母亲吃饭了。


《比海更深》剧照

 

没想到,他的不安成了现实。

 

好不容易来到了这个世上,大家又要陆陆续续地回去了。真是最无奈的事。

 

带着无尽的悔意,他拍了《步履不停》。出乎意料的是,是枝裕和拍的不是母亲角色一步步接近死亡的过程——他偏偏拍了母亲一生中快乐的时刻。

 

很高级的处理手法,简直是含蓄描写哀痛的最高境界了!

 

但又何尝不是如此?

 

失去已经够痛苦了,为何不能积极地缅怀呢?


《步履不停》剧照

 

尊重生命的是枝裕和,对于人生的“生生死死”,没有“啊!一定要把它留住”的决心,但一定是最隐忍的那个人。

 

父亲的守夜是在一座寺庙进行的。待夜深,吊唁的客人散去,是枝裕和终于有了与父亲久违的独处时光。

 

初中开始,他与父亲的关系变得微妙,多年来也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

 

没想到难得的独处,竟是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

 

把毛巾垫到父亲鄂下时,手触碰到了他坚硬的胡渣。那一刻,时隔三十年的记忆一下子苏醒了,是枝裕和忍不住哭到天明。


《如父如子》剧照


我想,除了怀念死者,我们可以珍惜活着的人。

 

是枝裕和经历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的“情”,真是世界上最琢磨不透的东西。

 

以亲情为例。曾经有人做过一份统计,一个人的余生中,能陪父母的时间,只有64天。

 

听着匪夷所思,但放在自己身上,似乎又是那么回事。

 

想象你剩下几十年的生活中,父母只占据其中的两个月。这是多么恐怖的事。


《海街日记》剧照

 

有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了那个时刻,才惊觉这个世上再也没有可以去爱的人了。

 

这也是是枝裕和给我们的启发。

 

非常淡的散文,透着对生命最大限度的尊重。也因为他是个谦逊、温柔与真诚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5-26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9DBD657-8C65-415E-852E-F5A9B0B05E2D.jpe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9:39 PM , Processed in 0.0403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