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6|回复: 0

[父母心声] 你是个什么样的妈,心里就没点数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4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是个什么样的妈,心里就没点数么

 宋金波 大家  今天


每天儿子放学回来,开始做作业,我都会顺手拉上客厅的窗户。即便如此,也不能阻绝从邻居家客厅窗户传来的声音,一位妈妈对儿子的咆哮。


我家楼层格局,大概为采光方便计,同层邻居,高度差了两米。这户邻居的窗户,与我家客厅窗户,在一个直角两边,直线距离不到三米。我家在高处,若愿意,几可俯瞰饱览。纵能非礼勿视,距离如此,欲非礼勿听而不可得。


邻居新来,大概是去年下半年开学前后迁入。多数时候,只有母子两人,上海本地口音。节假日一概寂寂无声。孩子大致四五年级。听其他邻居聊起,果不其然,是他处另有大宅,买这座上海还说得过去的学区房,是为孩子上学方便。


能如此,家境自是不错。然而,每天听到持续的咆哮,让我很难把这个家庭与“幸福美好”联系到一道。


听久了,咆哮也分得出花色。


“你刚才想什么了呀?傻子吗?啊~”声音多数是铿锵而丰满的,堂堂之阵,正正之师。


“你懂不懂懂不懂知道我为你花了多少心血多少钱啦……”声音是细碎紧促尖锐的,仿佛看见当妈的口中异形般细碎的利齿开开合合。


“你这样下去就只有扫大街,扫大街都没人要啊……”多沉郁悲伤,秋风秋雨愁杀人。


有时是长时间的静默,“duang”的怒敲桌子声,伴随着气急败坏的厉吼,突如其来,惊得人不禁向客厅窗户审上一眼,怕玻璃会被这高杀伤力的武器撞出裂缝。


孩子通常只是嘟嘟囔囔,也会哭哭啼啼,有时据理力争,多数情况下,都被居高临下地压制住火力,一口一个“好了呀好了呀”表示臣服。


不知道是运气还是概率使然,我的上一个住处,小区居民主要是上海中心城区某地的拆迁户,也有类似邻居。卫生间窗户开在天井,对面单元人家几乎每天打孩子。多半是父亲,母亲有时也下手。相比而言,母亲的暴力还伴随着高亢的责骂,原因总是因为学习,动手有专用工具,打得甚是扎实,男孩十岁上下,满屋飞逃,杀猪般高叫,伴随追逐脚步声,在天井中回旋放大,清清楚楚。几次听不下去,想去敲开房门干涉甚至报警,终究忍住。


另一位老友,儿子也在十岁左右。孩子妈的情况,与前面那位“咆哮妈”邻居程度相若。夫妻因此事多次争吵,每吵,孩子妈必反过来指责他未尽责任。老友无可奈何,颇为绝望,夫妻关系,趋于冰点。他年少时深怪母亲管教责骂甚急,耿耿于怀至今。现下酒后吐槽:“从前觉得遇见了最糟糕的妈,现在才知道她已经比很多当妈的好上何止十倍。”


“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比对孩子大吼大叫、用语言伤害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更丑陋,更可怕了。”老友这话,说得很认真。




把“咆哮妈”的事发在微信朋友圈,瞬间收集数十跟评,多是宝妈,有过咆哮史,跟评自嘲。


这不是局部的个人经验,是普遍现象。甚至早在“咆哮妈”这件事之前,已经多次在不同社交场合,听到各路孩子妈互相交流经验,自曝如何咆哮,烈度如何,孩子如何可怜,自己如何失控,神情轻松怡然,有时轰然笑做一团。


我常常不解。把自己对孩子的语言暴力甚至肢体暴力公然讲述出来,还有欣然之态,能让我觉得更为荒唐的,恐怕只有公开交流出轨心得了。她们似乎并不真正觉得自己的语言暴力,其实对孩子是一种实打实的伤害,甚至堪称一种罪恶——哪怕是以母爱的名义也不行。


反语言暴力海报


“咆哮妈”情状之普遍,嗅觉灵敏的自媒体公号自是不会无视,段子层出不穷:“不谈学习,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呜嗷嗷叫;让老人血压高,让邻居不睡觉;前一秒如胶似漆,下一秒叮哐就削。给孩子的爱,像极了一句歌词:爱恨就在一瞬间。尽职尽责,精神分裂,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很多“咆哮妈”看到这段,大概真的是“会心”,并且敢于“一笑”的。


是收入低导致的问题吗?“贫贱夫妻百事哀”?显然不是。如我那位女邻居,家里纵不富贵,也算小康了吧,可话语中每每仍然有面对贫穷的紧张,对“扫大街”命运的极端恐惧,以至于习惯性地拿来恐吓孩子。


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吗?也不是。如我那位老友,说孩子妈之前一直是理性温和,怎么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老友也百思不得其解。


我也采访了一些当爸的。辅导作业,当然也有抓狂的时候,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怒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少有语言暴力,而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名,更大大咧咧。


我毫无为男性特别辩护的意思。去网上搜一下,那些父母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殴打甚至打死的新闻,男女都有。但是,男性使用暴力本就更普遍,而且往往与酗酒等行为有关,但这些案件中的女性,通常都是在清醒的情况下对孩子实施伤害。


很多虎妈说,自己是“丧偶式育儿”。是当爸的没尽到责任吗?袖手旁观还冷嘲热讽的父亲当然有,但不可能那么多。话说回来,假如真是这样,那么问题就不再是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而应该是整个婚姻都出现了大问题。


正像我那位老友抱怨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严格要求子女学习,而在严厉的程度和方式。假如做父母的不能自控,不能自觉有效减少语言暴力,那么,这种高标准的教育还有意义吗?假如父母中一方愿意接受孩子将来可能平庸,更在意他年少时心灵的健康,那么,父母中的另一方,是否还要坚持自己的“高标准”,并因而导致双方在子女教育上出现投入落差,使另一方被动地变成“甩手掌柜”?


解勇创意作品《语言暴力》


遗憾的是,多数情况下,女性愿意默认在这种境况下,自己确实遭遇了“失败的婚姻”,而婚姻在实质意义上的失败,使教育孩子作为女性唯一的、再也不能失去的稻草的含金量,高到了天际。


是的,我们在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虎妈,不是高期望值或通常的“严厉”,而是在极度的焦虑和压力下,女性作为“母亲”身份的变形,导致对自己的孩子有长期的语言暴力甚至肢体暴力,包括言语的侮辱和伤害、恐吓。



过分焦虑的母亲,就其普遍性而言,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历经近代以来的政经巨变,中国女性逐渐成为家庭抚育的绝对权威中心,甚至是家庭关系的权力中心。日常经验可以证明,中国女性有更多家庭财务上的支配权,在小店用支付宝付账,收款账号八成都是女性。


另据统计,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近70%,举世无双。法国男人的劳动参与率不过62%,印度女人的劳动参与率才28%。从传统被抛进现代的中国女性,一方面迅速接受了新的角色,另一方面,这种新的社会角色对她提出的要求,比如更多服从,追求结果,排斥感性,很多是与女性所熟悉、习惯的传统角色定位相悖的。现代职业削弱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赖以生存的亲密关系,加之男权文化的残余仍无处不在,导致很多女性的成长过程,都不断面临着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要用一种迎合姿态面对社会压力。


大多数能辅导孩子学习的女性,都多少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更容易让她们习得把握确定性的技能,更愿意相信“努力”带来的成功,更容易保持强迫学习的习惯。她们对于失去“出色”“优秀”评价的恐惧,甚至大于一般的男性。“不输在起跑线上”,对她们更像是内置代码,而非可以商榷的命题。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一方面更着意学习各种育儿和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拿孩子来攀比,却是无法摆脱的本能。这种攀比,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虚荣、攀比、由不安全感导致的控制欲之类的资源性紧张,与其说是关心孩子的命运,不如说,相当大部分,是她们自身价值焦虑的投射。


随着早教理念兴起,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监督孩子做作业,给孩子选择课外补习班,都成为母亲主导的领域。很多母亲可以在父亲不在场的情况下完成孩子生活学习的全套服务,父亲角色已经在现实中已可有可无。高度依赖孩子的母亲,也不可能放弃这种自己主导孩子生活的局面——对很多母亲来说,以孩子为中心的事务,已经成为她这一时期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更多时候,不是缺失的父亲导致焦虑的母亲,恰好相反,常见的是焦虑的母亲导致缺失的父亲。处于焦虑中的家庭成员,会习惯表现强势,在由此导致的冲突和对抗中,男性家庭成员处理冲突的常见策略就是回避。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内部结构。在传统大家庭中,抚育孩子并不算特别繁重的工作,孩子也不会缺少玩伴。而小规模家庭下,母亲们不得不同时充当抚育者和玩伴的双重角色。这是传统母亲很难拥有的更亲密的母子关系,却也同时意味着要维系母亲权威,对母亲的要求更高,需要母亲克服自身焦虑和不安全感需求。在小家庭规模之下,用与别人家孩子比较的方式来吼叫孩子,不仅容易失效,也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心理阴影。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 Kids的海报



假如那些失控、失态的教育方式,来自于“咆哮妈”们更深层次的内心需求,那么,谴责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或不足,督促他们“尽到责任”,能从根本上消解她们的焦虑吗?


而且,由于女性会认为自己的付出的代价巨大(也确乎如此),更容易助长母亲对子女的掌控欲,以“讨债”的心态继续有声或无声的“咆哮”。然而,在新技术提供卫护的背景下,“被咆哮”的孩子可能会更早进入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疏离期。“90后”孩子吐槽亲妈的流行,新版“小蝌蚪找妈妈”的创意,也许只是个序曲。



最后能留下的,除了好成绩带来的光鲜靓丽,少不得,还有些互害的创伤。


除了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后遗症,过度焦虑也会损害到其他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


据调查,非丁克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在婚后逐年下降,当孩子进入学前期,满意度跌至冰点;此后十多年时间一直在低位徘徊,拐点出现在孩子进入成年早期,也就是等到孩子读大学以后,夫妻的婚姻满意度才开始缓步回升,甚至会超过刚结婚的时候。


看起来倒是有些令人莞尔的效果。但毫无疑问,对很多“咆哮妈”来说,这种迟来的岁月静好也可能再不会来到,被破坏的情感,并不是总能如期如愿修复。


身为人母的女性如果不能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加以调整,这种兼具被迫与主动选择的角色,就很难摆脱。然而颇为遗憾,能克服内心紧张,自如调适改换角色的人从来少之又少。于是“咆哮妈”近乎成为某些女性的宿命,随之而来的一切破碎与伤害,注定难以更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8 03:28 AM , Processed in 0.0325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