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0|回复: 0

[文化教育] 凌岚:父母皆祸害,子女还能成才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3 07: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凌岚:父母皆祸害,子女还能成才吗 

 2018-03-13 凌岚 大家



他们兄弟姐妹六个,从来没有上过小学,也没有上过中学。出生并成长于爱达荷州偏僻山区中的摩门教集聚地,他们是美国特有的幸存主义一族,相信摩门教启示录中末日降临的说法,拒绝教育,拒绝现代医学,孩子自出生以后不看医生也不打保健疫苗,也没有出生证,像小动物一样生在家里也成长在家里,这家母亲作过接生婆,有些生育和草药知识。全家赖以生活的,是父亲的废旧汽车部件回收站,六个孩子从小就在回收站帮工。


如今这六个孩子已经成人,其中泰拉·威斯奥佛今年31岁,在英国剑桥大学拿到政治史和思想史博士学位,居住在剑桥,最近出版自传回忆录——《教育之谜》(Educated: A Memoir),该书面世立刻引起轰动,英美大报纷纷推出书评或者人物采访。《教育之谜》这个中译名是我擅自翻译的,直译应作“被教育”,之所以如此翻译书名,因为这本书除了讲述传主泰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外,并没有解开一个更大的关于教育的谜团



泰拉的父亲有两极症,相信自己是摩门教圣经预言中的先知。他的宗教狂热慢慢变成一种精神疾病,一心要存粮食,存弹药,等待末日降临。母亲作过接生婆,会采草药也会训马,但在一次车祸中脑受伤,康复不够好时常陷入意识昏沉。家中六个孩子都不上学,但其中的三个孩子泰勒,泰拉和理查德求知如渴,泰拉18岁时全凭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理查德为了躲避怒气冲冲的父亲,整天躲在沙发后面读一本百科全书和摩门教圣经。


泰拉·威斯奥佛


按照国内很热的关于原生家庭的说法,泰拉的父母完全是祸害。父母都是喜怒无常的性格,六个孩子中的一个长期有暴力和虐待姐妹的倾向,但父母事发时置若罔闻,事后不仅没有说法,而且还完全否认家暴存在———母亲会说:“你哥哥对你有动过刀子吗?我不记得。”最后变成:“你哥哥对你哪里动过刀子?家里从来没有过你说的刀。”这种否认,泰拉称作她家里特有的“弯曲的现实”,比家暴还恐怖,如今她跟父母断绝往来。


奇葩父母是这类残破家庭的原罪,这些父母或酗酒,或遗弃,或虐待甚至性侵犯子女,加上这本的狂热相信末世说拒绝现代教育,几乎占全了恶父恶母的所有毛病,越苦难越有读者喜欢。这本苦儿回忆录不同之处在于,这兄弟姐妹六人最后都读了高中,他们各自的成绩可以分成极好与极差两组,分别在钟形曲线的两个极端:三个孩子高中不能毕业,至今在家中仰仗父母养活,另三个孩子不仅大学毕业,而且全部拿到博士学位。最优秀的就是泰拉,被剑桥的导师称为“黄金一样”的大脑。为了申请大学,泰拉在几个月之内完全靠自学高中几年的数学内容,然后通过美国高中生的ACT标准化考试。上了杨百翰大学的第一年,她突然之间意识到自己连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都没有听说过,在历史课上她脱口而出问什么是犹太大劫难(Holocaust),被人当作反犹分子。她必须在一年之内,补习完成高中四年的文史课程,然而她不仅做到了,而且还拿A。


泰拉的自学能力,在写作这本回忆录时再次显示出奇迹般的作用。她在写作之初,发现自己写得很不好看,提高写作技巧的办法是听《纽约客》的小说播客,小说播客的形式是由著名作者朗读另外一个著名作者的短篇小说,之后,还有一段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对话,正是这种播客,变成泰拉免费的写作辅导课,收听了一段时间以后,她写出来的回忆录章节就完全不同,有明显进步。


她的这些学霸奇迹,并不是此书的重点,书的浓墨重彩之处在于“原生家庭苦难”。泰拉的学业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另外两个同胞兄弟,也是如此,靠摩门圣经和一本百科全书消磨童年的时间,同时完成自我教育。他们这三人的初等到中等教育,不仅在学校外独立完成,而且把大部分美国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甩开一大截。也许,泰拉那个被深恨的父亲是对的,美国的公立中学教育水平完全就是捣浆糊?!(此处应该有表情包)


对比这三个人学业上近于奇迹的成功,另三个手足同胞,差到连高中都不能毕业,这种差生在现今的美国也相当少见啊,尤其是白人中。同一个屋顶下,同一对父母,完全相同的外在环境,却出现两极化的六个孩子,好像是在挑战传统普高教育的所有理念,我甚至觉得,对于她们家这三个天才孩子,上不上美国普高根本无所谓。问题是,既然美国高中教育可有可无,那为什么另外三个孩子又觉得难到毕不了业呢?



美国对普高教育有效性的探讨,跟国内一样,一直很热门。普高之差,学生数学和阅读水平之差强人意,每每成为头条新闻。比如今年2月1日《美国新闻》披露,只有百分之八的高三学生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是蓄奴制度,三分之二的学生并不知道终止蓄奴制度是需要通过修宪才能正式生效,少于四分之一的高中生知道北方诸州的纺织工业是依靠南方运来的黑奴种植的棉花作原料的,“棉花从哪里来?”是这些高中生想不到的问题。不是学生差不肯学,是美国普高的历史课对这部分内容教得很少。本国历史教育如此,地理就更奇葩的了。十年前一个同事回马来西亚探亲,部门别的同事怎么都搞不清马来西亚的位置:在孟加拉国?曼谷?新加坡?可怜这三个地名跟马来西亚都没有任何关系。


美国的普高教育水平不高,但公众和教育界都喜欢探讨和崇拜新的教育理念,这种现象,已经远超美国,一旦教育新理念开始流行,所有人都执着信之。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教育理念是坚韧不拔(Resilience),强调学生的情商,强调不畏失败的教育,临大事不焦虑,遇挫折不自杀。坚韧教育已经代替了上世纪末最后二十年流行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新的热门词汇,国际教育研讨会围绕“坚韧”主题,州的教育部门专发“坚韧简章”。连新泽西公立学校一个脾气火爆,对不好好拉琴的学生动辄破口大骂的高中管弦乐队指挥,在他退休时,被大报媒体树立为坚韧教育楷模,挨过他毒舌挖苦的学生好像无意中免费学到了人生重要的坚韧课。



泰拉·威斯奥佛对普高教育的漠然来自于她的父亲,但她对自己的学霸之路也没多大兴趣探讨反思。她如火箭一样快捷敏锐的自学能力,自然得如同莫扎特四岁无师自通地弹钢琴一样。这种学习能力,对知识天生的渴求,是多少坚韧教育,暑期天才夏令营,课外补习班,学习APP,申请学校咨询师这些资源堆积下都刺激不出来,也无法媲美的,教育的成功,在这样的特例前完全是一个谜。我们这些眼巴巴地望子成龙,为孩子学业上可以跨过移民,下可以砸钱买学区房,人家一个不许孩子上学的摩门教家庭却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孩子成为学霸!这种差距,让自己不得不问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一个人内在的动力,可能是与生俱来,也可能是后天激发,这种如饥似渴的动力最终能否出现,是区别天才和普通人的界限,无论这种动力落实在写作上,还是软件编程上,艺术上,还是创业上,甚至在排除万难千方百计生存下去的幸存者中,也是那一丝内心的小火苗,让人于绝境中不至于沉沦。但这小火苗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最终选择了谁,却是教育之谜,人生之谜。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11:59 PM , Processed in 0.0317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