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4|回复: 1

[转贴] 史宾塞专栏/富足之下的悲观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5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03-05 01:19经济日报 编译任中原

尽管全球整体幸福水平持续改善中,但多数民众似乎都对此无感、或因为各项立即问题及忧虑而使幸福感打折。 原因何在?

经济数据与民众感受之所以出现重大歧异,主要是由新闻周期所塑造。 自从数字化与社群媒体问世后,新闻周期已缩短到以分钟计,促使各种不精确、膻色腥、虚假或内容严重偏颇的新闻持续流出。 负面新闻一向叫座,且社群媒体让用户能够「自选」内容,结果可能使既有的偏差更强。

不确定性也可能引发人们对趋势的评估更为悲观。 在已开发国家,全球化与自动化使劳动市场及所得分配发生重大转变。 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将持续接管经济活动,而人们普遍认为国家治理结构根本无法掌控此一趋势,因而严重质疑各项因应政策。

再者,总体经济数据也常遮掩局部性的问题。 尽管全球化的利益甚大,但分配却不平均。 许多区域与在地经济体系都发生就业流失及产业全面衰落,也使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因此经济成长的分配型态已成为首要关注的议题。

依据市场经济理念,所得及财富出现一些差距应可容忍,但所认同的标准并不一致,于是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对公平的认知,这又是非常难以量化的指针,只能以菁英观点、高度透明及约束极端来衡量。

社会对经济趋势的想法,某种程度上会决定政府的因应做法。 例如,欧盟调查显示瑞典80%的民众「对机器人及AI表达正面看法」,但(Pew)机构的调查却显示72%的美国人「担心未来机器人及计算机会取代人类的工作」。

瑞典人普遍认为科技是提升竞争力、激发生产力成长的要件,产生的利益将分配给劳工、管理阶层及老板,而且瑞典有广泛的社会安全制度来支持民众转型。 美国人之所以悲观,部分是因为缺乏适当的因应政策,且社会安全网也不够完善。

至于开发中国家,中国及印度对全球化及数字科技的态度也倾向正面,认为这些是经济成长的引擎,而非威胁。

尽管当前经济与社会不乏挑战,但不应让挑战掩盖住长期的正向趋势。 疗愈悲观主义的作法其实非常实际:就是决策应以事实为基础,并以科学探究与社会团结的态度来塑造政策。

(作者Michael Spence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roject Syndicate专栏作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3-5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8 12:34 PM , Processed in 0.0384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