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2|回复: 0

[影乐之声] 还是脸圆的女生更可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9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是脸圆的女生更可爱 

 2018-01-29 卫诗婕 每日签



电影《甜蜜蜜》中,张曼玉坐在黎明的车后座,哼起“甜蜜蜜”这一幕被奉为经典。


甜蜜蜜邓丽君 - 甜蜜蜜


一曲《甜蜜蜜》,一个邓丽君,在陈可辛的讲述下将广州妹和北方佬、乃至千万在港努力隐身的内地人瞬间连结在了一起,也借由其歌声将这群人的心境似有若无地剖析给人看。


《甜蜜蜜》剧照


同样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当士兵们为最后的背水一战做攻防准备时,收音机里突然响起法国香颂《玫瑰人生》。士兵们怔住了,他们得以短时间从眼前残酷的战场解脱出来,沉浸在与亲人共度的幸福回忆里。


在重压之下突然得以长呼一口气,意识到还有幸福的存在,这就是邓丽君的歌声之于父辈人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解禁后,大陆听众第一次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声。自此,邓丽君成为一代人的符号,大陆开启了属于邓丽君的纪元。

 

当代作家韩松落曾这样讲述,“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女明星,她们拍照时常常会直视镜头,或娇羞,或热烈,而大陆30年影像中的女性,则往往慷慨、大义凛然地望向远方或者未来。”



因此,当拥有苹果般脸庞、笑容甜美的邓丽君和她极富感情与韵律、曲调悠扬的歌声传入大陆时,其轰动效果也可以想见。

 

彼时的邓丽君已红遍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14岁出道,她毫无攻击性的个性、外貌与歌声所到之处便能俘获人的耳朵与心。


邓丽君


“很多艺人最后都成了‘异人’,白天睡觉,一到晚上眼睛才亮了。邓丽君不是,她从小家教严格,有典型的严父慈母,既不会过分溺爱,也很可爱活泼。”邓丽君的恩师兼伯乐左宏元后来回忆道。

 

“即便她逐渐成名,也从不拿架子,对待同行十分尊敬,对出场顺序等问题没有任何要求,心甘情愿还像小时候一样给别人唱开场。”


幼年时的邓丽君


邓丽君出生于台北眷村,父亲是国民党退伍军人,也是一位“外省人”。她自小跟着父母浸润在30年代的上海歌曲、40年代的香港歌曲、黄梅调与各式的流行歌曲中。带着这样一种理解,你或许能从她的歌声中听到一种无名的依恋和乡愁。


千言万语邓丽君 - 献给歌友 纪念金曲16首

 

乡愁一词,贯穿了邓丽君的人生。她始于外省人的身份,脱胎于一种归属上的迷茫。她出自台湾却极少回到台湾,在她的盛年,她往返于多地之间:香港、东南亚、美国、日本、泰国、法国……算命的说她命中注定要背井离乡,她个人对此深信不疑。这恰恰也造就了她在歌坛中的特殊地位——一名真正在影响力上辐射海内外的闻名歌者。

 

于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


 

1990年,为调养身体和放松身心,邓丽君决定移居法国。行前她特意去探望老师左宏元,说想唱歌给他听。在台湾著名的“红雅铁板烧”,邓丽君和他担任伴奏的学生从晚上9点一直演唱到快天亮,每首唱罢,邓丽君都蹲下身来询问老师唱得好不好。最后她笑着说,“今夜,我是欲罢不能啊。”

 

此时,37岁的邓丽君在个人生活上已是历经半生坎坷。


她前后拥有过六段在世人前公开、但无疾而终的感情,有几任恋人先后离世,也与几任恋人最终擦肩而过,其中包括影坛正当红的成龙,也包括比她小14岁的法国摄影师史蒂芬·普埃勒。


邓丽君和成龙的合照


她大方地对所有人说,“我曾拥有过许多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每一段我都非常投入。”

 

但告别镜头,她并不掩饰对香港狗仔文化的反感,总是与公众视野保有若即若离的距离。好友林青霞曾说过,如果她不想被打扰,你是联络不到她的。

 

邓丽君和林青霞同是20世纪80年代从台湾走出的风靡大陆的女性,个中的孤独,旁人难懂。也因此,邓丽君与林青霞之间曾有过一段“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

 

在林青霞多年后出版的随笔中,讲述了与邓丽君的情谊往事。林对邓的评价甚至到了“男朋友移情别恋如果对象是她,我绝不介意”的程度。


邓丽君与林青霞


“跟她见面的次数并不多,1990年到巴黎旅游,当时她住在巴黎,这段时间是我跟她相处最长的时段。因为身在巴黎,没有名气的包袱,我们都很自在地显出自己的真性情。我会约她到香榭丽舍大道喝路边咖啡,看往来的路人,享受巴黎的浪漫情怀。”

 

“记得那晚我和她都精心打扮,大家穿上白天shopping回来的新衣裳……最让我惊讶的是,她信心十足地里面什么都不穿,我则整晚都没敢朝她胸前正面直望。”


两人的比基尼照


“有几次在餐厅吃饭,听到钢琴师弹奏美妙的音乐,她会亲自送上一杯香槟,赞美几句。她对所有服务她的人都彬彬有礼,口袋里总是装满一、两百法郎纸钞,随时作小费用,我看她给的次数太多,换一些五十的给她,她坚决不收。”

 

“有一天到她家吃午饭……那天吃的是清淡的白色炒米粉,照顾她的是一名中国女佣。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在巴黎有个小公寓,她在巴黎这所公寓比我梦想的更加完美,可是我感受到的却是孤寂。”

 

我看到了一个“适度”的邓丽君,她拥有适度的温润、柔韧与清冷,既入世又出世。入世时,她是邓丽君,激情澎湃地传递情感;出世时,她只是她自己,拥有神秘感与内在的宇宙。



而她很好地将两者隔离开,互不妨碍,始终呈现的是自信的状态。这种丰富的、女性身上的层次感在上世纪尤其稀有珍贵。

 

不久前,我重温了“十亿个掌声”的网络视频版,那是邓丽君亲自筹备的出道15周年巡回演唱会。“十亿个掌声”这个名字,表达了整个华人社会对邓丽君的喜爱,此后也成为华人对邓丽君的最高评价。

 

在台北站的视频中,我看到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含蓄与热情、质朴与感动。邓丽君在演唱时离开舞台,走到观众席。



那时并不需要安保人员,歌迷井然有序地上前与她握手,其中几位与她行了吻面礼,邓丽君始终礼貌、亲切地向“台下的朋友们”致谢,气氛无关疯狂,甚至谈不上热烈,但带有强烈的尊重与仪式感。

 

回到舞台上时,邓丽君的脸上留有女歌迷的口红印。她始终明媚地笑着。多一分则谄媚,少一分则疏远。那一瞬间,我仿佛理解了,她跨越半个世纪的感染力来自何处。

 

正是应了李宗盛的那句话,许多人是奇迹,而只有邓丽君才是传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01:38 AM , Processed in 0.0652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