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编辑 / 新星
作者 / 傅文琪(实习生)、新星
现在的图书馆可是“子孙满天下”,哪怕是小县城里也少不了图书馆的身影。而在古时候,图书馆的日子可没有这么“好过”。
| 图书馆的“老祖宗”盟府 |
这图书馆的奋斗史那可得从还是奴隶社会的殷商时期说起,殷商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甲骨文字。在当时,有些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这些用于占卜的卜辞都被保存了起来以备之后统治者的考证,也就形成了当时的藏书。在殷朝首都的遗址(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就曾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卜辞,那也是我国最早的文献。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bkVI9FAP5Y9pFnqcjibbpBkB3FRoRSkzIQrFn4NT3Jab4gr9VPSKVz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甲骨卜辞
被记载在册的图书馆“老祖宗”应该是周朝的“盟府”了,盟府被用来存放贵重的文献书籍。《左转·僖公五年》中有记载:“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意思是关于因功勋而受到王室封赏的记录,都收藏在盟府中。自此,图书馆的成长之路开始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BKtSgKpFUPgjzpic44G1ia9m3kAbQcEsibpVkRnR8CTunMojgJo7nDAQ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李耳守藏室抄经图
到了春秋时期,图书馆的“老祖宗”们又有了新的名字“守藏室”,用于收藏皇家的藏书文献。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到老子曾经当过“守藏室之吏”,听起来似乎和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样。而且这个专属于皇家的图书馆可不是什么书都收藏的,曾经孔子就想将自己整理的几本经书收入“守藏室”以更大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担心自己的书不被接受,于是接受了弟子子路的建议,找当时担任“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走后门”,但是被拒绝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eMF8WSCDEmUz2Y5hnXGm450ZeTnFdHic54IwGForhepm4KxY3q09w8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萧何画像
秦朝时藏书的地方被称为“石室”。到了汉朝,图书馆的祖先里引进了“阁”这一称呼,萧何曾在未央宫北面建了三座“藏书阁”,其中一个叫做“天渠阁”,专门收集秦朝图籍。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典的官员,在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位可是个正三品的大官。
| 不让随便看的藏书楼也能算图书馆吗 |
| 皇家藏书楼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jiaUozkaLMB10bPHIhWo7MoU9I3VhT7PEXibJaGBRlvA3etq8A6booJ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故宫中的文渊阁
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建了大大小小许多藏书阁。明朝的皇家藏书馆就叫做“文渊阁”,乾隆一口气建了七座皇家的藏书馆,分别是:北京紫禁城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文宗阁、扬州建文汇阁、杭州建文澜阁,但之后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先后遭兵火焚毁。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存。 著名的《四库全书》便曾经收藏在这七座藏书阁之中。
虽然皇家建造了多家藏书楼,藏书量也十分巨大,但是能够进入里面的人十分有限,都是些王公贵族、朝廷重臣或者得到特殊批准的人。
| 私人藏书楼
唐朝之前,官府管得很严,不允许民间藏书。到了唐朝,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开放的政策,私人藏书楼渐渐出现。宋朝则出现了皇家藏书楼、机构藏书楼和私人藏书楼各放异彩的情况。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4KWQnAryc4RicG7uS0Xw6344vlJ6FjEeWUFdqgzg5cCndulSAZEaHv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天一阁
说到私人藏书楼,那不得不提及明朝的“天一阁”。它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明嘉靖四十年(1611年)建成,虽然是个私人藏书楼,却被后人喻为“天下第一藏书楼”。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上将藏书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楼下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之处。
但是天一阁有非常严格的借阅规定,阁中钥匙归各方掌管,只有大家都到齐的时候才能开锁进阁。如果子孙私自进阁或者私自带人进去都会受到惩罚。阁中的藏书也是不能借出来的。
| 宋朝就有公共图书馆? |
连带朋友进图书馆看书都要被罚,那这种图书馆也太没有分享精神了。虽然古代的藏书楼大多都为拥有者服务,但是也不乏有些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精神的清流,愿意将图书向公众开放。
北宋的藏书家王钦臣每得到一本新书参照校对,便誊写一份给弟子们传阅,一位叫做蔡瑞的藏书家,念及自己族人大多贫穷没有什么学习的机会,所以买了很多书放在“石庵”中供大家阅读。南宋最负盛名的出版商陈宗之,也建有对文人圈开放的藏书楼“芸居楼”,藏书达数万卷。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28GxGa22Kt3OESxTujTUiaXiaiann1WiaAAzrVVK1UNa1T9pvKYNJYzibJ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宋代画家刘松年《秋窗读书图》局部
宋朝寺院和书院也设立了藏书楼,一般都是向读书人免费开放的。宋朝有不少文人都有到寺院游学的经历,如范仲淹少年时寄读于醴泉寺;韩亿、李若谷、王随未及第之时,“同于嵩山法王寺读书”。寺观不仅向读书人开放自己的藏书楼,而且会提供免费住宿。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VF5g7YzCia8ItQa3eaHvCREakibVW3Qz6LXuTeX8aJ0fPeIibH5QL4om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白鹿洞书院示意图
书院里的图书馆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藏书借阅制度,如朱熹修复的白鹿洞书院,借阅规则是:“在洞生徒借读者,写一票于管干处领出,以便稽考。缴书销票,不许沉搁延捱,致误后来人借阅。损失者,勒限赔补。”
在宋朝不仅设立“国家图书馆”,各地县也都建立了自己藏书楼,为天下读书人服务。在陆游《婺州稽古阁记》中写到:“大观二年九月乙丑,天子既大兴学校,举经行之士。于是诏天下州学经史阁,皆赐名‘稽古’。”
在南宋绍兴年间,大藏书家叶梦得任建康知府时,利用政府的财政节余建造了一个叫紬书阁的图书馆,购置大批公共图书。目录学大家汪辟疆说他“尝建紬书阁,以藏公家之书,亦宋代之公共图书馆也”。
那时候的藏书楼虽然有些向公众开放,但是限制颇多,很多藏书楼的藏书都不允许外借。不过想想18世纪巴黎大学医学院的图书馆为了防止有人把书带走,还用铁链拴住书籍,书不外借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了。
| 藏书楼时代的终结 |
建于1904年的古越藏书楼可以被称作中国封建社会藏书楼时代的终结,当时的兵部郎中徐树兰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之下,回到绍兴老家购地建房,捐赠了七万余卷书建成了这个藏书楼,且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w5F3hhIYcUNvJO4eiaWD0PTAK1dHLuOYDDcBUC3fcpl2Q0H5Z5ESgF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共有四进,三进为藏书之用,中间一厅设立了60个座位,供人坐下阅读。读者凭阅览牌到此看书,供应茶水,兼办膳食。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WghbQVPicVl8fyQplPZhiazX3d6Uk0guXibL1Y9D1fXFh3Viaq628Cicjn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古越藏书楼书目》
公共图书馆正式出现是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于1907年奏请清廷创办的江南图书馆。1911年正式对外开放阅览。
| 现在的图书馆也不逊色 |
说到现代图书馆,肯定得提到国家图书馆。它的前身是建于1908年的京师图书馆,原址在北海公园西侧,主要用于收藏善本书。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是1988年建成的,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ytymysKgiaMnH2HCpzRTtlDFjv9ltkUaicyhYWQBHQ2Fy108UpbBOWxvg2PPJiamdicskSSva3LbmP2IXtEDEPxic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国家图书馆内部
图书馆不用再像珍宝一样被锁在家中,不让外人窥见。它不仅向公众服务,还有着各种智能化、人性化的管理,可以大大方方地给人们提供知识。
看看图书馆一步步挣脱枷锁的成长史,莫名有些励志!不